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科的不同,教案的制定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为了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一定要将教案写好,莘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古对今教案优秀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古对今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骨髓移植、谈何容易、突如其来、血脉亲情”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的含义。
3、情感与态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难点:
了解大陆青年小钱的白血病的严重程度,骨髓移植迫在眉睫。进一步体会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教学策略: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适时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板书课题,追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生命桥是什么意思?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又是什么意思呢?
课文讲了两个场面,你知道是哪两个场面吗?适时板书。
二自主学习,体会人物情感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我在读这个故事时,格外感动,我想大家也和我一样。
下面,让我们再用心地读读课文,看看哪些语句让你深受感动,或让你感受最深。把它划下来。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默读。
三小组交流,
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感受。
四全班汇报
(一)第一个场面
预设句子1:“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学生可以体会到:小钱得了严重的白血病,很可能呼吸都困难,再也没力气下地走路,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才18岁啊,生命才刚刚开始,就像含苞的花朵,可是却有了这么严重的病,所以说马上就要凋零了。此时,只有骨髓移植,才能挽救小钱的生命。
师小结:是啊,小钱的生命已危在旦夕,一天都不能耽搁,甚至一个小时都不能耽搁。马上进行骨髓移植,是他活着的唯一的希望。
预设句子2:“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他生的希望来自海峡的彼岸----台湾的花莲慈济医院。
把你体会到的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二)第二个场面
预设句子1:“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重点体会“沉着”和“静静”,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这样沉着?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内心一定很不平静,他的心里能想什么呢?
预设句子2:“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大地震动可能发生什么情况?体会艰难。
有感情地朗读。
(三)体会李博士忙碌的一天
出示李博士一天的工作时间表,在感情朗读。
(四)感情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回归整体,感情升华
再看课题,你还认为这是一座普通的桥了吗?
那还是一座什么桥?
六课外延伸
小钱的病好了,他一定心存感激,他都会感激谁呢?会说什么呢?
七全课总结:(教师配乐朗诵)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
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
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
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
因为有爱,世界才更和谐,更温暖;
因为有爱,人们才更快乐,更幸福;
因为有爱,生命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古对今教案篇2
设计意图:
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幼儿感受春天美的同时,对春天里的自然现象也很感兴趣。诗歌里的种子发芽、桃花盛开、麦苗生长、孩子播种,都是春天美好的景象。本次活动让幼儿欣赏理解诗歌,知道春雨的作用,并大胆尝试分角色进行诗歌表演。让幼儿在听——看——说——念——演的过程中,感受诗歌中春雨的美及作品语言的美,从而激发幼儿对春天的喜爱。
活动目标:
1、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及意境美,体验万物生长的春意。
2、欣赏理解诗歌《春雨》,尝试创编动作分角色进行诗歌表演。
活动准备:
1、录音机一台、磁铁若干、磁性黑板一个;雨声、诗歌《春雨》及轻音乐磁带。
2、与诗歌对应的4个场景,春雨姐姐头饰一个,种子、桃树、麦苗、小朋友的图片和挂饰若干,春雨背景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播放雨声录音导入活动
提问1: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
提问2:花开了,树叶也绿了,春天真美啊!你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雨声录音)
二、欣赏诗歌《春雨》
1、欣赏诗歌录音——教师:春天来了,春雨姐姐给我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教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诵诗歌。
提问:诗歌的名字叫什么?
引:诗歌里有谁?它们是怎么说的,我们一起再来听一听。
三、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1:诗歌里有谁?它们是怎么说的?(教师按照幼儿回答的顺序逐一出示教具)
提问2:图片按照诗歌的顺序排对了吗?应该怎样调整?
