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优秀教案5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灵活性也是关键,教师需要适时地做出调整,以应对学生的反馈和需求,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下面是莘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荷塘月色优秀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5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

二、教学重点

1、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 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

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

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二)板书课题:

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三)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四)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五)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 ‖ ‖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仍是淡淡的哀愁

(六)语句赏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赏析:

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的目的是什么? 可联系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讲讲有关大革命失败情况,说明作者思想状况,弄清他为什么要写荷塘月色之美,发思古之幽情。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2

荷塘月色优秀教学教案

重点:

1、 品味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 理解作者心情与景物的和谐统一。

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首先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记忆仓库,找出几个描写月亮月光月色的名句。

张九龄(唐)《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晏殊(宋)《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辛弃疾(宋)《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李白(唐)《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杜甫(唐)《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维(唐)《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温庭筠(唐)《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张若虚(唐)《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柳永(宋)《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月是古人最喜欢描写的事物之一,一轮古老的月亮曾牵动了多少人的情丝,真是“明月

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啊!同样的,荷花也是人们喜欢描绘的事物,下面请大家再从记忆仓库中拿出几个与荷花有关的名句:

孟浩然(唐)《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王昌龄(唐)《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李白(唐)《别储邕至剡中》:“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杨万里(宋)《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晓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是因为它“出 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品质高洁。那么假如把月与荷放在一起,又写月又写荷,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散文,题目叫做《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

二、新课:

(一)作者

1.朱自清是哪一年去逝的?——1948年。

2.他的原名叫什么?——朱自华。

3.他的字号是什么?——字佩弦,号秋实。

4.你曾经读过他的哪些作品?——《春》《背影》等。此外他的著名作品还有《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他的诗文集主要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等。朱自清是一位正直的、具有高度爱国精神的民主战士,他在后来极度贫病交迫的境况下,坚决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二)朗读课文:

要求体会作品的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在文中的具体表达。

(三)词语:?

曲折 煤屑 蓊蓊 踱 缕缕 颤动 霎时 薄薄 参差

(四)语段阅读:

1.阅读第四段,讨论问题:

(1)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该段,同时请大家看一看这一段主要是写月光下的荷塘,还是写荷塘上的月色?

——月光下的荷塘。

(2)接下来请大家按内容的不同划分本段的层次,并分别用两个字概括每一层次的内容。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3)让我们先来看看朱先生是怎样描写荷叶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里用了一个书面语词“弥望”和一个双音叠词“田田”,突出的是荷叶的什么特点?

——多。

(4)正是因为荷塘里荷叶非常之多,所以才有了下面所描写的特点,所以本段起首一句看似寻常随意,实际上它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作者在写了荷叶之多后,又写了荷叶之美,他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荷叶之美的呢?

——作者用了一个明喻来描写荷叶之美,把荷叶比做“亭亭的舞女的裙”。他为什么这么来比喻呢?为什么不说荷叶像雨伞像笸箩呢?这个比喻究竟好在哪里呢?

这个比喻的好处至少有两点:第一,荷叶由于出水很高,与苗条的舞女很相似,再加上“亭亭”一词,就更能写出荷叶那亭亭玉立的姿态;第二,说荷叶像舞女的裙,那么它像什么状态下舞女的裙呢?能像立正站着、靠墙倚着或坐着的舞女的裙吗?当然不像,荷叶的自然舒展像在舞蹈中旋转着的舞女的裙。这样,就显出了这个比喻的妙处,妙在何处?我们知道,这里的荷叶本来是静的,而这个比喻却给人以动感,这就叫以动写静,化静为动。

(5)接下来作者描写了荷花,他是用哪些手法描写荷花的呢?

——拟人,比喻。

在这里,作者先用拟人手法,通过“袅娜”一词,表现开放了的荷花的柔美,又通过“羞涩”一词,突出了含苞欲放的荷花的可爱。然后,作者又连续使用了两个比喻,对荷花进行更为生动细致的描写。

(6)请问作者所做的这两个比喻着眼点是什么呢?他为什么把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呢?

