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老师为了掌握课堂节奏提前制订的应用文种,不管是哪个学科的老师,都需要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提前拟定一份教案,以下是莘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必修一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必修一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
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
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
六、教学方法:
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
(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
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
3、矿物的硬度等级
4、矿产的形成
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二)岩石(板书并讲解)1、岩石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地球上主要的岩石类型、成因及主要特征(用表格形式讲解)
研究表明,我们生活的地球已走过了她46亿年的漫长历史。在这46亿年中,她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规律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质循环。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一)地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二)岩石的转化(板书并讲解结合幻灯片讲授)
岩浆岩沉积岩
上变变风化
升熔质侵??
冷融作搬运
凝沉积
岩浆变质岩
熔融作用
特别讲授:化石的地质意义
【复习新知】
地壳物质循环需要的时间很漫长,往往需要几十万年,有的要经过几亿年,远远超出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要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刻也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地壳的物质循环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必修一教案篇2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第1课时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
2.通过地图,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3.根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教学案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
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
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境:
1999年10月12日,地球村第60亿位居民降生。为提醒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人口问题,联合国把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2001年4月,联合国《全球人口预测报告》中指出,目前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7700万,其中印度、中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每年净增人口就占全球净增总数的一半。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将超过80亿。
问题:你认为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你能说出21世纪人口增长的趋势吗?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将找到答案。
新课讲授: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1---2世界人口增长过程图,可知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那三个历史阶段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和表1—1—1、1—1—2、1—1—3,思考并填写下表:
历史阶段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古代)产业革命前(近代)产业革命后(现代)第二次大战后在完成表格内容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知识窗---人口爆炸:世界人口年平均递增20%意味着什么?以增强学生的人口意识。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1---4和图1—1---5及教材文字,思考: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特征分别是什么?学生看在书思考并填写下表:
人口增长模式历史阶段特征原因地区分布人口年龄结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平均寿命原始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在完成表格内容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为什么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因为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解决改善,也就是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最直接的。
2.在分析人口增长模式时,为什么往往要分析人口年龄性别构成?
在分析人口增长模式时,要分析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这涉及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出生率,与适龄妇女生育率有关,因而需要了解被分析地区的人口中育龄妇女的比重;死亡率,在其他因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老年人口比重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这些都可以从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图中了解到。
3.什么是人口金字塔?
人口金字塔是形象地表示某一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构成的图形。水平条代表每一年龄组男性和女性的数字或比例。金字塔中各个年龄性别组相加构成了总人口。人口金字塔可以用1岁(也可用0----4岁或0----5岁等)年龄组的数据绘制。
4.常见人口金字塔有哪几种类型?(教材图1---1---5)
①快速增长型,从人口金字塔看,年轻人占总人口的很大比例。
②缓慢增长型,人口金字塔表现为,年轻人占比例减小。
③静止型,各年龄组的人数大致相等,老年组人数逐渐减少。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5活动1、2、3。
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文字,思考:当今世界人口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有何不同,分别会对其社会、经济的影响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看书,思考并填写下表:
人口问题表现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学生完成表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7活动1、2、3。
学生总结感受收获: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决定因素:出生率 死亡率
2、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
(1)总趋势:不断增长
(2)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构成指标: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
(1)划分依据: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总体趋势: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
(3)划分: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
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教材插图反映的地理信息
2、人口问题的空间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阅读相关图表,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及原因,阅读人口增长模式图,运用本地人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发模式及特点,学会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图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通过列表对比,分析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及造成差异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看待人口转变模式;养成积极参与社会调查、进行社会实践的习惯,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60亿人口日这一事实,同时配有主题鲜明的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图片,凸显本节主题。结合《全球人口预测报告》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关注事实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其内在的原因,使教材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教材的第一目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首先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历程,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世界人口增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知识窗提出世界人口平均递增20%意味着什么?增长了学生对人口爆炸的直观感受。
教材的第二目:人口增长模式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习人口增长的基础知识。教材采取形式多样的表现方式,充分发挥图像的作用,首先展示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使学生对此形成感性认识,通过文字说明加深学生对内容的题解,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材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2.人口增长模式
教材难点 通过分析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明确人口增长模式。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整理有关的人口图片和资料,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依据学案预习本节课教材知识,并记录疑点,复习回顾初中所学关于人口的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播放有关世界60人口日的录像,引发讨论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阅读第二页的小字部分,思考下面提出的问题:你认为世界人口增长有规律可循吗?你能说说21世纪人口增长的趋势吗?
