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教案是教师常用到的一种文件,是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有纪律性的材料,以下是莘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班量的比较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中班量的比较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目测、工具等方法测量远近,并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相对量工具不同,测得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性。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探究测量远近的多重方法。
2、难点:理解测量的数量越多路线越远,测量的数量越少路线越近。
活动准备
水彩笔,表格每人一份。测量工具:硬纸条、绳子。线路图。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感知物体的远近。
1、师:动物王国里即将举行一场盛的运动会,小动物们都在加紧练习比赛项目,准备在比赛的时候显身手。小兔、小猴、小猫、小狗将要参加的比赛项目是立定跳远。立定跳远你们会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1)每组请一名幼儿代表比赛立定跳远,下面的小朋友当裁判。
(2)胜利的`幼儿跟胜利的幼儿再比一次。宣布冠是×队的小朋友。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物体,知道它们距离小朋友的远近是不同的。
(1)以自身为中心辨别远近。
(2)以客体为中心辨别远近。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物体离我们的远和近呢?(引导幼儿说出用眼睛看到的)这种用眼睛看,可以比较出物体的远近的方法我们叫做目测法。
二、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师:运动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小动物们也想邀请我们二班的小朋友去观看比赛。现在请小朋友坐好,我们要准备出发了。
1、(引导幼儿观察桌面上的路线图)师:去体育馆的路有几条路,
2、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一队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一队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3、(1)师:用眼睛看比较不出来的,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都带来了什么东西?(出示纸条和绳子)
(2)回顾测量方法:那我们用工具应该怎样测量东西呢?(幼儿讲述)先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用粉笔在工具的末尾做一个记号,然后再从这个记号接着量,中间不能留空隙,量一次数一次记住量了多少次。
(3)幼儿自选测量工具。
(4)教师提出要求。
(5)幼儿自选工具测量,老师巡视指导。提醒幼儿要把结果记录下来。
(6)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
(7)换测量工具做好记录。
(8)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
5、教师小结
师:今天我们都用了哪些方法比较物体和路线的远近呢?(目测、工具测量的方法)我们生活周围还有许多离我们远近不同的东西,回去以后,小朋友可以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试一试。
中班量的比较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10以内的数字认读。
2、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
3、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活性。
活动重点:
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
活动难点:
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教具:10以内数量的数群卡。
学具:操作纸。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数字卡,引导幼儿复习巩固10以内的数字认读。
教师:孩子们,你们看这些数字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我们一起来和它们打声招呼吧!(幼儿依次认读数字1—10)
二、出示数群卡,幼儿进行点数比较。
教师:小朋友们真棒,都还记得这些老朋友。下面我要来考考你们啦!
1、出示数群卡。
教师:你看,这图上有什么呢?(圆圈)
教师:是大圆圈多,还是小圆圈多呢?(幼儿目测数量)
教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来数一数吧!(引导幼儿通过点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多少。)
教师小结:小圆圈有7个,大圆圈是6个,6比7少1,7比6个多1。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刚刚我们一起来给圆圈比较了多少,现在请小朋友自己来试一试,看看你们会不会比较多少了。
1、介绍材料,并介绍操作方法。
教师:胡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张操作纸,请小朋友先观察一下,操作纸上有什么?各有几个,给最多的那一组涂上漂亮的颜色。并说一说谁多谁少。
三、结束活动。
1、教师拍下幼儿作业的照片,和幼儿一起评价作业。
2、收拾教学具结束活动。
中班量的比较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比较使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体验粗细的比较使相对的。
2、培养幼儿迅速排序的能力,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3、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
4、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活动准备
1、粗细、颜色不同小棒3根。
2、每人一桶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比较粗细。
出示2根小棒,比一比,那根粗,那根细。再出示一根小棒,和刚才的2根小棒比较粗细,并引导幼儿说出谁最粗,谁最细。
二、体验粗细的相对性。
1、老师拿出一根小棒问:这根小棒是粗还是细?
