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优质6篇

时间:
couple
分享
下载本文

要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仔细思考,这样的反思才有价值,教师要抓住每一节课的闪光点,进行教学反思,莘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优质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优质6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1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基础上进行的,是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一个重要资料,也是操作性课题,感觉比较抽象、枯燥。这节课中数学概念教多,有1°的认识、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量角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必须的难度。

课堂上我首先经过故事讲述、动态演示1度角的产生;还让学生闭眼感知想象1°的角有多大,自我画1°的角。使“度”的概念形象化,并且分解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难点。刚开始我发现有些学生拿着量角器就想量角,但却不知怎样放在要量的角上。于是我及时让学生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一样的角,并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一样的角。认识量角器时,我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我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回答很不错,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两行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行从左往右,一行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度”“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等。但在读角时学生却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这时我让学生在量角器上读出内圈和外圈相对的两个角的度数如(30°、150°),学生经过这两个角的认读,认识到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

同时还要注意读量角器上没有标数的角如(75°)这样能够让学生注意,不仅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并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一样的角就容易了。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说如何量角的。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2

通过研究教材,我认为重点是:认识量角器,探索总结量角的方法。把难点定为:理解基于量角器的结构为本的量角的方法。我想只有从知识的逻辑性上来引导学生经历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分四个层次,加强操作对量角器的认识的教学。

努力想象学生认识一个工具的过程,我觉得学生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一个测量工具,而以前已经学过了直尺等测量长度的工具,这可以说是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同时也有操作测量工具的'一般经验。因此这样提问“和我们已经学过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比一比,量角器是什么形状,上面有什么?”使学生立即唤起已有认知:都有刻度。故此,先引导学生认识刻度线和刻度是比较自然的。

怎样让学生关注中心点呢?我想,平均分成180份,这些线都是从一点出发把半圆平均分的,因此,问题设计为“这些等分线从哪里为起点等分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量角器这样构造的道理。

然后以此为基础认识1°的角。顺着刚才的思路引导学生从1份起认识1°的角。通过用笔尖指、用塑料丝摆、内外圈找不断深化对1°的角的认识,由此带出对“0°刻度线”的认识。

接着安排在量角器上进一步找内外圈指定度数的刻度线;以及在量角器上内外圈摆出指定度数的角。不断丰富学生对量角器结构的认识,为学习量角打下坚实的基础。

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

从认量角器的过程中,组织了丰富的活动,有观察、比较、数一数、指一指、摆一摆等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感官、全方位地触及量角器的构造的各个方面在活动中,都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操作活动,并有让学生反思的空间,如摆角活动之后,让学生反思“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理解“要摆多少度的角,只要从内圈或外圈的0°刻度线起找出指定角的刻度线,这两条刻度线所夹的角就是该角”。

在探索量角方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量出指定的50°的角,。考虑到学生实际,让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参考教科书上的图示。让学生尝试之后,再来交流。在这个过种中我注意收集典型的错误,在交流中让学生辨析,并提供预设的一些典型错例作为补充,丰富学生对量角过程中的注意点的认识。

不足之处:在量角过程中,有些学生不太明确0°刻度线,导致量角时弄错是看内圈还是外圈的刻度。说明在认识量角器时,应重点强调0°刻度线,在摆角活动中还可以适时指出“0°刻度线是摆角的起点,从这一边到另一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这个角”,以此映射出也是量角的起点。弄清了看角的刻度数的起点,就有利于学生顺势看另一边所对的刻度数。同时认识量角器的构造需要进一步优化,以节省时间。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3

一、从教学环节反思

读讲精练教学法是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变教师讲解为学生汇报讲解,然后在学生汇报讲解的浅显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难点进行研讨、争辩,促使学生间合作交流,使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个重点字、词都理解到位,剖析明白,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从开始时语言表述不清到表述完整、明晰,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本节课我深感此环节处理的不太好,教学法体现极不明显。

1、指导学生读书环节:

由于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到三年级,看书习惯差,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低,加之选用的教学内容文字少,图较多,这就需要教师应及时给低年级学生以具体的读书提示,起到指导的作用,而不能范范的让他们想“从书中看明白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上课时我看到好多学生看书时茫目,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这也是造成后面学生汇报讲解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觉得读书提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区别对待,低年级学生的阅读提示必须浅显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然后带着问题去看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2、学生汇报讲解环节:

以言语训练为主线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环节正是突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所在之处,但是低年级学生小,从书中读不出自己理解出的知识,只能照书念出看到的一些词句。这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点拨、疏通学生讲解的积极性,并且及时帮他们扫清思维障碍,讲解时的疑惑,这样使讲解的学生学的更明白,没学到此部分知识的学生也能学会,学的不对或不到位的学生重新学习,达到全体都理解、学会的目的。本节课我感觉学生讲解不到位,关键在于我引导、点拨不到位,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书面上,没有深度去理解,去挖掘,始终由我牵着学生在看,在说,很牵强。主要表现在:

(1)引导学生关注量角器为什么是比较角大小的一种好方法时,本意想利用读讲精练教学法中的'八个技巧之一“咬文嚼字”,使学生从中找到“方便”、“准确”二字加以理解,教学完用量角器量角后,再返回来理解“准确”、“方便”二词用在此的含义,但是,课上处理的却很匆忙,很浅显。

(2)学生讲解把握不够充分,一名学生讲解时,老师应关注到其他学生的反应,有不同意见或补充应及时给其机会,不应为了赶时间而视而不见,打消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不再想发言的局面。这一点是我没有深刻理解“讲解”环节的含义,应该让学生互相讲,互相交流,有了争论,教师再点拨、引导,这样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使课堂活而不乱,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学习用量角器测量角时

角1与角2的测量方法相同,学生讲出了其中一个角的测量方法,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方法一带而过,没让学生说一说或尝试操作一下,感觉处理欠扎实。现在想想,如果将另外一个角的测量放在初试验证环节,让学生用量角器仿照书上的样子,实际摆一摆,放一放,这样降低了摆放量角器的难度,也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落实到操作体验上,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

4、练习是本节课处理最失败的环节。时间再短也应保证练习的扎实与有效。

练习是为了巩固新知,训练思维,培养能力,所以它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读讲精练教学法将练习定为分层精练,要求练习的数量不要多,但包含的思维程度要大,这样提高了练习的效率,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本节课的第一个练习是为了检验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教学中我处理此题非常欠妥。对于第3个角“钝角”的测量,学生汇报出现了不同答案,我没有在课堂上处理、纠正,而是为了赶时间奖其放在课下进行。问题的出现就说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学会用量角器准确测量角的度数”掌握还不太明白,草草处理只会使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模棱两可,本节课的教学也没有真正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从教以来从来没有犯过的错,在这么重要的比赛中却因自己只顾一味的考虑时间而铸就了教学中不应该出现的严重错误。这是一个教训,类似的事情决不会再次在我执教的课堂上发生,再精彩的练习可以不要,不处理,但是既然练习了,就一定要进行的扎实、到位,为学生的学习负责。

(2)拓展练习的处理也很欠妥当。学生猜想完后,都急于知识正确答案,因此,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应该及时给学生出示答案,消除发言学生对自己答案的怀疑,然后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猜想的理由和依据,这样既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用量角器测量角这一教学重点,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训练言语、思维条理性的目的。

从整节课上我看到了自己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研究实在不成熟,但是,从这些遗憾中,让我对读讲精练教学法的认识更深了一层,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有针对性的运用好读讲精练教学法,真正领悟到读讲精练教学法的精髓所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从教学能力上反思

1、不能合理把握、分配教学时间。

本节课看似简单,其实操作性很强,能上好这样一节课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课前虽然我对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都做了精心的计划,但是,具体实施时却不很理想。

2、教学环节衔接的过渡语激励性不强。

过渡语的使用应该使学生愿意听,能听进去,并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指引着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意过渡语的精心推敲,语言要简炼,切实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学评价语落实不够恰到好处。

教学中,我评价学生不够及时,评价语不够贴切,不够恰到好处,因此,就显得对学生的评价平淡,无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易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教师的评价语不能泛泛而言,这样就显得评价语苍白无力,而应该要有针对性,起到激励学生与调动学生发言积极性的作用。

