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案6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适切性还包括课堂管理和纪律的维护,以确保良好的学习氛围,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是莘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电子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电子教案6篇

电子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飞速发展的趋势。

教学重点: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课文。

请一们学生介绍自己对多媒体的认识。

2、认真读课文,把握基本内容。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圈点点。

(2)讨论文章内容,你明白了什么内容?

(3)将各自然段的内容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4)请同学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主体发挥,选读课文。

(1)哪几段是写计算机的?哪几段是写多媒体的?哪几段是写多媒体和计算机的?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看看自己能读懂些什么内容?

(3)讨论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a.文章是怎样评价电子计算机的?将重点词说出来。

b.还介绍了什么?为什么把电子计算机称作电脑?

c.谈有何感想。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和功能展开讨论。

4、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谁能说说电子计算机的作用。

2、讨论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请学习这一段的同学齐读这一段。

(2)学生自由谈谈对这一段的.理解。

(3)媒人与多媒体有什么关系?这样比较有什么好处?

(4)请学生谈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媒体?

(5)“十八般武艺”是指什么?什么叫多媒体设备?

3、讨论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这一段,思考: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与第三自然段有什么相似之处?

(2)现在的多媒体电脑有什么功能?请学生举例说明。

(3)解释“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内在含义。

4、讨论学习第六自然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计算机会“神”到什么情况?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描绘一下计算机的未来。

5、假如妈妈要给你买电脑,你能向妈妈介绍多媒体电脑的特点吗?

板书设计: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天之骄子

重要角色 (电脑)

多媒体电脑 (越来越神)

文字、语言、声像、图片 (多媒体)

电子教案篇2

?电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代码:ee307

2、课程名称(中/英文):电机控制技术control technique of electrical machines

3、学时/学分:45/

4、先修课程:工程数学、基本电路理论、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

5、面向对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6、开课院(系)、教研室: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

7、教材、教学参考书:

教材名称、作者、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教材: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

谭弗娃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电机控制技术是介绍各类电机的控制技术及相关技术,包括直流电动机的拖动与控制,交流电动机的拖动与控制,现代交流调速系统等。电机控制技术结合了融合了电机,电力电子,微机原理技术,已成为电子及电气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当前电机控制的主流技术的基本原理。为深入开展相关科研项目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技术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电机的控制技术及相关技术原理的基础上,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熟悉直流交流电动机的拖动与控制,并初步掌握电机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为深入研究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主要内容有:

第一章

电机拖动与控制技术概述 1.电机拖动系统的构成 2.电机控制的基本要求 3.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4.生产机械的负载特性

5.电力拖动系统的运动平衡方程式和稳定工作奂概念 6.电动机调速的概念 7.电机调速系统的性能指标

第二章

常用控制电器和电动机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 1.控制电器的分类 2.常用控制电器及囵形符号 3.电器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 4.电动机的几个基本控制线路

第三章

直流电动机的拖动与控制 1.他励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2.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起动 3.他励直流电动机的制动 4.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调速 5.直流电动机的开环调速系统 6.带速度负反馈的直流闭环调速系统 第四章 交流电动机的拖动与控制 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

四、实验(上机)内容和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习电机控制技术基本知识和原理。

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1.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交互式,教师应讲要点、难点和讲思路。2.实验分为三个层次: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综合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掌握高新技术能力的培养。

六、其它说明

考试安排:笔试(60%)+ 实验论文(40%):笔试主要检测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程度,实验检测学生灵活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实验论文主要检测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电子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悠闲、松弛、尴尬、熟视无睹、彬彬有礼、翩翩起舞”等词语。

2. 引导学生借助词语学习课文内容,能在辨别与争论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 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课文,领悟课文先概括后具体叙述的表达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了解泰国大象的特点,感受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体会大象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与象共舞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在比较与欣赏中感受人象共舞的和谐画面,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神游泰国,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带着大家神游另外一个国家(播放图片)。

简介:泰国富有“千佛之国、黄袍之国”的美誉。这里到处是金碧辉煌,尖角高耸的庙宇、佛塔,无处不有精致美观的佛像,为泰国妩媚动人的热带风情平添了许多神秘的气息。今天,我们既不去欣赏泰国迷人的热带风情,也不去感受它佛教文化的神秘,而是跟随作者赵丽宏去感受与象共舞的另一番情趣。(板书课题:强调“象”与“舞”的写法)

设计意图:播放异国风情,拉近了学生理解的时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泰国有真切、直观、具体形象的感觉。并由“大象节”引入课题,为下文学习打下了感性理解的基础。

(二)自主学习,制定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些什么?请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

在学生支离破碎的目标制订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完成以下目标:

(读:了解内容

想:情感表达方式

用:迁移运用)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完全习惯被老师牵着走,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制订学习目标,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使他们逐步懂得自己学习的必要性。

(三)初读课文,初次识象

1.自由读课文,努力完成学习目标。自己试着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强调留下读书的痕迹:兴奋处疑难处、共鸣点)

2.和同桌简单交流读书感受。

3.检查读书效果:

自己感觉读书效果如何?做个小测验,把书合起来,想想自己记住了多少和“象”有关的四字词语?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靠自己去成功。词语的检测重在强调要学会“积累”——因为“学文如聚沙”。

4.思考词语:(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词语,请你读一读这些词语都和谁有联系?)

