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份教案都是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里程碑,记录了成长历程,要想提升教案的质量,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以下是莘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关于球的语言教案最新7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球的语言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喜欢看图片,乐于参加看图讲述活动;
2、联系在语言的指导下,一边观察图片一边用完整的句子回答问题,并逐步把句子连起来,说一段较连贯的`话。
3、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想象。设想出合乎情理的救助办法。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排练情境表演。
活动过程:
1、情境表演;
2、提问、理解;
3、看图讲述第一幅:这是什么地方?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第二幅:发生的什么事?谁有危险?谁帮助了兔妈妈?他是怎样帮助的?
4、手掌表演,讲述故事;
5、指导幼儿看书讲述;
6、评价、结束。
关于球的语言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表演的方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
2、乐意为小动物动脑筋想办法,语言表达清楚完整。
3、知道生气不利于身心健康。
【活动准备】
师:单页多幅故事图片一张(正反面)、小动物头饰(小猪、小猫、小兔、小狗)、配乐故事录音(见教材录音)、自制录音(小动物的笑声与“生气虫”的独白)、“生气蛋糕”一个
幼:儿童用书第5、6页
【活动建议】
(一)活动流程图
倾听想象→观察讲述→尝试表演→完整欣赏
(二)活动流程
1、利用录音激趣导入
教师引导语:小朋友,你们听……(播放录音:小动物的笑声与生气虫的独白)
2、观察图片理解故事
(1)观察图一,提问:刚才,你们听见了什么?
提问:生气虫会想什么鬼主意让小动物们生气呢?(请小朋友们猜一猜)
(2)观察图二到图四
①教师过渡语:真有那么多令人生气的事情吗?让我们来看看谁上了生气虫的当?
②观察图片二到四,提问:谁上了生气虫的当?
生气虫想了什么鬼主意让小猪上当?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观察云记号以及感兴趣的文字。)
③教师小结:生气虫用生气面粉做了个生气蛋糕,他想让小动物们也整天生气,真是个可恶的家伙。④出示“生气蛋糕”,引导幼儿表演。教师引导语:瞧,这就是那个香喷喷的生气蛋糕,我们来演演这一段。(集体与个别结合)
ⅰ教师以旁白的形式指导幼儿的表演
ⅱ引导幼儿想象并表达角色的语??
ⅲ引导幼儿想象并表演角色的动作与表情
(3)观察图五
教师提问:吃了生气蛋糕的小猪会怎么样?(启发幼儿联系生活经验,说说生气的样子,教师可适当丰富幼儿语言,如火冒三丈、暴跳如雷、气鼓鼓地、气得涨红了脸、气地吹胡子瞪眼睛等)
(4)观察图六到七
教师讲述:小猪吃了生气蛋糕竟然成了生气猪,瞧他的肚子气鼓鼓的,越气越大象一只气球似的飞上了天。小动物们赶紧用网兜把他网住,糟糕,他们也被带上了天。小动物们会喊什么呀?(救命——)
教师提问:这下可怎么办呢?赶紧想个办法救救可怜的小动物们吧。(幼儿讨论后教师小结并肯定幼儿的想法)
(5)观察图八到图九
教师过渡语:小动物们听了你们的主意自己也有了好办法。
