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写读后感是对自己思考过程的总结和反思,写读后感可以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书籍的现实意义,莘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亲爱的读后感精选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亲爱的读后感篇1
昨天,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做了今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那就是读了一本书,一天里除了繁忙的工作,我读了15万多字的书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虽然我现在还坚持持着两周至少看一本书的计划,也确实没想到自己还能有这种毅力这种兴趣去读这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这是一部可以跟《傅雷家书》媲美的书,傅雷通过家书培养了一名钢琴家,值得所有的前父母学习。而龙应台通过家书首先是认识了儿子,然后也是教育了儿子,同时也被儿子教育,所以值得所有的父母、孩子,甚至教师们学习。
我不想赘述这部书的好!对于我来说,每一部书的好,写出来的或是说出来的,都是表象的,真正的好,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文传的。那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这种享受经常的含有痛苦的思索、默默的反思和灵魂的亢奋!
其实,边读,我也在搜索我身边是否也有类似她们母子那样的母子,或是父子,搜索的结果是几乎为零。如果我们的所有母子,或是父子,或是母女或是父女,都如龙应台母子一样的,能够彼此进行心灵的交流,那我们的孩子才是真正幸福的孩子,我们的父母才是真正幸福的父母。我们的社会才是真正和谐的社会。世上可以没有成批的`科学家,但不能没有成批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反过来说,有了成批的数也数不尽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就会有真正的于社会于人民有用的成批的科学家。
买本《亲爱的安德烈》吧!把她放在你的身边,比如你的随身的兜子里,比如你的书房的书桌上,比如你的办公室的办公桌上,比如说你的床头柜上,比如说你的私家车里。尽管你可能曾经认认真真的读过一两遍了,你还是可以在闲来无事时,把她当做一种心灵的消遣,继续读一读她,再接受一次心灵的教育!
亲爱的读后感篇2
这是由商晓娜编写的一本小说。它讲了主人公“叶今一”的妈妈又怀宝宝了。一家大小都很高兴。但今一从奶奶对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约束和家人与妈妈对奶奶刻薄的命令言听计从中发觉,一家人中,除了今一,大家似乎都偏爱妹妹,而她,似乎是个多余的人。于是,她选择了离家出走。
但是,家人对她离家出走万分着急和非要找到今一的态度让她改变了观念:其实,在家人眼里,她永远那么重要。每个孩子都是不可替代的宝贝。也许,生了弟弟妹妹后,你会认为爸爸妈妈会偏袒弟弟妹妹。但你要知道,那是因为弟弟妹妹还很小,更需要照顾或者希望将你磨炼成能忍耐、能忍让的人。
我的家庭也差不多。三岁时,妈妈不顾我的反对,生下了一个妹妹。因为反对妈妈生,我曾经有几次想丢掉妹妹,但都失败了。直到四岁时,我才找到机会,甩掉了妹妹。一路上,我甭提多高兴了,总嫌路太短,恨不得一步赶回去,告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知道后,着急的程度不亚于热锅上的蚂蚁。他们找呀找,找到了妹妹后,并没有骂我,毕竟我太小了,还不懂事。长大后,虽然会吵架,但有时好的像口香糖,分都分不开。这时,我才发现,有个妹妹也不错嘛!至少有个伴儿陪你玩儿,和你一起搞恶作剧呀。
每个人都是父母、家庭的宝贝,没有人能替代你,就算那个人是你的弟弟妹妹,也只能是父母的另一个宝贝。
亲爱的读后感篇3
?亲爱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用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的结集。36封家书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龙应台“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就是眼看着这个自己深爱的孩子越走越远,而且他的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有时候父母总是不计代价的付出,孩子走远了,又觉得无限荒凉和凄然。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在我们的心里,没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对我们的'爱,我们其实全都牢牢的记在了心里。我们也愿意用最大的爱去回报,只是,请允许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来让我的妈妈过上相对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质,这样我会得到一种莫大的快乐和满足;但我不愿意听她唠叨一分钟,我觉得这不是不爱,只是因为我们不是能在语言交流上取得愉悦的人。如果说她在说,我在听,我不违心的告诉你,那仅仅是出于礼貌和孝敬。
当然,我觉得龙应台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说,龙应台从政。我是有点很难理解一个母亲和儿子的书信谈论的都是国家大事,世界,国家,民族,公平,自由,正义,很像是政治家们在探讨议论人类的发展,时局的走向;这跟我看《傅雷家书》的感觉不太一样。我想对龙应台来说这可能是职业习惯思维定势,但对安德烈来说,他只是个人主义的自由惯了的年轻人,有几分热情,几分牵强,就很难说清了。
