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该充分考虑到课程的连贯性和进度,考虑学生年龄是编写教案的关键,教材和方法必须适应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莘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篇1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在取币、付币活动中加强体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探究的积极性,合作的主动性。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爱护人民币和节俭的好习惯。
2学情分析
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并了解元与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
教学难点会付币,在合作学习中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及进率。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请你猜一猜,它是什么出示“薄薄一张纸,作用可真大,买书买笔都要用到它。”
生它是钱。
师那么中国的钱叫什么呢?
生它叫人民币。
师对,人民币是我国发行的法定货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全班齐读课题。)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活动2【讲授】二、自主体验,探究新知
相互介绍,认识人民币
师请你说一说生活当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生买东西,在超市、在商店、在菜市场……
师小朋友们,人民币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尖,平时家里的大人在逢年过节都会给我们压岁钱,你是怎么安排这些零花钱的你有存钱的习惯吗你打算把存下的钱做什么(对学生进行合理使用零花钱和节约用钱的好习惯教育。)
师相信大家都认识人民币吧,请你和你的同桌互相介绍你自己带来的人民币学具,介绍完的小朋友把学具放好坐好。
重点认识1元纸币
师谁认识老师手中的这张人民币,谁来介绍给大家听(师出示1元纸币)引导学生从颜色、图案、大小和上面的数字来介绍。
师这位小老师介绍的可真不错,我们看壹是大写的汉字一,圆是人民币的单位,我们一般写成元。(师板书元)
师(课件国徽放大)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这是国徽。
师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我们爱护人民币就表示我们热爱伟大的祖国,那么我们怎么做才是爱护人民币呢
生不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更不能损坏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情感教育。)
师让我们一起来爱护人民币,老师这里还有一张1元钱(出示红色旧版1元纸币)这是一张旧版1元钱,现在市面上较少见了,这儿还有一枚1元钱,这是1元的硬币。人民币分两种一种是用纸做的叫纸币;一种用金属做的叫硬币。1元纸币和1元硬币面值是相等的。
区分1元和1角的纸币同时认识其他面值人民币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张1元,大家仔细观察,老师说的对吗
生不对。
师这里明明有数字1啊
生1后面是角,大小比1元小,颜色也不同……
师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1后面是角,它是比元还要小的人民币单位,它叫角。(师板书角。)
师出示2角、5角这两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之前合作学习认识这两种面值的人民币。除2角钱的纸币外,1角、5角、1元都有对应相同面值的硬币。(师课件展示后让学生加以认识和区分)。
师这几枚硬币你们认识吗(出示1分、2分、5分硬币)。这是比元、角要小的人民币单位分。(师板书分)。不过现在很少用了,在市面上几乎看不到它们的影子了。
活动3【活动】三、合作学习,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2个信封,其中一个里面有1张1元钱,另一个信封里面有许多1角钱,你们能帮老师数一数并说一说哪个信封里的钱多吗
出示演示课件,学生们边数边发现10个1角是10角,也就是1元,所以1元=10角,2个信封里的钱数一样多。(师板书1元=10角)。答对的给予奖励。
师好,老师奖励给你一根棒棒糖这根棒棒糖5角钱,如果让你用手中的钱来买,该怎么付呢请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一下,再找生上前面展台来演示,演示正确的还奖励棒棒糖。
师我这儿有一个1元钱的本,如果让你当顾客,你来怎么付钱呢再找生演示。
从而让学生知道1元可以换几张1角;或几张2角;或几张5角,甚至更难一些的付钱方法。(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发现换或付钱的方法,突破难点。)
师既然大家知道了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数完后,老师直接板书1角=10分。同时根据三者的关系和进率,渗透1元=100分,再板书。
活动4【练习】四、快乐练习,实践运用。
律动60秒,快乐1分钟。
师看出大家一定有些累了,让我们一起跳起来,唱起来吧!课件出示歌曲《一分钱》,
快乐练习,实践运用。
写出上面显示的人民币的钱数。
元、角、分的单位换算练习。
出示商品,让学生说一说1元钱可以买什么
活动5【测试】五、回顾总结,当堂检测
一、填空
1、1角可以换成()个1分硬币;1角可以换成()个2分硬币;1角可以换成()个5分硬币。
2、一张1元币可以换()张1角币;()张2角币;()张5角币。
3、()张1元币可以换一张10元币。
4、1元=()角=()分
5、10元6角=()角
6、26角=()元()角
二、判断
一条围巾要5元7角,请你在简单的付钱方法后面打“√”。
1、5张1元,7张1角。()
2、2张2元,1张1元,1张5角,2张1角。()
3、1张5元,1张5角,1张2角。()
三、在○里填上、或=
1角○9分9角○8元1元○1角10分○1角40分○4角3元○30分4角○4分7元○70分6角○6分
认识人民币
元角分
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
活动6【作业】六、走进生活,快乐作业
回家和家长一起玩买东西的游戏。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统计技能,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的相互区别,在具体情境中如何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忆平均数及中位数的求法,指生回答。
2、求下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生独立完成后课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师:提出集体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齐。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10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
平均数=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20
=29.5÷20
=1.475
中位数=(1.48+1.49)÷2
=2.97÷2
=1.485
接近1.485m的`同学人数太少,不适合大多数同学的
身高。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6cm。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较合适。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较合适。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3cm。
1 . 52出现的次数最多,最能应这组同学的身高情况.
