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备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以下是莘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古诗绝句2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古诗绝句2教案篇1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1、教法:
启发感悟。
2、学法:
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枯”等几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7个生字是重点和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是难点。
?教具准备〗
挑选古诗的配乐曲子,彩笔及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励引入
老师听说,有的同学可聪明了,会背许多古诗呢!请你大声的背给大家听一听。
(抽学生背)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古诗。
板书出示课题:草。
二、老师范读激趣
1、老师配乐吟诵。你们想读吗?自己试试。
2、学生自读。
3、会读了吗?请读给同桌听一听。
(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4、谁想读给大家听听?
注意:草、岁、尽、吹、生等字音。
5、齐读。
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感情
1、学生自己吟诵体会。
2、抽生诵读。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老师给以恰当的指点。
3、大家齐读。
四、启发想象,感悟诗歌大意
读了这首诗,老师眼前浮现出这样的景象:
原野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它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茂一次。不管烈火怎样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原野上又会长出青青的野草。野草的生命力多强啊!
1、学生自读体会。
2、看书上的图,进一步体会。评议这幅画,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配乐诵读全诗
1、先自己边读边想象,有滋有味的吟诵这首诗。
2、试着背下来。
3、配乐朗读、背诵。
六、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枯荣
2、写一写这两个字,再写一写“烧”字。谁来提醒大家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注意:“荣”字的秃宝盖要写宽点,“烧”的右上角没有点。
4、学生书写,老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检测
抽测古诗背诵、朗读情况。
八、课堂小结
写好字,背好诗的同学,可以自读“我知道”中的内容,不懂的地方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板书设计〗
2、古诗两首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后记〗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无论从背诵课文还是书写生字,学生都表现了极大的自主性.自己预习熟读成诵,利用熟字加一加的方法学写生字.都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感悟。
学法:朗读练习。
?教学目标〗
1、会写“未”等9个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3、认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古诗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赏图引入
图上画的什么?是什么季节?注意区别花与蝴蝶的色彩。
1、古时候有位著名的诗人叫杨万里,他特觉得这个小孩捕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写下一首诗。
(出示全诗)
2、老师朗读全诗。
这首诗是不是写出了画中的景色?
二、初读全诗,识记生字
1、自己朗读全诗,不认识的字看注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这首诗的给大家听听。发现读的不正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3、听老师范读,体会朗读古诗的节奏,学生模仿范读,练习朗读古诗,要读出感情、节奏。
三、图画结合,感悟诗意
1、学生吟诵古诗。
2、学生看图,老师讲解:
稀疏的篱笆掩映着一条幽深的小径,枝头的春花已经凋落,绿叶初长,还没成阴。天真的儿童在追捕一只黄色的蝴蝶,蝴蝶飞进黄灿灿的菜花从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只蝴蝶了。
3、你们能不能把诗画中的情景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分小组合作编故事,推选一个代表讲故事)
四、有感情的读全诗,练习背诵
4、自由练习:可以一个人,也可以找个伙伴合作朗读。
5、读给别人听,互相评议。
6、练习背诵,先自己背,再同桌交换背诵。
7、配上优美的音乐,集体吟诵。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宿、徐、篱、疏、未 。
(师: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2、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快又好。
3、谁能把自己记字的好办法告诉大家:
⑴同桌互读互查生字。
⑵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
未:上横短,下横长,竖写在竖中线上。
追:注意提示上边的笔顺,整个字先写上边,后写走之。
宿:宝盖头不宜写的太宽。
六、课堂检测
指名、分组、背诵古诗。
七、课堂总结
回去以后可以把古诗背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教后记〗
学习本课之后,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是学生能根据第一首诗的节奏,划分出第二首诗的节奏。并能够根据上一课学过的“离”字识记“篱”字。在书写方面也能把各种方法运用的恰倒好处。
古诗绝句2教案篇2
?设计思想】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诗共两句,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重点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策略和手段】
利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句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师准备教学课件;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乡镇意见 个人意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与诗意反差较大的一幅画。
2、 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1)解古诗的作者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3)体会作者的感情;
(4)感情诵读。
二、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三、合作交流
1、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2、诗的大意同学们都已经明确了,请同学们一齐来把《望天门山》朗读一遍。
3、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想象一下诗中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4、老师也带来了一幅画[与诗意反差较大],你看看跟你脑海中的画面相同吗?如果不一样,请说说看,有哪些不同?怎样画更合适?
