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读后感通用8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读后感,读者可以探索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观,写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阅读材料的兴趣,进一步提高阅读的积极性,莘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长》读后感通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长》读后感通用8篇

《家长》读后感篇1

感谢肖老师,不遗余力的为孩子的,还在百忙当中帮助家长提高水平,从此专门为我们班家长推荐一本家庭的优秀图书——《做最好的家长》。这本书作为家庭的成功经验总结,读完这本书让我学习到很多优秀的理念,这些心得和生活经验,为我在如何解决孩子问题上提供了很多的借鉴。读完此书,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父母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绝大多数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便万事大吉,孩子的事完全推给了老师,成也老师,败也老师。还美其名曰交给老师我们放心,只要是为了孩子好,要打要骂随便,决不袒护,绝对支持。见过多的是这样的家长,想想自己从孩子入学起也加入了这些家长的行列中,自己却浑然不觉。还常常感叹:能好别人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却束手无策,读此书后愧疚:自己在推卸责任。家长要养育孩子,不仅养孩子,而且还要育孩子。不仅管衣食住行,而且管怎样成长。养育从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就开始了,我们就成了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启蒙老师,我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着孩子。怎样穿衣,怎样跟踪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的事,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表示痛苦和愤怒……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不知不觉中担任着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走下去,和孩子一起成长。不要半途而废,孩子上学就把任务完全交到了老师的手中,孩子不是接力棒,而是一块尚需雕琢的石头,需要家长的'辛勤劳动,需要老师的挖掘,才能成为一件惊世作品。家长是孩子的终身老师。也是终生陪伴在身边的老师。孩子的培养是一个不尽艰辛的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用爱心浇灌,不离不弃,用爱相随。

二、行有则,心有恒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习惯是保证人生道路沿着正确轨迹行进的关键。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习惯是人生的奠基,是美德的源泉。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就给了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而行为习惯以及能力的培养,都是要靠长期的积累与坚持,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必须首先要有恒心。习惯就是强化了的行为记忆,只有不断地重复与坚持,保留好的行为,及时修正可能的错误,才能形成好的习惯。

三、建立信心、拥有快乐

每个孩子在学会走路之前,都是整天乐呵呵拥有无限快乐的乐天派,孩子呀呀学语、蹒跚学步,都不会表现出没有信心,愁眉苦脸,心生厌烦。因为学语时父母一遍一遍不知厌烦的耐心教导,学步时家长双手托扶一步一步地慢步前行。绝不会有家长因为孩子一两句话学不会就劈头盖脸臭骂,也不会有家长在孩子刚学迈步时就拉着孩子一路奔跑。

但为什么孩子后来会有胆怯、不自信、厌烦、畏缩?那是因为做为家长,我们已经不再有孩子学话学步时的耐心与平常心。在我们眼里,孩子应该是拔尖出众的,学习应该是一学就会的,考试应该是门门一百的。正式这样的心态,让我们忍受不了孩子考试成绩比别人低,做事情比别人慢,学东西一遍一遍学不会,于是我们冲孩子发火,对孩子吼叫,批评、责骂,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跟他比。一次次的打击,失败的恐惧,剥夺了孩子的自信心,也使孩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做最好的家长,就是要培养孩子的信心,让孩子拥有快乐。而做到这一点,就要我们有平常心,肯定孩子的成绩,夸大他的光荣和自豪,用善意的言语鼓励孩子,并能接受失败,及时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客观的对待孩子的优势和缺陷,客观的对待成绩和失败,懂得进步是和自己的昨天比,只要做最好的自己。“战胜自己并争取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

作为家长,我们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为了孩子有个幸福快乐的一生,所有的都不能离开这一初衷。我们都在努力达成这一目标的道路上前行,如果说世界上的家长有千万种,那么就让我们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超越昨天的我们,去做最好的那一种!

