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人观后感5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写观后感时,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影片,观后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影片中的历史背景,下面是莘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国人观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国人观后感5篇

小国人观后感篇1

在抗日战争前期,随着太平洋战争的不断扩大,日本开始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并征召台湾人入伍,经过培训后,送入中国战场,充当炮灰,据统计,在整个二战期间,至少有上近两万名台湾人身着日本军服,被派往中国大陆战场,与他们的血肉同胞在战场上自相残杀。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名叫海生,他就是这两万人其中的一员。他在八岁的时候,救出了掉入坑中的山本一郎,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认山本一郎的父亲做义父,而山本一郎就成为了他的哥哥。但海生后来不想成为一个杀人的机器,所以他选择了逃回台湾,逃脱有山本一郎带领的追捕他的队伍,于是就出现了影片开头的那一段追捕画面。

后来,他在一座小村子里发现了一个名叫童童的小女孩,童童的父母都被日本人杀害了,所以海生就带着童童一起走。在路上,他又遇到六个从北平逃过来的女学生,海生不想放下她们不管,所以海生就和她们一起走。主人公确实很善良,也很勇敢,在自己逃命 的时候还敢带着别人。在当时的情况下,带着七个人躲避追捕。目标越大,被抓住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海生再厉害也保护不了所有人,在逃亡的过程中,和海生一起的其他人接连遇难,除了他只剩下一个人还活着。

我最佩服的就是海生的临危不惧。有一次,一个女学生中弹了,需要药品。海生冒险去日本人的驻地找药。在过道上,一名日本士兵撞见海生,我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谁知他竟然从容不迫的低下头,敬一个礼,说了一声“嗨”。到了药品库门口,从里面冒出几个搬箱子的日本兵,只见海生径直走到旁边的小巷子里,就好像他本来就是要去那里的,又一次成功脱险。虽然最后还是被发现了,但他也平安地逃了出来。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到南京的时候,却发现南京已经沦陷了,满城都是尸体。我想,这个时候他们的心情绝对不会好,一路上到处躲藏,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有信念的支撑。影片结尾并没有告诉我们结局,但我相信海生一定能活下去,因为他是——英雄!

小国人观后感篇2

时年25岁的郎平横扫各大赛事,职业生涯正盛,本该蓄力再创巅峰。然而长期的高强度训练,让她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也被伤病折磨。郎平是一个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1985年,考量过自己的身体状况后,郎平毅然选择退役,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英语专业。后与丈夫白帆共同赴美留学。

出国前,郎平是排球赛场的王者,但是,经历了一无所有的生活后,她要历练成为生活的王者。郎平在自传里这样写道:“因为我拿的是公派自费的签证,所以不能工作,没有经济来源。以前都是高高在上的,现在,一下子落到最底层,还得靠人家借我汽车,给我买衣服,我所有的优势一时都没有了,心里很难平衡。……后来,我慢慢地想通了,我来美国学习,就是要掌握自己过去没有的东西,开始新的奋斗。这段8年的海外生活经历,历练了我的心智,我已经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到地上了,踩得很踏实。如果我没有经历过出国后‘一文不名、一无所有’的生活,没有这些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经历,我的人生不会有第二次起航。”

1995年,中国女排陷入低谷,在退役十年之后,郎平回国担任女排主教练,她抛家别女一个人回到北京。仅仅一年,她就率领中国女排走出低谷,获得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和第十三届世锦赛亚军。成绩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半决赛前,郎平曾因过度疲劳、血液含氧量过低,跟队员说话时突然晕倒,她却凭借惊人的毅力坚持上场,稳定军心。

在郎平带队的1995—1998年这个时期,中国女排两次大赛都闯入决赛,不过最终惜败正处于白金一代时期的.古巴队,屈居第二。后来郎平辞职了。

小国人观后感篇3

何玥,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她生活在广西桂林,是一个小学生。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2015年11月脑死亡。当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父母听到她这个决定时,惊讶不已,甚至还责骂她。但是在她死后,家人还是决定完成何?的遗愿。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尿毒症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患者。在旁人眼里,何?一直是一个品学兼优、有爱心的好孩子,还把自己的奖学金,捐给需要帮助的人。

为了给何玥治病,父母已欠下了十几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他们想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的最美愿望。

?感动中国》组委会是这样评价她的: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亮把人间照亮。

看完这个感人的.故事,我反复思考:一个十二岁的花季女孩,能有如此的坚强、勇敢和心胸,面对如此残酷的人生,还能做出这样的壮举,为他人着想,实在让我感动,让我佩服。我反复问自己,我与她同龄,却经常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而没有她那样的宽容和大度;我反复问自己,我与她同为独生子,却只想着父母和别人能为我做什么,而没有像她那样处处为别人着想;我反复问自己,我与她同为中国人,为何我如此渺小,她却如此伟大。因为她有一颗善良、无私、伟大的心。我们应该向她学习、向她致敬!

