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的素材来源于生活、阅读和思考,只有不断积累,才能写出富有内涵的文章,虚假的事实的作文是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的,莘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我》作文1500字优秀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我》作文1500字篇1
很快,老爸要过生日了,可惜我工作忙回不了家跟他过生日,还好妹妹回去跟他过生日。借此,我还是写点东西,感谢老爸的养育之恩,妹妹的鼓励之心,让我走过每次坎坷和难关。一家人在一起感觉真好。我爱我家。
多年来,为了自己理想,还真的吃了不少苦头,但这些都是鸡毛蒜皮之事,就不想言语了。尽管理想暂时还未实现,但在过程中,我获得很多亲情的温暖和自己更深层的思考。
始终没有放弃过,因为爱,父亲的慈爱。很多时候,很多人总会刻意书写着父亲的慈爱。想想这些年来,父亲为了我还真的吃不少苦,记得去年回家过年,我特意安排个时间(就3个钟不到)去看望邻居阿婆,老人家对我家的关心绝对不少于老爸兄弟的帮助,我兄妹每年回家都会跟老人家拉家常,她特别感动握着我的手说:龙,你们兄妹对我真的跟孙辈那样,我不知怎么说才好。话说回来,你爸大半辈子还真不容易,家庭困难也不忘供你们读书,做建筑苦工回来还撑着疲惫的身体去田里劳作,人家早已回家休息了,他还在月光底下耕作着农田,就是要管着我们温饱,还要照顾你们生活,村里没有哪个能像你爸这样的,现在长大了学有所成,要好好孝顺他啊,这样才是阿婆的好孙子孙女。老人家边说边擦着眼泪。这么多年来我们兄妹从不忘记阿婆的教诲,努力学习工作,兄妹两人共同合作努力让老爸快乐着度过晚年。尽管我们刚刚毕业,但是不管怎样忙都会在过年或者老爸生日必定有我们其中一个陪伴的(我妹很忙的)。老爸从来不奢求很多,就是希望我们快乐着工作生活,从不向我们提出要求,尤其生活上的。老爸就是这么平凡,再普通不过的农村人。而那些情景何尝不知呢。早上很早起床,做好早餐放在桌上,用盆盖好,轻轻带上门,我们还在睡觉,小学时候每天都是我最早站在外面等着学校开门。中午一般没有回来吃饭,我们兄妹自己照顾自己。黄昏时分,老爸撑着疲惫躯体回家,但在离家近时就调整状态,似乎很快乐的样子,拿着农具出去田间劳作,其实太阳已经下山,余辉间老爸加紧劳作,怕我们吃不饱。每次收成时,我家的收成都是令别人羡慕不已,果实饱满,鲜亮。但老爸就是朴实得从不张扬,却经常会把自己的收获跟人家分享,给点老人家,表示感谢老人家对我家关心的谢意。老爸从不会过多要求我的学习,只是偶尔检查我们的功课,并提建议给我们,所以我之前的学习功劳应该是我老爸,给我愉快学习环境,创造很好的成果。老爸始终不忘教育我们要懂得感恩和宽容之心去做人,脚踏实地做事,以至于我工作中经常得到上司和朋友的赞许。
始终没有气馁过,因为爱,妹妹的鼓励。我很不想过多言辞褒扬我妹,但我这些年来,始终少不了妹妹的帮助。毕竟我们一起生活才5年多,但给我的感动绝非少于别人。去年毕业,助学贷款要还清,学校要求我尽量搞定,但去年工作很不顺利,没有什么积蓄,反而欠了同学一笔账(同学对我很关心,目前为止还没还清给他)。妹妹供完学费还兼职,勤俭积攒给我还贷款,在我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从来没有一句指责,反而安慰我:没有过不去的坎,我哥始终都是很优秀的,正如以前读书那样,从不落后于人的。一个小我6岁的妹妹,尽管我以前不爱她反而对她严厉要求学习,现在想来真的不是一个好哥哥。但她从来没有因为如此跟我建立很好的兄妹情意。想起当年我身体不好那年,还真的辛苦到我妹了,如果不是她的话,我或许脾气就没有现在好了,工作状态也会更差。那年,好端端,全身痒并且起很多水泡,后来检查才知道是皮肤不好加上血液问题。经过老中医治疗才全身恢复以前那样,其中少不了妹妹的鼓励和照顾。那段时间脾气很不好,好摔东西,老爸拿我没办法,唯独妹妹话不多说,就是默默地帮我煎药,按时帮我擦药,还帮我抓药(用来洗澡祛湿毒),总之尽量做到我无话可说,总是在角落里默默地看着天空,向上帝祈祷什么,时常在我心情好点说些开心的事情。后来我身体好了,妹妹始终安慰我,支持我:无论发生什么,她和老爸都会在我身边默默为我祈祷,鼓励我。出来广州之后,我也经常打电话给她说起过去的往事,希望她能原谅我,后来她说了这段话:我其实从来不生你的气,因为我没有见到我哥哥是这么在乎妹妹的,一家人没有仇恨,唯有不变的爱——彼此快乐地活着。这些年我很少哭过,那次我真的背着电话那边的妹妹,流着很多泪。
