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蛇的教案参考8篇

时间:
Youaremin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可以包括教学材料的制作和获取计划,我们需要不断研究教育方法,以改进教案的质量,以下是莘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有关蛇的教案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有关蛇的教案参考8篇

有关蛇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刷牙的好处,并能养成每天刷牙的好习惯。

2.能在音乐的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等变化,模仿和学会刷牙的.基本律动

3.在欢快的音乐情绪中体验刷牙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能过说出刷牙的益处,大体上知道怎么刷牙。

物质准备:音乐《刷牙歌》, 道具“牙刷”,牙膏,口杯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设置情境:做睡眠睡觉的姿势;(背景音乐出来)老师做睡醒舒展状,“小宝贝们该起床,吃早餐咯”。。。(做小垫步的动作)

知识经验讨论:)

*咦,想想我们是不是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什么事?

想早饭前咱们还没有刷牙!来来,告诉老师,小朋友在家里会刷牙么?(提问几个小朋友,比比谁的牙齿白,让他亮出白白的牙齿),要有一口白白的牙齿得坚持每天刷牙,养成刷牙的好习惯;

*好,那我们该怎么刷牙呢?谁能告诉老师。谁能做几个动作来告诉我们大家?(请几个小朋友起来做动作);

*小朋友们想不想看老师是怎么刷牙?()好了,老师现在要开始刷牙啦,小眼睛要认真看哦!(播放《刷牙歌》老师做动作。);

*小朋友看清楚老师刚才都做了哪些动作么?(请小朋友起来做动作,纠正动作,并要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做这个动作)

*小朋友们想不想跟着老师,跟着音乐一起来刷牙?

二.几个基本律动:

手腕带动手指的转动;扭头(面向左,仰脖子,面向右,面向正前方);垫步(踏点步);手配合扭头动作;双手叉腰;双膝弯曲;点头;二点与八点的朝向;等

第一段:

附:刷牙歌

牙刷亮晶晶,(1)1-2左手叉腰举起右手,握拳伸食指放到齐耳的位置,两拍点头,3-4手转两拍

牙膏香喷喷,(2)5-8手和脑袋配合一起分别向左右一拍一动

端起一杯水,(3)1-2手做拿杯子的动作,3-4右手置于左手的“口杯”中; 张开小嘴唇,(4)5-8头做左右摆动,一拍一动。,共四动,同(2)

刷牙刷呀刷牙刷,(5)1-3,左手叉腰,身子往前倾,右手放在嘴巴前,露牙齿,快速的摇头和手配合,做刷牙状态,第四拍,身子回来,左手叉腰

刷牙刷呀刷牙刷,(6)和(5)做相反的动作

刷牙刷呀刷呀刷牙刷呀刷呀刷(7)1-2向右扭头,3-4仰头,5-6向左,7-8正视前方

第二段

刷牙自己刷,里外刷干净,(8)1-8拍,左手叉腰,右手放在牙齿前面,双膝往二点,正前方

,八点曲,两拍一动,

刷牙认真刷,从小讲卫生。(9)1-8拍,双手叉腰,1-2头歪向右边,3-4回来,5-6歪向左边。

刷牙刷呀刷牙刷,(10)同(5)

刷牙刷呀刷牙刷,(11)同(6)

刷牙刷呀刷牙刷,(12)同(7)

刷牙刷呀刷牙刷牙刷呀刷(13)

结束动作:

(14)1-4,端起水杯喝水,5-6踮脚步,同时仰头左右晃做漱口状。两拍“漱口水”;结束动作:右手举起伸出食指,头往左偏。

(时间允许的话请做的比较好的小朋友表演)

结束“小朋友们都学会了么?走吧,咱们赶紧去刷牙!

有关蛇的教案篇2

主题来源:

幼儿天生就具有和自然亲近的本能,能够以自身的感受体验自然的喜怒哀乐。因此,对老师来说,能够和孩子分享自然界是一件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但是幼儿所能学到的关于自然界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然界是充满美好和神奇的。说到了神奇,孩子们在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就表现出了他们对神奇的自然的向往。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我们可以去放风筝、去郊游,寻找春天的景色,享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找春天》是这一主题的一部分,借以这个活动,让幼儿了解春天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关注自然的不断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主题目标:

1、从自身及周围环境等的变化中,感受初春的到来,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

2、在园地种植等活动中,感知春天是个万物生长的季节,感受春天的美。

优秀教案:

活动名称:小蝌蚪找妈妈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及生长过程。

2、学习用手指压印和曲线添画的画法画出各种动态的蝌蚪。

活动准备:

1、在自然角饲养小蝌蚪,供幼儿观察。

2、范画:在水中向各种方向游动的小蝌蚪。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引起兴趣:

1、你们见过青蛙宝宝吗?青蛙的宝宝是什么样子的,是小青蛙吗?