[教师强调]世界人口增长是有规律可循的。21世纪人口仍在继续增长,但速度会减慢,增长的人口数量会增加。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是有数据可查考的。
[学生思考]1.根据人口增长速度,可把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大致分为哪三个阶段?
2.各阶段的人口增长的速度如何?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完成下表,学案p1主干知识(一)
历史阶段增长速度原因古代十分缓慢近代速度加快现代迅速增长[教师强调]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世界人口从30多亿激增到60亿,进入人口爆炸时代,人口净增10亿的时间逐渐缩短。[学生活动]阅读知识窗,学习由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计算总人口数的计算方法,同时了解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令人担忧的人口问题。[来源:z&xx&k.com]
[课堂练习]做学案第2页,选择题1,2。
[教师归纳]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差别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口增长速度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需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
[学生复习]什么是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强调]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一般用‰表示。就全世界范围看,一般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成负相关。[来源:学。科。网]
[学生思考]根据三率的不同,可把世界人口增长分为哪几种模式?各增长模式的人口增长状况和主要特征如何?代表国家有哪些?
[学生活动]对照课本内容和学案p1主干知识二自主探究。 1. 分析人口增长的几个不同阶段,可以体现三率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2. 各增长阶段的增长状况、主要特征、原因、代表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各是怎样的?
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增长状况主要特征原因代表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高低高过渡低低低[学生回答]略
[教师强调]中国由于实行了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低,正在向低低低的模式过渡。
[教师归纳]人口增长不同阶段,不单在三率和人口总数上有变化,在人口年龄结构上也会表现出不同。如果按性别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为两大栏,用各年龄分段作为纵坐标,用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作为横坐标,就会组成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人口增长模式不同,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形状也不同。[学生讨论](结合课本p4图1-1-5)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形状与人口增长模式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及时搜集信息,并提醒学生要充分利用资料,学会从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
[教师归纳]
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金字塔形状特点[塔底宽较窄最窄塔尖尖较宽宽寿命较短延长长举例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我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发生形状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外凸:人口增长高峰;内凹:自然灾害,计划生育
[课堂练习]学案9,13题。
[教师小结]世界人口增长是有规律可循的,不同时代人口增长速度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取决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人口增长模式。
[布置作业]完成学案其它的习题。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增长率图,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分布特点,分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人口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培养读图、析图技能和整理地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分析不同国家存在的人口问题,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教材分析
不同地区的人口问题不同,教材分别对世界总体的人口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问题,以及相应的人口政策作了概述。关于中国不同时期的人口问题,教材安排在活动中,让学生去联系历史知识作出分析、总结,可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能培养学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中国的人口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不同国家的人口资料(中国、俄罗斯),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依据学案预习本课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阅读思考]当前世界存在哪些人口问题?
[学生回答]当今世界存在的突出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数量过多、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调等。[学生思考]除上述人口问题外,你认为还有什么问题也较突出?
[学生回答]性别结构失调。
[承转]当今世界存在严重的人口问题,但由于经济、文化水平不同乖原因,不同地区出现的问题也不同。
[展示图片]2001年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
[读图分析]1.分别长出5个人口自然增长经在10‰以下,20‰以上以及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国家,说说它们的地区分布有什么特点?