四、学习朗诵诗歌。
教师:春天里种子发芽了、桃树开花了,麦苗也渐渐地长大,真是太美了。带着这种美好的心情,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音来朗诵这首诗歌。
五、尝试创编诗歌动作
鼓励幼儿创编动作表现种子发芽、桃树开花、麦苗长大、孩子种瓜的情景。
六、尝试分角色表演诗歌
教师讲解表演要求,请幼儿自主选择挂饰到相应的场景中,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诗歌表演。
七、结束活动
教师,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意识,鼓励幼儿关爱受旱灾区的小朋友。
延伸活动:
1、在活动区投放种子、桃树、麦苗、小朋友的图片和挂饰,继续引导幼儿进行排图讲述及诗歌表演活动。
2、引导幼儿观察春天的变化,鼓励幼儿学习仿编诗歌《春雨》。
古对今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师来导学我来学
资料文献:
我的预习提纲(可不要忘了欣赏我的书上笔记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 字词(除课后读写机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2、 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 )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 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1) 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 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3) 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4、 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 阅读资料链接二,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三、 点拨讲解:
1、 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质疑释疑
五、学习总结,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往下学习来了解一下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找学生读课文24段——29段,画出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4)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2、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2、“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
4、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
5、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
6、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7、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9、 解题: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总结:不朽的东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最后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正在上演,在这种特定的时刻,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迸发出来,无不崔人心魄,催人泪下。
五、我的感悟
1、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六自测评估、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可查工具书)
挟( )着 踱( )来踱去 诧( )异
懊( )悔 郝( )叟 qí( )dǎo( )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3、精读语段,回答问题。
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专心地画“杠子”,好象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者,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我一我一”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一你们走吧。”
① 选文中画线句子“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朗士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从选文看,作者对韩麦尔先生主要运用了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描写。
③小弗朗士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样“高大”,是因为:( )
a.韩麦尔先生站起来了,所以显得高大。
b.韩麦尔先生是老师,在学生眼里自然显得高大。
c.小弗朗士可怜他,出于同情,觉得他高大。
d.小弗朗士受到老师爱中主义情绪的影响,对老师无比崇敬,所以觉得老师的形象高大起来。
④“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下面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麦尔先生用手势帮助语言,表达其内心极度的愤怒。
b、韩麦尔先生用手势表达他强烈的思想感情和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c、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愤怒到极点,难以说出话来。
d、韩麦尔先生用手势表达了强烈的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深处极度的悲愤
老师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检查预习
合作展示
归纳总结
2、 板书:
最后一课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气氛──知道是最后一课──鸽子
怕骂、贪玩────惊诧────难过、懊悔────悲愤
(幼稚)────────────(成熟)
1、学习方法指导:运用比喻、多种描写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描写手法: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古对今教案篇4
一、设计思路
?树林和草原》是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屠格涅夫文集·猎人笔记》第一卷,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对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的学习,我的教学设想是“避免面面俱到,力求突破一点”,也就是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让学生学会品读优美语言,让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重在培养学生的个性体验与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细致品读文章语言,能够准确掌握作者运用各种修辞描写景物的手法及其作用;能够体会作者调动、运用多种感官来感受描写景物的手法及其作用。(体现知识与技能维度)
2、技能目标:在反复品读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能够自行分析其他写景片段运用各种修辞,调动各种感官等描写景物的手法;并能够加以运用,从而让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体现过程与方法维度)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精彩片段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感受流淌在语言中的作者的真情实感,即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自己对多姿多彩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