——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比喻,是因为月光下的白色荷花的光亮与一粒粒明珠相似,而白花在绿叶丛中若隐若现与碧天里闪烁的星光相似。在此,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作者说的是“碧天里的星星”而不是“黑天里的星星”,为什么?因为白色荷花的背景是绿色的荷叶;二要注意明珠的反光与星星的发光都是闪闪烁烁的,这就使本来静态的荷花具有了动态感,这也是化静为动的写法。这样,作者就通过两个拟人和两个比喻十分形象、十分生动地写出了月下荷花的美。

(7)接下来作者由荷花自然而然地写到了荷花的清香。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特殊的比喻,把荷花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清香本来是嗅觉上的感受,而歌声是听觉方面的东西,这种将不同的感觉沟通起来的手法,在修辞上叫通感。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荷香比作“歌声”呢?二者的相似之处是什么呢?

——因为荷香的时浓时淡、时有时无与歌声的时断时续、时隐时现相似,所以作者就通过联想在嗅觉和听觉之间建立了沟通,突出了荷香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的特点。

(8)作者在写荷香的时候,说荷香是微风送过来的,所以接下来水到渠成地描写了风吹荷叶而形成的荷波。作者在描写荷叶的颤动时,用了一个明喻“像闪电般”,这个比喻突出的是荷波的什么特点?

——波动迅速。作者在上文写荷叶荷花的时候,主要描写静态的事物,而在此则描写了动态的景物,正因为这里所写的荷波是动态的,所以作者使用了“凝碧”一词,请大家品味一下“凝碧”的妙处。

——“凝碧”这个词妙在何处呢?它妙就妙在把迅速波动、瞬间消逝的荷波固定住,让你去品味,让你去欣赏,如果说作者在描写静态对象时运用了化静为动手法的话,那么在写动态事物时,又用了化动为静的手法。

2.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欣赏第五段,上一段写的是“月光下的荷塘”,这一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1)这一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写得更加幽静、朦胧、和谐、美好。这一段可分成两个层次,大家看一看应从哪里划开?

——见书。

(2)这一段的第一层先从正面描写荷塘上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月色之美,第二层通过描写树影反衬塘上月色。现在请大家品味一下,看看这一段中哪些词语用得最好。

——如下:

①泻:作者在此为什么用“泻”,而不用“照”呢?请谈谈你对这个词进行品味后的感受。

——这个词用得好,好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前面流水很好的.呼应,二是使静态的月光富有了动态感,三是使人获得了对奶白色月光的实感,使空蒙的月光变得像实物一样似乎可以用手去触摸。若用“照”既不能与流水呼应,又无动感和实感。

②浮:为什么这里用“浮”而不用“升”呢?

——这个动词反映了水气和月色的交织,准确地表达了水雾轻柔及自下而上逐渐缓慢扩散的特点。如果换为“升”,则无法表现这些特点。

③洗:把“洗”改成“浸”“泡”之后怎么样?

——改后不好,因为原文说“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就把荷花、荷叶在月光下蒙了一层乳白色而显得清朗、柔和的特点写出来了,改为“浸”“泡”则太重了。

④梦:作者为什么要把“叶子和花”比喻成“梦”,并且是“笼着轻纱的梦”?这个比喻突出了“叶子和花”的什么特点?

——这个比喻突出了叶子和花在淡淡的月光下笼罩着薄薄的青雾而显现出来的朦胧美,一个“梦”字,化实为虚,显得那么宁静、超脱,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感。

⑤笼:为什么要用“笼”字而不用“披”“盖”或“裹”呢?

——“笼”字表现了水雾薄薄的、淡淡的、柔柔的等特点,若用“披”等字,就显得太实了,不能表现这些特点。

⑥参差的斑驳的:这两个词能否改成“杂乱的”,或者干脆删去?

――“参差”表现灌木的影子长短不齐的特点,而“斑驳”则突出了这些影子的黑色浓淡不一的特点。如果删去,就太笼了,不够具体;如果改为“杂乱”则缺乏美感。

三、小结:

本文的第四五六段是重点,大家要反复玩味其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四、作业:

朗读课文三五遍。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朗读四五段。

二、新课:

(五)整体理解:

1.作品当中有一个起统领全文作用的句子,这个句子就是本文的文眼,请大家将这个句子找出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全文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描写的。那么作者心里为何颇不宁静呢?从课后的写作背景中,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写作这篇作品的1927年,大革命刚刚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作为正直作家的朱自清,一时找不到正确的出路,所以才陷入了苦闷与彷徨之中。正是因为作者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他才会在作品中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并且连难得的因荷塘月色美景而引起的喜悦也变成淡淡的。在作品中,四五六段着重抒发作者偷得片刻清闲的淡淡的喜悦,那么文中哪些句子流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淡淡的哀愁呢?

