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教案参考6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教学节奏,不至于匆忙或拖延,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课程内容和学生的需求,以便制定最合适的教学策略,莘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古诗的教案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古诗的教案参考6篇

古诗的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 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1)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士,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四、作业

熟读古诗并背诵。

古诗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多媒体)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

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古诗的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清明》是四年级单元练习中的诗,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学情分析:

现在学生学习古诗停留在简单的背诵、知大意阶段,对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很难走进去,对古诗学习兴趣不浓。

设计理念:

就是通过《清明》教学,使小学生具有不断学习古诗的动力、毅力、能力、转化力和创新力,使自身的语文能力不断地提升,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

教学方法:

诵读、想画面 体悟诗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清明》。

2、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通过对诗歌趣改的感知,使学生了解习作表达的不同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诗题。

1、清明刚过,清明节假期里你做了些什么?

2、学生谈话。 了解清明的习俗:踏青、扫墓以及清明的气候特点。《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3、清明也是一个节气。

二、初诵古诗,学方法。

1、过渡:唐朝大诗人杜牧就有一首以《清明》为题的诗歌记下了他在清明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感,流传千古。提生试诵。

2、了解学习古诗的途径方法。

三、诵读想象,品诗境。

1、古代人读诗都是要吟的,我们不会,不妨展开想象把自己当做诗人拉长语调来读。

2、朗读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想象画面。清明,这是一个怎样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啊?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雨纷纷”,在此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

3、朗读诗句“路上行人欲断魂”,想象画面。路上,是怎样的光景了?行人,指的是谁呢?为什么在雨中赶路?欲断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哪?“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4、连起来将第一个诗句吟诵一遍。探究: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吧?理解: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

5、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情景交融。“雨纷纷”“欲断魂”中国人就是这样的含蓄,如果以后某一刻,你的心绪也是如此的纷乱,你也可以写下——细雨纷飞。

6、提炼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如何学习古诗的?(板书:读古诗、想画面、悟诗情)

7、自学最后两句:朗读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想象画面。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

8、汇报交流:学生朗读。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两人演出画面)找出两个动词:“问、指。”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象。“杏花村”: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9、想象诗外之境。诗人看到杏花村会怎么做呢?

四、资料补充,知作者。

杜牧(803一约852),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诗人。人们把他和杜甫并提,称他为“小杜”,称杜甫为“老杜”。“小杜”有才华,有抱负,写诗喜欢评今论古,抒发军事、政治见解。他有不少描写山水风光的小诗,名朗秀丽,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五、感知变体,生诗情。

1.出示诗歌的变体。学生读感受。三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更精简的是:“清明雨,断魂人,寻酒家,杏花村。”四言诗:“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2、清代才子纪晓岚改为五绝:“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有人把此诗改为六言:“清明时节雨纷,路上行人断魂。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标点稍变,竟成一首绝妙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让学生试改编一个。

3、小结:这种种形式都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下一个端午节、儿童欢喜和悲伤的每一天,都可以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形式记录下来。

六、总结全文,入诗境。

年年清明,也许在下一个清明节里,在纷纷的细雨中,说不定你们会轻轻的吟诵起来。齐诵《清明》。

古诗的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1. 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 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3. 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 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1. 诗歌范例。

2. 人手一份纸、笔。

3. 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及配乐诗磁带。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活动难点: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3.指导要点:通过观察图片,听听说说,引导幼儿充分感受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四、活动过程

1. 出示挂图导入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2.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3.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3. 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五、评价要素

1. 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 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六、活动建议

在其他时间段反复播放这首诗,并把诗歌范例和幼儿的绘画作品贴在墙上,供幼儿欣赏、认读、吟唱。

附:古诗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学反思:

课程结束后,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他将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串讲,询问学生,如果“愁”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的,你从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声音,又是什么声音的,你从哪里感受到?虽然都是讲所见所闻,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相较于我就显得诗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学生自主的学习理解,也会对“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来,要教好一首古诗,教的有诗意,让学生学的有体会,须得多花心思。

古诗的教案篇6

一、教学分析

1、《春日》展现了泗水边的大好春色,歌颂了春天的无限生命力;《游园不值》也赞美了满园的春色,形象地提示了春天生物旺强的生命力;《望湖楼醉书》生动记了夏天西湖景色的变,表现了景物的动态美;《出净慈寺》则显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在晨阳光下映照下的美丽;四首诗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歌颂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觉到诗人(叶绍翁、苏轼、杨万里)文字的优美和描写景物的功力,体会我国代诗词的光辉灿烂。

2.四首古诗格律整齐,文字优美,诗句生动,读来琅琅上口,是适宜诵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理解8个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会背四首诗,会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想象,说一段话。

4.感受四首诗所描绘的大自然景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注解,通过自学,一字一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教学难点:注意词义变迁,理解诗意。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想象,说一段话。

四、录音机、小黑板或投影仪等。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春日》《游园不值》中的4个生字。

2.借助注解说说《春日》《游园不值》的意思,并熟读背诵两首诗。

3.感受这两首诗所描绘的自然美。

(二)教学过程

1.揭题:21诗四首(板书、读题)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古诗二首》(《山行》《江雪》,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唐朝是诗歌鼎的朝代。宋代也是诗歌创作繁荣、优秀诗人辈出的朝代。这一课时,我们学习《春日》《游园不值》。

2.出示诗题《春日》(板书、读题)我们先学习宋代诗人朱熹的《春日》。

(1)谁能说说诗人朱熹的情况?(学生可以看注解①说说,也可以离开注解,根据自己知道的说。)