2、教师生动讲述故事,幼儿欣赏。

二、根据故事,回答问题:

1、小蝌蚪找妈妈时先后遇到了哪些动物?

2、青蛙妈妈的样子是怎样的?它有哪些特点呢?

三、创作图画《在水中的小蝌蚪》:

1、展示自然角的小蝌蚪,引导幼儿观察:“你们看看,小蝌蚪长得什么样子?它们是什么颜色?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游泳的?”引导幼儿讨论说出小蝌蚪有圆圆的身体,细细长长的尾巴,在水中能向各个方向游动。

2、教师引导幼儿画小蝌蚪,先用食指的指腹在黑色颜料中轻轻蘸一下,然后把指腹按在纸上,再用记号笔画上弯弯曲曲的尾巴,这样一条可爱的小蝌蚪就在游动了,想让小蝌蚪向不同方向游,只需变换不同的方向压印。

3、幼儿作画,教师指导。(提醒幼儿注意点画方法,画出不同方向游的小蝌蚪,蝌蚪的尾巴不宜太长 )

4、展示交流自己的画作,给自己的画创编故事。

主题活动反思:

春天来了,当迎春花把春天的信息告诉大地时,春姑娘就悄悄地唤醒了冬眠的小动物喊来了背着剪刀的小燕子,敲开了花妈妈的家门……啊!春天多美好!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也一起出来找春天啦! 在主题开展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对春天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情感。

大自然是孩子们自由探索的天空,孩子的兴趣来源于大自然。在这个主题里,我们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去感受春风的抚拂,去领略阳光的暖意,去寻找春的足迹。菜地上,花丛里,小树旁,我们在植物里寻找春天;小蝌蚪、小蝴蝶,瓢虫,我们和动物万春天的游戏!春天多么美、春天多么好,我们和动物玩春天的游戏!雨过天晴,万物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景象,小树、小花、小草在雨水的淋浴下,一下子变的精神抖擞起来,一只小蜗牛也能引起幼儿对科学探索的愿望。孩子对蜗牛的兴趣完全来自于自然环境。他们在自然中寻找蜗牛,了解了蜗牛的特征、生活习性,对蜗牛产生了感情,这些科学中的探究、情感上的互动是在活动室里不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将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

有关蛇的教案篇3

活动主题:走进多彩的传统文化,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学语文爱语文的兴趣。

2.积累语文知识,丰富语文素养。

3.鼓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自主培养语文读写能力的习惯。

活动重点:

词语典故、成语积累、知识面拓展。

活动课时: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生活需要语文,语文调剂生活。我们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你口中讲的语言,手下写的文字,都属于语文。在生活中不仅仅起到交流工具的作用,更是调剂生活、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多彩的传统文化,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

二、活动开始:必答题一(每题10分):

要求:

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组从“酸”、“甜”、“苦”、“辣”、“咸”中任选一题,任选代表回答,分数多者获胜。

1、“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形容的是什么乐器的弹奏声?

a、琵琶b、古筝c、扬琴

2、“卧薪尝胆”说的是:

a、夫差b、范蠡c、管仲d、勾践

3、《史记》中的“世家”是给什么人作的传?

a、皇帝b、诸侯王c、贵族d、重臣

4、什么时候适合用“七月流火”来形容?

a、炎炎夏日b、夏去秋来c、春去夏来d、秋去冬来

1、神话《白蛇传》中“白娘娘盗仙草”盗的是:

a、人参b、冬虫夏草c、灵芝

2、在“夸父逐日”中,“夸父”是怎样追逐太阳的?

a、驾车b、骑马c、奔跑d、飞行

3、李清照的《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象?

a、晚春b、盛夏c、初秋d、寒冬

4、“名花解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女子非常美丽b、花艳丽c、花通人性d、美女善解人意

1、《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位于:

a、甘肃b、新疆c、青海

2、“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的住处?

a、刘备b、诸葛亮c、司马光d、司马迁

3、我们常把那些一知半解,却喜欢在人前卖弄的人叫:

a、半截剑b、半段枪c、半面d、半瓶醋

4、“汗流浃背”的典故出自西汉周勃,他“汗流浃背”的原因是:

a、衣服穿得太多b、劳动太卖力气c、打仗拼死厮杀d、答不出皇帝的问题

1、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的

a、智慧女神b、爱神和美神c、自由女神

2、屈原是春秋时代哪国人?

a、吴国b、楚国c、越国d、齐国

3、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是:

a、下棋b、种花c、武术d、驾车

4、文学史上,有四部《变形记》,其中写人变成甲虫遭遇的那一部的作者是

a、阿普列尤斯b、契诃夫c、奥维德d、卡夫卡必答题二(每题20分)

从“东”“南”“西”“北”中任选一题回答,分数高者获胜:附:趣味语文题

1、下面这幅对联概括了哪位先人的一生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2、按意思猜成语:

最遥远的地方南

1、下面这副对联是说谁的事迹?

