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优秀教案6篇

时间:
Mute
分享
下载本文

灵活的教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调整,教案中是否包含了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资源,能够显示出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下面是莘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物理优秀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物理优秀教案6篇

物理优秀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幼儿探究摩擦力的兴趣。

2、发展幼儿思维,能尝试用多种办法改变摩擦力的大小。

3、引导幼儿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陀螺

2、玻璃球、干枣、斜面、轮胎、麻绳、带拉链的衣服、蜡烛、饮料瓶、毛巾。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感知摩擦力的存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请部分幼儿演示拔河比赛

2、请小朋友说一说,手抓住绳子后有什么感觉。

教师小结:会感觉到一种阻碍我们的手和绳子摩擦的力,这叫做摩擦力。

二、展??

1、教师:摩擦力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而且它还有一个古怪的脾气,就是有时候大,有时候小。

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研究一下这个古怪的摩擦力呀?

2、实验:摩擦力

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1)让陀螺在光滑的木板和铺有绒布的木板上转动,比较那个陀螺会最先停下来。

提问:哪个陀螺会最先停下来,为什么?

小结:铺有绒布的木板上的陀螺会最先停下来,因为绒布很粗糙,摩擦力大;

光滑的木板因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所以陀螺转动的时间长。

(2)夹玻璃球和夹枣比赛。

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将装在瓶子里的玻璃球和装在瓶子里的枣夹出放在盘子里,

看看哪一组最先夹完。

提问:这次你有什么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小结: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

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3、动脑筋想办法,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摩擦力有时大,有时小,有时候会帮助我们,有时候又会给我们制造麻烦,

现在请小朋友开动脑筋,让摩擦力帮助我们做好事。

(1)衣服上的拉链拉不开怎么办?

(让幼儿尝试用蜡烛减少摩擦力解决问题。)

(2)饮料瓶的瓶盖打不开真么办?

(让幼儿尝试用毛巾包住瓶盖增大摩擦力解决问题。)

4、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增大:鞋子和轮胎的花纹、跑道、钉子鞋等。

减小:润滑油、磁悬浮列车等。

小结:原来,摩擦力是可以增大或减小的,我们小朋友要动脑筋让它们帮助我们。

三、结束

幼儿自由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力。

物理优秀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物理优秀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九节的内容,它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深化和实际应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巩固电学问题的分析思路,加深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容

2、理解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基本原理,体验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探究过程。

3、用解析法和图象法求解电动势和内阻。

4、使学生掌握利用仪器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并通过设计电路和选择仪器,开阔思路,激发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实验研究中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

2、学会利用图线处理数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技能,具备敢于质疑的习惯、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图线处理数据

难点:如何利用图线得到结论以及实验误差的分析

四、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分析:

①掌握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会利用该定律列式求解相关问题。

②掌握了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2.学习能力分析:

①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断提高,能够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的能力。

②具有初步的概括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力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回顾上节所学内容,引入新内容

教师: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那么此定律文字怎么述?公式怎么写?

学生: 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提出问题:现在有一个干电池,要想测出其电动势和内电阻,你需要什么仪器,采用什么样的电路图,原理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到的大致答案为:由前面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可知e=i(r+r),或e=u+ir,只需测出几组相应的数值便可得到,可以采用以下的电路图:

这几种方法均可测量,今天我们这节课选择用 测量的这一种。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1.实验原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

2.实验器材:

学生回答: 测路端电压; 测干路电流,即过电源的电流。需测量的是一节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v,内电阻大约为零点几欧。

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规格要根据实验的具体需要来确定,看看我们用到的电路图里面 、 各需测的是什么?