2、引导幼儿讨论并得出结论:粗细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判断,粗细是相对的。
3、请个别幼儿上前将3根小棒进行粗细排序。
引导幼儿将小棒从粗到细或从细到粗的顺序进行排序。
三、搓小棍。
请幼儿拿出橡皮泥搓2根小棍,搓完后,比比两根小棍是否一样粗,那根粗,那根细,并拿一根和旁边的幼儿比比,看看谁的粗,谁的细。
四、操作练习:粗细排序。
1、请幼儿搓出许多根不同粗细的小棍,然后进行排序,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样排的。
2、让幼儿通过操作知道粗细排序的两种方法。
3、小结:粗细排序有两种方法,从粗到细或从细到粗。
中班量的比较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教学准备:
1、每人一套操作材料(大矿泉水瓶、小矿泉水瓶、椰奶瓶、旺仔牛奶瓶)。
2、事先设置好表演情境。
教学过程:
1、引导幼儿学习在同一平面上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
设置表演情境。请两个小朋友比高矮,甲站在地板上,乙站在椅子上,问:他们俩究竟谁高,谁矮呢?这样能比出高矮来吗?为什么?鼓励幼儿充分讨论。
教师小结:比较高矮时,俩人必须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
幼儿示范正确的'比高矮方法。
2、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请一个比前面二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
3、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指导语:一天,几只瓶子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4、幼儿通过自身参与,进一步体验物体的高矮是比较出来的。
玩游戏《比高矮》: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选出每组最高的小朋友,再派出来比赛,选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颁发奖牌,并鼓励小朋友,多吃饭菜、多运动,才长得高。
教学延伸:
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房屋、树木、运动器械等,并比较它们的高矮。
中班量的比较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方法,区分2-5样物体的厚薄,并对其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比较能力。
3、通过分类合作比较,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木板,书,围巾,纸,袜子,毛巾,饼干,鞋盒,饮料,积木,篮子
活动过程:
一、目测
1、师:小朋友冬天穿的外套,比你们现在穿的要怎么样啊(厚)那现在的的呢(薄)
2、出示木板师:我这里有一块木板,你们觉得是厚还是薄呢?
师:那我现在在拿出一块,现在这块木板是厚还是薄呢?
小结:原来一样东西是不能比的,要两样或两样以上的东西才能比较厚薄
3、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这块木板厚的(用眼睛看)师:你们的小眼睛真亮呢,一看就知道厚薄。
4、出示书师:那请你们再来说说这两本书谁厚谁薄师:请你上来指一指看,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的啊5、出示鞋盒师:咦,那这两个盒子呢,请你上来指指看,你用这么办法啊小结:我们能通过自己的眼睛,来比较东西的厚薄。
二、触摸
1、教师出示围巾师:天气变得冷起来了,我要围怎样的围巾,那请你们想想看,这两条,我要围哪一条呢师:你们都觉得是这条厚吗师:那你是用什么办法知道呢师:对了还可以用摸一摸的方法来比较。
2、教师请幼儿上来摸,上来区分师:那金老师请小朋友来摸一摸,看看是哪条厚,哪条薄小结:我们刚才可以用自己的手来摸一摸,来比较物体的厚薄。
3、在每张椅子下面放两样厚薄不一的东西师:老师在你们每个小朋友的椅子下面放了个篮子,请你来比较篮子里的东西,在最厚的东西上面贴上紫色的记时贴,贴好的小朋友把篮子送到这里,记住自己是放在哪里的教师检验2-3样物品。
小结:我们的小朋友真棒,能用手触摸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厚薄三、并放比较1、教师出示两块厚薄不明显的肥皂(桌上地面上)师:那请你来看看,这两块肥皂,谁厚谁薄师:哇,有些人觉得是这快厚,有些人觉得是这快厚,那底是谁厚呢,请你来想想办法比一比。
师:恩真棒你的办法真好,是把两块肥皂,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师:咦,那里又有一块肥皂,跟这里的肥皂比是厚的还是薄的啊师:你用什么办法进行比较啊师:你用什么办法进行比较啊讲述比较厚和比较薄2、出示饼干盒师:现在的这三盒饼干谁最厚谁最薄,请你也来比一比师:你用什么办法比较出来的小结:对于有些物体厚薄不明显的,我们可以用并放比较的方法四、超市1、出示不同厚薄的东西师:刚才我们的小朋友都学会了并放比较厚薄的的方法是不是啊,有位超市的售货员,想请你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原来超市有很多厚薄不同的东西需要整理,并要找到自己的家,你看有用品区,饮料区,食品区,玩具区师:等一下请每个小朋友拿一件商品,先去找到他们的家,然后再进行比较,你可以从厚到薄,也可以从薄到厚的给他们排排队。
检验: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排的对不对,这一组,这是最薄的,这是最厚的,教师依次检验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很多种办法去比较厚薄,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五、寻找,操作师:我们的家里,教室里都有很多的东西可以用来比厚薄,那现在我们就到教室里去比一下。
活动延伸:
找一找自己的衣服,把薄的和厚的区分后放好。
中班量的比较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排序活动,感受排序的活动美。
2、能用语言讲述排序规律。
3、尝试通过自己的排序活动,体验操作乐趣。
活动重点:
让幼儿在观察游戏操作的基础上了解排序活动,并体验排序的活动形式美。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自选某种规律排序物体。
活动准备:
1、三列长火车,每节可坐三个小动物。
2、小动物卡片若干,葫芦卡片若干。
3、进入森林的小脚丫线路图。
4、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教师与幼儿谈话,进入角色。
教师:"大班的小朋友真听话,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打森林里去看一看,听说那的小动物今天要去旅行,我们去看一看有哪些小动物,好吗?"
