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教案优秀教案5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教案是有利于提升我们的课堂效率的,教案在撰写的时候,我们肯定要注意联系实际,下面是莘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谈中国诗教案优秀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谈中国诗教案优秀教案5篇

谈中国诗教案优秀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初步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学习对唱。

2.尝试改编歌词并演唱。

2.通过歌曲的欣赏及演唱,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活动准备

1.《我的中国心》的音乐

2.收集“中国风光”图片

活动过程

1.导入

(1)以《我的中国心》为背景音乐,播放中国风光图片。

(2)师:你们知道这些照片都分别是哪里?你们去过吗?

(3)有一首歌曲就是讲的海外华人通过赞美中国名山大川,抒发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我们一起来听听。

2.完整欣赏歌曲

(1)播放歌曲,幼儿完整欣赏。

(2)你听到了什么?歌曲的名字叫什么?

小结: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生活的地方,都流传着这首歌曲,是这首歌把亿万华夏儿女的心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唱出了炎黄子孙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情赞美和无限热爱。

(3)幼儿学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7)幼儿分组对唱:一组幼儿演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合唱“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3.创编歌词

(1)师:除了“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中国还有哪些著名的山河?

(2)幼儿将改变的词填进去,并演唱。

活动延伸

提供祖国名山大川的图片,让幼儿绘画。

谈中国诗教案优秀教案篇2

课标要求:能够通过对节拍、节奏、旋律等的分析,感受、体验音乐特点,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对歌曲比较熟悉,往往会凭着记忆中的旋律去演唱,这样就会导致某些音的发音不准,以及轻微的旋律性错误。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歌曲的欣赏及演唱,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对节拍、节奏、旋律等的分析,感受、体验音乐特点

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以坚定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情感

②、能够深刻感受《七子之歌—澳门》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够让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我的中国心》

教学难点:

能够真正理解和感受《七子之歌—澳门》所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澳门》

教学活动预设:

一、复习导入

复习歌曲《大海啊,故乡》

1、学生跟琴回顾歌曲的旋律、情感。

2、学生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演唱歌曲

二、新课

1、师哼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生活在母亲的怀抱是多么的幸福,如果被迫离开母亲的怀抱你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歌,来听一听曾经被迫离开母亲怀抱的澳门当年的心声。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情感?

讲述歌曲背景,并介绍闻一多、李海鹰

李海鹰,作曲家,广东广州人,代表作:《弯弯的月亮》、《我不想说》《走四方》等。

2、复听歌曲,找出最然你感动或最震撼你的乐句?

(播放歌曲的首唱版)

①、领唱部分:7岁小女孩的声音带着纯真、带着感动。

师弹琴带领学生演唱领唱部分,唱出童真、唱出真挚。

②、歌词中两次“母亲”的出现

第一次:给人以平静、亲切之感

第二次:好似一种呐喊,表现对回归母亲怀抱的渴求

生弹琴带领学生演唱

3、再次聆听歌曲,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歌词,歌曲旋律中的情感,激发学二次备课

生的爱国之情

?我的中国心》

感受到《七子之歌—澳门》中深深的爱国情感,下面我将以一首歌来表达此时的心情。

1、师哼唱《我的中国心》

学生感受爱国之情,并了解词作者、曲作者

黄霑:词曲作家,音乐创作人,被冠以“流行歌词宗匠”,是香港流行文化的代表,主要作品:《我的中国心》、《上海滩》、《沧海一声笑》、《笑傲江湖》、《男儿当自强》等。

主要歌曲有《不了情》、《今宵多珍重》、《问白云》等。

2、聆听歌曲,试着分析歌曲并演唱

a段:旋律起伏不大,柔和轻缓,表现海外赤子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师弹琴生演唱a段,并注意“烙”字的语气

b段:“长江、长城、黄山、黄河”采用同样的节奏,旋律由三度向六度递进,情绪应逐渐高涨,抒发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a’段:a段的再现,最后“我的中国心”的高八度呈现,使情绪更加激昂

3、生演唱全曲,师伴奏

学生分组演唱,进行pk赛

三、拓展

欣赏春晚张明敏《我的中国心》视频

四、小结

谈中国诗教案优秀教案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三个代表”的内涵及主要内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2、理解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二)能力目标

1、 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并知道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式。这节课是上节课内容的深化,就是从指导思想方面了解执政的中国共产党。

(二)进行新课

一、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它能得到长足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作为共产党人应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教师活动: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中国共产党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

教师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教师提问:什么是“三个代表”

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师提问:如何理解“三个代表”的内涵?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指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体现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进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它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教师活动:谈谈应该怎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继续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就必须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决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师活动:请结合自己知道的实例来印证以上观点。

学生发言: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同志从警20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登封人民称为“女包公”“任青天”。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幸因公殉职,群众自发为其送葬,人数达10几万人。

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在担任领导职务的20多年里,心系群众,勤政为民,于2004年8月因病去世。群众自发为其送葬,沉痛悼念这位优秀人民公仆。

教师活动:对以上实例,你有何感受?