提出问题:选用电路图时,还可将 接在外面,原则上也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在做实验时是否两个都可以,还是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学生回答:两种方式测量都会带来误差。

采用图1 示数准确 示数偏小

采用图2 示数准确 示数偏小

选用哪种方式,要根据实际测量的需要确定,现在要想测出电源的内阻,如果采用图2方式,最后得到的结果相当于电源内阻与电流表内阻的总和,而两者相差又不太多,这样一来误差就会比较大,所以应采用图1的电路图。明确各仪器的规格:

电流表0~0.6a量程,电压表0~3v量程。

滑动变阻器0~50Ω。

此外,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3.数据处理:

原则上,利用两组数据便可得到结果,但这样做误差会比较大,为此,我们可以多测几组求平均,也可以将数据描在图上,利用图线解决问题。

明确:

①图线的纵坐标是路端电压,它反映的是:当电流i增大时,路端电压u将随之减小,u与i成线性关系,u=e—ir。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是电源的性质,所以也叫电源的外特性曲线。

②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中,u与i成正比,前提是r保持一定,而这里的u-i图线中,e、r不变,外电阻r改变,正是r的变化,才有i和u的变化。

实验中至少得到5组数据,画在图上拟合出一条直线。要求:使多数点落在直线上,并且分布在直线两侧的数据点的个数要大致相等,这样,可使偶然误差得到部分抵消,从而提高精确度。

讨论:将图线延长,与横纵轴的交点各代表什么情况?

归纳:将图线两侧延长,分别交轴与a、b点。

a点意味着开路情况,它的纵轴截距就是电源电动势e。

说明:

①a、b两点均是无法用实验实际测到的,是利用得到的图线向两侧合理外推得到的。

②由于r一般很小,得到的图线斜率的绝对值就较小。为了使测量结果准确,可以将纵轴的坐标不从零开始,计算r时选取直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求得。

4.误差分析:

实验中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请同学们进一步讨论,得到的数值是偏大还是偏小?(提示:利用图线及合理的推理)

可以请几位同学发言,最后得到结论。

因为 电压表的分流作用

所以 i真=i测+iv

即 (i真—i测)↑,

反映在图线上:

当 u=0时,iv→0 i→i真

故 r真>r测 e真>e测

5.布置作业:

认真看书,写好实验报告。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步骤:

三、数据处理:

计算:

图像:

四、误差分析:

十、教学反思:本节课重在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学校:临清三中 学科:物理 编写人:孙风武 审稿人:盛淑贞

多用电表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学习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掌握科学测量的主要步骤。

二、预习内容

一、实验目的

测定电源的________________。

二、实验原理

1、图2.6-1中,电源电动势e、内电阻r,与路端电压u、电流i的关系可写为

e=______________。(1)

2、图2.6-2中,电源电动势e、内电阻r、电流i、电阻r的关系可写为

e=______________。(2)

3、图2.6-3中电源e、内电阻r、路端电压u、电阻r的关系可写为

e=______________。(3)

e r r

e r r

图2.6-2 图2.6-3

实验原理1是本节课的重点。测出几组u,i数值,带入(1)式得到的方程两两组成方程组,可得到e,r值。这种方法误差较大。还可以多测出几组u,i值,然后在u-i坐标平面内描出各组u、i值所对应的点,然后通过这些点画一直线,如图2.6-4所示,直线与纵轴的的交点的纵坐标就是电池的电动势的大小,直线与横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就是电池的短路电流io=e/r,因此可求的内电阻r=e/io。

三、实验器材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关、

导线。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学会科学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有公式法和图像法。

学习重难点:图像法计算e、r。

二、学习过程

实验步骤

1.连接电路。如图2.6-1所示。电流表取0.6a量程,电压表 o io i/a

取3v量程,移动触头位置使连入电路中的有效阻值_______。 图2.6-4

2.测几组(i,u)值。闭合电键,移动变阻器触头位置,使电流有明显示数,记下一组(i,u)值,断开电键。用同样方法,多次移动变阻器触头位置,记录多组(i,u)值,然后断开电键。

3.建立坐标系、描点。纵轴表示__________,横轴表示__________,取合适的标度,使所描坐标点分布绝大部分坐标纸,必要时纵坐标可以_________________。

4.据描出的坐标点作出u-i图像。应使图象尽量多的通过描出的点,不在图象上的点要尽量对称的分布于图线两侧,误差很大,应坚决舍弃。

5.测算电动势和内电阻。准确读出u-i图线与纵轴和横轴的交点坐标,并带入u=e-ir中,算出e=?r=?