2. 分析讨论:世界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1.人口负增长的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瑞典、德国、希腊等;10‰以下的: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中国等;20‰以上的:肯尼亚、刚果、索马里、埃及、马达加斯加等。
由图可知: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所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而欧洲、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国家所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
[教师总结]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约48亿,持续增长势头居高不下,如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达24‰,发达国家人口数量已保持相对稳定,如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
[阅读教材思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别面临什么样的人口问题?有什么影响?应分别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
[师生归纳]
国家问题影响措施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使穷国更穷,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计划生育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造成巨大的人口数量增长尼日利亚,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鼓励生育,接纳移民人口老龄化[教师解释]老年人口是指年龄在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地区老年人口达到7%定为老龄化开始,比重达到10%定为严重老龄化。
如意大利、瑞典等国家老年人口比重已达1-%左右,为严重老龄化。
[知识运用]利用人口问题的有关知识,解释活动案例《俄罗斯人口锐减》:
1.俄罗斯人口下降的原因: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造成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很多,如社会变革、政局动荡、经济衰退等使一部分人陷入严重的生存和心理困境,生育率低。另外,发达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也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原因。2.俄罗斯为什么采取鼓励生育政策?
[思考后回答]可缓解人口老龄化,解决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
[问题探究]阅读表1-1-4,分析我国三国时期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及清朝乾隆年间人口数量迅速上长的原因。
[教师精讲]三国时期,中央集权衰落,地方政权割据,战争频繁,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人口数量急剧下降;清朝乾隆年间,旅行鼓励生育和增殖的政策,使人口数量迅速上长。
[思维拓展]1.亲中国的人口增长状况如何?2.目前我国是否存在老龄化现象?
[展示图片](注:课本p7图1-1-7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自然变动曲线)
[教师总结]1.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状况不同:
a.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b.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80年代出现两次小的增长高峰,是60年代高出生率带来的滞后影响。
c.1958~1961年间,出现特殊的人口负增长,主要是由于在年自然灾害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国民经济出现大萧条,人们生活困苦,出现率下降,死亡率上升。2.目前,一些发达地区也出现了人口教具化现象,如上海市在2001年时,老年人口比重已达11.50%,该问题给上海市带来了青壮年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所以要关心照顾老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制度等。
[课堂练习]学案p6页,14-15题。
[师生总结并板书]
略
必修一教案篇3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 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 练习题1.1 b组第1题
课外练习 课本p8 习题1.1 b组第2题
1.2.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 练习1、2 p18习题1.2 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1.2.2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
练习反馈
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要注意对每一步骤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几何体的三视图、课本p15图1.2-9,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师巡视帮不懂的同学解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
4.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课本p17图1.2-12,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的各自特点。
5.巩固练习,课本p16练习1(1),2,3,4
三、归纳整理
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
四、作业
1.书画作业,课本p17 练习第5题
2.课外思考 课本p16,探究(1)(2)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讲义1: 空 间 几 何 体
一、教学要求:通过实物模型,观察大量的空间图形,认识柱体、
锥体、台体、球体及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
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
构。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导入:进入高中,在必修②的第一、二章中,将继续深入研究一些空间几何图形,即学习立体几何,注意学习方法: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维辩证、度量计算。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棱柱、棱锥的结构特征:
①、讨论:给一个长方体模型,经过上、下两个底面用刀垂直切,得到的几何体有哪些公共特征?把这些几何体用水平力
推斜后,仍然有哪些公共特征?
②、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
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
的几何体叫棱柱。 → 列举生活中的棱柱实例(三棱镜、方砖、六角螺帽)。
结合图形认识: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对角面、对角线。
③、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棱柱abcde-a’b’c’d’e’
④、讨论:埃及金字塔具有什么几何特征?
⑤、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棱锥。
结合图形认识: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 → 讨论:棱锥如何分类及表示?
⑥、讨论:棱柱、棱锥分别具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棱柱: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
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棱锥: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2、 教学圆柱、圆锥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圆柱、圆锥如何形成?
②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柱;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圆锥。
→结合图形认识:底面、轴、侧面、母线、高。 → 表示方法 ③ 讨论:棱柱与圆柱、棱柱与棱锥的共同特征? → 柱体、锥体。
④ 观察书p2若干图形,找出相应几何体;
三、巩固练习:
1、 已知圆锥的轴截面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5cm,,面积为12cm,求圆锥的底面半径。
2、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3cm,,轴截面面积为24cm,求圆柱的母线长。
3、正四棱锥的底面积为46cm,侧面等腰三角形面积为6cm,求正四棱锥侧棱。
(四)、 教学棱台与圆台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柱体和锥体,所得几何体有何特征?