教师提问:瞧,他们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教师小结:小动物的'办法真灵,小猪一高兴,肚子里的气就慢慢消了。大家回到了草地上快乐地游戏,这可把生气虫气坏了,他“嗖”得一声飞上了天,再也下不来了。
3、完整倾听故事
教师引导语:这个奇妙的故事就叫作——生气猪上天(教师贴上故事名字),让我们完整地听听看看这个故事。
4、迁移拓展
教师引导语:故事里的小动物动脑筋想办法战胜了可恶的生气虫。在我们平日的生活中如果遇到了一些生气的事情,你会怎么办呢?(启发幼儿联系经验,师生共同谈谈生活体验)
教师小结语:万一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找别人帮忙(如与别人谈谈、请别人出主意、听听音乐缓解情绪等)。这样,生气虫就无机可乘,不会欺负我们了。
四、活动延伸
1、教师可以在语言区活动中提供儿童用书(见儿童用书第页)以及头饰,引导幼儿自由的讲述与表演。
2、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缓解情绪压力。
附故事《生气猪上天》
小兔、小狗、小猫和小猪是好朋友,他们在草地上又唱又跳,玩得真高兴。他们的歌声、笑声传到了地下的生气虫耳朵里。生气虫握着拳头说:“哼,我一定要让你们高兴不起来。”生气虫一边生气,一边做生气蛋糕,嘴里还不停地念着:“吧叽嘿,变生气,吧叽嘿,变生气。”生气虫把生气蛋糕悄悄地放在草地上,躲在一边偷偷笑:一会儿,四个小傻瓜全变生气虫。四个好伙伴拿着鱼网正准备去网鱼。“咦,一块蛋糕。”小猪说,“我们四个分着吃吧!”“不行,不行,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吃。”小兔、小狗和小猫都这么说。可话音未落谗嘴的小猪已经吃下了一块生气蛋糕。呀,小猪的肚皮鼓起来了,像个皮球。原来吃了生气蛋糕,小猪爱生气了,气得涨红了脸,肚子都鼓了起来。小猪还在生气,肚皮还在变大,一阵风吹来,小猪飘了起来。三个小伙伴赶紧用鱼网把小猪网住。“你们网住我干什么,我又不是鱼,你们这群傻瓜!”小猪尖叫着。小猪还在生气,肚皮还在变大,结果像气球似地飞了起来,还带着鱼网和三个小伙伴。到了半空中,小猪害怕了,他忘了生气,一个劲地叫:“怎么办?怎么办?”小鸟飞来了,它用尖嘴啄小猪的肚皮。小猪被啄得好痒,忍不住大笑起来。小猫说,“咱们一起唱歌吧,小猪听了歌一高兴就不生气了。”他们一起唱起来了:嘿嘿啦,我们是快乐的小伙伴,上天入地在一起……”唱着,唱着,小猪肚皮里的气没了,他们慢慢地降落到地上。“嘿嘿啦,嘿嘿啦……”四个小伙伴又高兴地在一起玩了。生气虫气得“嗖”一下,像火箭一样窜上天去,再也下不来了。
关于球的语言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欣赏《嫦娥奔月》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
2、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表现嫦娥。
3、运用银线笔在黑卡上勾勒轮廓线、油画棒涂色的方式作画。
4、能表现出嫦娥的发饰、衣饰及动态特征。
5、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6、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相关课件、黑卡、银线笔、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为幼儿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二、提问:
1、嫦娥是一个怎样的女子?{非常爱美}
2、她最怕什么?{怕自己老了、不美了}
3、她是怎样变成神仙的?