三、教学重难点
由于语言的间接性特征,对于作者调动并运用各种感官来感受、描写景物的手法,作为七年级的学生来讲,似乎难以直接感知;而这又是引导学生全方位观察、描写景物,并且能够让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甚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为:
1、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品读文章语言,展开联想,细致体会并学会运用作者通过各种手法进行景物描写。
2、教学难点:学以致用,把本课所学的方法用于写作。
四、教学方法
1、教师的教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自然串用问答法。
2、学生的学以品读法为主,并用速读法、朗读法、自由读。
教与学的方法运用,是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加以确定的,更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预习:(分发导学案)
重在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整体感知文章。
(本文生字词不多,语言也并不深奥枯涩,故学生可以借助词典轻松扫除文字障碍,整体理解感知课文。再者,本文篇幅较长,如果课上细读全文,将导致课堂前松后紧。因此将字词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放在课前的预习阶段。)
(一)导入新课
1、由作者屠格涅夫的名言“明天,明天,还有明天,人们都在这样安慰自己,殊不知这个明天,就足以把他们送进坟墓。”导入。(学生谈对名言的理解 ——引出作者——导入新课)
屠格涅夫他被列宁誉为“俄国语言大师”。今天,我们将一起欣赏他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树林和草原》,让我们走进语言大师,来领悟大师驾驭语言的方法和艺术。
(这一导入简洁明了,既提醒学生珍惜时间 又将本课学习的主线——语言,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即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研究学习《树林和草原》的语言。)
2、学生介绍作者及《猎人笔记》。
(二)朗读感知
1、检查预习:解决字词(音、形、义) 。
2、速读课文:明确文章主要描绘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由于课前已经布置预习,课上通过速读法唤醒击活预习效果。由于七年级学生并未接触多种读书方法,因此,需要在先提醒所谓“速读”的概念。以期更好的效果。)
步骤小结:文章的美感,是大家通过优美的语言感受到的。那么,我们就深入文章,撷取精彩的片段,感受其语言的魅力。(承上启下)
(三)品读理解
1、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填表。(p79“思考与练习二”)
2、明确本文写景的顺序。
3、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或句子并说说理由。(可以从语言的修辞、感官角度、情感、以及画面给你的联想等方面去分析。)
(本环节的设计,重在明确本文所写的景物及其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优美片段、语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深入体会并指出其语言的巧、妙之处!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全方位的对优美语言进行品读。
示例:1、 “品修辞”
如:泉水上面,一棵橡树贪婪地伸开它那掌形的枝叶……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再如:但是乌云在扩大;它的前沿像衣袖一般伸展开来,像穹隆似的笼罩着。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等等。( 这正是语言的“巧”之所在。)
此时教师顺势提问修辞的作用,即可以让语言生动活泼,形象逼真。( 这正是语言的“妙”之所在。)
2、“品感官”
如:你用手播开濡湿的树枝,夜里蕴涵着的一股暖气立刻向你袭来,空气中到处充满着苦艾的新鲜苦味、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远处有一片茂密的橡树林,在阳光底下发出闪闪的红光……作者调动了触觉、感觉、嗅觉、味觉、视觉多种感官描写景物。(这正是语言的“巧”之所在。)
此时教师再次顺势提问这种写法的作用,即可以让语言丰富多彩,而不至于干瘪无物。(这正是语言的“妙”之所在。)
3、“品感情”
如:暴风雨过去了;你走出来。我的天啊,四周一切多么愉快地闪着亮光,空气多么新鲜、清爽,草莓和蘑菇多么芬芳!……三个“多么”排比,我们已经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了。
其实作者运用修辞,通过各种感官描写周围的景色,足以说明作者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和赞美之情。(这也是语言的“巧”之所在。)
此时的顺势提问,语言具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让读者觉得真实可感。(这也是语言的“妙”之所在。)
语言的魅力,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流淌在其中的真情实感,没有了她,一切技巧都是苍白的。品到了语言中的真情实感,就算是品到了根本。
(四)创读提升
1、方法探究: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小组探究写景的方法?
①善于观察,抓住特征。
②时间为序,条理清楚。
③运用修辞,生动活泼。
④多种感官,丰富多彩。
⑤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环节旨在让学生自发合作探究,自行分析写景的方法。)
2、学以致用:课文在描写景物时多处用了省略号,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请任选一处把你能想象到的内容补充出来,或者即兴描绘窗外的景色。(字数:50-100字之间)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其他的文字,是一种能力的体现。然而真正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本领,落实到笔端,从而有助于自己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才能实现对本课的纵深学习设想。因此,此环节,让学生将再次结合总结,运用各种方法描写眼前的美景,深入探究,提升能量,智慧复演。)
3、配乐朗读文章末段,再一次感受“俄国语言大师”屠格涅夫语言的优美。(落实情感目标)
(五)课堂检测
(用简短的时间,设计巧妙的题目,对学生本课所学进行简单的检测。如时间不允许,可灵活处理,因为“学以致用”环节学生所学已得检测。)
六、作业设计
1、p79字词积累的字词及读音抄写三遍。(abc)
2、配乐朗诵优美的语段给自己的家人听。(ab)
3、完成本课的《学与练》题。(自由选做1或3题)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把本课的学习延伸至课外。根据学生不同层次,采用分层布置。)
古对今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儿歌,体验乐趣,感受韵律。
2、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3、巩固认识五个手指的名称,能手口一致地表演《手指谣》。
4、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5、鼓励幼儿大胆仿编儿歌,根据儿歌内容用恰当的动作表现。
活动准备
ppt课件:有趣的手影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猜谜语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引出儿歌主题。
教师说出儿歌谜面: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幼儿猜出各种答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一双手,有很多的用途。
二、展??
