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5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写教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讲台上有更清晰的思路,教案在拟订的过程中,你们务必要考虑文字表述规范,下面是莘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高中地理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中地理教案5篇

高中地理教案篇1

一、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这里的“地球运动”指的是地球运动是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意义,即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地球形状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季节更替等几个基本方面。

“分析”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隐含识图、读图、用图和建立空间观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

二、教情学情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本节开始将眼光由宇宙转移到地球,首先研究地球的运动。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特点与意义,就能懂得身边很多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为理解大气运动,水循环等其他地理要素知识奠定基础。教材把地球自转与公转放在一起,图文结合,概括性的介绍了两种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

学习了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基础知识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

本节内容相对抽象、逻辑性强,且要求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迁移的水平有限。

三、学习目标确定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情况,确立如下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绘图、说图活动中,发展自身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在观察、演示、操作活动中,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借助生活案例,养成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以及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速度。

四、教法学法选择

根据目标要求,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选择如下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驱动探究式教学法、互动生成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地球仪、三球仪演示、多媒体演示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图表学习法、直观体验学习、发现探究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疑激趣,情境导入

?导入】生活与地理:前不久,有一个天文奇观——“天狗食月”。“天狗食月”是怎么回事?(“天狗”为虚,“天理”——天体运动,是实。)

设计意图:利用最近的天文现象,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有趣情景,自然导入。

(二)认知驱动,自主建构

?说一说】描述地球运动。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促进已有知识的再现和重组,进而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生发出新的知识,促进知识自主建构,促进认知迁移。

(三)活动体验,思维提升

?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视频。

?教具演示】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后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特点。

明确:方向

(1)自西向东

(2)逆时针——北极看

(3)顺时针——南极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在直观感受中学习。

?练习】下列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知识迁移。

?活动】一人充当极点,另一到两人按距极点不同距离站在同一直线上绕“极点”转动,体会不同纬度地点在地球自转过程中的速度差异。观察回答:经过相同时间,几人转过的角度相同吗?转过的弧长相同吗?不同纬度上,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线速度一致吗?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明确:自转速度:

(1)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均为15°/小时

(2)线速度——赤道处最大,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

(3)南北两极点线速度和角速度均为零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调动积极性,培养兴趣,加深印象,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诗词与地理:毛泽东有诗云:“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伟人高歌,众人传诵。有人说诗中有地理,你以为如何?又有人说“坐地一日不一定能行八万里”,你怎么看?

设计意图:从欣赏熟悉的诗词,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以致用、加深印象。

?多媒体展示】恒星日与太阳日动画和讲解图片。问:我们通常说的一日24小时就是地球自转周期吗?地球自转360°用了多长时间?称为什么周期?一个太阳日地球转了多少度?又称为什么周期?请比较恒星日和太阳日。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观察,理解自转周期。

?小结】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

?过渡】地球公转又是怎么一回事?

?活动】表演地球公转:一人站在中间充当太阳,另一人手持地球仪问绕其转动。其他同学观察。

?多媒体展示】公转视频动画。问:刚才表演与视频中有什么不同?表演有问题吗?(地轴空间指向、公转方向、速度等)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调动积极性,培养兴趣,加深印象,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多媒体展示】公转轨道示意图。问:轨道什么形状?什么公转方向?在哪里日地最近?最远?分别是什么时候?速度怎么变化?最近一个月来,地球公转在轨道什么位置速度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析图说图,培养从地理图示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病利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问题具有启发性,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促进知识的建构生成。

?阅读】了解地球的公转周期。问:什么是恒星年?什么是回归年?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获得新知。问题启发,设置悬念,为下节课做准备。

(四)新知应用,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探究:我国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铅球从35米高的楼顶竖直下落,测量发现,相对于垂直落点,铅球实际落点偏移了11.5毫米。你认为,铅球落点是向什么方向偏移了?(图示)

1.楼顶线速度比地面。

2.由于惯性,铅球下落保持原来的线速度,落点应在垂直落点的“前面”,即。

3.此实验,在广州做比在北京做,铅球偏移距离更若在南半球做实验,铅球落点向偏。

总结竖直下落物体落点偏移规律:竖直下落物体会向偏移,偏移距离从向增加。

设计意图:有利于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发展多元智能;有利于激发创造潜力;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五)图文转换,深化总结