?典型例题】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所用的电路如图2.6-5所示,一位同学测得六组数据如下表中所示。

组别 i(a) u(v)

1 0.12 1.37

2 0.20 1.32

3 0.31 1.24

4 0.32 1.18

5 0.50 1.10

6 0.57 1.05

(1)试根据这些数据在图2.6-6中作出u-i图线。

(2)根据图线得出电池的电动势e=____v,电池的内电阻r= ________ 。

(3)若不作出图线,只选用其中两组u和i数据, 可利用公式e=u1+i1r,e=u2+i2r算出e和r,这样做可能得出误差很大的结果,选用第______组和第 ______组的数据,求得e和r误差最大。

(三)反思总结

误差分析是难点

(四)当堂检测

1.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待测电池、开关和导线配合下列哪些仪器.可以达到测定目的( )

a.一只电流表和一只滑动变阻器

b.一只电流表和一只电压表

c.一只电流表和一只电阻箱

d.一只电压表和一只电阻箱

2.下面给出多种用伏安法测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数据处理方法,其中既减小偶然误差,又直观、简便的方法是 ( )

a.测出两组i,u的数据,代入方程组e=u1+i1r和e=u2+i2r中,即可求出e和r

b.多测几组i,u的数据,求出几组e,r,最后分别求出其平均值

c.测出多组i,u的数据,画出u—i图像,再根据图像求e,r

d.多测出几组i,u数据,分别求出i和u的平均值,用电压表测出开路时的路端电压即为电压势e,再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内电阻r

3.现有器材:量程为10.0ma、内阻约30 -40 的电流表一个,定值电阻r1=150 ,定值电阻r2=100 ,单刀单掷开关s,导线若干。要求利用这些器材测量一干电池(电动势约1.5v)的`电动势。

(1)按要求在实物图上连线。

(2)用已知量和直接测得量表示的待测电动势的表达式为e= ,式中各直接测得量的意义是: .

课后练习与提高

1.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定a、b两节干电池的电动势ea、eb和内电阻ra、rb时,画出的图线如图所示,则( )

a、.ea>eb,ra>rb b、ea>eb,ra

c、earb d、ea

2.在图所示的电路中,r1、r2为标准电阻,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时,如果偶然误差可以忽略不计,则电动势的测量值______真实值,内电阻的测量值______真实值,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是______.

3.在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器材:

① 干电池e(电动势约为1.5v、内电阻大约为1.0 )

② 电压表v(0~15v)

③ 电流表a(0~0.6a、内阻0.1 )

④ 电流表g(满偏电流3ma、内阻rg=10 )

⑤ 滑动变阻器r1(0~10 、10a)

⑥ 滑动变阻器r2(0~100 、1a)

⑦ 定值电阻r3=990

⑧ 开关、导线若干

⑴ 为了方便且能较准确地进行测量,其中应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_________(填写字母代号);

⑵ 请在线框内画出你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并在图中标上所选用器材的符号。

(3) 上图为某一同学根据他设计的实验,绘出的i1—i2图线(i1为电流表g的示数,i2为电流表a的示数),由图线可求得被测电池的电动势e =_____v,内电阻r =_____ 。

4.在测定一节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v,内阻约为2)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变阻器和电压表各有两个供选:a 电压表量程为15v,b 电压表量程为3v,a变阻器为(20,3a),b变阻器为(500,0.2a)。

电压表应该选_______(填a或b),这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阻器应该选_______(填a或b),这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求测量由2节干电池串联而成的电池组的电动势e和内阻r(约几欧),提供下列器材:电压表v(量程3v,内阻1kΩ)、电压表v2(量程15v,内阻2kΩ)、电阻箱(0~9999Ω)、开关、导线若干。

某同学用量程为15 v的电压表连接成如图所示的电路,实验步骤如下:

(l)合上开关s,将电阻箱r阻值调到r1=10Ω,读得电压表的读数为u1

(2)将电阻箱r阻值调到r2=20Ω,读得电压表的读数为u2,由方程组u1=ε-u1r/r1、u2=ε-r2 解出ε、r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上述实验在选择器材和实验步骤中,应做哪些改进?