4、你认为她在月宫中生活的愉快吗?(这个问题可以让幼儿说出自己对嫦娥的理解)。
三、请幼儿观看课件
播放嫦娥的图片给幼儿看。
1、观看嫦娥的发型及衣饰特点。嫦蛾梳着高高的发髻并插了花;衣服是斜襟的、绣了花,袖子很长很大;裙子很长有很多褶等。
2、请幼儿观看嫦娥飞天的图片。引导幼儿观看飞天造型的'动态特征。
3、观看嫦娥舞蹈的图片,引导幼儿观看舞蹈造型的特点。
4、观看嫦娥坐立的图片,了解坐立的造型特点。
四、老师示范
向幼儿展示如何画出嫦娥飞天的造型、舞蹈的造型,如何表现出古人的发饰特点、衣饰特点等。
五、请幼儿作画
请幼儿按照自己对嫦娥的理解去画。
1、请幼儿用银线笔在黑卡上勾勒轮廓线。
2、请幼儿用油画棒涂色。
六、幼儿作品完成后,相互欣赏,并说出自己的画面意义,老师及小朋友给予相应的鼓励与建议。
活动反思:
这节课是根据幼儿的需求生成的美术课,题材来至于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一节单纯的美术课,它同时让幼儿欣赏到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了解到一些古代文化,如古人的发饰、衣饰特点等。先请幼儿听故事再作画,可以让幼儿融入到情景之中,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去画,可以使画面更丰富。使小朋友作品不会雷同,带有自己的个性。
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运用多媒体播放嫦娥的图片给幼儿观看,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古代人物毕竟是幼儿不熟悉的、陌生的,如果不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现,纵使老师描述的详尽入微、或是出示一张挂图,也不如大屏幕的图片显示来得直接、丰富,给幼儿更强烈的视觉刺激,带给幼儿深刻的印象。
作画材料的选择新颖,适合作画内容。此次作画我选择的材料是银线笔、黑卡、油画棒。因为嫦娥是住在月亮里,那么有月亮一定是夜晚,所以我为幼儿选择黑卡,表现夜晚;用银线笔勾勒轮廓,比较醒目;用油画棒涂色,色彩鲜艳。使幼儿能够方便快速地表现出自己的画面。
作为一节美术课,我屏弃了传统的示范画教学,就是以往的一味要求幼儿按照老师的范画去画,而是改成示范的目的是让幼儿看到老师作画的方法与步骤及一些特殊造型的表现方法,请幼儿画时,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去画,可以画得和老师不一样,这样调动了幼儿画画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路更开阔,进入愉快作画的状态。从幼儿的作品来看,每张画面都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理解在里面。
我准备再以这种方式来画其他的古代人物,在老师示范这个环节可做相应的改变:可以根据幼儿的要求来示范,因为画古代人物是要以故事情节来铺垫的,那么,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就会有很多画面由幼儿选择,也许老师示范的内容不是幼儿想要表现的,所以在示范这个环节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来示范。
小百科:嫦娥奔月是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关于球的语言教案篇4
感知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全文语言不仅有准确性,更具有生动典雅的特色。文章不仅告诉我们物候知识,更倡导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
4.品析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思路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由古诗导入课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师生共同参与,达到熟悉课文,了解内容的目的。
三、理清脉络,梳理顺序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快速梳理文章脉络,并获得新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赏析文章离不开品析语言,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朗读激发兴趣,以点拨代替串讲,以合作交流代替灌输,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准确而深入的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转化已学知识,调动已有经验,合作交流,既巩固本课所学,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物候,并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以学习说明文为契机,学习创作简单的科普说明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课型: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当然,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只是有人有疑问: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今天,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师生串读,齐读、默读。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试读第一段,找个学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四、五段,默读后文。
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
①学生较容易把握的部分:
决定气候的因素
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
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②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这样条理就很清楚。
③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运用刚才介绍的方法画出重点句或关键词,概括回答。)
a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
重点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这些”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四季变化;指的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的大自然语言。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着重要性
重点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这里”是指上文内容,“下面”是引起下文。
c 研究物候学有重要意义
重点句:“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此外”指除农业之外的范畴,即其他方面的意义。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通过圈点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内容。作者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文章的谋篇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
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语言也非常独特。
要说特别,先说一般:一般情况下,说明文的语言应该具备什么特点?对,准确!(如果不知,可找几个例句引导)
(一)语言的准确性(以6~10节为例)
1。理解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 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探究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确)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模糊)
同学们找得很好,我们来深入体会一下,为什么表精确性与表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第①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确。第②句中“春天” “沿海”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
那么,本文除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一普遍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对,生动!(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可通过朗读、换词等方法启发学生)
(二)语言的生动性(以第一节为例)
1。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读一读,评一评。
2。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说说语言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例析: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为什么不是一片片?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
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
(三)朗读并小结
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最好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
① 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 ②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 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网天下雨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荔枝满园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我,自然条件下的长安,是种不活荔枝树的。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相关书籍,了解了解,写篇以“为什么向日葵围着太阳转”的文章。
八、板书
大自然的语??