②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叫做棱台;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叫做圆台。
结合图形认识:上下底面、侧面、侧棱(母线)、顶点、高。讨论:棱台的分类及表示? 圆台的表示?圆台可如何旋转而得?
③ 讨论:棱台、圆台分别具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 22
★ 棱台:两底面所在平面互相平行;两底面是对应边互相平行的相似多边形;侧面是梯形;侧棱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
★ 圆台:两底面是两个半径不同的圆;轴截面是等腰梯形;任意两条母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母线长都相等。
④ 讨论:棱、圆与柱、锥、台的组合得到6个几何体。 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有什么关系? (以台体的上底面变化为线索)
2.教学球体的结构特征:
①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叫球体。结合图形认识:球心、半径、直径。→ 球的表示。
② 讨论:球有一些什么几何性质?
③ 讨论:球与圆柱、圆锥、圆台有何关系?(旋转体)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共性?(多面体)
3、 教学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
① 讨论:矿泉水塑料瓶由哪些几何体构成?灯管呢?
② 定义:由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组合的几何体叫简单组合体。
4、 练习:圆锥底面半径为1cm,其中有一个内接正方体,求这个内接正方体的棱长。 (补充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五)、巩固练习:
1、 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之比为4∶3∶12,对角线长为26cm, 则长、宽、高分别为多少?
2、 棱台的上、下底面积分别是25和81,高为4,求截得这棱台的原棱锥的高
3、 若棱长均相等的`三棱锥叫正四面体,求棱长为a的正四面体的高。
★例题: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这个圆锥,截得的圆台的上、下底面的半径的比是1:4,截去的圆锥的母线长为3厘米,求此圆台的母线之长。
●解:考查其截面图,利用平行线的成比例,可得所求为9厘米。
★ 例题2:已知三棱台abc—a′b′c′ 的上、下两底均为正三角形,边长分别为3和6,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将侧棱分为1:2两部分,求截面的面积。(4)
★ 圆台的上、下度面半径分别为6和12,平行于底面的截面分高为2:1两部分,求截面的面积。(100π)
▲ 解决台体的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问题,还台为锥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讲义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视图
一、教学要求:能画出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能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掌握斜二测画法;能用斜二测
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二、教学重点:画出三视图、识别三视图。
三、教学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讨论:能否熟练画出上节所学习的几何体?工程师如何制作工程设计图纸?
2、 引入:从不同角度看庐山,有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
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
于我们所学几何体,常用三视图和直观图来画在纸上。
三视图:观察者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体,画出的空间几何体的图形;直观图:观察者站在某一点观察几何体,画出的空间几何体的图形。 用途:工程建设、机械制造、日常生活。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① 投影法的提出: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就会在地面或墙壁上
产生影子。人们将这种自然现象加以的抽象,总结其
中的规律,提出了投影的方法。
② 中心投影: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其投影的大小随
物体与投影中心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其投影不
能反映物体的实形。
③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 分正投影、斜投影。
→讨论:点、线、三角形在平行投影后的结果。
2、 教学柱、锥、台、球的三视图:
①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
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
② 讨论:三视图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 画出长方体的三视图,
并讨论所反应的长、宽、高
③ 结合球、圆柱、圆锥的模型,从正面(自前而后)、侧面(自
左而右)、上面(自上而下)三个角度,分别观察,画出观察得出的各种结果。 → 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
③ 试画出:棱柱、棱锥、棱台、圆台的三视图。 (
④ 讨论:三视图,分别反应物体的哪些关系(上下、左右、前后)?哪些数量(长、宽、高)
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⑤ 讨论:根据以上的三视图,如何逆向得到几何体的形状。(试变化以上的三视图,说出相应几何体的摆放)
3、 教学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① 画出教材p16 图(2)、(3)、(4)的
三视图。
② 从教材p16思考中三视图,说出几何体。
4、 练习:
① 画出正四棱锥的三视图。
④ 画出右图所示几何体的三视图。
③ 右图是一个物体的正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
试描述该物体的形状。
(三)复习巩固
必修一教案篇4
?出师表》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篇的词语。
2.学习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能力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情感目标
1.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2.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
2.查找有关三国后期的资料。
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了解时代背景,疏通文意和结构。着重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第二课时带领学生研读课文,并逐段探讨课文第-部分。第三课时逐段研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并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进行扩展延伸训练。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说起表文,我们就不得不提起诸葛亮的《出师表》。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很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诸葛亮在这里把“表”写到了极至。
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
疲弊 陛下 恢弘 驽钝 裨补阕漏 行阵和睦 夙夜忧叹 崩殂 妄自菲薄 陟罚臧否 以彰其咎
2.齐读课文。
3.分小组,对照课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加粗字词:
危急存亡之秋:紧要时刻
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
不宜异同:异同,不同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拔,选拔。
叹息痛恨:痛心遗憾
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低微而鄙陋
猥自枉屈:猥,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由是感激:感激,感动、激动
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奔走效劳