四、质疑感悟:
1、太阳---------太大
体会"孤帆一片日边来"应从遥远处缓缓驶来
2、山-----------不够高
体会"青山相对出"这"出"是"耸出来"的意思,
3、水---- -------不够急
体会江水的气势。"流"和"回"是说明江流湍急,以至在拐弯处形成巨大的旋涡,然后才滚滚东流的,很有气势。
还有一字更能表达出这种磅礴澎湃的气势。(断)为什么?体会天门山"断"而江开。
5、"断"让人联想到上流之水高处汹涌奔突,一旦奔出就如翻江倒海的巨龙,气势雄伟壮观。此句明写"山",而实际上写的是水。只是诗中结尾句老师有些不明白"孤帆"为何不写"孤舟","一片"能不能用"一只"?(提示:看看船的位置)
感悟远远看不到船,只见到帆。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6、这幅画中由哪些带有鲜明色彩的事物组成?(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7、看来同学们都不缺少美的眼光,作者用如此精辟的词汇描绘了天门山的雄奇美丽,主要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好!让我们一齐用激情的朗诵,来表达我们这一共同的情感吧!
五、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李白是我国唐朝着名的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也可出示几首)
3、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利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句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
师准备教学课件;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这个单元的学习中老师将带你们去各地旅游,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昨天我们已经去了第一站天门山,今天我们要去第二站,就是杭州的西湖。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西湖的风光,开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诗,介绍作者
1、师:首先让我们走进西湖,一饱眼福吧!(播放西湖风光课件、教师简单介绍。)
2、师:西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确很美,在诗人苏轼的笔下更是美得独特。板书"苏轼")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苏轼?(板书:宋)
3、师: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写了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生齐说,师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4、解题:从题目中,你能了解什么?
5、过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
2、师:同学们在读时有没有发现较难读的字词想找出来提醒大家?(教师课件勾画重点指导读准字音)其中"亦"和"妆"(师板书)是这课要求大家会认的字,谁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3、师: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是不是能读得更通顺了?齐读。
4、师:你们读得真好,如果能够好好停顿,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老师也想读一读,欢迎吗?
5、师:这样读会不会好些?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这首诗在哪里停顿是合适的?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小斜杠画一画。
6、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7、齐读。
四、 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
1、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能将古诗读得流利而富于节奏,可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接下来我们一齐学习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学习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课件出示。
① 先齐读。
② 提出疑问。(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
③帮助解疑。(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如"潋滟"可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读出晴天阳光明媚、波光闪动的感觉。课件出示;可利用已有经验理解"晴"。并板书"晴";诗人如何评价晴天的景色?板书"方好"。
④再读。
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总结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教师课件出示。(先读--提出疑问--借助方法解疑--再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知识迁移,利用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5、师:你读懂了哪一句?
生汇报,师随机问题点拨,加深感悟。
(1)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①重点指导:这一句写什么气候下的景色?诗人如何评价?(板书:雨亦奇)奇在何处?(山色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想象: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这个时候去看山是什么样的?读出烟雨迷茫的朦胧美感。
②结合第一句:想象感悟、理解情感、指导朗读。
前两句诗人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
诗人独独写了水光和山色,是不是除此之外诗人就没看见别的任何景象呢?
假若你现在便是那泛舟西湖之上的诗人苏轼,你还能看见什么画面呢?相信不少同学曾游过甘棠湖,那时你肯定是在搜索四周美景,眼睛都忙不过来,苏轼也是如此呀,大胆想象一下,他还能看见什么呢?