2、出示小脚丫线路图,教师示范走,并引导幼儿观察其中规律。
二、分别出示三列火车,引导幼儿观察。
1、出示第一辆火车头,及第一节车厢(abb)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车厢小动物的位置。
(2)教师出示第二节车厢,让幼儿观察并了解规律。
(3)出示第三节车厢方法同上。
(4)出示第四节车厢,让幼儿猜是那些小动物。
教师小结:原来小动物们是按一定顺序坐火车的,你们觉得这样漂亮吗?这种排列的顺序叫有规律的排序,你们知道了吧!
2、出示第二列火车头及第一节车厢(abb)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座位。
(2)教师出示第2、3、4节车厢让幼儿上来操作,教师及时指导。
3、出示第三列火车头及第一节车厢(aab)
(1)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位置。
(2)教师出示第2、3节车厢,让幼儿上来操作,教师及时指导。
三、出示葫芦卡片,让幼儿接着排列。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操作。
2、提问:这些葫芦哪些不一样(颜色、大小)
教师小结:其实生活中的规律很多,他们可以按大小来分,也可以按颜色来分。还可以按高矮来分等等;这要我们认真观察,就能看出其中规律。
四、游戏:送礼物。
1、教师:小朋友,今天表现的很棒,老师想送礼物给孩子们,如果谁把你们手中的图形宝宝,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好队,这些图形宝宝就是你们的了。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结束部分。
教师:其实在我们幼儿园里还有许多有规律的排序,我们一起出去找一找吧。
中班量的比较教案篇7
活动目的:
1.能积极思考并且及时作出判断。
2.学习比较物体的粗细的方法。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重点:
学习比较物体的粗细的方法。
活动难点:
懂得粗细的比较是相对的,能用粗和细来描述物体。
活动准备:
准备各种粗细不同的笔,瓶子等、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引入1、孙悟空会变的金箍棒引题,孙悟空有一个很厉害的兵器是什么?(金箍棒)金箍棒可以变粗也可以变细。
二、基本部分1、教师出示一个粗的一个细的物体,并请幼儿说一说(1)哪个粗?
(2)哪个细?
(3)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知道是通过比较而知道的。
2、教师通过变变变的游戏出示不同粗或细的物体,知道粗细是相对的。
3、游戏变变变教师说变粗时幼儿两手做出粗的样子,师说变细时幼儿两手做出细的样子,通过游戏加深对粗、细的.理解。
三、活动结束:
教师通过播放课件请幼儿完成幼儿用书。
活动延伸:
比较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粗细,回家后比较家里各种东西的粗细并做记录。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不足之处在导入时没有安排好,选择以孙悟空的金箍棒引入孩子们的兴趣是提起来了,但是有点太不接近我想达到的粗和细的目标,孩子们基本都围绕着孙悟空的金箍棒这个话题开心的说着,在我引到粗和细这个话题时,孩子们又开心的说到了孙悟空的金箍棒上,让我有点着急,我认为在开始这个引入时我应该选择简单又直入目标的导入,
(1)可以用小动物住新家,大的住大的房,小的住小的房,因为大房粗,小房细,
(2)或者直接出示粗细不同的两个物体请幼儿观察,让幼儿通过直观的目测理解粗和细的差异,
(3)也可以通过做几个纸桶重叠的方式来比较物体的粗和细。
活动变变变中感觉做的还不到位,可以采取变变变变,粗粗粗、细细细,我之前采取的是变粗、变细,感觉好像有些太简单,不够有趣。
活动中的教具不够充分,我应该每小组做一组粗和细的纸桶让幼儿自己再去观察、探索。
本次活动给了我警示,在以后的活动中我应该深思再深思,不断的反省活动中出现错误的地方,以免再次的出现失误。
中班量的比较教案7篇相关文章:
★ 手工中班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