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参观后感优质7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很多人都习惯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记录自己观看作品后的感受,每次我们欣赏完一部影片后,应该有不少感触,可以撰写一篇观后感,莘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博物馆参观后感优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博物馆参观后感优质7篇

博物馆参观后感篇1

研究历史是我最大的爱好。每到假期我都会踏上探索历史之旅,这个寒假也不例外,我参观了位于玉皇山脚下的南宋官窑博物馆。这里曾经是南宋最重要的窑址之一,许多著名的瓷器作品都出自这里。

一进场馆大门,我的目光就被一堆瓷器残片吸引住了,这些昔日的御用瓷器原本可以成为我中华民族的瑰宝,但它们终究没有经受住金元的铁蹄,而被毁于一旦。我们继续参观,看到有些青瓷残片的命运要好得多。现代工匠们用灵巧的双手,将它们重新拼粘在一起,恢复了它们往日的姿态。随后我们欣赏到了真正的南宋官窑,领略了中国各大名窑的风采。在参观中我还观察到了一种现象,早期的唐代青瓷颜色偏黄,而南宋时期的官窑颜色掌握的就恰到好处。后来我才知道,瓷器的颜色与烧制的温度也有关,随着科技的发展烧制的温度就会更精确,瓷器的颜色也不会太过偏差。走出了青瓷的世界,我们又去欣赏了美丽的康雍时期的外销青花瓷,这些瓷器可谓是中西合璧,但也各有特色。康熙青花较为饱满,而雍正青花更加生动。

走出了场馆,我们进入了陶艺学习中心,开始自己制作陶器。制作陶器看似容易,其实却困难重重,我做的满身是泥,最终还无功而返,真是有些遗憾。

这次参观让我对历史文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我要在下个假期继续探索历史,把整个历史长河灌输到我的脑海中。

博物馆参观后感篇2

我们这次参观的是省博物馆的新馆,坐落于广州新城市中轴线——珠江新城中心区南部。其设计运用“宝盒”的理念,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承载巨型钢桁架悬吊结构体系。由于展馆是由巨型钢桁架悬吊出来的,中间没有一根结构柱,为陈列展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省博物馆,从馆外看,方方正正的,的确像一个“宝盒”,再走近看,就感觉一个“宝盒”迎面而来,壮观而宏伟。灰色与红色的色调让省博物馆充满了历史的气息,神秘的气氛。

走进馆内,入眼便是宽阔的大堂,四周挂着红灯笼,满满的中国传统气氛;抬头望去,每一层均呈四方环形,既整齐又别致。除了一个个展览厅外,馆内还设有纪念品区、用餐区、咖啡厅以及几家小商铺,果真是设想周到,参观、休闲、购物皆不误。

根据我们事先的了解,知道目前有一个关于服饰的展览备受关注,所以我们毫不犹豫地往该展厅走去。雍容华贵的旗袍、威武气派的马褂、别致美观的旗鞋,这些只在古装戏里看到的华美服饰,我们均在“旗装雅韵”——清代满族服饰展中一一亲眼目睹。清代,是中国古代服饰

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是服饰历史上继“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突变。无论款式品种、衣着特点都直接影响了我国近、现代服饰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是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清初,满族统治者为巩固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三令五申,强制广大汉族军民“剃发易服”。满族长期骑射生活所形成的旗袍、马褂、箭袖、旗鞋、剃发垂辫来取代汉族自古形成的宽袍、大袖、蓄发、绾髻的传统装束,尽管在清代服饰的演变和发展中,也吸收了汉族服饰的某些特点,但在清代整个服饰的发展当中,仍没有离开过满式衣冠的结构和风格,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服饰,对我国服饰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从八旗甲胄到各式佩饰,从异彩缤纷的民服到品秩有序的官服,我们看到了满族服饰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

