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信》教案参考5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可以用来反思教学实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有条理地组织知识,下面是莘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大班《信》教案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班《信》教案参考5篇

大班《信》教案篇1

一、活动目标

1、简单了解红眼病、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

2、增强自身预防疾病的意识,能够做到患传染病时主动在家隔离治疗。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

简单了解红眼病、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

难点:

增强自身预防疾病的意识,能够做到患传染病时主动在家隔离治疗。

三、活动准备

1、大眼睛胸饰两个;红色颜料

2、教学ppt。

四、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出示课件图片。

教师出示课件图片,并提问:小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我们一起进去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屈、老师、教、案网出处”他们怎么了?(幼儿观察并描述)

教师:图上画的是医院,医院里那么多小朋友一起打点滴,因为他们得了传染病。

2、活动展开:讨论什么是传染病,常见传染病有哪些。

(1)随着春天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各种传染病也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你们知道什么是传染病吗?(幼儿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传染病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能通过呼吸、身体接触等方式传播病菌。如果有小朋友或者小动物得病,就有可能会传染给其他人,所以叫做传染病。小朋友容易得的传染病有红眼病、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等。

(2)师:传染病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传播的?

以红眼病为例,演示"传染" 。

请两名幼儿(a 、b)戴上大眼睛胸饰,教师用红色颜料充当肉眼看不到的红眼睛细菌(或病毒),涂抹在a幼儿胸饰的"眼睛"中,以此假设a得了"红眼病",b幼儿"眼睛"健康;a用手揉"眼睛"将细菌(或病毒)带到自己的手上;a和b手拉手玩游戏,将细菌(或病毒)传染到b的手上;b在不经意的时候,用手摸了"眼睛",红眼病细菌或病毒(即红色颜料)就这样传染到b的"眼睛"里,b被传染得上了"红眼病"。

小结:红眼病主要是通过手的接触来传染的,所以小朋友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请幼儿a和b去洗手间洗手) 。

引导幼儿了解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水痘:在发病初期,飞沫传播;疱疹溃破,会感染健康皮肤;患病期间,还会通过衣物、用具传播。

腮腺炎:病毒存在于患者的唾液中,经过飞沫传播。

手足口病:经皮肤、物品用具传播。

(3)引导幼儿讨论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讨论:得了传染病的小朋友应该怎么做才能不传染给别人?怎样才能快点好起来?

小结:得了传染病的小朋友要回家隔离治疗,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不到亲戚朋友家串门,咳嗽、打喷嚏时用手绢、纸巾或用胳膊肘捂挡住口鼻,外出时戴口罩。

传染病会传播病菌,那你们怕不怕被传染?虽然传染病很容易传播,但是,如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能很好的预防传染病。现在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觉得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预防传染病?

幼儿讨论、讲述。

教师:看看老师这有一些小朋友,他们是怎样预防传染病的`呢?(洗手、多吃水果、充足睡眠、打预防针、戴口罩、不去人多的地方、不朝别人打喷嚏)

小结:传染病流行季节,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不去病人家里,避免与患病的人接触;家中有人患传染病,要勤开窗通风、讲卫生、勤洗手,勤晒被禄,毛巾、水杯、餐具等专用;多参加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的传染病也可注射疫苗预防。

五、活动延伸

1、播放一些宣传预防传染病的科普动画,让幼儿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以及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2、家园同步,帮助幼儿养成讲卫生,毛巾、水杯、餐具等物品个人专用的良好习惯。

六、活动反思:

小朋友又生活在集体生活中,非常有必要知道如果得了传染病一定要隔离、看医生、定时吃药,多喝水等。这次活动上下来,我觉得自己对教学中的突发事情,有些不知所措,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吸取经验,不断学习,让我的教学机智更加灵活。

大班《信》教案篇2

教育理论依据:

?课程指南》指出:要重视孩子的实践活动,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通过直接体验来学习,使幼儿充分感受快乐。新课程观强调课程的整合,尤其是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整合,幼儿经验的整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好奇好问,他们开始关注"我"的变化,对自己的成长变化感到新奇,开始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探索兴趣。本次活动前,我们已经进行了"我长大一岁"活动,让幼儿通过收集自己小时侯的用具、了解自己的生日、设计生日蜡烛等活动,使幼儿感受到自己在长大,从中也使幼儿对自己的身体变化产生了兴趣。本次活动,我创设了适合他们探索的支持性环境,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他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们通过游戏、听音乐用动作反复探索发现等形式感知自己身体能动的部位。通过活动将音乐、认知、语言、数、生活等有机整合,使幼儿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充分地表现自我。

活动目标:

1、愿意在音乐中动动身体,了解身体能动的.一些部位,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

2、积极探索身体的秘密,乐意分享自己的发现。

3、在亲子互动中增进亲子感情,体验探索身体的快乐。

活动重点:在自身探索活动中,了解自己身体能动的部位。

活动难点:有探索身体秘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纸娃娃,水彩笔若干。

2、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录音。

活动流程:感知探索--自主探索--交流分享

活动过程:

一、感知探索

1、游戏《木头人》引起探索兴趣。

2、听音乐作动作提问:刚才我们跟着音乐在干什么?是身体的哪些部位跟着音乐在动?