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作为青年学生,以模范人物为榜样,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结合党的发展历程和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四)课堂练习

1.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胡锦涛同志第一句话是:“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这充分地说明了( )

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 ③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④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包括( )

①毛泽东思想 ②邓小平理论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④科学发展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尽管这些主张早已提出并被民间广泛传诵,但见诸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还是第一次。从政治生活角度看,这一做法( )

①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是紧紧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 ②符合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③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说明中国共产党正确的履行了国家职能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里的“建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 )

①科学执政 ②民主执政 ③参政议政 ④依法行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胡锦涛同志的上述讲话进一步强调了( )

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③ 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要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④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下列能直接体现这一执政方式的是( )

①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②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③党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履行其职能 ④党领导政协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②④ d. ①③

7.从2010年11月13日起,在持续一个月的时间里,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10位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转型升级新跨越”主题,通过网络平台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这一举措有助于中共浙江省委( )

① 了解民情,汇聚民智

② 参政议政,执政为民

③ 民主决议,依法行政

④ 依法执政,民主执政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8.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下列能直接体现这一基本方式的是( )

①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②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③党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

④党领导政协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9.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如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扩大党的基层民主,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建立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等。作为一个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如此重视党内民主建设,是因为发展党内民主( )

①己经成为党的中心工作 ②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心目标 ③可以带动人民民主 ④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课后作业

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和采访,了解当地共产党员的工作,从而感受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三个代表”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谈中国诗教案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

1、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体会歌曲中游子的爱国情怀,并通过歌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知识目标:(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歌曲的学唱,通过找旋律和进行对比,让学生能很好的了解歌曲的结构。

3、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演唱中感受音乐的表现力,体验歌曲中的情绪情感变化,抒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能很好的体会歌曲中的爱国情怀,通过歌曲的学习,能很好的激发学生 的爱国情怀。

2、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的中国心》

教学难点:

歌曲感情的处理,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用具:蓝牙发送、接收设备、音箱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以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体验情感为主。以问答方式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判断;使用对比的方法,指导学生更好的演唱歌曲,并通过对比两个乐段结束句的不同,更好的理解歌曲的情感。整节课以情贯穿其中。 教材分析:

?我的中国心》是香港歌星张明敏在 1984 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唱的一首歌,它深深的打动了海内外亿万中华儿女的心。歌词通过一位海外游子的深情诉说,刻画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赤子之心。歌曲结构为a+a+ b +a′曲 式结构。a 段6-3五声音阶结构的旋律给人一种深沉平稳抒情的感觉。b 段的两个乐句以模进的形式产生高潮让人心潮起伏,思乡之情一浪高过一浪。最后又回到

a 段的平静。结束句提高八度音高来表达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海外侨胞的赤子之心。

教学过程:

一、演唱歌曲——《我的中国心》

1.导入新课

师:在你的印象中,祖国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谈祖国留给自己的印象。轻声播放《我的中国心》音乐。)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感。

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和对祖国无限热爱的情感)。(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歌曲, 学生从中感受华人华侨们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之情)

3、再听歌曲,找出第一乐句的旋律(前两行)在歌曲中出现了几次(3次)。每次出现是不是一样的?哪里不一样?

4、学生演唱一、二、四乐句。找出相同的乐句和有变化的乐句, 并对声音进行要求指导(第四乐句在第一、二乐句的基础上结尾的音高有变化)。告诉学生把相同的一、二乐句用a 表示,把有变化的第四乐句用a′表示,剩下的第三乐句用b 表示,所以我们这首歌的节构就是a+a+ b +a′的结构。(设计 意图:以听为主来分析歌曲,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并通过找旋律、唱旋律、进行旋律的对比,让学生能清晰准确的了解歌曲的结构和很好的感受、体会音乐 中的情感。)

5、学生分别读一、二、四乐句的歌词,找出几个最能体现华侨们爱国的词进行分析。如:“烙上”、“不管怎样”。让学生从歌词中体会华人华侨们那种对祖国的深深的思念和深深的爱。分别给一、二、四乐句加上歌词进行演唱,词曲结合,让学生体会怎样演唱才能表达出海外赤子们的心声。老师范唱第一句和第四句结尾,让学生很好的体会第四乐句结尾“我的中国心”和第一乐句结尾“我的中国心”的感情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设计意图:层层引入的方式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亲生体验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去主动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主动理解音乐感受音乐,更深刻的体会歌曲的情感)