?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请填表总结。

设计意图:图表总结,不住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加深记忆。

(六)布置作业,开放创新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1、有关甲地(150°e,40°s),乙地(150°w,30°n)

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随地球自转角速度不相等b.两地的自转线速度相等

c.甲地的自转线速度大于乙地d.甲地的自转线度度小于乙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年一月初,日地距离最大b、每年一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c、每年七月初,日地距离最小d、每年七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3、地球自转360度,所需时间是

a、一个太阳日b、24小时c、23时56分4秒d、23时48分46秒

4、地球公转360度,所需时间是

a、一个回归年b、356日c、366日d、365天6时9分10秒

作业:

1.我国正在建设海南文昌航天基地,建成后将一统我国卫星发射。与已有的发射基地相比,文昌有什么优势?

2.地表同纬度的地方,线速度一定相等吗?若绘制地表等自转线速度图,在青藏高原应该向南还是向北弯曲?

3.自制地球仪、公转演示模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加深记忆。实践操作,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六、几点设计说明

(一)时间分配

1.设疑激趣,情境导入:1分钟

2.认知驱动,自主建构:2分钟

3.活动体验,思维提升:22分钟

4.新知应用,合作探究:12分钟

5.图文转换,深化总结:2分钟

6.布置作业,开放创新:1分钟

(二)设计特色

自主建构、互动生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强调“生活化地理课堂”“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注学生学习实践能力、发现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方式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教学难点]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斗转星移这些现象我们都是很熟悉的,你们当中有谁知道在地球上这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吗?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其它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里将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①天体类型

a、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自身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

b、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c、行星 在椭圆形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自身不能发光。

d、卫星 环绕行星运行的、质量很小的一种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一颗卫星。

e、流星体 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好像从空中的某一点向外散射开,这种现象叫做流星体。

f、彗星 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

此外,还有其它的星际物质。其中,恒星和星云是两种最基本的天体

(附:练习巩固对天体特征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②天体系统的层次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各级天体系统的组成如下:

a、地月系 月球绕地球转动形成地月系。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天然卫星。

b、太阳系 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构成太阳系。

c、银河系 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构成银河系。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其相类似的天体系统,人称河外星系。

d、总星系 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

天体系统共分为四个等级,按照从低级到高给的顺序依次为:行星系——恒星系——星系——总星系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划分依据:距日距离、质量、体积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表现:地球上存在生命

原因:a、日地距离适中——适于生命姓的发展的温度条件

b、质量和体积适中——吸附大气,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c、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运动——原始海洋的形成。

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的惟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究其原因,除其所处的位置及自身条件外,还和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很大的关系。在太阳系中,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课堂小结]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课堂练习] 针对每个教学目标而选取的题目,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巩固。

高中地理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分析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引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联。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你知道什么是区域吗?区域有哪些地理特征?

  板书

  一、区域的含义

  1、区域的概念: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⑴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例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又如漳州市既是福建省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芗城区、龙文区等。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跨纬度广,内部差异明显,根据气候等要素的区别,又可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3)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的这种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过渡)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会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首先学习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具体包括: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差异。我们通过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密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高中地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地球为人类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培养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剧增、资源匮乏是当前地球面临的重大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3、了解并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探究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

感受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直接影响。

教学难点:

探究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日子吗?那我来告诉大家。这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却有着特殊的意义,联合国人口基金统计这一天是世界人口达到70亿。为什么我们会把这个日子郑重其事地提出来呢?就是它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300年前英国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人口过多会导致饥荒,争夺资源的战争,近年来,粮食,能源短缺、全球变暖,生物灭绝,等等关键词冲刺着我们整个世界,科学家们认为地球最多能够养活80亿至110亿人,而且估计2050年世界人口将在90亿左右,地球实际上已经面临超载的居高面积了。地球将面临哪些问题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深入了解,去探讨我们这个超载的地球(板书课题)。

二、了解地球资源的现状

1、边板书边把学习目标具体化:

2、大家一起读读李松涛写的《拒绝末日》这首诗。边读边思考问题:这首诗说出了地球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你有什么感想?

:地球给我们人类了生存的空间,大自然的各种资源满足了人类发展的需要,人类却误认为地球是个聚宝盆,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那么同学们,地球上的资源真的是这样吗?接下来我们一起一下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

三、了解资源的现状。

1、师:请同学们拿出手头上搜集到的有关水资源的资料,上来介绍水资源的状态

生:学生介绍水资源的资料。

2、出示黄河断流敲响的警钟图片给学生看。

通过我们对水资源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水资源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请说说缺水或停水给生活带来了哪些不方便?