3、师听音乐做动作师:你们看到老师的身体的哪个部位在动?

4、请个别幼儿用笔在纸娃娃上作记号。

二、自主探索(幼儿边听音乐边做记号)

1、让幼儿通过自身探索活动感知自己身体可以动的部位。

2、引导幼儿把会动的部位用记号笔在纸娃娃上作记号。(亲子共同来动一动,记一记)

3、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再动一动,也可以请爸爸妈妈去动一动。

三、交流分享

1、请个别幼儿来介绍,要求讲出找出了几个部位能动。

2、幼儿间互相介绍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能动,也可介绍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3、亲子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家长说出一个可以动的部位,请幼儿用此部位做一个动作,或由幼儿说家长做。

4、教师小结四、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再去寻找身体里看不见,但它也会动的部位。

教学评析:

本活动的成功之处:

1、活动以幼儿自主探索、交流为主线,感知自己身体能动的部位,幼儿积极参与,主动交流,体现了二期课改的新理念:以幼儿发展为本。

2、利用了家长资源,促进亲子互动,增进了亲子感情。

活动后还需要思考的问题:

1、如何把握指导幼儿的时机,提升幼儿的经验?

2、如何将个别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经验?

大班《信》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2—8的相邻数,理解相邻数之间的的关系。

2、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课件、表格、铅笔。

活动过程:

一、引题,理解“邻居”

1、师:看,来了一辆快乐大巴,快乐大巴邀请各位小乘客去参观房子,快乐大巴,快乐出发吧!

2、理解“邻居”: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动物住的房子,里面住着谁?什么叫邻居?小狗的邻居是谁?小狗有几个邻居?

3、你现在的位置旁边的邻居是谁和谁?

二、比一比: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前面数比中间数小1,后面数比中间数大1的关系。

1、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水果住的房子,看,有哪些水果?天黑了,他们要回家睡觉了,把一样的水果住在同一幢房子里,从少到多排队该怎么住?(摆放完毕后提问)水果宝宝是怎么住的?

2、为什么要把2个放在3个的前面,4个放在3个的后面(2个比3个少1个,排在3个的前面,4个比3个多1个,排在4个的后面)。

3、谁来用数字来表示水果的数量?看看3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比比水果的多少,再告诉大家2比3怎么样?4比3又怎么样?

4、小结:3的邻居朋友是几和几,也把2和4叫做3的相邻数,通过刚才比大小,我们知道相邻数的一个特点:就是前面的数字总比中间的数字小1,后面的数字总比中间的数字大1。

三、找一找:数字找朋友

1、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数字住的房子,你们看一群数字来了,他们是几?(出示数卡2——8)

2、数字国王为他们买了新房子,数字宝宝要搬到新家里去,可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住在那一幢,国王出示一个标记图:小——>大,数字要按标记排队该怎么排?请你们送他们到新房子里去住。

3、数字宝宝3和5的中间数字朋友捉迷藏躲起来,我们找一找应该是几?为什么?

4、数字宝宝5的前面朋友也躲起来了,应该是几?后面呢?(引导幼儿知道比5少1是4,比5多1是6,5的的朋友是4和6)

5、找错误:6哭了,她说我的邻居住错了,谁来帮我找出我的邻居朋友哪里错了,应该是几?为什么?

四、幼儿操作:

1、填空格:哪些邻居躲起来了,帮它画出来,并在正方形里写上数字

2、圆点找朋友:圆点要找到它的前面和后面的邻居,请你帮相应的圆点相邻数画出来。

3、连连线,教师和幼儿一同评价后,自然结束教学活动。

大班《信》教案篇4

活动目的:

1、引导幼儿燃烧现象,了解火的性质、用途及危害。

2、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增进幼儿安全防火意识。

3、一旦发生火灾,要知道如何自我保护和如何自救。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知道哪些地方存在危险,不能去玩耍。

活动准备:

纸、蜡烛、火柴、大中小玻璃杯、电话、湿毛巾、毛巾被等。

活动过程:

活动??