1、教师用手指做动作,如将两个食指相对做小鸡的嘴巴,
让幼儿猜猜教师用手做出的是谁的样子,在干什么?
2、引导幼儿进行尝试活动。
幼儿尝试用小手做动作模仿各种事物互相猜,并发出合适的象声词。
如将两手掌心朝内撑开做小猫的样子,并模仿小猫的叫声“喵喵喵”。
3、学习儿歌《手指谣》。
(1)游戏形式引出儿歌中的内容。
教师利用课件,依次出现儿歌中实物的图片,让幼儿尝试用手指做成模仿动作,
幼儿间互相比比看,谁做得最像,然后再出现课件中手指的模仿动作,并请幼儿说出象生词。
(观看课件)
(2)通过观看课件,帮助幼儿记忆儿歌,教师与幼儿将儿歌内容进行组合,完整的朗诵。
鼓励幼儿可以边说儿歌边做相应的手指动作。
(3)熟悉儿歌内容后,引导幼儿运用多种形式朗诵儿歌。
将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朗诵。
4、引导幼儿进行创编。
(1)刚才我们用五个手指分别变出了毛毛虫、小白兔、小花猫、老鹰和大灰狼,
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手指还可以变成什么?
(2)课件演示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仿编儿歌,并加上动作进行表演。)
三、结束部分
教师与幼儿一同表演手指谣,并请幼儿欣赏手影表演,活动自然结束。
教学反思
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我用手指进行变形,让幼儿来说出变出了什么?是用什么手指变的?是怎么变的?由于前期在玩手指游戏的时候,幼儿已经先接触到了手指变形时所说到过的手指名称和动词,所以在学习儿歌的时候会显得主动,乐意,学习起来也会更感兴趣更容易。儿歌的内容生动有趣,想象模仿的物体又是幼儿平日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易被幼儿接受,但是儿歌在变形模仿物体中都用到了个“做”字,很方言的一个字,不易被幼儿所理解,而且儿歌每次变形的物体都是不一样的,好象在玩游戏那样的变这个变那个,我在设计的时候就干脆用“变”字替代了“做”,使幼儿学习起来变得更易理解更顺口一点。
小百科:手指是指人手前端的五个分支。手掌的五个终端部分之一,手指一般有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这五个。
古对今教案篇6
一、教学设想
本课预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一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作一整体梳理;第二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二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以及组织材料等方面的写作特色进行品味学习。
两课时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后者的铺垫,侧重于文,把握内容的同时应重视人文思想的熏陶;后者是前者的深入,侧重于语,品味习作特色的同时应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程度不够,第一层面的解读可考虑分为两课时进行。)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二)教学侧重
体会人物特点与琐碎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叙事表达出人物特点,叙事服务于人物特点。
(三)课堂预设
1、新课导入
说说自己身边最苦的人。(职业、生活条件、身体状况)
2、研读老王之苦
(1)随机朗读(14)自然段;
(2)讨论老王之苦:生活艰苦
精神凄苦
[设计说明]
先结合导入
讨论老王生活之苦:职业蹬三轮
身体残疾
生活塌败小屋
再追问老王精神之苦: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3、研读老王之善
(1)默读(522)自然段;
(2)讨论老王的品质:善良、朴实
[设计说明]
体现教学侧重,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通过对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等叙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应随机结合学生回答品味本文细节的传神之处。可设计感性题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之类。
4、梳理我一家之善,领悟文本思想感情
(1)讨论: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现在何处?
(2)讨论:老王死后,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这样关爱够了没有?
(3)结论:呼唤周围的人对苦人、弱者更多一份关爱。
[设计说明]
老王的善良都是通过我和老王的交往展开的,所以,在前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当很快梳理出:我与老王闲聊;女儿送鱼肝油;坐车照顾老王生意;关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东西等事例。重点应当讨论(2),从而推敲末段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何愧怍?),当不难得出结论,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弱者、苦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穷苦人、弱者,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同情关爱。同学们,学了本文之后,你准备怎样对待刚才(课前导入)介绍的身边的苦人呢?