在我看来,服饰是会对人们产生影响的,这是一种文化软力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慢慢地改变着人们。比如,在清初,满族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强制要求剃发易服,甚至采用了如“留发不留头”等铁血手段,可见其重要性。就是因为汉族文人知道改变服饰、剃发等会让他们忘记国仇家恨、数典忘祖,所以才宁死不屈;就是因为满族统治者知道通过服饰的改变能同化汉人为其所用,所以才坚决实施“剃发易服”。而服饰的变化,也正正体现了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如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满族女子中也渐渐出现“三寸金莲”,宽大直筒的旗装慢慢变得纤细显腰身;满族男子也开始喜欢手持折扇,好一副文人雅士的样子。而旗装服饰中的花样、饰品工艺,也在不断地体现着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场景、美好祝福。如女子衣衫上多绣有彩蝶、花草、石榴瓜果等,寓意多子多福、幸福安康;男子服饰上多绣有竹、松、鹤、鹭、虎等,寓意勇猛果敢、长寿多福。而官服,则更能体现出服饰的妙处了。在清代,文武官员朝服和常服的样式、色彩、质料、纹样等均有具体规定,甚至在穿着方法上也有法定形式。

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补服、蟒袍等。品秩差别主要看冠服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冠后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蓝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补服,自亲王以下皆有补服,其色石青,前后缀有补子,文禽武兽。文官一品饰仙鹤,二品饰锦鸡,三品饰孔雀,四品饰云雁,五品饰白鹇,六品饰鹭鸶,七品饰鸂鶒,八品饰鹌鹑,九品饰练雀;武官一品饰麒麟,二品饰狮子,三品饰豹,四品饰虎,五品饰熊,六品饰彪,七品八品饰犀牛,九品饰海马。根据官员的不同服饰,我们可以判断出他的官职属性和官位高低。服饰总有着它独特的一面,展览中的每一件旗装都透露出历史的文明,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清代曾经的繁华,更能看见中国清代文化的蕴含。

离开“旗装雅韵”——清代满族服饰展的展厅后,我们又参观了“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毛利碧石”新西兰文化艺术珍品展,以及“异趣同辉”馆藏清代外销艺术精品展。在参观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平时不太了解注的事物,看到了许多历史悠久、价值匪浅的珍品,更了解了许多不同于、不局限于课本的历史知识。

博物馆参观后感篇3

国庆节假期间,妈妈怕我在家里寂寞,便带我去了洛阳博物馆,让我感受历史的苍桑。

下了火车,来到洛阳,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成海的人群。我们先到二姑家,把一切东西准备好之后,便出发了。一路上的美景还没有看够,就到了位于王城大道上的洛阳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走在前面的妈妈惊呼一声:“看,一头大象……”我忙蹿到她身前,朝她所望的地方跑去。没错,那真有一头大象,不过,准确的来说,是一个完整的大象骸骨。如果将那副骸骨与现在的大象比较起来的话,我觉的这一万年前的大象的下腭比现在的大象的大一些。整副骸骨把古代大象的体貌特征完完全全的展现出来了:有长而锋利的象牙,如一对弯弯的镰刀;有强壮的下腭和坚硬的头部;几十根肋骨和粗壮的四肢,让我们足以感受到古菱齿象的强壮和凶猛。

(古菱齿象化石)

往前走,便到了展览文物的地方。有一种展品让觉的很好玩:一个有着三只“脚”,却有着碗口大的容器,我想,这应该是一件乘东西的器吧!仔细一看,这个文物的表面还有一个下面是四个尖尖的,但上面却是平平的,一种我说不出来的白色的东西,宛如一道闪电划破了天空,我看了看这件文物的介绍,原来,这个东西叫陶鬲。

(陶鬲)

再往下看,一块“玻璃”引起了我的注意,好端端的,这展览柜里怎么还放着一块“玻璃”,我往前探了探身子,这才发现,这是一块放大镜,在放大镜后面的中间,放着一件小小的微雕,还没有我的食指指甲盖大呢!这件微雕叫绿松兽,是夏代的文物,我想,之所以取绿松石兽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有着青绿色的身体吧!

(绿松石兽)

还有一件文物值得一提,它叫铜斝(jia),是商代的文物。它的表面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花纹看起来特别复杂,最特别的是,它有两个蘑菇一样的把手,使整个文物都变得可爱了。

(铜斝)

下面就说一下洛阳博物馆的四件镇馆之宝吧!这四件镇馆之宝都在二楼的珍宝馆里。珍宝馆的地面都被铺上了厚厚的地毯,踩上去软软的,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

第一件镇馆之宝是一顶爵,有“中华第一爵”的美称。因为它不仅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件青铜器之一,而且外形美观,所以被当做稀世之宝。

(爵)

