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教案时,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果希望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教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莘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黄鹤楼》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黄鹤楼》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
2、解释题意。
3、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你能不能背你所学过的一些李白和孟浩然诗句给大家听听。生背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回顾以学知识,激发他们对李白和孟浩然的敬佩之情,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下文的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朋友孟浩然,还写了一首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
师简单介绍“文包诗”这种体裁:本课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意境。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
(文包诗是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常见的一种体裁,在这里结合课文对此作一介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画出本课生字词,并熟读生字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脍炙人口 饯行 伫立 凝视 暂时 孤帆 唯见
(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投影出示生字词,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
通过刚才自学,你弄懂了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提出来交流一下。(不懂的联系上下文理解)
(3)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一些句子的朗读。
如:1、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送行。
二、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
四、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如还有一些句子的朗读,在读的过程中随机指导。
(不适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总结、过渡。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朗读了课文。生字,我们不仅要会读,也要做到正确书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写这些生字。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课后习题)
1、 学生认真观察生字,思考:在写每个生字时,应注意些什么?
每一个生字生先说,教师进行总结,范写。
如:孟:上下结构,“子”、“皿”形扁,并且“子”、“皿”中的二横一样长。
饯:左窄右宽,左边“饣”的横钩不宜长,竖钩的竖稍长,右边的二横稍短并略向上翘,撇画要放开,落笔在竖提的交界处。
酒: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五笔是竖弯不是竖,第六笔不连左右,最后一横既连左又连右。
饮:左部与“饯”的左部一样,右部第三笔撇要对准上面两笔相连处起笔,竖撇,撇到竖提交界处。
暂:上下结构,“车”和“斤”要紧凑,“车”的末笔是提。下面的“日”稍扁。
帆:左部窄瘦,中间一竖直,右部的“凡”的撇为竖撇。
脍:左窄右宽,左边的二横连左不连右,右边的“人”的撇、捺要放开。
炙:撇和横撇稍平,下面“火”的点略低,撇略高。
孤:左窄右宽,左边的末笔是提不是横,右边的第一个撇是平撇,第二个是竖撇,竖提的竖要稍长,捺要竖一点,成一弧度捺下来。
2、 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
(认认真真读好书,端端正正写好字,是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课后也有这样的练习,所以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当然学生不可能观察得那么仔细,教师可和学生共同去完成。
这些生字的出现可用多媒体出示,这样就更形象、生动了。)
五、布置作业。(课外)
体会人物感情,练读课文。
《黄鹤楼》教案篇2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
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课堂上,老师还介绍了:“飞檐”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释“点点”倒会难煞人,教师的基本功可要好哇】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联系上下文,恰到好处。】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对“脍”的解释让听课的教师大感兴趣,指导写好“炙”,给人的感觉是扎实,相信学生一定会记得牢,写得好。】
?这段教学中王恒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既有读准的训练又有疏通的目的,还有理解字词指导,容量不小。方法多样,学生主动学习,自问自答,确有困难处,教师点拨,很精彩。】
?期间,有学生质疑:触动、吟的意思,这是老师没有预设的。教师镇定地引导学生达到共识:“触”是摸、碰,连摸都不能摸,动也不能动,可见情感之深;对“吟”的理解,老师用自己投入的吟诵让学生直观地感悟。这样的处理是需要灵感的。】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2、学生回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强烈的意识,学生就会“自能读书”。】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2、学生自提要求,选择一个小节练习。【鉴于是高年级,选择性地读而不是通篇指读是可行的。】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这是再一次整体感知。】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黄鹤楼》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a案)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五、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设计(b案)
一、引题解题
同学们,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魅力的便是古代诗歌。诗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千百年来人们把诗作为了情感的寄托。
有一种情感,它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它美好却又略显遗憾,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
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就是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千百年来,诗人们在送别之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送别诗。(板题、读题)
问: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之”在这里是到某个地方去的意思。(再读题)
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吗?那么黄鹤楼呢?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二、读准字音
同学们,以前你们学习古诗,运用过哪些方法?
这些都是好方法,我们今天都可以用上,下面让我们来读诗,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
(板书:学习方法,多读)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先把诗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学法指导
1.这首诗的格式是七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可是却成为了千古流芳的佳作,这真是一字千金啊!我们一定要好好品味。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在读的过程中,把诗中每个字都仔细揣摩,参考注释想想它们的意思,把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画下来。
2.让我们看到一二句诗,这其中有没有哪个关键词让你印象深刻或者疑惑不解呢?
西辞辞是什么意思?告别西边去哪里呢?
下扬州“下扬州”为什么要用“下”字呢?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地方都在长江沿岸,扬州在黄鹤楼的下游。从“下”这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写诗,用字都非常准确,一定要细心对待诗中的每一个字,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
(板书:抓关键词)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烟花三月烟花是什么意思?借助了注释来学习古诗,这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板书:借助注释)
“烟花三月”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件出图音乐)。
谁能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子形容一下送别时的美景?
仅仅只有花吗?真是一片生机勃勃啊,这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让我们想像看到朦朦胧胧一片花的海洋。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长江沿岸的一片繁华似锦。让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孟浩然在这样的美景相伴下,安全的到达了风景秀丽的扬州。这正是李白所希望的,是他对朋友的美好祝愿。这“烟花”二字透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刚刚我们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意,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板书:想象画面)
刚刚我们通过这些方法,学习了一二句诗,请问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四、学生自学
一二句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送别场面。那么,三四句诗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描写景色来抒发自己情感的呢?请同学们运用黑板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句诗。
你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这两句诗的?
孤帆李白先看到了孤帆,长江上可能不可能只有一只孤独的帆船?可为什么李白认为那是一片孤帆呢?是啊,此时作者的眼中只有朋友远去的影子。
尽尽是没有了,还看的见朋友的帆船吗?那么也就是作者的眼睛一直目送着朋友的帆船。李白为什么会一直看着船,不肯离去,直到看不到为止呢?在古代,交通和资讯都不发达,两人若是分别了,想要再见面就非常难了。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从这个尽字上,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唯见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唯见是只看见,也说明看不到别的了,李白他还想看到什么?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就像时间一去不复返,江水带走了他和孟浩然两个人喝酒聊天、吟诗作对的美好日子。他们的友谊是多么的深厚啊!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请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一句诗。(齐读)
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还在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齐读)
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齐读)
五、提升拓展
听了同学们读得那么深情,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课件放音乐,师范读)
(音乐不停)怎么样?你们还想读吗,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就怎么读。
人生充满着别离和重逢,从古到今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样的深情、一样的情景,不一样的美丽诗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是出自一首送别诗,它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到的《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赋得古远草送别》《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中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神,希望今天的课能够让同学们爱上古诗,学会如何学古诗。
记得我们的方法吗?要多读,并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想象当时的画面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赋予诗鲜活的生命力。
《黄鹤楼》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学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⑶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孤帆、尽:
①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情永在
⑶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黄鹤楼》教案篇5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⒈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 孟浩然)
⒉根据回答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⒊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学习第二自然段。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⒉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⒊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孟浩然)
⒊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⑴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⑵指名表演。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出示并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什么叫脍炙人口?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黄鹤楼》教案5篇相关文章:
★ 5大领域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