[设计说明]
联系文本主题及生活实际,根据课堂时间,作适当的讨论,肯定学生的爱心。
6、课后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的苦人、弱者,以最简洁又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语言以及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对比学生与杨绛的描述,学习体会作家精彩的写法。
(二)教学侧重
体会杨绛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并且产生震撼效果的写作技巧。
(三)课堂预设
1、回顾上节所学
简述叙事内容及主题,为语言、组材特色分析作铺垫。
2、讨论语言特点
(1)联系课后第二题,举例说明本课语言特色;
(2)归纳语言特点:简洁、朴素
3、讨论组材特点
(1)举例说明叙事特点;
(2)归纳叙事特点:琐碎、平淡
4、小结杨绛作品特点
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这种看似冷漠,仿佛他者的叙述,却产生惊人的震撼效果。读者合上作品,才发现一种冷冷的悲凉自心底弥漫而来,感人至深却在不经意间,这是杨绛给我们带来的文学。
5、讨论学生习作得失
(1)典型习作(上节课后作业)投影阅读;
(2)对比杨绛讨论得失;
(3)修改各自上节课后作业。
6、选择作业
课后练习三改写或者我读杨绛选一。
附板书:
苦:
生活艰苦
精神凄苦
1、老王以善良对待善良杨绛
善:善良朴实语言简洁朴素
2、杨绛作品
真实震撼叙事琐碎平淡
古对今教案篇7
为了让孩子们亲密接触大自然,开拓视野,感悟秋天,特定于11月5日(周六)到宁波东钱湖进行快乐亲子游活动。让孩子在游走中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活跃身心,在游戏和绘画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对美的认识,快乐成长。
一、活动时间:
11月5日(周六)——如果下雨,延至11月12日
二、活动地点:
东钱湖
三、集合地点:
飞虹幼儿园门口
四、行程安排:
8:15-8:30集合,地点在飞虹幼儿园门口,统一乘坐大巴车前往。
8:30--8:40清点人数,宣布行程安排及注意事项;
8:40—9:20欢快车途,分组,并安排娱乐节目
9:30-11:00爬山,观赏风景
11:30-13:00统一午餐
13:30-15:20亲子游戏时间(亲子游戏请大家积极补充,发表意见)
1、识数字抱团念儿歌,报团。熟练6以内的数字,让孩子们相互亲近
2、“我来演你来猜”比赛(每户家庭由大人根据提示表演,孩子来猜);
3、跳圈圈游戏:准备两个圈,孩子从一个圈里跳到另一个圈里,家长赶快从孩子后面将圈拿到前面,依次类推,直到终点。
4,击鼓传花
5,足球比赛(足球由竺于婧妈妈提供)
15:30结束愉快行程,返回温暖的家。
五、收费标准:
(预计费用在100元左右,具体以实际支出计算)
包车费用,午餐费用,及其他共同开支按实际支出后分摊
六、注意事项:
1、每个家庭可自行准备适量零食心及饮料,小孩备用衣物,最好带双肩包,穿平底鞋,带上相机。
2、服从活动组织者的安排,听清集合时间及地点准时准点,管好孩子注意安全,保管好贵重物品。
3、本次活动系大三班第一次全体活动,希望大家尽量抽出时间参加。
七、分工
1、点名与分组:本次活动分两组,按照幼儿园学号,1-15,16-30,第一组负责人为张子初爸爸,第二组负责人为:童浩涵妈妈;
负责人主要负责统计参加的人数、名单、联系电话。每次集中时负责点名、联系。
2、游戏组织:“我来演你来猜”。准备一些孩子了解的吃穿住行等用品的名称50张纸。每个家庭猜1-2张。(谢奕妈妈负责)
3、小奖品:购买一些小玩具、小玩偶、小零食、汽球等,每件奖品价值0.5-2元。约每个小孩2份,并负责发放。(竺于婧妈妈负责)
4,负责拍照(周家逸妈妈)
附参加活动的回执
幼儿姓名
家长姓名
是否参加
联系电话
古对今教案优秀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