始终没有逃跑过,因为爱,自己的爱。忘不了老爸的辛苦,忘不了妹妹的鼓励,更在乎自己的生命,记得老爸跟我说过,我是差点夭折的,在这就唯独我爸与我保守着这个秘密。我要好好工作报答我老爸,我妹及关心我的每个人。因为我的爱,需要我去经营和管理,最终成为真正的我,快乐生活着,努力工作着,虚心学习着,成为更完美的自我形象。
《我》作文1500字篇2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人认为中秋雨为苦雨,若中秋节下雨,当地人则认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等。
《我》作文1500字篇3
(一)聊聊春节
过年啦,过年啦!小孩子们都穿上新衣服,里面装满了压岁钱。你100,我50,孩子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脸上洋溢着愉快的笑容。孩子们最喜欢过春节:收红包、摆年酒、拜亲戚、穿新衣……到处洋溢着过年的气氛。孩子们跑啊,跳啊,乐此不彼。
正月初一那天,所有店铺都大门紧闭,因为都去走亲戚了嘛!家家户户都在摆年酒,亲戚朋友都围在圆桌上吃饭,有说有笑。
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户户的年菜都已经摆上桌,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新衣服,出国门外那红红的对联格外醒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一声接一声。出远门的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不回来吃年夜饭的。
正月初六许多店铺都陆续开张。但是那天生意不会太好。因为好多人走亲戚还没有走完呢!
元宵节一开始,春节又一个高潮开始了。晚上家家户户都吃着汤圆。热腾腾的汤圆吃完后,便都去逛街了。此时大街上早已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人群来来往往。放眼望去大街上人头攒动。许多店铺里都挤满了人。
眨眼间,春节就过去了。孩子们又该背起书包去上学了,大人们又该去各自的岗位工作去了
过年就是这样隆重,我们的民风民俗永远也不会改变。
(二)聊聊春节
同学们,我最近闻到了一种“味道”,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味?你们一定会说:闻到味道又不是有多稀奇的事,味道不就是香味.臭味,难道还有其他的味道不成?为什么味道上面要打引号呢?别急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大家都知道马上就有一个盛大的节日要来临了,那就是中国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在春节的前几天,你细心观察周围,你就一定能找到这种“味道”,只不过它在和你捉迷藏罢了。我现在找到它了,你知道我从哪找到它的吗?从超市里,超市里那急着购买年货的人群里,从那堆满年糕.饮料.糖果.汤圆等许多年货的购物车里,从超市中又新开辟了年货一条街里,我找到了它。在小区里,大人们在一起粘红包里,小孩们帮着父母贴春联里, 老人们在一起包粽子.做扣肉里,我闻到了它。从我的家里,爸爸妈妈忙着大扫除里,妈妈急着买红包里,爸爸通知家人来我家吃团圆饭里,舅舅赶忙去给员工发工资.买水果里,我找到了它。从点点滴滴里,从我们立即写寒假作业里,从供电局又举办了游园活动里,从大家愉快的心情里......我又找到了它。其实,这 种“味道”就是那浓浓的年味。它无处不在,只要你留心观察,它就在你身边。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学习“更上一层楼”!