4.小结:以众数1.52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师:(小结)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1.52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以众数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均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
5.师生共同归纳众数概念。
师揭示众数的概念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6、做一做,
7、小练习: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求这次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比较三个统计量:
(三)学习众数的特征
师出示练习题: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单位:次):
19 23 26 29 28 32 34 35 41 33 31
25 27 31 36 37 24 31 29 26 30
(1)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2)如果成绩在31~37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绩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个射击队要从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甲:9.5 10 9.3 9.5 9.6 9.5 9.4 9.5 9.2 9.5
乙: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1)甲、乙成绩的平均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师:在找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师小结:在一组数据中,众数有一个,也有多个,甚至没有。同时众数也反应了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三个数据存在的数量和意义
(四)综合练习
你去商场买过衣服吗?你知道休闲类服装型号的“均码”是什么意思吗?均码一般是根据人的平均身高、胸围等数据确定的统一商品型号,与多数人的型号接近。所以,均码里蕴涵着平均数和众数的原理。
(五)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销售衣服问题。
师:小明很喜欢做社会调查。他到一家服装店调查后,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一则信息:服装店销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单位:cm) 42 39 38 40 41 41 42 39 40 41 41 41 41 40 41 40 41 40 40 41
师: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你是这家服装店的经理,你会怎样进货?
生:讨论交流,发表自己想法。
师:(小结)从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码组成的一组数据中,41cm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也就是41cm衣服销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进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销售里面也要用到众数的知识,由此看来,生活中还真少不了众数啊!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数学”)均码问题。
师:同学们去商场买过衣服吗?如果你去买过会发现,商场里很多休闲的服饰,它的型号都是均码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师:课后请同学们调查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码”?
(六)全课小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了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篇3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有一定的感性基础。教材在编写时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学会辨认对称图形的方法,进而能够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真正理解“对称”的含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及第33页练习七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知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突破方法:
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对折对比。充分理解“完全重合”的意思。
教法与学法:
直观教学,引导发现;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彩纸、剪刀,青蛙、蝴蝶、京剧脸谱、天安门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有一只昆虫欢快的飞舞着,看!它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只有半个身影。“只要你猜对它是谁,它就会出现。”
师:请你猜一猜它是什么?为什么?(课件出示: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这只蝴蝶,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比如空中飞舞着的蜻蜓、蝴蝶“”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提出问题。并借助多媒体再现美丽的动画图片。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一)观察体验,感受对称。
老师还带来了三个图形(课件出示:青蛙、京剧脸谱、天安门图片),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能发现吗?学生观察
1、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图案和花纹都是相同的。
蜻蜓图:以蜻蜓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图案和花纹都是相同的。
房子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图案和花纹都是相同的“”
3、教师小结:认识对称现象,感受“对称”的含义。
像图中的蜻蜓、蝴蝶、房子“”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图形。动画显示对称的特征(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树叶、蝴蝶、蜻蜓等图案,创设故事情境。在引出“对称”的概念后,呈现给学生一些对称的实物画面,并动态显示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丰富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
4、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师:对称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生活中哪些物体有对称现象呢?你能举例吗?
(1)学生举例,集体评价。
(2)欣赏对称的图形:建筑物、京剧脸谱、民间剪纸“”
?设计意图: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去寻找、赏析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这样,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轴对称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操作体验,初步认知
(一)认识轴对称图形
1、引导:刚才同学们通过眼睛观察蝴蝶、青蛙、脸谱的图片,发现它们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怎样的?(一样的)刚才是用眼睛观察出来的,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够证明它们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大小是一样的呢?
2、指名回答(对折)
3、分发学具(蝴蝶、青蛙、脸谱的图片),学生对折对比。
4、你对折以后发现了什么?
5、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报。
小结:像这样把图形沿着直线对折以后,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板书:沿着直线对折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
6、“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细致观察以上三幅图形的轮廓及内部元素,确定对折后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通过图片的对折,初步理解了轴对称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这一本质特征。】
(二)认识对称轴
1、引导:同学们把你们的图片打开,你发现中间出现一条什么?