《家长》读后感篇2

亲子共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为配合学校组织的这项课外作业,达到共同快乐成长的效果,我与妈妈共同读完了一本《快乐男孩的故事》儿童文学作品,感触很深。

刚开始,我对读书很不感兴趣。因为有很多字词都不认识,尽管有拼音注释,但对于拼音都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读书实在是很困难。起初不得不边教拼音边读书,前几个故事基本是由妈妈读完的。但慢慢的我对书中的故事情节产生兴趣,书中故事讲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无私,什么是坚强,什么是智慧,书中语言通俗优美,内容简洁洗练,插画鲜亮生动。通过观看书中的插图,我开始询问这个图是什么意思,那个图的人物又在做什么等问题。

渐渐地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点兴趣。对我印象很深的是读完《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后,我开始尝试着自己读书。在不认识字的情况下,开始边读拼音边认字,但一个故事读下来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且不知道故事讲的是什么意思,妈妈不得不在读一遍,讲述故事的内容给我听,通过讲述故事内容来吸引我对读书的兴趣。

慢慢地经过锻炼,我对拼音和生字也认识得越来越多,读书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但学到了新的生字,对拼音有所掌握,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同时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知道如何做一个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的我。

通过亲子共读,我的阅读兴趣变得浓郁了,阅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了,让我与妈妈也有了更深的沟通和交流,对我的心理成长和情绪发展有了更好的调整。作为学生的我能有这些领悟,还要衷心感谢学校,老师的用心良苦开展这样的亲子共读活动,老师不止给了我们的关爱,而我增长了许多知识,搭建了平台。

《家长》读后感篇3

出于对孩子培养的需要,也是出于对孩子成功经验的借鉴,我从女儿学校推荐家长阅读的一系列丛书中选读了著名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家长》。

本书中,李教授告诉我们“家长也是者”,“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我们子女的同时子女也在着我们,而且家庭和学校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者,是孩子永远的老师,无论是学校老师或家长,其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可造之才。我从未认为孩子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也从不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就完全放心,万事大吉。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在这样做,读完本书后自觉惭愧。

李教授在书中强调:“和许多年轻的父母一样,我非常爱我的女儿,但我不把我曾有过的‘科学家梦’、‘艺术家梦’强加给她。我抱定一个信念,我要让她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而什么是快乐?快乐绝不是单纯的笑闹,绝不是一味的顺从,其含义应该是科学的、有着许多健康的东西存在其中。因此李教授告诉女儿:“快乐,源于善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知识,畅游在浩瀚知识的无边海洋,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暇,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取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读后我即把这段话赠与我的女儿。我的女儿也是千千万万普普通通中学生中的一个,但我也希望她能做个如此“快乐”的人,“做最好的自己”。

“让女儿成为一个快育理念,也应该成为我们子女坚定不移的理念。再就是有感于李教授的恒心和毅力。李教授记录女儿生命成长的历程,是用心在记录。从女儿一颦一笑到女儿许多的第一次,无不体现了一位伟大父亲对女儿的记挂和关爱。第一次随爸爸妈妈坐公交车,第一次呈现出笑的`表情,第一次独坐,第一次“手足舞蹈”地跳舞……无不体现出伟大的爱心。十八年,父亲从年轻到中年,从女儿呀呀学语到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亭亭玉立的大学生,失败则鼓励,迷惘则开导,困惑则解惑。始终充满期待充满微笑,个中艰难唯有做父母的知道。父爱相同,而付出不一。而作为母亲的我更该好好反省自己,善待我的女儿!

总之,读完李教授的书,我觉得书中每一篇小文章,每一个小故事,每一个微小的人生片段,一两句话的感悟……都给人一种温暖的、健康的、向上的感觉,一种爱的感觉。

最后,用李教授的话共勉吧:“与女儿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

《家长》读后感篇4

暑假中,我拜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家长》,这是一本别具特色的家庭专著。

作者以女儿为个案,阐述了教廷的方方面面,幼儿时期的启蒙,小学阶段习惯的培养,善良人格的塑造,青春期,学习方法的指导,坚强意志的磨练,代沟的超越,读书习惯的养成,传统文化的熏陶,宽广胸襟的拓展,高三冲刺阶段的关照可以说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具体的操作模式。 《做最好的家长》通读下来,可以看出李镇西老师在孩子方面一直遵循这样三个简单的原则:一是培养女儿良好的品质,这是孩子的第一要务;二是使女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三是因材施教。