小国人观后感篇4

今天妈妈带我去戈公振馆。事情是这样的,我的好朋友沈天宇,他昨天刚去过戈公振馆,跟我讲了戈公振馆有多丰富,我在好奇心的催促下,拉着妈妈去了戈公振馆。

我们登记好之后,就进了院子。古老的大门附近,有一丛丛五颜六色的花朵,蜜蜂在花丛中穿梭,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走廊中间树立着戈公振先生的雕像,上面写着“戈公振1890-1935”,而房间里面挂满了戈公振的生平照片。

戈公振在有正书局、《时报》《申报》编辑部工作20多年,他对报纸的革新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创《图画时报》、《申报星期画刊》,同时他专心研究了新闻学理论,写成《中国报学史》、《新闻学》等书,为新闻学这门新兴科学在中国发展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戈公振先生不仅在报道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而且当为当时的新闻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先后在上海的国民大学、南方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学校的新闻系任教,为培养了年轻的一代新闻工作者,春风化雨,诲人不倦。

戈公振是一个爱国的人,他本可以在外国度过余生,可他却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候返回祖国,他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在俄国,有许多朋友劝我不必就回来……国势垂危,至此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回来参加抵御侵略者的工作……”戈公振临死前请求医生对他打麻醉药,他要把自个的器官捐出去研究。

戈公振,他有一颗红红的赤子心,他的强烈的爱国感情,他的勤奋好学,不断追求与时俱进的精神,他精求精的职业道德,他的严谨的学风和工作作风都深受侪辈的尊重,成为了后来的新闻工作者的楷模。

小国人观后感篇5

有一种炽热的情感不需要用语言传递就能感染,这就是感动。——题记

感动!观看完感动中国,让我明白这些美妙的真谛,让我流下一滴火花的泪珠。这些无私尽职的精神,无一不感动着我。有这样一群朴实的人民,没有华丽的背景,甘愿为人奉献。相比生气,许娟于奖励库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的教师卢永根。有用自己辛勤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实现的贫困县脱胎换骨的蜕变却因公殉职的廖俊波。有灭火救援中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花季的成长杨科璋。还有家在哪,国就在哪心之所向是国家的卓嘎和央宗。

在这一位位令人感动,甚至有些奉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平凡人物中的杨科璋尤为让我感动。他只是一位普通的消防人员。在2015年5月30日1:13杨科璋在灭火救援中紧急救出一名约两岁的孩子,但因为烟雾太大,能见度低而踩空坠楼。从五楼坠楼时,杨科璋紧紧抱住孩子,本来杨科删掉六一个米的电梯,只要将手臂张开,在网上扒一扒,就可获救。可是杨科璋并没有这样做,他依旧保持抱着孩子不但没有松开,反而抱的更紧儿,也因此,杨科璋献出了自己27岁的生命。

“有速度的激情,满是激情的生命,热爱这岗位几回出生入死和死神争夺这一次身躯在黑暗中跌落。但你护住了怀抱中最珍贵的花朵,你在时如炽热的阳光,你离开是灿烂的晚霞。”这是谱写的杨科璋的班长时对于我来说,杨科璋虽不如世界顶尖的伟人,但却以自己平凡的职业守护了几百条鲜活的生命,他亦是平凡的,但亦是伟大的。

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从容。仿徨的时候,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坚定。怀疑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什么叫相信。奉献的时候,他们让我明白了感动的真谛。

小国人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

观看榜样8的观后感推荐5篇

2023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精选5篇

观看榜样5观后感心得体会6篇

地震主题活动观后感5篇

小学生防溺水观后感400字5篇

2024开学安全第一课观后感5篇

读莫言小说读后感5篇

《魔法树》读后感5篇

白象家族读后感5篇

水浒读后感作文推荐5篇

小国人观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78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