对象: 物候(学)
含 义 观 察 成 因 意 义
(物候现象) (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关于球的语言教案篇5
课前自学
一、初读诗歌。
1.我会读词语,并能圈出生字。
大雁 汪洋 漂砾 庐山 视而不见
斗转星移 鉴别 皇冠 风筝 妙不可??
2.我会将词语写得工整美观。
大雁 鉴别 风筝
3.我能用三角形符号标出并摘录典型的多音字在下面。(23组)
4.我能用视而不见、妙不可言各说一句话。
5.将诗歌读通顺,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诗歌的哪几小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哪几小节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小组内交流,理清诗歌层次。
课堂导学
二、理解诗歌,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
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从文章中你懂得了什么?
2.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3.你从文中提到的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什么?
4.大自然的语言与人语言有什么不同?我们要怎样才能读懂呢?
三、扩展练习,练习编儿歌。
1、你还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如大雁南飞、满天星斗、秋天落叶、北风呼呼、狗摇尾巴、火烧云等。
2、编儿歌:
仿照课文的写法,自创诗歌一节。
如:哗啦,哗啦,
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 ,
带给我们一个 。
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
课后检测
五、用√标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庐山(lú hù)漂(piào piǎo)砾(lì lè)
鉴别(qiān jiàn)山巅(tiān diān)
六、选词填空。
鉴别 辨别
1.在野外,我们要学会( )方向。
2.这两块玉我无法( )孰优孰劣。
研究 钻研
1.你的计划我们需要( )一下才好。
2.学习上我们要养成刻苦( )的习惯。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1.白云飘得高高,说明 。
2.蚂蚁忙着搬家,说明 。
3. 和 可以记载年龄。
4.哥白尼通过观察 创建了
学说;阿基米德 的时候学会了 ;富兰克林在
捕捉到了 。
5.大自然的语言真是 ,
人看不懂, 永远看不见。
关于球的语言教案篇6
【教材分析】
现代的独生子女独占意识比较强,他们不愿意跟弟弟妹妹分享各种关怀与爱。大班幼儿虽然做哥哥姐姐了,但他们的责任心还不够强,不知道怎样照顾弟弟妹妹,谦让弟弟妹妹。本活动通过引导幼儿阅读绘本故事帮助幼儿理解野田做了哥哥后心情的变化过程,给幼儿一次心灵的激荡,从而在活动中有所体验和感悟。绘本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同时又充满了矛盾冲突,十分贴近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孩子读来饶有兴趣。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故事中野田做了哥哥后心情的变化过程。
2.尝试表演弟弟妹妹走独木桥的情节,能说出帮助弟弟妹妹的'方法。
3.愿意帮助弟弟妹妹,体会到长大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绘本《我做哥哥了》。
2。故事课件。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1)谈话:有一只小猫,它的名字叫野田。它的妈妈又生了五只小猫, 它做哥哥了。你们猜他的心情会怎么样?
(2)讨论:你有没有和比你小的孩子玩过?你遇到过什么样的麻烦?
2。 播放课件,共同阅读绘本故事。
(1)出示猫妈妈照顾弟弟妹妹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野田。 提问:做了哥哥后野田的心里是怎么想的?野田为什么不开心?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观察妈妈的行为,了解妈妈和野田的对话,从而理解野国的心情。
小结:做了哥哥的野田有点失落。弟弟妹妹们倒是一天一天长大了。妈妈叫野田带弟弟妹妹们出去散步,野田虽然不太情愿,但还是带它们出发了。
(2)播放野田带弟弟妹妹出去散步的课件,引导幼儿体会野田的心情。提问:野田带着弟弟妹妹去了哪里?都遇到了谁?野田想了哪些办法
甩掉弟弟妹妹?