比如说,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长时间不在身边,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十几岁周游了半个世界。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是独立、自由、无忧而任性的人。他会放纵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说朋友、音乐、足球、啤酒,而不愿意拿一点点时间来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是否达到了最终的目的,消除了心灵上的隔离;还是只是一个母亲一次有些痴心有些偏执的努力,其实在我的心里,我觉得可能没有。
亲爱的读后感篇4
前一段时间出的一本新书《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女士与其儿子共同完成的。
读完后,感触很深。但感受最深的不是安德烈字里行间跃动着的不羁灵魂,不是龙应台女士对于儿子直接大胆的提问所做出的巧妙回答,不是中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绽放出的异彩。
而是一句话。
安德烈问她,在她离开人世后,希望如何被朋友、读者和“我”——安德烈本人记住。
对于前两者,龙应台回答的干脆利落——“不重要。”
仅三字,完美地表现出她非同一般的气度个性,高度冷静的心,清明的眼。
对一个作家来说,读者如何评价自己往往被俗人认为是最令人关心的,而真正好的作家,如她,坚定自己的信念,笔尖永远对准心中的方向,笔杆和脊梁一样挺直,宁折不屈,更罔论会写些博读者一笑的文章了。所以,不重要。
而那最令人动容的,是她回答如何让自己的儿子记住自己时,文字氤氲出的.袅袅暖烟。
“有一天,你也许走在伦敦或香港的大街上,也许是一阵孩子的笑声飘来,也许是一株紫荆开满了粉色的花朵在风里摇曳,你突然想起我来,脚步慢下来,然后又匆匆赶你的路。
可是正因为有最终的灭绝,生命和爱,才如此珍贵,你说呢?”
不知道写下这些文字时,心中是否有些许不甘,酸楚,哀伤。毕竟,离世的人们,只能活在别人的记忆当中,而岁月的冲刷,使这些记忆不可避免的像泛黄的牛皮纸一样蜷曲,最终碎裂,一片一片渐次脱落,最终,在之后的之后,化为虚无。
但我深信,作者写完整段话后,只余释然。
每个人都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无论你在他的生命中曾经占据怎样重要的位置。终有一天,会化作那穿梭的风,静默的云,以另一种形式遨游四海八荒。
龙应台以她的豁达与优雅,给了这个问题最动人、最美丽的答案。
之后,只要你偶尔想起我,也便足够。我愿化作那无拘无束的风,吻去你的泪水,你的伤悲。
亲爱的读后感篇5
陆陆续续的总算读完了给我的最大震慑是书中那些关于父亲母亲与后代的交流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我国孩子看来别致无比的教学且见地独特的方法,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过火,既睿智诙谐,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入的印象。书中的安德烈的日子充满了趣味,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游览……,简直是五颜六色,五光十色,再来看看咱们学生时代的日子: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然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历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波折,母亲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咱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通常收获的是家长和教师的联合呵斥;安德烈成功时,母亲、弟弟和兄弟会为他送去诚心的恭喜,但咱们取得的成功却永久是理所当然,家常便饭,甚至在教师和家长双眼里永久是那样微乎其微,与他们的希望相距甚远。……这莫非即是东西方教学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概括出一个十分精辟的定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纪的,只需满十四岁了,连教师也要用“您”来称号学生。可是,我国的家长和教师却通常疏忽孩子的年纪,而是故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论孩子是不是现已长大了,只需站在父亲、母亲或是教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久只能是“孩子”,永久不能得到尊敬,永久只能挑选遵守。莫非在我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大家随身携带的物件?我国人之所以不愿敬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只是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不幸的体面吗?顺着菲力浦的遭受探求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即是我国的父亲母亲在夸奖孩子时老是对他的父亲母亲说:“你的儿子真凶猛!”,“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掠夺他的尽力和成果!“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历取得尊敬的人,也需求对等的对待,莫非所谓的“人人对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无穷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一个18岁的孩子可以有这么深的文化底蕴,思想境界和人文关心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他的那颗温顺感恩的心时刻萦绕在我的心头,他的关于高尚日子的神往让我羡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晓得本来港大的学生也和咱们内地的学生有殊途同归的当地,英语看和读没问题,可是底子无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对欧洲开端神往,神往每间咖啡馆的静寂,神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清闲的日子状况,和心里的安静,他们有更多的时刻和精力去关注更多的东西,比方艺术比方环境比方贫困比方真实的日子。