4、课堂教学语言欠严谨。

数学教学要求语言简炼、准确,每一句话说出来要强调它的作用,要使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没有用的话尽量不说或少说。在教学中,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还时常有口误现象,属于本人教学欠严谨,需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时刻注意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节课都当成比赛来讲,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5、教学不够大方,拘谨。

在教学中,总感觉自己放不开,顾虑太多。有时抛不开教案,有爬教案的思想,再者欠缺创造性教学的魄力,尤其在比赛时,自己感觉很拘谨,很规矩,怕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手段用不对,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内在的知识欠缺,也缺乏比赛经验,锻炼机会少。

6、自身的讲课艺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听完别的老师的课,我更加感觉到自己讲课的艺术性不够好。课上,我应该合理利用自己的体态语,例如手势、眼神、表情等,这些都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再有就是如何在数学课上充分利用自己的语气、声音的轻重、高低、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听讲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始终能紧跟老师的思路专心学习。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4

这一课时,我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由两个角比大小,大多少的问题提出,引出产生角的“计量单位-度”的必要性。通过认识1度的来源,认识量角器的原理的构造。再尝试量角的过程中掌握量角的操作步骤。我的教学准备有:ppt、量角器、三角板。

在教学环节上,在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明确每个构造的名称,本结构过于仓促,导致学生再后面量角的过程不能准确的使用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还有上节课角的认识,顶点-边-边的认识时间也不够,所以无法正确的表达。掌握量角的步骤时,先让学生尝试量∠1的度数,我在学生当中巡视,有几个学生发现要点点重合。虞茂豪同学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发现了量角的步骤,于是请他在黑板上演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了量角的`步骤,并完成书上量角步骤文本横线。为方便记忆,板书三句口诀“点点重合,线边重合,在内读内圈,在外读外圈“。然后每个学生量∠2的度数,我每个学生都看过去,操作不当给予纠正。临近下课,由学生上讲台量黑板的一个角,会量会说的就可以出教室。量角过程花了大量时间,整整用了一节课,导致本课时花了两节课多的时间。午间批改习题完成质量来看,学生还是掌握的很不理想。

量角步骤技能的掌握很重要,需要学生在大量操作的情况下才能熟练掌握。为让每个学生掌握,我实在花费了太长时间,两节课多,这是不符合教学安排的。

问题:要让每个学生在40分钟内很好的掌握量角的技能,要如何做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5

?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各种角的度数。

曾看见过学生拿着量角器手无足措的样子,用量角器的直边和圆弧夹的角比在角上,原来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角,并让学生在纸量角器上画出各种不同大小的角,这样在动手过程中认识了量角器的中心点、0度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度的角,还掌握了度数的写法。接着我让学生观察画在纸量角器上的各种角,找找它们的共同点:角的顶点都在量角器的中心点、都有一条边在0度刻度线上,从而让学生明白量角的本质就是让量角器上的角与要量的角重合,也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怎样重叠呢?我安排学生讨论,并且动手操作。通过讨论与操作,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线表示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大小。这样量角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教师的教怎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会量角,还理解了量角的本质。也正因为理解了量角的本质,学生变得“自能”“自得”了,真正实现了在技能教学中还学生一个独立思考与创新的空间。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篇6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以往教学这一内容时,从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认识,教师必然有一大段的介绍与陈述,而且字字精练,讲究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从教师的角度讲,这说明教师对知识理解透彻,语言表述能力较强。但再看看学生吧,什么度、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本节课是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去教学概念的:先由比较角的大小着手,当两个类似大小的角出现时,形成了第一个认知冲突,由此学生想出了很多比较大小的方案,从教师的角度,这些方案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方案就很有创意了。第二个认知冲突便是学生提出问题“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多小?学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虽然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于后者。不过还有个别学生掌握的不太好。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优质6篇相关文章:

高中英语教学反思总结6篇

弟子规的教学反思6篇

一上秋天教学反思最新6篇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推荐6篇

9加几教学反思优秀6篇

积的近似值教学反思6篇

二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6篇

老师线上教学反思和总结6篇

历史老师教学总结与反思6篇

数学课课堂教学反思总结6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优质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86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