6、教师范唱全曲,学生轻声跟唱,感受第三乐句的情绪。(设计意图:增强了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的体验,并使学生了解到歌曲的词、曲情绪应一致、和谐)

7、学生跟琴完整的演唱歌曲《我的中国心》,注意演唱方法及歌曲情感的处理。(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整体感受和表达歌曲的情绪)

8、介绍歌曲及演唱者张明敏。张明敏(1956 年9 月-),香港著名歌手,擅长演唱具中华民族色彩的歌曲,有"爱国歌手"之称。其演艺事业始于 1979 年。 1983 年2 月,张明敏受到香港青年联合会的邀请而录下《我的中国心》。1984 年张明敏在该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导演袁德旺的邀请下再次演唱此曲,凭 此曲成名。除此之外,张明敏流行的民歌有《中华民族》、《我的中国心》、《我是中国人》、《外婆的澎湖湾》等。

9、欣赏张明敏 84 年春节晚会上演唱的《我的中国心》,学生更深入的体会情感。(设计意图:张明敏就是一个海外赤子,通过对他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很好的了解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爱。通过欣赏他演唱的歌曲,让学生很好的体会一个真正的海外赤子是用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来演唱这首歌曲的。)

10、跟伴奏唱歌曲,注意歌曲的感情处理。(设计意图:学生对祖国热爱与赞美的情感的释放)

谈中国诗教案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改的必要性、土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改的历史意义。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课本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改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解放后土改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背景及土改开展的情况和意义

难点:关于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必要性的分析;关于土地改革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新中国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关系。

课前预习题

(1)解放前,我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和,却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

(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规定废除 的土地所有制,实行 的土地所有制。

(3)土地改革到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近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4)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5)土地改革的完成,使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为 准备了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1、随着开国大典的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你认为此后新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巩固政权)

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有上节课学到的什么事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事件起到了什么作用?(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也为国内建设创设了良好的和平环境。)

3、承上启下:几乎在抗美援朝进行的同时,党和政府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

二、讲授新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①这是一种什么土地制度? ②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危害,会产生什么影响?

(封建土地制度;地主富农人少地多,农民人多地少,这就束缚了农村生产力,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2)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一段话:“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这段话反映了广大新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3)指导学生综合归纳土地改革进行的必要性: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进行土地改革;②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尚未进行土地改革,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争取其对新政权的拥护以巩固人民政权,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土地改革的开展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3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结合文献内容,说明此次改革主要是改什么?改的目的是什么?(改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是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补充: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有何异同?(提示:从土地占有者、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关系、产品分配等方面考虑)

(3)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分批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特点?(分批进行,区别对待;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同时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性色彩,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总结:正是这种区别性的措施,使土地改革实现了四个心:贫雇农得地开心, 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此次土地改革的效果如何?取得了什么成果?(到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全国 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生产及生活资料,每年免交地租350亿公斤粮食。)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同学们,在学习了土地改革的内容后,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土地改革的意义。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其是从哪些方面来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的?为了更好总结,现在把同学们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呈现给大家。

资料1:这是1952年1月1日,为了宣传农村土地改革的胜利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一套《土地改革》特种邮票,全套4枚,由孙传哲设计,上海大业印刷公司雕刻,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印制,1955年1月10日再版。生动地展示了土地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按照规定,农村划分出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等几个阶级和阶层。没收来的土地和财产,被重新分配。无论是地主,还是雇农,每个人都得到一份土地。当然,最高兴的要数那些从前一无所有的贫雇农,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把土地证当作了宝贝,一直珍藏到今天。

资料2: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资料3: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资料4: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同学们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土地改革的意义:即

第一: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第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开展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运动。通过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这是近代历史开始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土地改革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下节课我们就将一起去了解我国工业化起步的情况。

板书设计

第3课 土地改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①、②)

2、土地改革的开展(时间、指导文件、具体方法、特点、效果)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①、②、③)

随堂训练

一、选择题

1、 建国后,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的法律文件是 ( )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宪法》

2、 下列选项中,属于土地改革意义的是( )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又企图将其女儿卖掉。喜儿逃居深山多年,头发全白,被农民传说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该地后,斗倒恶霸,喜儿获得翻身。

请回答:

(1)是什么土地制度,迫使喜儿逃居深山的?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设想一下喜儿在1952年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篇三: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与要求:

谈中国诗教案优秀教案5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小班诗学期总结5篇

诗活动总结作文300字6篇

写清明节诗活动总结8篇

中秋对诗活动总结7篇

诗幼儿园活动总结6篇

清明节诗活动总结通用6篇

清明节诗活动总结6篇

清明节诗活动总结推荐7篇

清明节诗活动总结精选7篇

清明节诗活动总结参考8篇

谈中国诗教案优秀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6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