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每个家长在孩子的时候肯定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和意识。但是说起来简单,往往做起来难!起码,我在孩子学习没有达到自己要求的时候,盛怒之下,这些念头就全飞了。这就是与“最好的家长”的差距吧!书中的每一件事例都在向我们阐释着:对待孩子的错误,宽容的心态比斥责更重要;孩子考试失败,呵护孩子的学习信心比批评更重要;关注孩子的分数,不若关注孩子的幸福指数更重要;面对学习压力,让孩子感知求知的快乐更重要;面对物欲浮躁,培养孩子的书香气更重要。对孩子的缺点,有时需要轻描淡写。面对孩子的优点,需要用放大镜来观照。要鼓励孩子勇敢地抛头露面,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合作。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的人最快乐,善良的人最美丽。作者既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又是一位出色的家长,真是所有的老师、家长学习的楷模。也许我们的孩子也很平凡,但是只要家长有着李镇西式的良好的家教良方,让家长和孩子一同牵手,共同成长,孩子就会幸福一生。

《家长》读后感篇5

一向以来,我觉得自己是一名教师,读过心理学和学的书,也经常涉猎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籍,所以自认为对于孩子的我基本是能够应对自如的。但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她对我的方式也会提出质疑。女儿有时会抱怨我对她要求总是很严格,喜欢训斥她,而这些是我没有意识到的问题。之后女儿拿回了《父母课堂》,我们一齐阅读,一齐探讨,一齐感悟,一齐打造完美的亲子关系。

我很喜欢开卷的一些文章,总是饱含哲理,给人启迪,例如《给每棵草开花的时间》中有这样的语句“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给每一个人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不要盲目地去拔掉一棵草,也不要草率地去否定一个人,那么,我们将会得到多少人生的“蜡兰”啊!”相信每一位当家长的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严格的要求,全方位的培训。很多孩子在在童真的年龄,就不得不参加各种特长班、学习班,但是又有多少孩子是真正愿意去的呢。每当在孩子们稚嫩的脸蛋上看不到本该属于他们的灿烂的笑容时,我会有心疼的感觉。应对这些,我们家长是否就应冷静的思考,我们的孩子是否真的需要这些?我们是否就应反思,我们爱孩子,却又剥夺了孩子纯真而快乐的童年呢?

我爱我的孩子,所以我要学着用爱去鼓励去帮忙我的孩子,不让我的爱变成一堵墙去压着她。《父母课堂》中的文章给我以启发,让我我深刻感悟到了孩子需要一个快乐的童年,孩子更需要我们温暖的爱,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拥有原本属于他们的快乐童真,不要用我们那双随波逐流的大手去轻易拔掉我们自己家中的那棵美丽的蜡兰。

有《父母课堂》伴随的生活,我是幸福的,孩子是快乐的。我不断改变和完善着我的方式,对孩子多一些包容和放手,和孩子多沟通,了解她的想法,在必须限度的范围内让她自己安排学习和娱乐活动,要求孩子做的的事情自己先做到,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让我感觉到温暖和幸福。

感谢《父母课堂》,让我懂得作为家长不能仅仅以自己的意愿爱孩子,爱孩子不仅仅是满足孩子的吃、穿、用,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感谢《父母课堂》,让我懂得作为教师不仅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已,用正确的话语引导孩子,多告诉她们就应做什么。学会细心的观察孩子的变化,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与孩子平等地交流,让她充满欢欣地喜爱自己,喜爱家人,热爱师长和同学,学会用爱的眼光看世界,让他们在爱的温情里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家长》读后感篇6

非常幸运读到《父母课堂》。我一直认为,每个孩子来到我们身边,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好礼物。但为人父母本能的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与孩子一起生活,将他们养育成人,是一个极富挑战性、极易让人筋疲力尽的过程,仅仅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每一个孩子所有的母亲都是好母亲,但与孩子共同成长则更需要智慧和耐力,并且需要具有阳光和开放的心态。

首先通过书中无数家长的心得体会让我看到优秀的孩子之所以让老师省心,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细节注重对孩子优良品格的`培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们注重孩子的情商和素质,最终让应试与素质变得并非对立与矛盾。这一点,很值得广大教师与家长研读与思索。

其次学习到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和默默的陪伴下,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会延续和拓展,会伴随孩子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最终走向社会,会终身受益。从孩子无意识地学、去做,到孩子有意识地去学、去做,这就是孩子自我成长的标志。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不仅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爱化为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

我们常常学的: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老师,超越老师;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父母,超越父母!在功利社会,应试的夹缝中,我们不要联手折磨我们的孩子,而应该积极和老师们一起,用心陪伴孩子,启迪孩子低头奋斗的智慧,培养孩子抬头看天的情怀,塑造孩子阳光开放的心态!