(三)聊聊春节
过年了,人人都喜洋洋的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人们正穿梭于繁华的街道,逛商店、去超市……办年货,看到玲琅满目丰富多样的商品,大人们的脸上更是喜滋滋的;小孩子穿着新衣服,放花炮,拿红包、看春节晚会、吃饺子、那高兴劲真是胜过以往的每一次。总算可以开开心心的玩几天了,别提有多高兴了。
除夕之夜,听见外面振耳入聋的鞭炮声,看见窗外夜空色彩斑斓的焰火,我再也耐不住性子了,拉起爸爸就往外跑,也想去凑个热闹。“嗬,太美了!”万家灯火通明,无数盏形状不同的街灯和路灯全亮了,大放异彩,与五颜六色闪烁着的霓虹灯交相辉映。一个个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举目望去,一片纱灯点点透着火红。楼下空地上满脸喜气的大人和孩子在放烟花,鞭炮,“嘭,彭”一串串烟花拔地腾空而起,缤纷的烟花如花绽放,又宛如流星,“孔雀开屏”,“百鸟朝凤”,“千年富贵”十几种眼花在夜空中争奇斗研,把整个天空映得五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吃饺子了”奶奶把我和爸爸唤进屋去。一家人团团圆圆,津津有味地吃着三鲜陷饺子,欣赏着丰富多彩的春节晚会节目。爷爷,老叔还有爸爸举杯畅饮,奶奶笑眯眯的双眼变成了两条缝,一家人都是满面春风,其乐融融。
午夜的钟声响了,鸡年在一片欢乐的祝福声中走来了。这钟声就像金鸡在长鸣报晓“春天来了”,预示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万物祥和,生活富裕,小康连年。
《我》作文1500字篇4
我相信,只要我一直认真地读下去,我就会读懂全部的人生。所以,我爱上了读书。
——题记
小时候,我就是班里认字最多的同学。经常有人来问我:“请问这个字读什么啊?”但不过问的就是一些什么“天”啊、“地”啊、“日”啊、“车”啊之类的很简单的字,令人感到无聊。有时候没事,竟拿起桌上父亲的《啼笑因缘》一知半解地读下去。
长大后要解释为什么偏偏选这本父亲从小学开始看、已经泛黄并有点发霉的这本《啼笑因缘》来看的原因,我思来想去只能解释为那时这本书已经开拍电视剧了,而其他的名著如《火狐》、《茶花女》等都提不起我的兴趣,只是看着书中的那发疯的“凤喜”而感叹人世间的悲喜无常。
小学一二年级时,我没有去看书柜中珍藏的其他的什么《暗杀斯大林的计划》,而是抽出母亲新买的《班主任兵法》看得津津有味,为书中的“我”教育学生高招叫好。我甚至为自己规划“宏伟蓝图”——长大后要当一名像作者万玮那样的老师。
不久,我搬到了少儿图书馆附近。不知怎的,竟迷上了青山刚昌画的日本侦探漫画《名侦探柯南》,每个星期六都要跑到图书馆三楼四处寻找《名侦探柯南》新的一集。翻开书,我顿时被书中“柯南”那过人的智慧迷得神魂颠倒,我的偶像除了柯南还有我那当警察的父亲,甚至还准备了一本“侦察记录本”来采访父亲。如今拿起那本笔记本,发现当时只写了两、三行。那时,我十岁,三年级。梦想是当一名出色的侦探,像柯南、福尔摩斯那样。
四年级,换了一个班主任,“图书角”也为我们开启了知识的大门。我随手从中抽出一本维克多·雨果著的《巴黎圣母院》,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面,班主任看到了,惊讶地说:“没想到你现在就看这种书,这可是世界名著啊!”我也吃了一惊,便继续看下去,越看越入迷,完全沉浸在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纯洁、美丽吉卜赛女郎爱丝美拉达和敲钟人卡西莫多的情感世界里,不能自拔。令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有的人长得道貌岸然却蛇蝎心肠;有的人面容丑陋却心地善良,我们不可以貌取人。
后来,在母亲帮我订的期刊《新语文学习》的“故事连载”中,出现了那时我并不认识的“曹文轩”的名字,作品是《青铜葵花》。当时,我就喜欢上了曹伯伯那种纯美的风格。并觉得每月一期太慢,便到学校图书馆借来看。读到一半,我就已经泪流满面了,真是应了那句“读者本书不流泪是不可能的”,读完后,我又找来了曹伯伯其他的作品,一发不可收拾地读了下去。那书中的大麦地、稻香渡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面前。我懂得了人的一生坎坎坷坷,有许多的绊脚石在人生道路上等待着你,我们应正视痛苦、尊敬痛苦,在苦难面前不低头,在困难面前不服输!