第二件呢?是一口鼎,叫做兽面纹铜方鼎,这一口鼎有着人的面貌,听讲解人讲道,这口鼎原来是一个怪兽,它特别喜欢吃人,不管它咬到什么东西,都不会松口,直到把东西吞到肚子里,但是,有一次,它在吃人的时候,不小心噎死了,所以它只留下人的样貌,却没有留下人的身体。

(兽面纹铜方鼎)

第三件是一匹唐三彩的黑马。这匹马膘肥体壮,尾巴被人修剪的短短的,是一匹军马。这匹马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下半身以及脖颈的下方用的都是黑釉。全国总共只有两匹黑釉马,一匹是现在这匹,另一匹也是在洛阳出土的,全身通黑,但被调到国家博物院了。因为黑釉特别珍贵,一般的釉色只有三种颜色:红、蓝、绿,而黑釉的烧成基本上纯属偶然,必须经过反复烧制,才可以烧成功。

(黑马)

最后一件是三层金丝楠木塔。这件木塔总共分三层,高约6米,重约4吨,是用昂贵的金丝楠木雕成的。总共雕刻了334尊佛像,每尊佛像的姿态各有千秋,各不相同,是一件特别名贵的文物。因为金丝楠木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木材,木纹里有金丝,是楠木中最好的一种。古代封建帝王的宝座就是用上好的楠木制作的,还可以修建宫殿、陵寝等。但是它的生长周期十分缓慢几百年才能成材,所以该树种自清代起就十分稀有了。

(金丝楠木塔)

这次博物馆之往让我见证了夏、商、西周、东周以及其它朝代的灿烂历史。

虽然这些文物不会说话,但是,我们根据它们的朝代,特征都能让那些离我们遥远的历史说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伟大的智慧。

我相信这种智慧一定会随着未来的脚步一步步传下去的。

博物馆参观后感篇4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跟着小主人新闻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到上海啦!这次上海之行的内容太精彩了,众多博物馆让我大开眼界。你知道吗,有一个上海独有的博物馆,非常有名呢,那就是上海汽车博物馆。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我去汽车博物馆的见闻吧!

走进汽车博物馆,我就被一辆辆模样奇怪的车吸引了。在一楼,我们看见了最早期的奔驰车。说它是汽车,还有些勉强,只能说是一个带发动机的自行车,要是坏了还得推着走呢。后来,我们看到了改进的汽车,比早期的奔驰车强多了,已经和现在的汽车很相像了。

随着电梯“叮咚”一声响,我们来到了二楼展厅。这里有琳琅满目的汽车模型,我从“奔驰”展柜转到“宝马”展柜,然后又参观“上海大众”展柜,充满想象力的造型、缤纷的色彩,我觉得怎么看也看不够。通过参观,我也认识了好多汽车的品牌,这对我继续参观三楼有很大的帮助呦。

到达三楼,一辆白色三菱汽车映入眼帘,显得高贵、霸气呢。随着讲解员叔叔的脚步,我们参观了“会跑的鸡蛋”、“最贵的轿车”……我最感兴趣的,是一辆英国旅行车,由木头和绿色金属合金制成的汽车,讲解员叔叔告诉我们,它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呢——城市和乡村融合在一起。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三楼,向四楼展厅进发。

四楼展厅是“造物之灵”主题展馆,在这里的每一样展品都是为了解决人们身边的问题而创造的发明。比如说“钻石椅”,就是一张铁网兜,下面焊接上两个金属的脚,就是椅子了,银光闪闪,外形似钻石状,因而得名,真是设计奇特、轻便简洁、时尚又舒服啊!这些展品真的激发想象力啊,大家也来创造吧,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发明家哦!

游览的最后项目是在汽车博物馆前合影,随着老师的相机“咔嚓”一声响,我们的形象定格在汽车博物馆前,科学、发明、汽车也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上海汽车博物馆之旅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博物馆参观后感篇5

在我8岁的一个寒假中,爸爸带领了我前往了首都北京,参观了军事博物馆。

我们到了军事博物馆,进入大厅,便在无数的武器弹药中构成了凝重的肃杀气氛,但这刚刚凝结成的气氛,就被旁边熙熙攘攘的人群的喧闹声给消失了。那无数的炮弹连成一片,有核弹、闪光弹、鱼雷、加长版ak-47炮弹,也有许多坦克车:k-2、k-18、s-1876a……使人眼花缭乱。

