通过作文,我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诉说内心的故事,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反思,我们能够在作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以下是莘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8篇,供大家参考。

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篇1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他的诗多描写田园风光,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在古代,若想大展身手,只有进入仕途。陶渊明二十岁时就开始了自己的游宦生涯,但他渐渐看透了,厌烦了官宦生活,最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辞官,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陶渊明的一生似乎与菊花有着不解之缘。北宋的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这么喜欢菊花呢?
首先,陶渊明的原配妻子陈氏十分喜欢菊花。陈氏去世之后,陶渊明思妻心切,又在梦中见到了妻子。陈氏告诉他自己做了菊花仙子。陶渊明醒后在墙角见到一株茂盛的菊花。从此,他便爱上了菊花。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证实,但在历史上陶渊明与妻子的`确恩爱有加。陈氏死后,陶渊明还特地写了《闲情赋》来追忆亡妻。一向潇洒,豪放的陶渊明也会为儿女情长所困,可见他也是一位多情,浪漫的诗人。
其次,菊花有着隐逸的气质和孤标傲世的性情,它“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贵,不像玫瑰那样妖娆,不像桃花那样美艳,它只在深秋默默开放,这正是陶渊明的精神追求。
古代人读书为了做官,而陶渊明却想远离这一切,比起官宦之旅,他更向往“种豆南山下”得田园隐居生活。在他所描绘的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或许这就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可惜他生不逢时,在那个年代,这个愿望不可能实现。
陶渊明一生安贫乐道,清廉正直,他的才情、他的洒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潇洒的背影——可敬!可叹!
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篇2
悠悠古今,有谁能挣脱名缰利锁的羁绊?滚滚红尘,又有谁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作为一个文人寒窗苦读十几年,他也想在官场上展现自己的风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文人从政时进与退的原则。换句话来说,得志的时他们选择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入世,失意时他们要做的是“笑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的出世。
但陶渊明走的却是另外一条路。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使他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更无法“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便毅然辞官退隐。
也许有人会说,陶渊明是一个政治上的弃儿,选择归隐是无奈之举,至少,归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但我个人并不认同,他“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可见他向往的是田园生活,心之所向,就跟从内心走,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完美!
他像一个离家的孩子投入母亲的怀抱一样“载欣载奔”地回归田园。褪去官服,他只是一介草民,他却拒绝平庸,即使躬耕于田野之间,也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佳句。
古代诗人都喜欢饮酒作诗,他也不例外,常常“引壶觞以自酌”。于是酒成了他的朋友,菊造就了他的品性,诗涵养了他的灵魂。
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篇3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岁月从指缝间溜走,不觉容颜老去,而我心中的陶渊明依然如故。
陶渊明是才华横溢的。《晋书.陶潜传》曾有记载:博学善属文。而萧统的《陶渊明集序》这样评价他: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不疑有问。众人皆知陶渊明博采众长,他的智慧有如皎洁清凉的月光,缓缓倾泻在诗歌的花蕾上,为诗歌增添风采。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那我心中的陶渊明便是诗歌的使者。他引领着晋朝的文人攀登文学的高峰。
陶渊明是傲骨冰心的。唐有李白愤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晋有陶潜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的品性是高贵的,他的灵魂是坚贞的。他也有满腹志向。“大志济于苍生”便是他的夙愿。更有诸多文章可追其印迹,如“潜少怀高尚”“语时事则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他满心热情,却被俗世击得粉碎。他宁愿放弃,也不愿像某些人一样苟颜于官场。在世人眼里,他是怯懦的。可又有谁能看出他内心的坚持。他以心为笔,以血为墨,才换来了中年时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他不贪图权位,所以当他的人格、心志遭到侮辱时,他便不顾一切,如一株梅花,傲立于霜雪中。
陶渊明是悠然自在的。在经历了几度东风,几度飞花后,他的胸襟更为豁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对他生活境界的写照。许多人一生都无法寻得的“桃花源”,却在辞官归隐后,在心灵深处寻获。放下杂念,忘却官场的失意,回归自然宁静的生活,在落英缤纷的桃林中高歌;于春光融融的.时日,在田里劳作;在晚风习习的夏日里抚琴;在满天星辉的月色里赋诗……无不透着闲适的氛围,让人心生沉醉。
我心中的陶渊明,他才华横溢,傲骨冰心又悠然自得。他的博学,他的孤高,他的怡情就如这柔柔的春风,吹拂着我们的灵魂。夕阳西下,放眼远望,满目青翠。静静的,轻轻的,是你走进我的心里来了吗?