2007年11月左右,《哈利·波特》第七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问世了,我却提不起什么兴趣,只是随着潮流重新拿起小时候看到一半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影碟含含糊糊看了一段,但是,立刻被里面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迷住了,便开始从第一部看到了第七部,书看完了不够又去看电影。我为罗恩收到吼叫信时的可爱举动引得哈哈大笑;对讨厌的马尔福产生厌恶情绪;为哈利、罗恩和赫敏忠诚的友情感动,让我感受到友情的可贵。
现在,我开始看郭敬明的作品。最早开始看的是他的2006年最新力作《悲伤逆流成河》,被最后顾森西的那句“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白色的。黄色的。甚至是粉红色的世界。为什么惟独你生活在黑色的世界里。”感动得痛哭流涕。小四就是要让幸福的我们,想象一下,也许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会有很多像易遥这么惨的悲剧人物。在阅读她无奈生活的时候,我们想的更多的并非是悲天悯人,而是知足,让我们学会乐观地面对人生,珍惜生命。
我相信,我的读书生涯还没有完。
我会一直读下去,一直读下去。直到我老到动不了。
书可以让我得到许多的知识、乐趣,让我看透人世间的情感世界。
我爱读书。
《我》作文1500字篇5
又到了每年一次的清明节,爸爸妈妈带我回河南老家去扫墓,一路上,春光明媚,阳光灿烂,高速公路两旁,有嫩绿的麦田、腊黄的菜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多美的春色呀!
河南的清明节可隆重了,我们家的祖坟分布在风景秀丽的清源上,清明时节满山遍野都是上山扫墓的人,山上一片热闹。大人们准备了许多糕饼点心、水果饮料,一整袋一整袋用扁担挑着,小孩们有的拿锄头、有的拿铲子随后跟着,一家人一起上山扫墓。扫墓活动可有意思了,每找到一处祖坟,我们就分头忙开了,有的除草、有的添土,不一会儿就把杂草丛生的坟头整理得干净了许多,接着还要把五颜六色的墓钱插在坟头的新土中,并用毛笔蘸上红漆把墓碑上的字工工整整的描新一遍,这一来,日久未修的祖坟顿时面目一新了。
大人们取出供品摆在坟前,点燃香烛,还烧了许多纸钱,这些供品是给祖先吃的,纸钱是给祖先用的,表示我们后辈的孝心。最后大家要按从大到小的辈份轮流磕头祭拜,有的口中还念念有词呢,瞧,表哥念着:“祖先保佑,让我高考多考五分!”多可笑呀。还有更有趣的事呢,祖先的墓碑左列留有一行未曾描过的文字,我呢不假思索拿起笔就描,慌得爸爸一声惊叫:“别动!”,原来这行字是留着给奶奶逝世后才能写上的,我差点闯了祸,赶紧在祖先坟前磕了四个响头,大人们乐得呵呵大笑……
扫完了墓,我们都累坏了,下山的脚步一瘸一瘸的,但这一天过得真有意义,清明节让我对我们的祖先增添了几分敬意。
《我》作文1500字篇6
端午本是中国传统节日,但韩国以“端午祭”向联合国申请“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并得到批准,这表明韩国对端午的重视不亚于中国人。其实端午早传到韩国、日本、越南,古代韩国也像中国一样在端午节放假,韩国江原道江陵市每年举办“端午祭”庆典;日本古代每年举行端午庆典,成书于宋代的日本名著《源氏物语》第二章载:“五月端阳节,人人急于入朝参贺。”这天日本男人骑马射箭,女人穿着中国服出外游玩一庆祝节日;古安南(越南)有个国王的名字名叫陈端午。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从文明的历史和影响的广泛看,中国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
一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战国屈原。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节俗已见于春秋,《琴操》:“介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这比屈原早300多年。《史记·孟尝君列传》:“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索隐》引《风俗通》:“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孟尝君生于公元前346年,比屈原自杀早了近70年,可见端午节最初并非因为屈原。
端午节缘于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观念。晋董勋《问礼俗》:“五月俗称恶月。”这个观念缘于上古,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玄戈》:“五月,东井、七星大凶,胃、参致死。”东井,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因它在玉井之东,故称。这虽见于秦代,但却历史久远。《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日在东井。”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东井星主管五月。汉王充《论衡·说日》:“当夏五月,日长之时在东井,东井近极,故日道长。”五月不吉观念渗透到民间,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五月为凶月,是端午赖以建立的文化基础。
端午最初作端五。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端午”条引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骛角黍。”《艺文类聚》卷四引《风土记》仍作“端五”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五与午同音通用,《周礼·壶涿氏》:“午贯象齿”郑注:“午故书为五。”端五后作端午。古人忌重,五月五日重五,被视为大不吉。《抱朴子》:“或问辟五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着心前。”北魏魏收《五日诗》:“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艺文类聚》卷四载《续汉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道教《八道秘言》称五月五日为“地腊日”,《杨公忌》:“(五月)初五日,不宜问疾,名地腊日。”原始的五月五日禁忌与粽子、龙舟等拯救屈原等没有关系。