小结:这条直线称为折痕,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对称轴在数学当中是用一条虚线表示的。(板书:折痕→对称轴)
2、示范画对称轴,强调其长度超出图片。
3、学生画出课本第29页最上面三幅图的对称轴。强调用尺子画
4、集体订正。
四、剪一剪,深化认识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张白纸,你们能运用对称的知识用这张纸剪一件衣服吗?(教材第29页例1)
1、折一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为什么要将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的纸上画线。(为什么只在一边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折痕”剪一剪,会剪出一件上衣的图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完成,好吗?
4、学生实践,巡视指导。
5、作品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安排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了观察、操作、想象这样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左右两边是一样的”含义,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粗略感知上升到精细化。】
五、练习巩固,运用新知(课堂或课后作业)
1、课本第2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33页练习七第1题。
3、完成教材33页练习七第2题。
4、完成教材33页练习七第3题(课后作业)。
小结:对折的位置不同,它们的对称轴位置就会不同。有时候图形的对称轴可不止一条。
?设计意图:经过学习,学生已经能判断对称图形了,能感知对折的折痕,并且通过观察思考,学生已经认识几何图形的对称现象,并能找出它们的多条对称轴。】
六、课堂小结,欣赏对称。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同学们,今天的这节课你们学得开心吗?最后,让我们带着开心快乐的心情来欣赏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美吧!
课件出示生活中应用对称的图片,学生观看图片。
师:同学们,看了这么多轴对称图形,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它们吗?
生:美。(课件展示“美”字。)
师:的确,轴对称图形是美的,我们的数学是美的,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能用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美的事物。好了,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下课。
?设计意图:在欣賞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对称的美,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沿着直线对称→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展示区
折痕→对称轴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本教学设计遵循概念形成的“情境引入→观察感知→操作对比→抽象概念→深化认识→巩固运用”这一路径过程,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了轴对称图形“沿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的这一本质特征。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一些学困生在剪一剪和练习巩固中花的时间稍长,影响整个教学的进程,部分学困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好,应强化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是“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不光指形状大小一样,还包括图形的轮廓及内部元素。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篇4
学习内容:p14~16;练习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学习重点: 1~5的基数意义和写法。
学习难点: 1~5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课件;1~5数字卡片;投影仪;计数器;小木棒
预设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去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现在同学们就来看一看这些可爱的动物。除了看动物之外,我们还要从中学习数学知识,1~5的认识,看谁学得又快又好。(板书)
二、教学1~5的认识:
1、(屏幕显示“野生动物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什么?各有几个?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说)
2、你们能不能按照顺序来说一说?先说数目小的,在说数目大的。再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说,根据学生发言操作课件)
3、这幅图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来表示?
4、(投影“1”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1根小棒,摆在数字“1”的`下面,可以怎么摆?(学生上来演示)
5、(投影“2”数字卡片)现在请你拿出2根小棒,在桌子上摆一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上来演示)(“3”、“4”、“5”类同)
6、谁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表示?
三、教学数序
1、(计数器上拨1颗珠子)老师拨了几颗珠子?用几表示?(板书:1)
2、(计数器上再拨1颗珠子)再拨一颗珠子,一添上一是几?(板书:2)(3、4、5类同)
3、齐读1、2、3、4、5
4、1的后面是几?5得前面是几?3得前面是几?后面是几?(全班回答)
四、教学书写
1、(屏幕显示1~5的数字卡片)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这5个数字各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物体?(学生自由回答)
2、教学1、2的写法。
(1)动画展示“1”、“2”笔顺。
(2)请同3学们跟着老师用手划。
(4)在书上描写。
3、教学3的写法。(同上)
4、教学4、5的写法。(同上)
五、练习
p21练习二 1、2、3、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涉及的集合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对集合这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陌生的。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帮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
在探究环节,充分展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感受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掌握使用集合思想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充分交流、反思的时间,体验“维恩图”的价值,拓展对“维恩图”的认知,感悟集合思想。
2.重视多元表征,加深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在学生用“维恩图”表示出题中已知条件及数量关系之后,让学生说一说集合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列式解答之后,再让学生结合“维恩图”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通过图示、算式和语言表征之间的转换,加深学生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检查学生课前完成学情检测卡的情况。(出示学情检测卡)
(1)集体交流信息。
(2)展示“维恩图”的分类结果。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入新课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出示了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他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
二、课标要求
1、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理解并掌握高级体积单位与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体积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三、知识体系
1、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与长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3、高级体积单位语低级体积单位间的化和聚。
四、核心内容与价值
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的。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是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于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后,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不同单位的题作,能更好的运用不同的体积单位去表示不同大小的物品的体积,能很好的区别于以前的面积和长度单位,能很好的运用进率计算不同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学情分析
1、从学生平时接触过得单位间的进率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脑中形成网络。在一个教学环节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2、在学生能很好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学习这一内容,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的方法独立探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进行验证,,学生最终自己发现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3、本节内容学生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认知的障碍点是:不能区分开以前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在互化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互化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转化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人教版五上数学教案优秀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