当诗人看见这丰富而美好的画面,会是什么心情呢?带着愉悦的心情读。
那晴雨天的西湖是不是像你们想象的那样美丽呢?一齐来欣赏--〈晴雨西湖〉。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更喜欢晴西湖还是雨西湖?为什么?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出你的喜爱。(强调要突出晴雨天不同的美,要重读'晴'、'雨')
合作读。(喜欢晴西湖的读第一句,喜欢雨西湖的读第二句)
那么,诗人喜爱的是晴天的西湖还是那雨天的西湖?为什么?(正是因为喜爱才能发出这样由衷的赞美!读!课件出示前两句)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赞美这晴雨天的西湖,你会怎么说?让我们也吟咏出对西湖的赞美吧,读!
过渡: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这不禁让诗人联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2)第三、四句
① 第三句,重点:出示西施图片,师:西施美不美?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
② 第四句,重点:诗人怎样评价西施的美?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还美吗?为什么?(大自然所赋予的天生的美)
诗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出她不论什么时候都美的特质?怎样读出这种美?(重读:总)
③ 诗人为什么要将西湖比作西子?她们有什么相通之处?
(引导理解诗人将西湖比作西子,不仅因为都有一个"西"字,都具有婀娜多姿的美,最主要是因为她们都具有不需外物衬托,不需人为修饰的独特的天然的美!)
哪个字最能体现西湖的这种美?还是一个总字,看起来是在写西施的美,实际上作者是借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 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要这样读--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所以当他想到将西湖比作西子这一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时,他是那么得惊喜、得意,我们要这样读--
西湖如西子,美景若美人,诗人深深地陶醉了,我们也醉了,读--
6、整体感知
师:孩子们,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今天我们不能去到那美丽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师配乐朗读,生闭目想象:(如时间不允许,则教师配乐读古诗)
这一天,阳光明媚,苏轼与几位好友相约畅游西湖,他们泛舟湖上,饮酒赏景,西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水波荡漾,闪烁耀眼,向人们展示着它美丽的风貌。诗人不禁深深地陶醉了,正当诗人正沉醉于这山水美景,忽见几条细线般的雨丝斜斜地飘进湖中,飘在脸上,原来下雨了,你再看这雨天的西湖吧,云雾迷茫, 缥缥渺渺,又显出另一番奇妙的景致。最好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神往!诗人不禁咏出这样的诗句,读--师生齐读。
就让这美景留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再读一读!
能背一背吗?
7、小结
利用板书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诗人苏轼带我们领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同时又用一个奇妙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韵。
五、 拓展学习,活化文本,综合发展
1、过渡:其实不仅西湖美,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外再去搜集一些,完成今天的课外作业。
2、课后作业:选择一首描写祖国某处风光的古诗,用今天学的方法弄懂诗句的意思,搜集相关风光图片和文字介绍做成图片集或手抄报。
六、 结束全课。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晴方好
西湖 天然美 西子
雨亦奇
古诗绝句2教案篇3
?情景说明】
?古诗两首》包括《春晓》和《村居》,要求认识“村、居”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通过对两首古诗的理解,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朗读背诵古诗,了解诗意。
我国古代的诗歌,是一大宗十分宝贵的艺术财富,一直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它的语言凝练、和谐,富有音乐性,《春晓》和《村居》就是用浓缩性的语言呈现春天的美景,并伴有图画,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教学古诗,通过识字、朗读、背诵等训练,意在让学生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增强儿童的语言修养。同时,让儿童体会诗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情景,丰富儿童的情感,培养儿童的高尚的生活情趣,发展儿童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师:春天来了,她在和小朋友们捉迷藏呢,说说看,你们都在哪找到了?