(1)不慌不忙悠闲沉着晶莹温和悠然而去

课文中这些词语都是形容大象的,透过这些词语你看到了一头怎样的大象?(温和悠闲自在)用不慌不忙、悠闲自在的语气读这组词

(2)冲锋陷阵攻城守垒以一当十以一抵百

透过这组词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大象?(勇猛)(读出来)

(3)行礼谢幕彬彬有礼

透过这些词语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温文尔雅的大象聪明乖巧的大象)

(4)翩翩起舞摇头晃脑踮脚抬腿舞之蹈之

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聪明灵活的大象活泼可爱的大象)

设计意图:词语是有感情的,只有联系课文透过词语看到它背后传达的情意才能感受文学的魅力。通过词语教学巧妙地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5.再读词语,用心感受:

教师有意把词语串成每段的第一句话,并相机呈现:“熟视无睹、国宝、聪明而有灵气、跳舞”等词语。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发现:每段的第一句话就是全段的中心句,把中心句串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6.小结:大家在第一环节教学中,自己读书,了解了主要内容,老师作为你们的学习伙伴和大家一同学习,帮助大家学会了在读书中摘记关键词语,并且引导大家学会思考,学会运用。

再看这些词语,你还会有什么发现?(初步感受“和谐”及象在泰国的特殊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词语教学巧妙地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渗透写法,了解了全文的写作特色。同时在一次次读词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有所发现,逐步化难为易,有效地保证了学习效率。

(四)抓住重点,读中感悟

1.当象在我们心目中越来越神圣的时候,认真回顾全文,课文哪一段将这种美好境界进行了最精彩的描述?

2.自由读第五段,有一个词具有传神的功力,找到它就可以感受“与象共舞的美好境界”。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给予学生学习的具体导向,他们在读书中辨别,在读书中思考,再次感受词语的魅力。

3.汇报交流。

①预设1:

翩翩起舞:引导学生联系下句理解: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请学生反复朗读这段文字。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朗读训练,强调朗读要努力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才能准确传达出文字的感情。把具体的描写还原成画面能让阅读自有趣味,舞之蹈之的大象才能出现在我们面前。

②预设2:

感染: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引导学生思考“感染”的根源,在思考中想象“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的热烈气氛”。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想象训练。抓住看似普通的词语大胆想象,引导学生感受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乐趣。同时巧妙地将口语表达与想象力训练有机结合。

③预设3:

陶醉:

毫无疑问,它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引导学生充分地阐述“陶醉”的理由,在讲述中回顾全文,感受人象相处的和谐美好。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小结训练。抓住词语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感受象在泰国的特殊地位才能感受象完全放心地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原因。

4.小结并指导朗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因为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构思而成,每一个词语都表达了人与象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筛选词语不是目标,在筛选中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才是目的。

(五)回扣全文,总结提升

电子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

3 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说明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能力。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有人说“学会英语和电脑,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

新世纪已经到来了,你了解电子计算机吗?你知道多媒体吗?

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在文中注明,哪些内容是你原来就知道的,哪些内容是通过学习可本知道的。

3.把你感兴趣或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三朗读课文,分析理解

1。提示:有些专用词语找出来,先读顺口。

1)课文介绍了有关电子计算机的哪些知识?

2)什么是多媒体?

3)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之间有着这样的关系?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人小组讨论

2)练习说话:电子计算机之所以被称作“电脑”是因为-----

3)什么是媒体?什么是多媒体?你能不能举例说明?(填空)

4)哪一段集中写电脑和多媒体的关系?

指名朗读这一段,边听边思考:电脑和多媒体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电脑是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的“司令部”)

5)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教师介绍引入:

其实现在很多电脑就装备了多媒体系统,我们就称它为多媒体电脑。

根据你得了解,能说说多媒体电脑的功能吗?

四激情延伸,扩展思维。

1。十年,二十年之后的.电子计算机会“神”到什么程度?

2。将来你想发明这样的计算机。

五理清课文脉络,总结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为什么这样分?

(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电子计算机那么神奇,但作者介绍却浅显易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用很多我们熟知的事物来举例说明,这是一种很有用的说明方法,我们应该学习吸收。

六布置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写一写十年,二十年后的电子计算机。

七板书设计

电子计算机→介绍电脑的诞生和初期用途

与 计算机会越来越“神”

多 媒 体→展示当今电脑的多媒体用途

电子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要的介绍了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多媒体的运用的基本情况,展示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灿烂前景。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媒体、诞生、迅猛、埃尼阿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难点:

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培养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构想:

教学本课可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带领学生参观多媒体设备,并请电教老师为学生讲解、演示。

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电子计算机。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反复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读,基本理解课文讲的'几个要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有人说“学会英语和电脑,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新世纪已经来到了,你了解电子计算机吗?你知道多媒体吗?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

2、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

1、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在文中批注,哪些内容是你原先知道的,哪些内容是通过学习本课知道的。

3、把你感兴趣或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三、指名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同学互相指正字音,识记生字。

3、出示“史密森博物馆”“埃尼阿克”等较拗口的专有名词让学生读熟。

四、再读课文。

1、分小组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介绍了有关计算机的哪些知识?

(2)什么是多媒体?

(3)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2、在课文中画一画,注一注。

3、同学之间讨论交流。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讨论。

五、释疑、交流。

1、课文介绍了有关计算机的哪些知识?

(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诞生的埃尼阿克。

(2)短短几十年繁衍了好几代。

(3)和人脑一样,把外界传来的信息进行迅速的判断和处理,称为“电脑”。

2、练习说话:电子计算机之所以被称为电脑,是因为……

3、什么是媒体?什么是多媒体?你能举例说明吗?

电子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方法: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19 黄河象。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

(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

(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

3.指导书写。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四)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电子教案6篇相关文章:

电子秤活动方案7篇

电子组工作总结精选8篇

电子年终总结个人总结7篇

电子组工作总结模板8篇

电子社工作总结5篇

电子烟活动方案5篇

电子组工作总结最新8篇

电子厂的个人总结5篇

电子社工作总结优质5篇

电子社工作总结模板5篇

电子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3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