――见书。

3.下面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荷塘月色的宁静和谐与作者心情的“颇不宁静”是不是矛盾?你怎样理解的?

――如果我们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仔细体会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二者并不矛盾。正是因为他的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他才到月光下的荷塘边去寻求宁静,寻求超脱。月下荷塘里那弥满的荷叶、袅娜的荷花、缕缕的清香、凝碧的荷波,是那么清新自然,如诗如画;那薄薄的青雾、弯弯的杨柳、斑驳的树影、和谐的月色,是那么朦胧静谧,如烟如梦。这样的境界,正是他所寻求的,心中的哀愁不禁变得淡淡的,同时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也油然而生。可是这川宁静与喜悦只是暂的,蝉噪与蛙鸣已把它打得粉碎,剩下的是内心更为深重的苦恼和烦闷。作者的思绪就是经过这样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的过程而抒发出来了。

4.作者在作品结尾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并且“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在月光下、荷塘边所获得的片刻宁静、淡淡喜悦被蝉噪和蛙鸣打碎后,自然由眼前的莲花想到采莲,进而涌起了一种对和平宁静的美好的家乡生活的怀念。这样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小结:

朱自清的这篇《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的经典性作品,仅仅从景物描写方面就特别值得我们反复吟诵,仔细品味。

四、作业: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3

一、单元内容及单元设计思想

本单元是散文单元,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明确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就是散文的中心,也就是散文所抒的情。这种情在文字上往往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绵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深婉迂曲又自然而然地表现的。教学时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的,引领学生从欣赏景物入手,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二、《荷塘月色》的思想内涵和文章特点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融情入景,触景生情,为愤激不满的现实中的自己营造了一个清新、美丽、宁静的精神避难所。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本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四、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品读——赏析、讨论──拓展、练笔的教学模式,

教法: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学法: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

2.找出游踪,理清思路。

3.品读美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的美。

一、导入:

散文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寒冷的冬季给我们送来舒心的温暖。它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我们今天要心仪怎样一段感情、怎样一幅美景呢?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同时,他还说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出了荷花的动态。周敦颐却看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那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

?现在我们随着动人的旋律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心荷。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2.配乐动画朗诵,初步感知、欣赏美景、体味感情。同学们小声跟读,随文入境!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问题(2):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

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三、美文欣赏:

学生自读,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同学之间比赛读,看谁读的最好。

教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钢琴曲,让学生配乐朗诵。

教师范读第四段,

4.让学生说说喜欢的理由。

四、课堂检测:

1.字音辨识

煤屑(xiè) 蓊蓊郁郁(wěnɡ) 踱着(duó)

弥望(mí) 袅娜(niǎo) 羞涩(sè)

酣眠(hān) 倩影(qiàn) 梵婀玲(fàn)

鹢首徐回(yì) 敛裾(jū) 霎时(shà)

2.填空: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

3.简答:

①第四段作者写了月下荷塘,依次描绘了哪些景物?

②月色本是抽象的事物,很难描绘。在第五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月光?

五、作业:

从四、五、六段中任选一段背诵。

?教学后记】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节课在理清思路之后,把重点放在了让品读课文上。通过自读、同学之间比赛读,教师范读等形式展开,旨在通过品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够真正把这篇散文的美感悟出来,进而能够自己说出来,为下节课的鉴赏讨论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美点寻踪,赏析四、五、六段。

赏析、讨论第四段

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我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现在可畅所欲言谈谈你感受到的美。

1.品味语言美,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读一读。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美说出来。

教师明确:

第4段写荷花的三个比喻 ,一个拟人。

① “请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学生答:“句中有‘亭亭’二字。”还有学生说:“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写出了荷叶的风姿。

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 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