我们先到了地下的鱼雷区,那里的鱼雷有大有小,有笔袋那么大的,有一个屋子那么大的,甚至还有能够“隐形的”超轻鱼雷。里面的鱼雷应有尽有,我在鱼雷区中找到了一个两栖鱼雷,这种鱼雷有强大的适应性,能够装在潜艇上,也能够装在异常制作的坦克上,只需投入发射舱,就能够发射。

然后我们前往了机枪子弹和机枪区,那里的枪都与子弹牢牢地绑在了一块,每一个枪都十分威武,那上头的简介令人惊心动魄,谁都不会想得到这小小的手枪能爆发出了如此之大的威力。

我们不但看了手枪和鱼雷,并且看了新展出的航母。我们明白军事博物馆刚刚展出了与真正航母10:1的袖珍级的航母,但没想到人排得那么长,足足有30多位。最终轮到我们登上航母了,那精致的零件,那细腻的线条,那宏伟的设计,都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参观完了所有的物品,不禁赞叹:科技宏博发展,人才衡量之己!我们此刻就应当好好准备,好好加油,争取努力,拼搏奋斗,争取在“小升初考试”中成为21世纪最好的“初中生”。

博物馆参观后感篇6

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有苏武牧羊铸就的一心向国,有岳飞练就的岳家军,有谭嗣同在菜市口从容慷慨唤醒国人觉醒……代代华夏儿女以生命铸就了大家的民族魂。

在那个战火遍地的年代,那个死亡的阴霾不散的年代,那个华夏民族饱受蹂躏的年代,一代代的中国人用血肉之躯抵挡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昔日硝烟弥漫的战场已成为繁华的都市,滚滚长江带走了南京30万不安的灵魂,徒留江河呜咽。血染九州,遍地的殷红谱写了历史的颂歌。

在抗日救亡中,大部分的人牺牲后没能留下一个名字,他们无怨无悔的做了历史的尘埃,但就是有他们才有了大家现在的兴盛安定。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在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唯一的念头就是:保家卫国。那个年代没地域差别,有些只不过一颗爱国心、一份救国意。

历史转个弯,我仿佛又回到了2008年。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年,中国让世界见识到何谓众志成城,何谓大爱无疆。那些感动了13亿的人,那些动容了世界的故事在眼前一次次的回放,那幅稚嫩的蜡笔画你看到它后面过去的笑容了吗?大灾面前,平民、总理、主席还有千千万万个人民子弟兵,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救援。在这场灾难中大家还看到生命的不屈,生命的奇迹不断上演。

博物馆参观后感篇7

今天我和父母一起去参观中华慈善博物馆。进入展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瓷盘。这个瓷盘十分高大,墨绿中透着一丝白。盘中刻画着一位圆佛,他慈眉善目地笑着,旁边有两条巨龙,正张牙舞爪地怒吼着、咆哮着。“红花须得绿叶衬”,一般人只会看到那瓷盘的美丽,却没看到他架子的鬼斧神工,它是用上等的红木做的,上面雕刻着两只栩栩如生的猛虎,露出尖尖的獠牙。背面看,一个巨大无比的如意竖在那儿,撑住了整个瓷盘。如意上虽无宝石,但雕刻技术高超,就像是有闪耀的珠宝,熠熠生辉。

来到“仿古慈善街”,这里的古代慈善街道数不胜数,有专门收养老弱病残的福田院,有从事医疗慈善的机构“惠民药局”,较早的家族义庄“范氏义庄”,收养弃婴的“育婴堂”,免费摆渡的“义渡局”等。

向前走了几步,看到模拟区,这里再现了汶川大地震的场景。天崩地裂,这感受是汶川百姓一辈子也抹不去的记忆。灾难面前,中华儿女手拉手、心连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们向灾区捐赠物资,让更多的人帮助灾民、官兵。

让我们走进中华慈善的世界,探寻精湛深遂的慈善文化。驻足于此,我更加理解孙中山先生说的:“仁之种类,有救世、求人、救国三者,其性质皆为博爱。”这句话。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帮助更多的人吧!

博物馆参观后感优质7篇相关文章:

博物馆参观活动方案5篇

博物馆策划活动方案5篇

博物馆总结工作总结5篇

博物馆活动卡方案模板5篇

博物馆工作个人总结5篇

2023年博物馆个人总结6篇

2023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方案8篇

博物馆工作总结5篇

写读后感作文优质6篇

史记读后感400字优质5篇

博物馆参观后感优质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4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