生:春天来了,百花齐放。
师:用了一个刚学过的成语“百花齐放”。
生:小草都从土里钻出来,草坪绿了。
师:像个小文学家,“钻”字用得好。
生:山青了,水绿了。
师:我们的清江河一直都那么“绿”。
生:应该是水“更”绿了,因为山上的树都发芽了,把河水映得更绿了!
师: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大家一起鼓励他。)
(生齐读:春天来了,山青了,水更绿了!)
师:还有什么?
生(情不自禁):莺歌燕舞。
师:小朋友,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给你们捎来两份礼物,想看看吗?
生:“想”。(窃窃私语,是什么呀?)
(师出示课件,小燕子衔着两首古诗出场,生字用红色标出,但没注拼音。)
师:谁来读一读题目?
生:“春晓”。
生:第二首诗叫“村居”
生:题目中都有一个“春”字。
生:不对,村居的“村”是平舌音,在“烟村四五家”里学过。
生:我家住在永和坪村。农村的“村”。
师:谁能用“居”、“村”说一句话帮助大家记住这两个字?
生:老师,我会用“村”和“居”说一句话──我居住在永和坪村。
师: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学着他的样,把题目读正确。
生齐读:“春晓”、“村居”。
师:诗歌是前人留下的优秀文化。大家仔细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并想办法记一记,看谁学得快。
(生自由读诗,有的看着课件读,有的看着书本读,有的一会儿看课件,一会儿看书。)
师:诗句中有几个生字宝宝想和大家打打招呼,谁先来?
(课件展示,读对一个就跳回诗句读句子。)
……
师:谁愿来当一当诗人,把诗句读给大家听?
生:我读《春晓》……
生:我读《村居》……
生:《村居》句子长一些,每句有7个字。
师:观察很仔细,七个字的可以叫七言诗。
(生个个要读。)
师:大家都想当小诗人,现在分小组,一人读一次,读完了,评一评,读得最棒的再来比一比,看看谁最会读。
(分小组活动。)
(老师,我和 比赛读。)
(我会背了。)
师:大家都这么爱读诗歌,但只读正确不行,还要知道诗句的意思,把诗歌读出感情。大家猜一猜诗句的意思,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
生:“处处闻啼鸟”是讲春天来了,到处都听到鸟儿的叫声。书中还画了许多鸟儿在叽叽喳喳地叫着呢。
师:理由很充分,不光读了诗句,还观察了图画,真会学习!
生:“晓”是不是和我的名字的“晓”一样,是说早上吧?妈妈说我是早上出生的,名字就叫“李晓晓”。
师:真聪明,还会推理。
生:夜里还下了雨,春雨在给柳树洗头呢!
师:你的记忆真好!学以致用!
生:春雨不是给柳树洗头,是给花瓣梳头,你瞧,地上落了好多花瓣。妈妈给我梳头才掉头发呢!
(师忍不住笑出声。)
师:瞧,我们的小朋友多会观察生活呀!让我们带着这份惬意,把诗歌再美美地读一读。
生:齐读诗句。
师:《村居》又讲了什么呢?
(生争先恐后。)
生:柳树醒了,柳条长长的。
生:柳条和我们河堤上的一样,细细的,可以当跳绳。
师:柳条像一根根细细的跳绳。
生:几个小孩子在河堤上放风筝。
师:为什么说在河堤上?
(生抢着说:河边风才大!)
师:从哪儿知道有风筝?
生:图上画了。
师:能从诗句中找出来吗?
生:放风筝,“放”后面的两个字。
师:读出来。
生:放纸鸢。
师:真棒!古时候的风筝就叫“纸鸢”。一起再把诗句读一遍。
生齐读诗句。师:小朋友,你们都放过风筝吗?
生:放过,放进……
生:这个星期六,我就在河堤上放了风筝,还看到许多小伙伴。
师:你们都放过些什么风筝?