收三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二愿;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内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2、按意思猜成语:

最荒凉的地方西

1、下面这副对联是说谁的?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容,懂得进取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2、按意思猜成语:

最昂贵的稿费

1、郭沫若在济南的一位词人纪念堂里题了这样一副对联。请问,这位词人是谁?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2、按意思猜成语:

最高的巨人

1、下面这副对联是说谁的?

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仙才媲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2、按意思猜成语:

最反常的天气风险题:

列出二十分、三十分、四十分、五十分四种题型,每组学生任选一题,答对了得相应分数,答错了要扣掉相应分数。

附:各分值题内容

二十分题

1、“曰”字加一画能变成九个字,请把其中的七个写出来。

2、数字猜成语12345609

3、成语“惊弓之鸟”的“鸟”指什么鸟?

三十分题

1、“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是谁留给谁的遗言?

2、“名列前茅”指名次列在前面,“茅”的最初意思是指一种草,姓茅的人,还是指草房子?

有关蛇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1、学习听辨各种东西发出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2、通过探索、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兴趣。

活动准备:1、录音机,音乐磁带

2、电脑,各种声音的录音

3、探索声音所需材料:饮料瓶(有空瓶,有装沙子、黄豆的);筷子(有单根,有成捆的);三角铁棍,水彩笔

活动流程:

谜语(耳朵)—听音乐—探索身体发出的声音—分组探索各种物体产生的声音—为音乐伴奏—延伸

活动过程:

一、 谜语耳朵:左一片右一片,隔着山头看不见,你也有我也有,没它什么也听不见。

提问:耳朵有什么用?

二、 听音乐

1、 请小朋友听听,是什么声音?

2、 幼儿回答所听到的声音

三、 探索身体发出的声音

1、 教师拍手,然后问幼儿: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并请幼儿集体模仿一遍。

2、 幼儿探索自己的身体哪部分能发出声音,并示范

3、 集体模仿示范的幼儿

四、 分组探索各种物体产生的声音

1、 把准备好的东西分组发给幼儿,自由探索

2、 各组找幼儿示范自己探索的'结果

3、 集体模仿

4、 让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五、 为音乐伴奏

大家分别用自己手里的物品按教师的指挥,为歌曲《春天在哪里》配节奏

六、 延伸

教师小结:声音就是物体震动后产生的,生活中离不开声音,但也不能制造噪音。启发孩子寻找大自然中的声音。

有关蛇的教案篇5

1、认识垃圾分类标识及分类标准。

生活中有哪些垃圾?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还有哪些垃圾是有毒的?通过认识不同的垃圾,让幼儿知道有些垃圾是可以再利用的,从而知道变废为宝,知道垃圾分类的意义。老师们提供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三种不同小垃圾桶,让幼儿自己动手分一分,把不同的垃圾放到相应的垃圾桶里,让幼儿在实践中区分垃圾桶的颜色和相应的标志。

2、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孩子们认识了垃圾分类标识,知道了哪些是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接着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垃圾分类”宣传旗,同时让孩子们参与设计“垃圾分类手抄报”。孩子们有的手持着自己制作的小旗,有的举着垃圾分类宣传报,向来接他们的家长宣传家庭垃圾分类诀窍。

3、垃圾变废为宝。

为了增强幼儿节约资源的环保意识,师生们一起收集旧材料,将收集来的废旧盒子进行包装、装饰,制作成精美小礼物送给同伴。将废旧报纸卷成各种小鱼形状,再添加花纹,粘贴眼睛、鱼鳍、鱼尾,一条可爱的小鱼就呈现了。巧妙利用各种废旧物品做成自己喜欢的玩具,不仅丰富了教育教学活动内容,而且营造了优美丰富的教育环境,开发了幼儿的想像力,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了解一些简单的环保知识并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4、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青幼组织了一次校园生活垃圾分类活动,让孩子们开展大扫除,清理、分类校园里的垃圾。孩子们将枯树叶扔进了不可回收垃圾桶,将午点吃剩的果皮扔进了餐厨垃圾桶,将塑料瓶扔进了可回收垃圾桶……活动中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放学后,孩子们还不忘和爸爸妈妈分享垃圾分类知识。