(2)轻声读读《春日》,要求自己学会生字,读通古诗。读后作自学检查:①泗(sì)通过查字知道:泗水,是山东的一条河流,。②指名一,二位同学读诗,看看是否会读了,即读准音、不尜字、读得较畅。

(3)理解诗意,再读注解②—⑥。

②指名一条说说注解思后,让学生接着说说不得1、2句的诗意。

③集体评议、补充、纠错后,教师进行指点。(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这两句写了诗人春游时看到的`景色:风和日丽的一天,我去泗水,寻长优美的景色,河边无边无涯的风光景物,一时间变得焕然一新。(要注意求同存民思维。如第1句注解,可把"寻芳"放在前面,可放在后面,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说说。)

④按同样的方法,读读、说说第3、4句。评议纠正后,教师以小黑板或投影出示正确答案,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的感受:春游中,我很容易地认识了春天的面貌,百花吐艳,成紫千红。告诉学生最生一句是传颂的佳句。(理解后再读读3、4)句。

⑤熟读全诗,为以后背诵作准备。

3.学习《游园不值》。

(1)读注解①了解作者叶绍翁。同时审题。不值:没有要访问的人。全题意思:去游园,主人不在,没能到园内去。

(2)初读,《游园不值》,读通诗句,自学习题个生字。(屐(jī)苔(tái)扉(fēi)意门)

读后进行检查。

(3)理解诗意。

①读诗,并揣摩注解③④,如果其他词语不懂也可提出讨论。(怜:怜惜屐:鞋)

②学习1、2句,自学后指名说意思,进行评议,补充、纠正。

③本诗诗意较难理解,教师指点后通过投影出示1、2句出意: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小径上的苍苔,怕别人的木鞋把它踩坏,所以把柴门关上了。(注意"应"理解为"大概",1、2句之间还就补上"园门关上了"。)尽管诗人轻轻敲门好久,也没人来开门。

④按同样的方法,读读、说说第3、4句。评议纠正的基础上教师出示3、4句意,并指点(可用投影):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粉红杏,联想到满园春色,形象地反映春天的勃勃生机,蕴含深刻哲理,一切富于生机的东西是关闭、压不住的。)这个句子与"忝紫千红总是春:一样,成为传颂的诗句。

(4)熟读全诗。

4.作业:

(1)熟读这两首诗。

(2)做作业本第3、4(1)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望湖楼醉书》《出净慈寺》,借助注解诗意。

(2)熟读两首诗,感受诗所描绘的自然美。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板书《望湖楼醉书》)读题:这节课我们先学这首诗,用上节课同样的方法学习。

(1)看注解①了解作者和诗题。苏轼(1037—1101),宋代最负名的诗人之一。曾在杭州任过太守。苏堤之名是为了纪念这位杰出诗人的。望湖楼在西湖之边。

(2)自学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注解②③理解翻墨跳珠.

②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生讨论解决.

③指名读诗句1、2句,理解词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纠正。

④出示两个句子的正确句意(用投影);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一场暴雨后的天空一样开阔、平静,西湖又恢复了它平时的姿态。

⑤按同方法,指名学生说说3、4句的意思,评议纠正。

⑥出示正确句意,教师进行3、4句意指点(投影显示):地面上乔起的大风忽然把云全部吹散了,从望湖楼上往下看,湖水像雨后的天空一样开阔、平静,西湖又恢复了它平时的姿态。

(3)指名学生读全诗(评议),齐读全诗。

2.学习《出净慈寺》,揭题、板书、读题、审题。作者杨戌里,南宋杰出诗人。原题是"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意是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与前一首一样是写夏日西子湖美景的

(1)读全诗,读通句子。

(2)理解诗意

①读注解②,再提出诗句中不懂的地方,师生讨论解决。

②指名读诗句,理解1、2句句意,评议,纠正。

③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指导,投影出示两句句意: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风光与四时不相同。(这里的"六月"指农历六月。)指点后再读,并齐读1、2句。

④指名读3、4句,再连起来说说3、4句句意。(评议、纠正)

⑤教师用投影出示3、4句句意,进行指点:碧绿的荷花,红得特加鲜艳。指点后,再读读3、4句。

⑥指名熟读全诗,齐读全诗。

4.作业:作业本1、2题、第4题(2)(3)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四首诗的理解。

2.根据《游园不值》所描绘的情景,结合自己想象,说一段话。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四首诗,并默写。

(二)教学过程

1.自由轻声读诗《游园不值》。读诗,解诗意,看见图,说一段话。(先自己说说,再同桌相互说说,评议。然后写一段话。)

2.轻声自由读其三首诗,再按要求说说课后第1题点词和三个诗句的意思。说后评议。)

3.学生各自读诗四首诗,想想看该如何背,然后自己闭站眼睛试背。

4.同桌间相互背诵,互相帮助,指正。

5.齐读诗四首。

6.听录音背诵,指名背诵、评议。

7.齐背诗四首。

8.默写诗四首。(请两人把诗默写在投影片上)默毕出示两位学生默写的投影片上的四首诗,供评议纠正。

9.作业:作业本第6题。

古诗的教案参考6篇相关文章:

药的教案参考6篇

大班跳绳的教案参考6篇

5的加法教案参考6篇

幼儿风的教案参考6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参考6篇

小动物过冬的教案参考6篇

奇妙的蛋教案参考6篇

中班手工桥的教案参考6篇

树的本领大教案参考6篇

三年级秒的认识教案参考6篇

古诗的教案参考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