《家长》读后感篇7

做最好的家长!相信是每个家长的理想,也是我的理想。可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家长呢?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得到了由李镇西老师所写的《做最好的家长》,我带着虔诚的向学之心跟随李镇西老师走进他"最好的家长"世界。我看好这本书的原因不在于李镇西是一位全国十杰教师,不在于他的成果。我想知道的是作为一位优秀的父亲他是如何把一位普通的孩子培养成材的。虽然由于过年期间比较忙我只读了前面几节,但李镇西老师教子有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每一件事例都在向我阐释着:对待孩子的错误,宽容的心态比斥责更重要;孩子考试失败,呵护孩子的学习信心比批评更重要;关注孩子的分数,不若关注孩子的幸福指数更重要;面对学习压力,让孩子感知求知的.快乐更重要;面对物欲浮躁,培养孩子的书香气更重要。对孩子的缺点,有时需要轻描淡写。面对孩子的优点,需要用放大镜来观照。要鼓励孩子勇敢地抛头露面,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合作。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的人最快乐,善良的人最美丽。

"学习信心比学习成绩更重要"。读了这一节之后,我从李老师身上学到了:要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当孩子有了学习的信心之后,你还担心他学不好吗?如果一个孩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那么他的成绩从何而来。由此,我想起了我的女儿。她是一个很上进的女孩,虽然只上二年级,但她把学习成绩看的很重。一次考试,由于粗心数学错了一题,考了97分,回到家后一直闷闷不乐,一直埋怨自己没考满分。看到她这样,我没有责备她,她自己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了,如果我再埋怨她,说不定以后会使她失掉一些信心。我在一旁安慰她,告诉她只要会了就行,下次细心一些就一定能考好,不能太伤心。经过一番开导之后,女儿的脸由阴转晴了。我认为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会宽容孩子,当你想让孩子考100分的时候,想想自己小时候是不是都考100分?100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认识到这一点相信许多家长就不会那么要求孩子必须考双百了。

总之,李镇西既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又是一位出色的家长,真是所有的老师、家长学习的楷模。也许我们的孩子也很平凡,但是只要家长有着李镇西式的良好的家教良方,让家长和孩子一同牵手,共同成长,孩子就会幸福一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与孩子一起成长是幸福的,责任是重大的,同时我相信这绝对是一门艺术。

《家长》读后感篇8

我在素质读本上读到了《一位母亲与家长会》的故事,读了这篇故事我有很深的感触。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母亲给儿子开了三次家长会,第一次是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了三分钟都坐不了。”回家,儿子问:“妈妈,老师说了什么?”母亲很难受,但还是假装很高兴说:“老师夸你了,说你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儿子破天荒的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妈妈喂。

第二次家长会老师说:“全班50名学生,你儿子考了49名。我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到家,母亲看见儿子很害怕,自己便振作精神说:“老师说你不是笨孩子,只要细心些,就会超过你的同桌。”儿子听了以后,眼里充满了希望。第二天上学骑得比平时都早。

第三次家长会,老师告诉母亲:“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可是母亲走出校门,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只要你努力,就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儿子收到了清华大学的特快传递,母亲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作为老师,我们的`家长会应该这样开好,才能激发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呢?老师不能抓住孩子缺点不放,如果这位母亲把在家长会上老师的原话告诉了她的儿子,我相信,这个孩子早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勇气,孩子又会是什么样呢?

从这位母亲这里,可以懂得,鼓励胜于批评,帮助强于职责。每个母亲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身为老师和家长,要做得更多的是如何让孩子拾起信心,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有时候善意的谎言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家长》读后感通用8篇相关文章:

草子读后感500字通用5篇

孙子兵法36计读后感通用7篇

读活着读后感800字通用7篇

西游记读后感400字通用5篇

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通用5篇

父与子喂天鹅读后感通用5篇

城南旧事读后感800字通用6篇

读传统文化的书读后感通用6篇

父亲的病读后感600字通用7篇

读中华经典写读后感通用5篇

《家长》读后感通用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9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