亲爱的读后感篇6
在这我上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发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谈话越来越少;与父母越来越疏远;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化。在早上起床后对父母只说“爸爸妈妈早上好。”然后就做自己的事情齿。吃饭时自己犹如与父母通常都是一言不发。犹如与父母站在同一块冰山上,最后这块冰山不知被什么?是两代人的代沟;还是因为父母工作太忙,自己从幼儿园开始就一个人呆在学校里,除了星期六和星期天很少与父母谈话。最后慢慢得与父母疏远,慢慢得与与父母的感情淡化……
到了初一我的成绩很不理想,父母帮我找了一位家教,当时我只是默认。补习了一段时间,那位家教知道我与父母的`感情不好,便给了我一本书叫《亲爱的安德烈》……
在这本书中写了作者龙应台在儿子安德烈14岁的时候离开了欧洲,去了台北任职,在等到她回来的时候安德烈已经是18岁的小伙子。龙应台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年;也是两国人。中间隔着东西文化龙应台觉定一定要认识18岁的安德烈。于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用了三年的时间互相通信。就这样他们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和心灵。因此龙应台在人生中认识了第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的母亲。
在我读完这本书后自己深有体会,觉得自己应该与父母多多交流向父母诉说自己的心里的痛苦和快乐…在书中第16封信中写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藏在心中的小镇以及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像我觉得自己最重要的不是父母而是朋友和藏在心中那最令我感到舒适感到快乐感到不寂寞的小镇,也许这算不上是一个小镇,一个家,但是却令我感到一种特别的眷恋。也许以后你要永远告别这个小镇,永远离开你的那些朋友,也许你和他们还没有深交,也许以后,他们将从你的人生中完全消失。但是人生永远就是这样,一条道路往前走…现在就应该回想自己拥有的美好时光,把回忆拥在心里,让它温暖自己的心。自己是要向前走,但是要记得自己是从哪里来。而对于一个渴望父母把自己看做一个成人的人千万不要嫌自己的父母啰嗦,因为他们永远都是为你好,为你的将来考虑,而且他们永远都是你最亲爱的人!
亲爱的读后感篇7
?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陪伴着我已经有两年多了,在有空闲时间的时候,我总会翻开这本书,读上几页而我却从不厌倦。
我记得刚买来这本书时,我只是囫囵吞枣的读觉得这本书只写了一个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其它东西在我的脑海里并没有留下多少。我很是不甘心,又翻开认认真真的读上了几遍。这次的收获可真不少!
故事中的单亲男孩——鲍雷伊感动了我。鲍雷伊是一个坚强的小男孩,他并没有因为“爸爸”“妈妈”离婚而又哭又闹,鲍雷伊能有这样良好的心态,全都来源于他给汉修先生写信,还告诉了汉修先生他父母离异的事情和自己转学后的不适应以及内心的孤独,汉修先生教会了鲍雷伊如何面对生活,理解父母无法共原的原因:
1、鲍雷伊的爸爸喜欢过新鲜刺激的公路生活。
2、而他的妈妈却已经厌倦了公路的生活了。
故事中的`作家——汉修先生也感动着我。鲍雷伊刚开始不会写,汉修先生建议他写日记的时候假装自己是在给某个人写信。这个办法使鲍雷伊慢慢的学会写日记了。我觉得汉修先生并不是在教鲍雷伊写日记,而是像一位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汉修先生这招实在是高明啊!
除了汉修先生外,还有许多人在鲍雷伊的成长道路上帮了帮忙,如:给了鲍雷伊充足的慈爱和尊重的妈妈,负责任的老爸,时刻关注鲍雷伊的法兰德先生······他们都对鲍雷伊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他们使鲍雷伊幼小的心灵逐渐自信、成熟起来。
我不得不承认《亲爱的汉修先生》的确是一本佳作,是幽默让这本书更加出神入化了。
亲爱的读后感篇8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读书使我进步,使我快乐。
寒假里,我读完了美国作家贝芙莉·克莱瑞写的一本书——《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曾获得儿童文学奖,读后我感受很深。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男孩鲍雷伊。他是一个父母离婚的小学生,为此他很烦恼,性格很内向。老师给他布置作业——给自己喜欢的作家写信,鲍雷伊为了完成作业,便很不情愿地给作家汉修写了一封信,汉修先生竟然给他回了信。鲍雷伊后来又写了一封信给汉修先生,向他请教写作方法与技巧。汉修先生回信指导他每天写日记,提高写作水平,并像朋友一样解答他的问题了,和他心灵沟通。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鲍雷伊爱上了写信,不但向汉修先生请教写作方法,还向作家倾诉自己的烦恼。
爸爸妈妈离婚后,鲍雷伊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可他又非常想念爸爸,也很想念自己的小狗“土匪”。他多么希望爸爸有一天能带上“土匪”来看望自己。鲍雷伊在一所新的学校上学,没有什么朋友,令他苦恼的.是,总有人偷他的午餐。于是,鲍雷伊把这些烦恼都写信告诉了汉修先生,汉修先生则回信鼓励鲍雷伊做勇敢坚强、友爱宽容的人。几年过去了,鲍雷伊的写作、阅读能力慢慢地都提高了,而且他的文章还获奖了,这坚定了他立志成为作家的决心。新生活让他烦恼的情绪都烟消云散了。
这本书教会了我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一步步成长。我也要做一个像鲍雷伊一样宽容乐观、有自信的人。
亲爱的读后感精选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