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篇4
陶潜,你埋没于世间的滚滚红尘中,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的大志。你的名字如同你一生的信念,潜,潜进与外世阻隔的世外桃源中,潜进你一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另一块净地。悠然地采撷一朵神圣的,看世间纷扰。
你理想的家是如此的与世无争,仿佛是拨开白云后显现那湛蓝天空一样的纯净无暇。袅袅炊烟勾勒出梦境一样的田园。小路交错、老幼欢乐、鸡犬相鸣、人心相惜……如此一个天堂,被你赞叹地如此美妙。世间何能寻觅这样一块圣地净土,唯有你带着我们,找寻一块这样无法言喻的美丽山水。
后人们寄予你一个田园诗人的名字并不是没有道理。你喜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远离世间的风尘混乱,歌叹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抛离世俗,回归自然是你的信念宗旨。东晋末年的时局动荡、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使你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因为你与生俱有的本性无法和现实调和,因此你选择了一个解脱自己、解脱人生的方式——与世无争,觅一方让自己心情宽阔的净土,在那里度你为后人歌叹的后生。
你喜爱为自己斟一杯留香口齿的酒液,承认“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有着“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的生活,却带着“晏如也”的心情。“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就是你真实生活的写照。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似你一般的人自古有几个?从风尘中走出,归隐田园,与世无争。在现时生活中,这变成了一个难以实现的事情,然而同时也是一个无限向往憧憬的梦想。为自己斟酌一杯酒,写下自己阔达的心情,手执菊花,走过清风吹拂的林间小道,与仆童度过每个阳光充实的下午,这必定是每个人都憧憬的无忧无虑的生活。陶渊明给我们带来了我们无法触及的,却能够感受到的田园世界。
感谢你,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世界。
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篇5
我心中的陶渊明是清高的,驕傲的。陶淵明多次辭官,厭倦勾心鬥角的官場,而嚮往幽遠靜謐的田園生活。
陶渊明早年没有做官,二十九岁时,因为亲人衰老、家道贫困的缘故,他出仕做祭酒,由于不能忍受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没过几天便辞职不干了。州里又召他做主薄,他也是“辞不就”,在柴桑过起了自给自足的隐居生活。七年之后,陶渊明又出任桓玄镇军的参军。母亲去世后,他辞官奔丧,守制两年。
後來,陶淵明又做了彭澤縣令。
陶渊明当上彭泽县令没多长时间,有一天,浔阳郡郡守派一个督邮到县里视察,县吏告诉他:“您应当穿好衣服,束好衣带前去拜见。”陶渊明听后,叹了口气说:“我岂能为了五斗米,就向那些乡里小儿卑躬屈膝?”当天便辞了彭泽县令这个职务,回归故乡。
陶渊明只当了八十五天的彭泽县令,从此就没有再做官,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陶淵明是生活的进取者,他不追求名利,不向往金山银山,始終坚持一颗欢乐的心,坚持一种进取的态度,让自己处于一种主观完美的境界。我佩服陶淵明的毅然決然,他不被名利所誘惑,雖然他在事業上沒有取得成功,卻在後世留下良好的口碑。
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篇6
在语文课上,语文教师用了“落寞”两个字评价他辞官归隐后的心境,我有不一样的理解。陶渊明从小就深受儒家和道家两大学派的影响,逐渐的思想产生了“达则兼济天下”和“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在家人及朋友的鼓励下,他五次出仕。然官府的黑暗,兵祸连年不断,根本无法实现心中的梦想。
十三年的宦游生涯,对陶渊明来说,仅仅是一场噩梦,他的《归去来兮辞》写得再明确可是了。“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是心性与出仕的矛盾;“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是心性与世俗的矛盾;“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是心性与时代的矛盾。既然如此,“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更何况“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理性抉择。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告别仕途,戡破宦海,归隐田园,是情之所致,性之必然。所以即便是晚年的穷苦潦倒,但内心仍是甘之如饴。所以他是幸福的。
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篇7
陶渊明,这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他,让我知道了他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归去来兮辞》让我读懂了他遗世独立,心胸独旷的乐观精神。
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积极的影响,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该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质。
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便有了“遂见用小邑”,做官并非是他自己的心愿,但是,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他是别无选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让我们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种心情该是多么的难过。
陶渊明在归隐田居后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的题材的诗作,他应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的每一首诗或词,语言都让人感到很质朴、简练。
陶渊明,他的一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去描述,或悲或喜吧,这只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但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给后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财富——文学。
他的成功和喜悦让我们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败和悲伤让我们一同陪他承担;至于他的一生中的遗憾,就让后人来弥补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我想:陶渊明也在其中吧!
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篇8
一个美不用地收,遗立于世间之外的桃花源头。那里人人安乐,万物和谐,而正是他让这个桃源明了于世,他便是陶渊明。
或许这只是个奇妙的巧合,“桃源”与“陶渊”,不过这个桃源已经深深地刻在了这个“靖节先生”的心里,同样也刻在了中国人的心里。他是几千年中国仕人追寻的宁静的归宿,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气度,召示着他超凡的人生境界。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在《五柳先生传》里写道:“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他处在一个混乱的时代,虽不曾有大规模的'战争,但社会始终不平定。他是诗人,也是散文家,还是一个辞赋家。挂着这么多头衔或许很累,因为这些头衔都告诉人们陶潜会写诗,会写散文,还会做辞。而我则不以为为然,因为他的诗是为自己写的,他的散文和辞赋也是为自己做的。那些诗赋都是他的理想和信念。
他二十九岁,因为家贫入仕,但他做官,做了之后又辞,辞了之后又做,直到上面派人来视察,陶渊明不愿来迎接而再不入仕。“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他的宣誓,这是他的尊严与人格。
记得他在归家之时做过一篇《归去来兮辞》,而我总是在心情压抑的时候吟诵最后几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宝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情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那种淡然总让我想起仙人。
我不知道陶渊明是不是神仙,但我知道那淡然潇洒的气质出尘脱俗。
陶渊明的乐与忧作文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