(生更来劲了。)
生:像小鱼。
生:蜻蜒、蝴蝶、大雁……
生:我的燕子飞得好高,爸爸和我一起放的。
师:用一句话把放风筝的情景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生:星期六下午,河边来了几个小朋友在放风筝。我一下子就急了,拉着爸爸骑上摩托车就去买风筝,是个三角形的,很会飞,爸爸举着,我一跑风筝就上天了。
生:我也是买的新风筝,我要买大的,妈妈只给买了两块钱的猫头鹰,但它也像老鹰一样,一下子就飞得很高。
生:我的风筝飞得更高,线都放完了。
生:四点多钟,妈妈叫我到奶奶家去的时候,蓝蓝的天上飞满了风筝,好漂亮。
师:小朋友们真会说,让我们带着放风筝的高兴劲儿再把诗句读一读。
生读诗句。
师:我再来考考大家,准备好!
师:我们早早地放学后,在河边放风筝,能用哪句诗来说?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我们也可以说古诗?
师:对呀。
生:听到树上有许多鸟儿在叫──处处闻啼鸟。
生:夜里下雨了,雨点把花都打落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同学们把诗句的美都说出来了,也读出来了,你们能把它们涂上美丽的色彩吗?
(课件播放一组春景图,伴有《春天在哪里》优美的旋律。)
(课本全是黑白版本,请孩子们拿起彩笔,把黑白变成彩色。)
(孩子们乐了,教室里充满笑声、讨论声……)
师:同学们,今天快乐吗?
生:“快乐”。
师:今天,我们不仅读了诗歌,还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了生活中的诗意,多美呀。来拿起手中的画,给它们配上诗,美美地读一读……
(音乐响起,或坐或站,或摇头晃脑,或手舞足蹈。)
?教学反思】
?春晓》和《村居》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琅琅上口。虽然字数不多,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传递着无数信息。对一年级的同学来说,如何让他们在学习、呤诵诗歌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积累呢?打开书本,单元导读中的一句话提醒了我──“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对,诗歌展现在眼前的也是“多彩的春天”,于是,利用有趣的图画、音响把孩子们带进游戏中,说说春天美在哪?孩子们都是感性的,信息刺激储备,多彩的语言描述让我记忆犹新,特别是“水更绿了”让人感动,慨叹孩子的“悟性”,这不是和诗歌一样美吗?
其次,在识字过程中,鼓励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积极主动地和生字“打招呼”。“我居住在永和坪村”,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既灵活又适用,比单纯认读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解放孩子,用“猜一猜”的办法鼓励学生读句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洗澡”与“梳头”之争,来源于刚学过的课文《柳树醒了》,但稚儿的辩解比“一夜春风袭来,吹落了无数花瓣”要胜似百倍。《村居》中的杨柳让孩子们一见如故,因为清江河畔的柳树正抽芽变鹅黄,双休还刚放过风筝,水到渠成,诗与景自然吻合,亲历、体验让孩子与古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也可以用古诗来描绘我们的活动情景”,让古诗一下子飞起来了,充满无限魅力。
第四,通过孩子们的双手,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充满春色,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丰富到画面中去,也用巧妙的途径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这样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下了自由想像和创造的足够空间,把学生的想像力、感悟力和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在感悟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也丰富了课堂语言,给孩子们搭建了语言表现平台,还学生本来的纯真面目。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的做法可能是井底之蛙,缺乏色彩,但我愿在新课改的征途上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专家点评】
1、“课标”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课中,注重学生的发展。用鲜活的情景穿针引线,激活学生思维,把孩子自然带进学习过程中,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体现。
2、用学生自己的生活来理解诗意的美,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如《村居》诗意的理解,不仅回归了生活,而且将古诗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延伸,用生活的美来理解诗意的美,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语文材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这样的教学让课文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感染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古诗绝句2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了解祖国山河的壮 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认识9个生字,认识“舟”字旁。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境,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我们以前曾学过杜甫的诗,你们给大家背一首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他的诗。板书课题。
二.品读感悟
1.师范读古诗,听字音,听语调和停顿。
2.自由读,注意要读准字音。
3.指名读诗,听听谁读得好。
4.再读。
5.指名读,分行读,齐读。
6.看图上的.景物,结合诗句,想想古诗的意境。
7.说说每一行诗的意思,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自己的理解,不足之处教师点拨指导。