驽钝: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攘除奸凶:攘除,排除、铲除
以彰其咎;彰,表明、显扬;咎,过失
以咨诹善道:咨,询问
4.全班再次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尽量背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崩殂( ) 2.陟罚臧否( )( )
3.费( ) 4.遗陛下( )
5.夙夜忧叹( ) 6.斟酌损益( )
7.咨诹善道( ) 8.以彰其咎( )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能裨补阙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军向宠,性行淑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尔来二十有一年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庶竭驽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临表涕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课的学习。我们对整篇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诸葛亮是如何提出广开言路、执法如山、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的。
二、问题探究
1.第1段
(一)小组内互相译段。有疑难提出,全班释疑。
(2)问题探究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④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⑤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全班讨论探究并明确: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②“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3)“开张圣听”;④“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⑤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小结:
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第2段
(1)小组内互译语段,有疑难提出,全班释疑。
(2)问题探究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如何具体执行?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全班讨论探究并明确:(1)严明赏罚;(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4)宫中、府中。
(3)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3.第3、4段
(1)小组内互译语段,有疑难提出,全班释疑。
(2)问题探究
①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③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④概括第3段的内容?
⑤具体如何举用将军向宠?
⑥举用将军向宠有什么好处?
⑦概括第4段的内容。
全班合作探究并明确:(1)郭攸之、费棉、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2)“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3)“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4)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5)“营中之事,悉以咨之”。(6)“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7)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3)小结
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4.第5段
(1)小组内互译语段,有疑难提出,全班释疑。
(2)问题探究
①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②“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
③“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全班合作探究并明确:①第1句②第1句③“亲贤臣;远小人”
(3)小结:
本段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三、布置作业。
1.背诵1-5段。
2.“研讨与练习”二。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下列句中的加粗词多是反义语素合成的并列式合成词,但其中有一个偏义复词,即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它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行阵和睦,优劣得??
二、辨析下列加粗字的意义或用法。
1.以
a.以光先帝遗德 ( )
b.以塞忠谏之路 ( )
c.悉以咨之 ( )
d.先帝不以臣卑鄙 ( )
e.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
2.所以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b.所以动心忍性( )
3.效
a.托臣以讨复兴之效( )
b.效则治臣之罪( )
三、诸葛亮写《出师表》的主要用意是( )
a.表明自己忠于汉室后主。 b.希望后主实行法治,做到赏罚公平。
c.希望后主广开言路,采纳合理意见。 d.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四、解释下列加粗的词的古义和今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2.先帝知臣谨慎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4.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整篇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诸葛亮是如何提出广开言路、执法如山、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的。
二、问题探究
1.第6段
(1)小组内互译语段,有疑难提出,全班释疑。
(2)问题探究: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③“感激”的原因?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全班合作探究并明确:(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4)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5)“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郁一年矣”。
(3)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2.第7段
(1)小组内互译语段,有疑难提出,全班释疑。
(2)问题探究
①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②“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③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全班合作探究并明确:(1)“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3)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3.第8段
(1)小组内互译语段,有疑难提出,全班释疑。
(2)问题探究
①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②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全班合作探究并明确:(1)“奖率三军,北定中原”(2)“斟酌损益,进尽忠言”(3)“开张圣听”
(3)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4.第9段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这篇课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和叙述中,流露着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
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1)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2)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5.如何翻译课文的特殊句式?