通过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孩子们知道了垃圾分类标识及分类标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

有关蛇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 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 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这部分 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 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 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 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教师在 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对比,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逐渐缩短为0时,就会出现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出现由极大值到极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 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 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 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情况。

3. 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ˊ),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 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 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 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 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具体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始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五带的划分》

2. 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线和划分的依据。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它是人们研究地球表面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基础。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活动步骤】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原因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原因的模型

【成果展示】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知识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有关蛇的教案篇7

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除法计算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更好地掌握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提高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运用分数乘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掌握运用分数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教学对策:

设计一些找单位1的量和分析数量关系式的练习,多组织学生说思考过程,通过交流感受一些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国庆长假之前,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有关内容,在计算中,同学们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行相关练习,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板书课题: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

二、基本练习

1、计算练习。

510 3410/51 2211

10257/8 37

8/15 6 11/622 2515/16 812/13

119 1512 521

学生任选3道乘法、3道除法进行计算,同时指名学生板演,教师及时结合学生计算情况进行讲评。

组织学生小结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解方程。

12x=9/11 3/8x=9/10 6/5x=15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指名学生板演,结合板演情况进行讲评时指出解方程的格式及依据,及时纠正学生计算中的错误。

3、在○里填上、或=。

513○5/7 7/916○716

5/71○5/7 55○5/7

65○6/7 3 3○3/8

110/9○1 8/111○8/1

学生不计算,通过已学知识进行判断,然后交流判断理由。

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小结:

一个数乘真分数,结果小于这个数;一个数乘以1,结果等于这个数;一个数乘比1大的假分数,结果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除以真分数,结果大于这个数;一个数除以1,结果还等于这个数;一个数除以比1大的假分数,结果小于这个数。

4、根据已知条件找准单位1的量并说说数量关系式。

(1)白兔只数的5/12是黑兔的只数。

(2)已经修了公路全长的3/4。

(3)今年棉花产量比去年增加1/8。

(4)第三季度冰箱价格比第二季度便宜1/10。

(5)二班植树棵数相当于一班的9/8。

(6)还剩这堆煤的3/8。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练习,每人选3题说说数量关系,然后指名交流。

5、解决实际问题。

(1)小明用3/10小时走了15/16千米,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小明走1千米要多少小时?

(2)一种柴油2/3升重8/15千克。1升这样的柴油重多少千克?1千克这样的柴油有多少升?

(3)鹅的孵化期是30天,鸡的孵化期是鹅的7/10,鸭的孵化期是鸡的4/3倍,鸭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4)一个乒乓球从50分米的高度下落,每次弹起的高度是下落时高度的2/5,第三次下落时能弹起多少分米?

(5)一盒鲜牛奶的净含量是3/2升,一盒酸奶的净含量是鲜牛奶的2/15。一盒酸奶的净含量是多少升?

(6)一盒鲜牛奶的净含量是3/2升,一盒酸奶的净含量比鲜牛奶少13/15。一盒酸奶比一盒鲜牛奶少多少升?

(7)一盒鲜牛奶的净含量是3/2升,一盒酸奶的净含量是1/5升。一盒酸奶的净含量比一盒鲜牛奶少多少升?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主要交流思考过程。

三、全课总结

评价一下自己的练习情况,分析一下还存在什么问题。

课后反思:

按照课前的教学设想,我先组织学生进行了分数乘、除法计算练习,然后进行了分析数量关系式的练习,最后进行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课堂上学习效果还不错。

但从学生作业情况看,有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未认真读题就列式计算,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当天所学的如果是分数乘法,这部分学生在解题时就会全部用乘法来解决问题;如果今天学的是分数除法,他们就全部用除法来计算。也就是说完全是模仿,没有自己的理解和对问题的思考、分析。长此下去,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所以要把问题杜绝在源头,在练习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对比练习,逼着他们要独立思考,让他们感到没有自己的思考是无法正确解答题目的。

有关蛇的教案篇8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

里的植物名称 生长环境 生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 高矮排队

(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1、看教科书第17页,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还认识哪些植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

有关蛇的教案参考8篇相关文章:

有关蚕的教案8篇

大班有关水的教案8篇

有关蚕的教案通用8篇

有关树的作文参考8篇

有关纸的教案优秀8篇

有关蚕的教案推荐8篇

幼儿园有关纸的语言教案最新8篇

农夫与蛇的作文8篇

克雷洛夫寓言的蛇的读后感8篇

有关纸的教案5篇

有关蛇的教案参考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28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