8.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体会意境美。
9.认读生字,介绍“舟”字旁,指读生字,开火车读,扩词。
三.总结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希望有一天同学们能走出去,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大好河山壮美。
古诗绝句2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绝、鸣、柳、岭、泊、吴、含、窗、鹭”九个生字,会写“绝、鸣、柳、岭、泊、吴、含、窗”八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意,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句诗。
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春景图动画,学生欣赏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板书题目,学生书空“绝”,在生字本上书写一遍。
2、出示课件,了解“绝句”含义。《绝句》属于七绝。
3、出示课件,了解杜甫。
二、朗读并感悟古诗:
1、认读生字:鸣、柳、岭、泊、吴、含、窗、鹭
学生认读,老师指导;说说你记住哪些字,如何记住的;给生字组词。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指导读诗出诗的节奏:
出示课件中划出节奏的古诗,老师打着节拍范读;学生试着打节拍读诗;个别学生打节拍读诗;齐读,读出诗的节奏。
4、理解诗意后熟读:
出示课件第一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齐读这两句诗。
出示课件第二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释义“千秋雪”(千年不化的积雪)。齐读这句诗。
出示课件第三幅图,你理解了哪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含义。出示”门泊东吴万里船”,释义“泊”(停泊)。齐读这句诗。
5、感悟诗境,背诵古诗:
(1)老师从第一句诗中找出两种事物“黄鹂,翠柳”,学生在二、三、四句诗中划出“白鹭、青天、西岭、千秋雪、船”。
(2)指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体会颜色美。
(3)出示课件“配乐诗朗诵”,个别学生读诗,其他学生闭眼想象,交流脑海中的画面。
(4)小结:你们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美妙的.画面,这是哪个季节?(春季,因为出现了翠柳)。当作者看到这么美的春景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句》,当我们被这首诗所吸引时我们禁不住要背下来这首诗。
6、拓展环节:
欣赏《绝句·迟日江山丽》,背诵这首诗。
7、总结:
今天学习了杜甫的《绝句》,欣赏了《绝句·迟日江山丽》,感受到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妙,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去积累更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吧!
三家庭作业:
1、给家长背一背《绝句》、《绝句·迟日江山丽》。
2、喜欢画画的同学,给《绝句》画一幅画。
教学板书:
绝句
杜甫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西岭
千秋雪
万里船
美
教学反思:
本课的优点:课堂思路较清晰;教学目标完成较好,学生认识了九个生字,并且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通过观察图片来理解诗句的含义,非常直观、形象,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明白诗句意思;教学过程中,读的较为充分(学生的自读,纠正发音;老师范读;学生打节拍地读;理解诗句后的熟读;感悟诗境后的美读。
本课的不足: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致不高,一堂课下来,回答问题的学生局限于几位;对于学生的评价太过单调,没有针对性;指导学生朗读时,指导的不到位,学生只是读出了诗的节奏,而没有做到有感情地读古诗;感悟诗境时,引导的过于简单,原本设计的让学生找出诗句中的几种“事物”,进一步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来体会“诗句中蕴含的丰富色彩,进而感受春景的魅力之处”,由于紧张的缘故,也疏忽了对学生的引导,导致学生感悟不深刻,没有感受到如此美丽的春景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勃勃生机。
虽然课堂留下了遗憾,但是“我参与,我幸福”。经历了,就是一种幸福,就是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感谢评委老师给了我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认识到自己的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继续努力,完善自我,让我的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进步,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做一个更为合格的引导者!
古诗绝句2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课时目标】
1、认识前面6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晓》,背诵《春晓》。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3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指名背诵。
⑷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交流讨论学习:
①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①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②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古诗绝句2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