倒装句式:“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败军之际”、“危难之间”均为后置的介宾短语,理解这个句子时,应该把“败军之际”放到“受任”前面,把“危难之间”放在“奉命”前面。这句的大意是:“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同样句式的“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试用于昔日”,“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等,都可以这样理解句子的大意。
判断句式:“此皆良实”中的“此”是主语,省略了谓语“是”:“皆”是状语,而“良实”在句中是宾语。“此”在句中、句首做主语时,一般是判断句式,在理解句子大意时,要注意加上“是”字。这个句子大意可理解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同样句式还有“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等句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理解其句子的'大意。学会了特殊句式的理解方法,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但不要求死背其句式的概念。
三、拓展延伸
探讨人物形象。
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小组讨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译文
先帝创建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地区困苦穷乏,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然而在朝中侍卫大臣毫不懈怠,在外面忠诚将士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怀先帝对他们有特殊的恩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陛下)确实应当广泛地听取意见,广开言路,使先帝留下的美德得以光大,使忠臣志士的精神得以振奋,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至堵塞人们向您竭诚劝谏的道路。
宫廷中的官员和丞相府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提升、惩罚、表扬、批评(标准),不应该不一样。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法令的人和尽忠行善的人,应当交付主管官评判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赏,来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应当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内廷外府法度不一。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人,这都是善良诚实、志向心思都忠诚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我认为宫廷里的事,不论大小,都同他们商量,然后再去办,这样一定能弥补不足,收到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品性良善,办事公正,精通军事,当年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群臣举荐他作中部督。我认为军中的事,都同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中将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当。
君王接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到这件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痛心遗憾。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足正直有才干而且能以死殉节的忠臣,希望陛下接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盛就可以计日而待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耕田种地,只想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学识浅陋,而降尊屈驾,亲自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征询对当代大事的看法,故此我甚为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逢战败,在战事失利之际我接受了任命,在艰危日境之中我领受了使命,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小心,所以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完不成先帝的托付,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并率领大军进兵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复兴汉朝天下,返回到故都去。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本分。至于考虑兴利除弊,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来禀告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发扬美德的建议,那就责罚郭攸之、费韩、董允等人的轻忽职守,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向他们)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并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训示。(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该远行了,面对着这篇表章我涕泪交流,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
第三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x”。
1.《出师表》中分析形势,在于让刘禅认清蜀汉处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从而警策自己要发愤图强。 ( )
2.《出师表》反复提到刘备的“遗德”、“遗诏”,在于让刘禅以其父为榜样,继承父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 )
3.诸葛亮在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 )
二、填空。
1.表,是古代________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_____和_____。表文的一般内容不外乎______和_______,也往往带有_________色彩。《出师表》这篇表文以_____为主,兼有_____和_____。
2.《出师表》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提山了二条建议,作者反复陈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中集中表达诸葛亮感恩图报,担当重任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分析。
(一)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引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
b.殊遇(特别厚待)
c.恢弘(气势宏大)
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2.下列句中加粗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项是( )
a.广故数言欲亡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今亡亦死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面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忘身于外 无敌国外患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 笼盖四野
d.以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下面加粗的内容不能连读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这段文言文选自诸葛亮的《出师表》。“表”是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1)臣本布衣 布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
(4)由是感激 是: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一项是( )
a.躬耕于南阳 达于汉阴
b.受任于败军之际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苟全性命于乱世 奉命于危难之间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_____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_______________
5.作者强调自己本来志趣的作用是什么?