(如:洗澡、洗衣服、洗菜等不方便,没水喝……)

师:其实我们都知道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在我们生命中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生活可以说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水,而且联合国规划署预计14年后世界上三分之二人口将生活在淡水稀缺或干涸的环境里,如果这天真的来临,我们不敢想象生活会是怎样,水资源是如此,那么其它资源又是怎样呢?

生:学生介绍森林资源的资料。

3、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读87页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小资料,然后说说你读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想或者有什么话要说?

师:(出示我国人均资源的短缺图片)人们现在大量地砍伐树木,导致我们的森林资源越来越缺少,水资源也越来越稀缺。其实我们都知道,像矿物资源,这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而像水资源,森林资源,大气资源,这类原本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在人类的过度利用下,这些原本可以再生的变成不可再生的,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地球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的自然资源会一天一天地减少,而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那么人们对这些自然资源没有节制地利用,开采,索取会导致我们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而且会越来越差,那么我们的环境到底有多糟糕呢?

四、资源短缺,环境恶化。(15分钟)

1、看看88页这幅图画,请三位同学来把画面中人物的对话读出来

2、通过这些小朋友的对话,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样的一个话题(投影出示):田里的青蛙少了,生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资源短缺,环境恶化除此之外还反映在哪些方面?

生:①(生代表小组成员介绍世界上已经灭绝的动植物和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的情况)

②(面对动植物的濒临灭绝,我们小组的同学认为应该做好以下方面:

1、从自己做起爱护动植物,不吃珍贵的野生动植物。

2、做好宣传工作,倡导整个社会都爱护动植物。

3、同破坏行为作斗争。)

③大家看看90页这些图片,生指图片说。这些都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事实

④说到温室效应,通过查找资料,我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烧煤炭、汽车排放的尾气、工厂排放的废气等行为都会加大温室效应。同时我还查找到这些持续高温的报道

⑤所以说高温给我们带来的危害确实不少,(生出示资料读)

⑥面对温室效应,我们小组提出这样的建议:

1、多植树造林,因绿色植物通过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消耗大量热量,产生降温效应。

2、减少人为热排放量 控制大气污染,减低城市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3、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鼓励使用太阳能,开发替代能源

师:①资源的短缺,环境恶化导致地球所面临的危机(出示地球面临的危机资料)

②人口增长过快也给地球带来很多灾难。(出示人口增长过快也给地球带来灾难资料)

五、保护环境,你我有责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保护环境,你我有责,那么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师:地球——全世界全人类只有一个,她养育了我们,但她的资源和能源是有限的。为了报答“母亲”,为了我们自己今后的幸福生活,也为了我们子子孙孙的幸福。我们必须要爱护地球,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而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

板书设计: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

高中地理教案篇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工具

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__或月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

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

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

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

学生回答略

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

板书2、天体系统

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

学生回答略

讲解(备注: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xx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

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

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

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

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多媒体投影)

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

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启发讨论阅读教材p4图1.4太阳模式图思考太阳系周围有几颗行星,它们由近及远的排列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

板书1、九大行星

启发讨论在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就好像一个家庭中的九个兄弟,有许多共性,请结合有关材料完成p4—p5活动题1、2,并总结九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处?

板书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向性。

(2)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也不过17°,说明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

(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时,轨道就是圆。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们称之为近圆性。

(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1)(启发引导)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九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现在,黑板投影一个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出:

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

(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

过渡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启发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1.496亿km),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上的温度,还有利于水的液态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吸引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又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以氮、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海洋的形成: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备注:此部分可以模拟演示或讲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假设地球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大气、温度与地球水的关系)

板书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总结全课

课后习题

巩固练习题(投__,当堂完成)

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

板书

板书设计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几种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

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

1、日地距离适中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3、液态水的存在

高中地理教案5篇相关文章:

地理教师远程培训总结5篇

学地理的工作总结优秀5篇

2023地理工作总结精选5篇

初中地理教师总结5篇

地理组教研活动总结5篇

上学期教师地理工作总结5篇

七年级地理上教师工作总结5篇

地理老师学期末总结5篇

九年级地理教学工作总结5篇

地理教师个人研修计划5篇

高中地理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