1、老师出示一张纸和火柴,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纸被点燃后的情形,注意火焰的颜色感知火发出的光和热,让幼儿在火附近伸手烤一烤,说说自己的感受。小结:纸点燃后发出光和热火焰是红色的。

提问:火还能燃着哪些东西?(布,木头、汽油、酒精、蜡烛等)

2、知道了火能发光发热,组织幼儿讨论火的用途和危害。

(1)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火,请幼儿说出火的用途。(烧饭、取暖、照明等)

(2)火对人类有什么危害?(烧伤皮肤、烧毁财物、房屋、森林等)

3、实验:火的熄灭

(1)老师用一个杯子扣住正在燃烧的蜡烛,观察火焰熄灭的过程,启发幼儿思考火焰熄灭的原因。(燃烧需要空气)

(2)老师用大、中、小三个玻璃杯同时扣住三只燃烧的蜡烛,观察哪去蜡烛先灭,想一想为什么三支蜡烛熄灭的时间不同?(杯中空气的多少,影响蜡烛燃烧的时间)小结:如果想使火焰熄灭,必须使火和空气隔绝。

活动二

1、组织幼儿讨论:

(1)发生火灾的原因有哪些?(小孩玩火、乱丢火烟头、在禁放区燃放烟花、用明火照明寻找物品、地地震、打雷、乱拉乱接电线等)

(2)怎么样防止火灾发生?

(3)如果发生火灾,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实现自我保护与逃生自救?

a:如果所在房间有电话,赶快打119报警,并说明着火的详细地址,什么街,哪号楼或附近有什么明显标志及单位。b:室外着火门已发烫里千万不要开门,并用毛巾、衣服或床单塞住门缝,以防浓烟跑进来,如门不很热也没看到火苗,赶快离开。c:受到火势威胁时,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冲出去。穿过浓烟逃生里,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d:身上着火,千万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用厚重衣物压灭火苗。e:遇到火灾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方向逃生。f:若所有逃生线路被大火封锁,要立即退回室内,用打手电筒、挥舞衣物等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等待救援,不可盲目跳楼。

2、逃生演习老师发出发生火灾信号,幼儿自选逃生办法进行自救。

活动反思:

“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培智学校二年级上册生活语文中第十课《土木火》中的内容,教材中呈现了火的图片和生字。为了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现象“火”,学习认读生字“火”,尝试书写“火”,我主要采取了如下进行措施。

1、直观教学,认识“火”。“火”学生都非常熟悉,他们一看到课件直观呈现“火”的图片,便不约而同地说出了“火”,只是部分同学发音不够准确。于是,我首先针对学生发音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带领学生发音练习,指导学生规范认读,指导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与“火”相关的词语,并通过开火车读的形式,让学生逐一展示自己的认读情况,在同伴互评与互助中愉快地了解了自然现象“火”,学会了规范认读“火”,学生学习兴致颇高,学习效果很好。接着,我结合生活实际讲解,让学生了解“火”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不注意安全用火的危害性,适时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

2、反复练习,书写“火”。在学生认识了解的“火”,学会正确认读“火”以后,我通过动画呈现了“火”的书写笔顺,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明白“火”的中间是以前学过的“人”字,以旧带新指导学生学习了解“火”的间架结构,并指导学生反复进行书空、描红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书写实践中逐步学会书写“火”。

小百科:火,汉语常用字,读作huǒ,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指物体燃烧时产生的光焰,后引申为产生光焰的爆炸或射击、怒气、中医学上的燥热之气、热烈的、红色的等含义。

大班《信》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七星瓢虫外形特征,大胆添画,提高想象力;

2:尝试用渐变色来丰富画面。

第一个环节,我采用了猜谜语直接引出活动主题-七星瓢虫。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外形特征并在细节上加以强调,使幼儿对其印象更深些;

第二个环节,我采用了边念儿歌边范画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也希望这种游戏的方式可以和孩子有个互动,让孩子更好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但这个环节我处理的还是略显仓促,以致效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第三个环节,我请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画面,请幼儿想办法让红绿这两种颜色变得多起来,因为幼儿在“毛毛虫爬呀爬”活动中对渐变色以有所了解,所以没有给予更多的讲解,以致有的幼儿一时没明白,从这一点我也认识到这个时候老师问话的明确性、引导性就特别重要,还需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与积累。

大班《信》教案参考5篇相关文章:

大班艺术课教案参考7篇

大班认识火教案参考7篇

大班社会鞋的教案参考8篇

沉和浮大班科学教案参考6篇

幼儿大大班安全教案参考6篇

树与影大班教案参考7篇

山行大班语言教案参考8篇

大班手工船的教案参考8篇

幼儿园大班下语言教案参考7篇

幼儿园大班虾教案参考6篇

大班《信》教案参考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2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