(三)
张让①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②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舒③,藏于合柱④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
让诉冤于帝⑤,诏膺入殿,御亲临轩⑥,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蚌,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⑦元恶,退就鼎镬?北斗之愿也。”帝复无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
自此黄门⑧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⑨不敢出宫省⑩。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良李校尉。”
(《后汉书党锢列传》)
[注]①张让:东汉末年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其弟张朔仗势横行霸道。②膺:李膺,这时任司隶校尉。纠察京师百官,统河南、河内等七郡。③弟舍:“弟”同“第”,住宅。④合柱:复壁,夹墙。⑤帝:汉桓帝刘。⑥临轩:指皇帝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⑦殄:灭绝。⑧黄门:指宦官。⑨休沐:休息沐浴,指休假日,⑩宫省:宫禁。
1.结合文章,选出“受辞毕,即杀之”的“辞”字的正确义项( )
a.言词 b.借口 c.供词 d.命令
2.下面句中的“辟”字有哪一个与“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的“辟”字同义( )
a.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b.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c.元和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d.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3.下面哪一项加粗的“怪”字与“帝怪问其故”的“怪”字用法和意义相同( )
a.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
b.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
c.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d.尝一龙发机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4.“《春秋》是焉”。( )
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推敲这句话的正确意思。
a.《春秋》是这样说的。
b.《春秋》上的说法是对的。
c.《春秋》上肯定了这件事。
d.《春秋》上认为是这样的。
5.《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 )
a.《礼记》上说:贵族有罪,即使说可以饶恕他们,但有的官吏执行宪章可以不服从。
b.《礼记》上说:贵族有罪,虽说可以放松,但主管官吏施行宪政可以不服从。
c.《礼记》上说:贵族有罪,虽说可以宽容,但有的官吏却拘泥于法令而不服从。
d.《礼记》上说:贵族有罪,虽说可以宽容,但主管官吏执行法令可以不依从。
6.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 )
a.我害怕因检查案件拖拉而犯错误,却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办事迅速的罪名。
b.我私下担心因礼节怠慢而犯错误,不料却招致妒忌的罪名。
c.我害怕因担任稽查工作而犯错误,却不知不觉地招致憎恨人家的罪名。
d.我暗暗担心因办事拖拉而犯错误,没料到却得到办事迅速的罪名。
7.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 )
a.特地请求留任五日,限期除灭首恶。
b.只不过要求多留五日,一定能够除灭首恶。
c.特别乞求再留下五日,战胜并除灭首恶。
d.只请求留任五日,战胜并除灭首恶。
8.对汉桓帝刘志的评价,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 )
a.从桓帝“诘以不先请便加诛之意”到“桓帝复无言”的变化,表现他对李膺打击宦官势力由不理解到支持的态度。
b.汉桓帝“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这句话鲜明地表达了他憎恶官张让,赞赏司隶校尉李膺的感情。
c.由”破柱取朔“的故事,可知官势力独霸朝政,帝无能为力,只好默许李膺与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张让作较量。
d.从黄门常待一起对桓帝”叩头泣日:‘畏李校尉。’”看来,官即慑于李膺的威严,又博得帝的怜悯和同情,并哀求桓帝给他们撑腰。
答案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1.cú 2.zhì p 3.yī 4.wèi 5.sù 6.sn 7.zōu 8.jiù
二、1.给予 2.益处 3.善 4.亲自 5.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6.那时以来 7.才能平庸 8.流泪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b 二、1.a.来 d.以致 c.拿 d.认为 e.因为
2.a.……原因 b.用来……
3.a.大业重任 b.取得效果,取得成功
三、d
四、1.痛心遗憾 非常憎恨 2.严谨慎重 做事小心 3.时刻秋季 秋天 4.扩大 某种事物开始,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第一次成交
第三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1.√ 2.√ 3.x
二、1.奏议 请求 愿望 议论 记叙 抒情 议论 记叙 抒情
2.亲贤臣,远小人
3.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三、(一)1.c 2.d 3.b 4.a 5.c
(二)1.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以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1)平民 (2)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3)探望,拜访 (4)此,这
3.b
4.(1)三次到茅屋来探望我。(2)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了。
5.突出先帝“三顾茅屋”的恩德。
(三)1.c 2.b 3.c 4.c 5.d 6.d 7.a 8.d
必修一教案篇5
1.点的位置表示:
(1)先取一个点o作为基准点,称为原点。取定这个基准点之后,任何一个点p的位置就由o到p的向量 唯一表示。 称为点p的位置向量,它表示的是点p相对于点o的位置。
(2)在平面上取定两个相互垂直的单位向量e1,e2作为基,则 可唯一地分解为 =xe1+ye2的形式,其中x,y是一对实数。(x,y)就是向量 的坐标,坐标唯一 地表示了向量 ,从而也唯一地表示了点p.