6.测量电源b的电动势e及内阻r(e约为4.5v,r约为1.5Ω)。

器材:量程3v的理想电压表○v,量程0.5a的电流表○a(具有一定内阻),固定电阻r=4Ω,滑动变阻器r′,开关s,导线若干。

① 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图中各无件需用题目中给出的符号或字母标出。

②实验中,当电流表读数为i1时,电压表读数为u1;当电流表读数为i2时,电压表读数为u2。则可以求出e= ,r= 。(用i1,i2,u1,u2及r表示)

答案:当堂检测

1、cd 2、c

3、(1)连图:左图只用r1接入电路;右图用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

(2) r2 i1是外电阻为r1时的电流,i2是外电阻为r1和r2串联时的电流

课后练习与提高

1、a

2、等于,大于电流表具有内电阻

3、⑴r1; ⑵电路图如右图所示;

⑶1.47(1.46~1.48均可);0.83 (0.81~0.85均可)

4、b,a电压表的量程过大,误差较大;a,b变阻器额定电流过小且调节不便。

5、应选用量程为3v的电压表.

改变电阻箱阻值r,读取若干个u的值,由i=u/r计算出电流的值,然后作出u-i图线,得到ε、r。

6、①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

物理优秀教案篇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

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

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

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课题引入

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

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

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设计意图:实验器材常见,贴近生活。矿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坏作用很小。通过活动,自然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同时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计算,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实例:角色扮演的方式,巧拉汽车

问题情境:如何借助绳索和大树将陷入淤泥中的汽车拉出。小组合作讨论,并请三位同学模拟实验。

学生活动:一位扮演大树,一位扮演汽车,第三个人充当司机。

教师引导:直接拉可以吗?一个较小的力,能不能产生一个较大的分力作用效果呢?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矢量的合成和分解定则

问题情境:某人向东行走了30m,又向北行走了40m,这个人的运动位移是多少?

学生活动:求解总位移,总结发现位移的合成也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师生总结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学生总结: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物理量均为矢量,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运算法则。而标量只需按照算术法则进行相加。

教师引导: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简化成三角形定则。通过在黑板上图解的方法让学生看出矢量求差的方法。

问题讨论:电流强度是矢量还是标量?

设计意图:矢量的核心要求是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或合成。是对早期矢量知识的升华,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渗透思想,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加以体验。矢量减法可以适当降低要求。

物理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力,为什么?

(二)新课学习

1.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猜想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

猜想二: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三: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

针对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例:滑雪比赛

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课后小结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物理优秀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学会使用天平及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领会误差的含义;

3、学会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测量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测微小物体和液体质量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讨论法、分组实验

实验准备:托盘天平及砝码、回形针、水、烧杯(两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策略

?新课学习】:一、测一枚回形针的质量

活动1: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观察天平的测量值和标尺分度值。

天平的测量值(砝码盒内所有砝码质量值之和):

横梁标尺刻度(等于砝码盒内最小砝码质量)

标尺分度值(最小刻度)

思考:哪次测量更准确?为什么?

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什么启发?

方法介绍:测量单个小物体的质量时,由于被测物体的质量比较小,一般的'托盘天平精度不够,难以测出,因此采取测多算少,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

同时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进一步较小误差。

二、测量水的质量

设计方案:如何测量水的质量?

教材p6把三个步骤排列一下,填入表格。

思考:把⑴和⑵交换,这个方案如何?分组活动:⑴调节天平;

⑵测一枚大头针质量;

发现:无法测量,比分度值小

⑶设计方案;

⑷测100枚大头针质量;

⑸再测200枚大头针质量;

⑹计算一枚大头针质量。

同样的误差,分得越多,误差越小。

测多算少(累计法)

活动2:分组活动测水的质量

⑴测烧杯质量m杯;

⑵测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总;

⑶计算烧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

物理优秀教案6篇相关文章:

物理功的教案通用5篇

物理力的教案最新7篇

高中物理摩擦力的教案8篇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案7篇

初中物理工作总结优秀5篇

物理实验窒工作总结优秀5篇

人教版物理力的教案5篇

物理老师月工作总结优秀5篇

物理组教师工作总结优秀5篇

物理学期教学工作总结优秀7篇

物理优秀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7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