端午节时宫观寺庙举行驱鬼祈福仪式:第一,道长在祭祀仪式上念“急急如律令”的魔法咒语以驱鬼除魔;第二,道长画符镇鬼,并派使者持神符一道,到其它地方去驱鬼和镇鬼;第三,道长要为国家和百姓祈福;第四,出外驱鬼的使者活动结束后要向道长汇报驱鬼的情况。这些活动的中心就是祭鬼和驱鬼,它清楚地表明:恶鬼作祟是五月五日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根本原因。《古尊宿语录》卷27载,舒州龙门佛眼禅师说:“今日端午,世间人钉桃符、书门阃,使万邪不窥其户,百鬼不入其门;世间人又使针烧灸,采药登山,使万病不干其体,疫疠不入其身。”也揭示了端午活动的根本目的:驱鬼除病。可见,端午节是鬼节,端午节为对付“百鬼”和“万病”而生。这些记载,揭示了端午节产生的真正原因。
明白了端午节起源的根本原因,端午的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端午又称“续命节”,就是因为有恶鬼索命。《风俗通》:“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续命缕的形态,唐代仲子陵《五丝续宝命赋》有载:“颜似渥丹,对回鸾之十字。手如振素,盘续命之五丝。其五丝也,蕙绿轻重,兰红浅深。皎皎而有莺其领,采采而亦翠其衿。既比方而一色,又条畅乎数寻……懿寿丝之礼大,续宝命之天长。”端午节时,荆楚民间以彩丝系在臂上,唐花蕊夫人《宫词》有“玉腕斜封彩缕长”之句。道教《三洞奉道科》称五月五日时举行“续命斋”的法事,北齐后主的妃子冯小怜以五月五日进纳,故号她为“续命”,取端午冲喜续命之意。以丝系臂为防恶鬼夺命,故可以达到“续命”目的。介之推、伍子胥等死于五月五日是因恶鬼索命。魏邯郸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这些人死法不一,但都因恶鬼所害。端午恶鬼猖獗是他们死亡的原因,端午节举行祭祀仪式是为了驱除恶鬼。隋唐以后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节被整合,由于屈原影响大,端午节变成祭祀屈原的节日。屈原在宋代被封为公侯:“屈原庙,在归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洁侯。”元代屈原被封为“忠节清烈公”。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角时,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没无闻,驱鬼的动机也被遮蔽,遂形成今天的端午习俗。
《我》作文1500字篇7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我们老家的端午节,又称五月节。小时候也不知道究竟为何要过这一五月节,只知道这一天在农忙之余还能有好吃的粽子。所以端午,最忘不了的是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我们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其次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插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我们家乡把插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窗户。端午插的艾草,我们称之为家艾,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可见,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的早晨,天刚露出鱼肚白,妈妈就去自家的菜园地的角落采集艾草。那些散发着香气的艾草一拿回家,满屋清香。早饭后,爸爸端起板凳,放在门槛上,将一把艾草整整齐齐的竖着插到门上。微风摇曳着艾草,散发出阵阵清香。我们的家乡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端午艾,是药草,家家户户离不了;门上插把端午艾,蝎子蜈蚣无处逃。”
艾草又是一种天然蚊香。到了晚上,天将黑的时候,妈妈就拿出早已上一年端午节用过的干艾草,点燃起来,然后熏遍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艾草冒出的黄色烟雾,散发出的特殊香气,充满了整座房子。我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要用艾草熏。母亲总是慢腾腾地说:“熏草香,香满堂;熏蚊虫,辟邪恶。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熏艾草,一年里人也不会生病。”记得夏天,只要我们身上生了痱子,妈妈就用陈年的艾草烧水,给我们洗澡。秋天或者冬天,身上有寒气,也是用陈年的艾草熏烧,一出汗,马上就好了。
在端午节的这一天,家里人还会上街,花上几分钱或者一毛钱,给我们这些孩子买来香囊,挂在身上。我记得自己佩戴过的香囊,最喜欢的是红辣椒形状的。传说佩戴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最后就是在中午吃饭的时候喝雄黄酒。雄黄其实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所以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谚语俗语。在碘酒未发明年代,我国人民就是用白酒调配雄黄和白矾水来涂抹毒虫蜇伤和蚊叮虫咬的。人们熟悉的《白蛇传》里,端阳节,许仙听信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了雄黄酒而显露出了原形。现在不少地方在端阳节还要在屋内外喷洒雄黄水,并在儿童的耳、鼻、额头上涂抹雄黄。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毒,不宜内服。
家乡的端午节,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多想再过一次家乡的端午节啊!
《我》作文1500字优秀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