③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晶莹剔透纤尘不染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纤尘不染、冰清玉洁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荷香和歌声都是‘缕缕’的、‘渺茫’的。这是比喻。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2.画面美:月色下的荷塘,朦胧、静谧的美。

二、讨论第五段:

1.出示写月的诗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及举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明确月色是难写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样写月色的。

2.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4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情趣。

预习学案

1、请多遍通读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关写作背景

3、字音辨识

探究学案

导入:说起我国的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走进他为我们营造的散文天地

有人说文中写了很多东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与一方荷塘不断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儿,有家乡。

前节课我们一起预习了课文,我希望大家将探究题的第一题课前完成后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后黑板上

一、脉络梳理

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达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梳理分别概括地写在下列表中。

我与妻儿(1)我与曲径(2、3)我与荷塘和月色(4、5) 第五段:(老师展示四处,第五处学生可以自己发挥选择)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淌(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飘(浮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印(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5、自选

分析:

再来看“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后黑板上与前副黑板)因为融合,我们的文章表现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为对抗,也就有了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的乐景衬哀情。他对抗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绪不宁,是家事?是国事?(结合背景,蒋介石叛变革命,百姓处在白色恐怖中,作为爱国民主战士,他是非常苦闷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寻求解脱),当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了,心灵得到了极度自由的.舒展,进入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这种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暂的,作为一个誓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始终是他不能抛弃的情怀。所以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就是“颇不宁静”、

小结: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洁,纯真的品质(板书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拓展学案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篇5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课文2—6小节

二、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1、课文第2小节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小路上的景色:小路(幽僻、寂寞)

树(蓊翁郁郁)

月光(淡淡的)

“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翁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眼中之景。写月光虽然是“淡淡的”,但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淡淡的愁云。

2、课文第4小节写了什么?作者怎样写的?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写了月下荷塘

静态:叶:田田、亭亭

花:零星点??

微 开着的——袅娜(轻盈多姿)

风 打着朵的——羞涩(娇怯不语) 形象

过 如明珠——洁白

处 如星星——绿叶白花 色彩

如美人——纤尘不染

动态: 花:花香,如歌声

叶:凝碧的波痕:整齐而有节奏的波动

3、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正面:以流水作比

(2)通过雾:薄薄的青雾

(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4、讨论第6节

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1)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

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5、小结

无边的荷香月色、良辰美景,使作者获得了喜悦,但处于喜悦之中却时而受到忧愁的牵制,即使遥想“热闹”、“风流”的采莲盛况,也只得片刻欢欣,最终摆脱不了那满怀的愁绪。作者所写的景物淡雅、朦胧,通过写景所表达的感情也是如此。从文章风格看,委婉掩抑,没有悲喜的大起大落;从作者的个性看,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所以无论喜悦与忧愁,都是淡淡的。在写法上很好地做到了情与景的交融。

板书:

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

作者的感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三、学生再读课文2—6小节

四、品味文章的语??

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1、比喻和拟人(结合课后练习三)

例如:

⑴、第4小节写静态荷花的三个比喻

效果:这一比喻与作者的心境、期盼、追求相吻合,营造出一种纯美的非现实的境界。

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效果:用流水喻月光,一个“泻”字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荷叶荷花“像笼着轻纱的梦”,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⑶、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效果:拟人的写法赋予荷花生命力和情感,写出荷花的神韵。

小结: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拟人句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2、通感的运用(结合课后练习二)

教师向学生介绍通感修辞:

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

如:“愉快的笑声……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滨仲夏夜》)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两个通感句,体会其表达效果(见课后练习)

小结:通感的运用,使迷人的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另人情动神摇。

3、动词和叠词的使用(结合课后练习四)

小结:动词使用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叠词运用的效果:

(1)传神描摹出眼前之景:情态美,色彩美;

(2)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3)深入细致地表现了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1、归纳字词

2、背诵4—6小节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5篇相关文章:

校园安全教案教案5篇

中班语言车教案优秀5篇

荷叶伞教案优秀5篇

中班下健康教案优秀5篇

小五体育教案优秀5篇

防溺水幼儿教案优秀5篇

幼儿语言课教案优秀5篇

学生优秀事迹材料优秀5篇

小班画小鸡教案优秀5篇

幼儿大班优秀音乐教案5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