情景一:野田带弟弟妹妹去爬树。
提问:这是一棵怎样的树?看到哥哥爬上了树,小猫们是怎样做的? 野田哥哥是怎么做的?
情景二:路上遇到了大灰狼。
提问:突然谁来了?大灰狼来干什么?野田哥哥会怎么说,怎么做? 情景三:经过独木桥,引导幼儿集体表演这段故事。
提问:野田和弟弟妹妹是怎么走独木桥的?你从哪里看出来?它会怎么说?假如你是野田哥哥,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3.完整讲述结尾,引导幼儿进行表演。
(1)提问:现在野田觉得做哥哥开心吗?为什么?
(2)教师戴上猫妈妈头饰,和孩子一起角色转换表演最后一段情节。提问:现在,野田又是怎么想的呢?
小结:做一个像野田一样有责任感、会保护弟弟妹妹的哥哥,不但会受到弟弟妹妹的尊敬,也会赢得爸爸妈妈的喜爱,自己也会很开心。
【活动延伸】
提供故事图书、故事录音、角色头饰让幼儿在阅读区看看、听听、玩玩。
关于球的语言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理解蜗牛“微笑”的含义,体验蜗牛浓浓的友爱之情。
2、懂得不管力大小,懂得可以关心别人,给人以快乐。
3、懂得在别人有难的时候要想办法去帮助他们。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中班下册5号挂图、图片。
2、幼儿教材。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表情啊?
幼:微笑、笑
师:你们什么时候有这种表情?
幼:高兴、快乐
师:看见别人微笑你心里会是怎么样?
幼:我也会微笑。
师:原来微笑能给人带来快乐。
二、观察挂图
1、倾听
师:今天啊,有一群小动物也微笑的叽叽喳喳,谁能猜猜看他们在说些什么?
2、讨论
师:小鸟会怎么说?
幼:唱歌
师:大象呢?
幼:帮别人干活
师:小兔呢?
幼:送信
师:刚才,你们有没有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老师听到了,让 老师来说给你 们听听。
幼:……
师:你们看这是谁?
幼:
师: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幼:
师:蜗牛想出了一个办法,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是什么办法。
3、完整欣赏故事
师:小蜗牛终于找到自己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方式,那就是——微笑,今天老师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微笑》,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三、幼儿讲述
师:你们喜欢小蜗牛吗?为什么?
幼:喜欢,因为他给别人带来快乐。
师:小朋友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给别人带去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说说。
幼:……
四、拓展
师: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给朋友带来微笑呢?
幼:
师:做什么事情使朋友快乐?
幼:
四、活动小结
回教师我们也去画一张微笑送给你的好朋友。
课后反思:
在活动开始的第一环节中,我预设的内容是让幼儿看图讲话。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所留给幼儿的时间却较少,使得许多幼儿没有了表演的机会。分析情况可以看出,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水平是有差距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考虑到新生幼儿的能力。绘画形式保证每一位幼儿都能有笑脸,即:可以通过的调整来保证每一位幼儿都能画出笑脸。让先画出微笑的幼儿自己讲讲微笑的快乐,就能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了。
但是从活动开展的'情况来看,所设计的环节多数还是比较传统的,所要体现的阅读要求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阅读“的分量与”表演“的分量没有什么轻重,因此根据这类情况,我试想在设计环节中,需要与目标的制定达成一致,如可以尝试这样来调整环节:幼儿在初次阅读后,就可以安排幼儿表演的内容,幼儿在通过表演后就能积累较多的语言经验,然后教师在安排幼儿的绘画活动时。并重点放在直到幼儿的绘画出快乐的笑脸顺序上,通过这样的一种调整,就可能会更贴切于目标,更有助幼儿的掌握。
通过这次活动,我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所做的尝试也是比较符合我班幼儿的水平的,因此,在以后的语言教学中,我会再次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根据这次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调整和改进的。
关于球的语言教案最新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