2.向量的坐标:
向量的坐标等于它的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
3.基本公式:
(1)前提条件:a(x1,y1),b(x2,y2)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点,m(x,y)为线段ab的中点。
(2)公式:
①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ab|=(x2-x1)2+(y2-y1)2.
②中点坐标公式
4.定比分点坐标
设a,b是两个不同的点,如果点p在直线ab上且 =λ ,则称λ为点p分有向线段 所成的比。
注意:当p在线段ab之间时, , 方向相同,比值λ>0.我们也允许点p在线段ab之外,此时 , 方向相反,比值λ
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已知两点a(x1,y1),b(x2,y2),点p(x,y)分 所成的比为λ。则x=x1+λx21+λ,y=y1+λy21+λ。
重心的坐标:三角形重心的坐标等于三个顶点相应坐标的算术平 均值,即x1+x2+x33,y1+y2+y33.
一、中点坐标公式的运用
?例1】已知 abcd的两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4,2),b(5,7),对角线的交点为e(-3,4),求另外两个顶点c,d的坐标。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交点为两个相对顶点的中点,利用中点公式求。
解:设c(x1,y1),d(x2,y2)。
∵e为ac的中点,
∴-3=x1+42,4=y1+22.
解得x1=-10,y1=6.
又∵e为bd的中点,
∴-3=5+x22,4=7+y22.
解得x2=-11,y2=1.
∴c的坐标为(-10,6),d点的坐标为(-11,1)。
若m(x,y)是a(a,b)与b(c,d)的中点,则x=a+c2,y=b+d2.也可理解为a关于m的对称点为b,若求b,则可用变形公式c=2x-a,d=2y-b.
1-1已知矩形abcd的两个顶点坐标是a(-1,3),b(-2,4),若它的对角线交点m在x轴上,求另外两个顶点c,d的坐标。
解:如图,设点m,c,d的坐标分别为(x0,0),(x1,y1),(x2,y2),依题意得
0=y1+32 y1=-3;
0=y2+42 y2=-4;
x0=x1-12 x1=2x0+1;
x0=x2-22 x2=2x0+2.
又∵|ab|2+|bc|2=|ac|2,
∴(-1+2)2+(3-4)2+(-2-2x0-1)2+(4+3)2=(-1-2x0-1)2+(3+3)2.
整理得x0=-5,∴x1=-9,x2=-8
∴点c,d的坐标分别为(-9,-3),(-8,-4)。
二、距离公式的运用
?例2】已知△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4,1),b(-3,2),c(0,5),则△abc的周长为()。
a.42 b.82 c.122 d.162
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直接求解,然后求和。
解析:∵ a(4,1),b(-3,2),c(0,5),
∴|ab|=(-3-4)2+(2-1)2=50=52,
|bc|=[0-(-3)]2+(5-2)2=18=32,
| ac|=(0-4)2+(5-1)2=32=42.
∴△abc的周长为|ab|+|bc|+|ac|
=52+32+42
=122.
答案:c
(1)熟练掌握两点 间的距离公式,并能灵活运 用。
(2)注意公式的结构特征。若y2=y1,|ab|=(x2-x1)2=|x2-x1|就是数轴上的两点间距离公式。
必修一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