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教学反思优秀6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积极的态度写教学反思,才会帮助我们在教学中有一个不错的发挥,认真写好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师所必须要具备的一项技能,下面是莘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认识一教学反思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认识一教学反思优秀6篇

认识一教学反思篇1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地名,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自己身边一些地方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

有了以前学习米的`经验,这节课我十分注重实践这个环节。在课前,先带学生饶着学校操场走了5圈,用了20分钟左右,学生感觉走1000米有点累,初步体验了1000米这个路程比较长。在课堂上又举了很多用千米做单位的例子,如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汽车行驶、飞机飞行的速度等等,使学生对千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发现加强实践训练后,学生在作业中错误较少。

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学生亲自实验并拍下视频,自己感受走多少米要用多长时间,对路程与时间也有了一些感触。回过头来再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兴趣更浓,觉得很贴近自己的生活,这样一来学生愿意去听、去了解、去学习。

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课前所做的准备,以及大量的贴近生活的实例。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例如本节课抽象的知识,如何能更好的让学生有具体的体验,我觉得还是应该走进生活不断的实践,这里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情况,这里也充分的说明数学是离不开生活实际的。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将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体现出高效课堂这一宗旨,充分利用好每节课,让学生收获满满,也让自己感到充实。

认识一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幼儿初步理解0的含义。

2。、规范0的写法,让幼儿能够正确地书写0。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0的含义。

教学难点:

规范0的写法,能够正确地书写0。

教学准备:

ppt课件、实物、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1—5这几个数字宝宝了,下面老师出示卡片,请看卡片上是几就拍几下手掌。

(二)情境引入

(1)揭示0的第一层含义:0表示没有

1。师: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看看,它是谁?生:小猴,吃桃。小猴子发现了一盘桃子,可高兴了,看盘子里面有几个桃子呀?我们用数字几来表示?

(2)小猴子肚子饿了,吃掉了一个桃子,还有几个?我们用数字几来表示?,又吃了一个,盘子里什么都没有了,那我们应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小结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2。小朋友们,看看这个哥哥手里有几个气球?哥哥不小心松开了手,2个气球都飞走了,那现在他的手里还有气球吗?没有气球了我们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3。笑脸

小结:“0”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数字1。2。3。4。5一样,也是一个数,它表示没有的意思,像之前的例子一样。

师:小朋友们认识了数字“0”,那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0”?

(三)故事导入书写“0”

1。有一天呀!毛毛虫要和它的好朋友进行田字格赛跑,它要经过这几个地方(上线、左线、下线、竖中线)毛毛虫从上线起点开始,向左跑经过左线,到达下线,中途休息了一会儿,继续跑,最后到达竖中线,然后回到了起点的位置上线。

师: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毛毛虫在田字格赛跑中的路线像数字几呢?

2。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字0。你能说说0像什么样吗?

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黑板上的0像圆圈吗?(有点像)

0没有那么圆,有一点长,有一点扁,像个椭圆。

师:观察得真仔细。老师给数字宝宝0编了一个儿歌,请小朋友仔细听老师的儿歌:

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要想把它写的好,封口之处是关键。

想知道0到底怎么写吗?写的时候要注意:在上线偏右的地方碰线,在下格左线的中点处开始转弯,在下线偏右的地方碰线,起笔在上格右线的中点。(从上端正中偏右起,向左画弧,虚线以下碰左线,再碰下线、右线,画成一个斜斜的椭圆,向上回到起笔的地方为止。)看,写出来的线多圆滑呀。

3。小朋友们还记得毛毛虫田字格赛跑的路线吗?请小朋友们伸出手指我们一起把毛毛虫赛跑的路线画一下(书空)

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你身边的纸,把纸中的数字0描一下,比一比看谁描写的美观整齐。

回顾反思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认识了数字的新朋友——0。生:知道0表示一个也没有。

生:还学习了怎么写0。

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好朋友“0”,当表示一个也没有时可以用0表示,“0”还有很多的含义,请小朋友们去找找生活中的“0”,它还表示什么含义。

认识一教学反思篇3

在学习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这节课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上图形课与计算课有很大的不同,计算要求学生细心,而图形不仅有这样的要求,更多的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和感受各种图形,例如练习中提到的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伸缩性,即容易变形,可以让学生准备四边形的小木棒支架,拉着两个顶点,显示出了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学生经历亲自体验四边形伸缩性的过程后很容易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图形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操作并思考讨论等形式来完成。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一步体会了多边形的基本特征,比如折一折、剪一剪等,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多边形的特征,巩固了新知,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体验到经历合作探索、交流倾听的过程,更激活了思维、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所以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在学习多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我感觉部分学生在画多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不喜欢用直尺作图,作图很随意,一点不规范。这些可能是在教学中作图的时候,对学生数学作图科学性和规范性要求不够,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注意这些,让学生改掉这种不好的习惯。

认识一教学反思篇4

1、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是创造的灵魂。”在教学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从内向外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和乐于探索。

2、形式多样的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与平面图形。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平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纸上画几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或长方形),加深学生对这个平面图形的认识,形成表象;摸一摸、折一折三角形(或长方形)纸,从观察、操作中认识这个图形;闭上眼睛想一想样子,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三角形(长方形),在说中学生从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体的实物上,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还有学生按照描→围→画→摸、折→记→说的步骤自己认识正方形和圆。整个操作过程从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生在参与操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尝到学习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3、自由充足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的语言交流对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重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每次学生动手操作后总让他们与同桌或者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发现,或者是让他们互相检查、互相纠正。不管是说,还是检查、纠正,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进行交流。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正方形和圆时,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合作交流。这些自由充足的机会,学生不仅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从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4、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生活化

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每种平面图形都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数学知识。每每认识完一种平面图形都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什么东西的面是这种平面图形。还有课外实践作业:跟父母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今天学过的平面图形。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习中与生活联系,而且在课外实践中与生活联系。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服务于生活。

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了小组合作自学正方形和圆,小组长在这一个活动中并没有发挥到作用。如何使小组学习能得到完美的效果,小组长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将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认识一教学反思篇5

?吨的认识》重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吨的观念。力图体现“猜测、验证、操作、感受”等以学生“体验”为主的总体思路。根据课堂实况具体反思如下:

一、以“动态生成”为魂,发现知识的生长点。

1、猜测中生成的悬念:

一开课,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担猜测的,老师预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多重,使孩子们引起对吨的悬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矿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吨。50桶20千克的矿泉水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会有1吨。而在班级内有52个小朋友,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有小朋友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这么多同学去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会超重,产生不安全的隐患,渗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说到:60×25=1500千克,1500千克就有1吨500千克了,超过1吨了,依次得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这样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整堂课在知识呈现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动态生成中产生知识的生长点。

二、以“体验学习”为主,变革学生学习方式。

1、体验于建立表象时:

通过掂2分硬币,体验1克的感受,再次提1千克的物品,静静地体验1千克的物品提在手中,停留片刻,有沉的感觉,通过掂、提的亲身经历,对1克、1千克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接着试抱老师,抱不动,估计老师的体重,想象20个老师合抱在一起约有1吨,1吨有多重:1吨重的物品还能用手来掂、提吗?通过掂、提、抱等体验活动,初步建立了“吨”的表象,初次感受到“吨”。

2、体验于方法引出时: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猜一猜体重,听一听真实的体重的体验活动中,动态生成了一个新问题:现在咱们班有60个小朋友,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那么全班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呢?此时就涉及到了“1500千克”,超过了1吨该怎么表达自己此问题,很自然地引出了1500千克=1吨500千克,4吨800千克=4800千克……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引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将学习变成了主动的学习。

认识一教学反思篇6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局部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同学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一、从观察中考虑

小同学学习数学是一个考虑的过程,“可以说,没有考虑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考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我出示书本例1的表格后,引导同学进行观察,并考虑:表格中的两种量怎样变化的?两种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同学在观察中考虑、在考虑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同学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同学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让同学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自学“试一试”,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做到:同学自身能学的`自身学,自身能做的自身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多少倍。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一定的”。尽管同学观察、归纳的程度不一,但确实符合同学的认知

三、在生活中运用

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布置了让同学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并判断一些量是否成正比例,培养同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认识一教学反思优秀6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教案7篇

认识7和8教案大班数学反思7篇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6篇

秋天反思教学反思6篇

秋天反思教学反思精选6篇

中职教学反思6篇

《箫》教学反思精选6篇

高三数学教师教学反思6篇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6篇

初三化学教师教学反思6篇

认识一教学反思优秀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8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