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教案8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引导思考的教案是教师激发学生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径,教案的准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莘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刻舟求剑》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刻舟求剑》教案8篇

《刻舟求剑》教案篇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刻舟求剑》是第八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它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时,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结果却没有唠叨。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也用来喻讽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本课与讲读课文《古诗三首》、《西门豹》,阅读课文《三过家门而不入》构成一个单元,包括了古诗、古代人物故事、古文寓言、古代神话传说,使学生从小就接触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2、学生情况分析:

上学期已学过《滥竽充数》《狐假虎威》两则文言体寓言故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结合注解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古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不那么好读的。读通、读顺、读出韵味,很不容易。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4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最后一段话,明白别人“惑乎”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成语接龙》游戏

师:同学们搜集的成语真多,学习成语时,不仅要知道这个成语,还要了解它的故事,了解它的含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刻舟求剑》,看看它给我们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 在最快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即复习了旧知,又找到了与新知的结合点,引出今天的课题,同时也是积累词语的过程。)

二、学习字词

师:通读课文,结合课后生字表,用○画出自己认为学习较困难的字,并说说你是怎样记的?

估计:遽 涉 契 亦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学生字、词语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基础知识,还明确了记忆字形的几种方法。)

三、理解内容,明确寓意

1、师:下面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

2、师:请你像他这样通顺、流利朗读,然后

(1) 边读边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句,并在小组中交流。

(2) 交流时,先读原文,然后再说说它的含义。

(3) 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4) 交流汇报

a、估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对策:师:这是什么句子?你能试着读一读吗?能在说说它的含义吗?

b、估计:对策:师:瞧,他用了一个“很”字加重了反问的语气。想一想我们还能用什么词加重反问的语气?

c、估计:真、太、十分、非常、难道

对策:师:介绍:岂:表示反问,怎么、难道。

d、小结:这么多的词都能加重反问的语气,你能将它改为陈述句吗?

估计:像这样找剑,的确很糊涂呀!

对策:为什么别人都这样议论呢?

估计:船在动,而剑一直没动

对策: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表示他糊涂的原因吗?过渡: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那事情是如何发生的?求剑的人在事件刚刚发生时又是怎样做的呢?

(设计意图:抓住反问句的语气词,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反问语气,引发学生质疑,引入对古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四、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1、师:轻声读课文,用﹏画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先说说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估计:

⑴、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a、 随生板贴图片b、假设你是这位过江的乘船人,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估计:着急 师:能用其他的词来表示你的心情吗?

(迫不及待、急忙、赶快、迅速、飞快、立即、马上、)

c、师:请你选择一个词说说你会怎样做?

估计:立即跳入水中捞剑

叫船夫马上停船,下水捞剑……

过渡:我们是这样的.着急,可是渡江的人有时怎样做的呢?

⑵、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a、对策:他又是怎样想到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他的想法吗?

他想( ),所以( )。

b、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想法,他遽契其舟,谁能表演一下他遽契其舟的动作。

c、他不慌不忙地遽契其舟,会以怎样的语气说:“是吾剑之所从坠。”

估计:胸有成竹、自信、有把握、坚定、肯定、镇定自若

师:你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吗?

d、渡江的人是这样的胸有成竹,假如你是划船的船夫会怎样说呢?

过渡:渡江的人没有听任何劝告,船终于停了,涉江人是怎样做的呢?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

他马上从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里,发生了什么事?请结合这几方面先说说。

①船靠岸后,那个人怎样跳下江去捞剑的?怎样捞?②他没捞到剑神情怎样?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③岸上看他捞剑的人会有什么神情、举动、议论?

师:课下我们可以为这篇课文进行续写。

3、师:于是众人纷纷议论,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你对渡江的人这种作法有什么评论吗?

估计:他太傻了,

师小结:比喻不能用变化眼光看待问题,不会灵活处理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图画再现、生活展现、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品味——想象说话——朗读体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五、列举事例,总结课文.

师: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我们一起看一看。

事例1:李娜在一家民营企业做文秘工作,打印部提出的要求是:节约用纸,一张纸要正反两面用,非正式文件,一般不得用空白纸。有一次,废纸用完了,李娜只好用空白纸打印,经理一看用的不是废纸,脸色陡变,说:“为什么不用废纸打呀,打印室不是有明文规定?”

李娜解释说:“废纸用完了。”

人力资源部经理似信非信:“每天打印那么多文件,我就不相信打印室没有一张废纸!”

经理不相信,亲自到打印室检查,翻箱倒柜,还真找出几张废纸。

在月末例行的会议上,经理扣了李娜当月的奖金。

从此以后,每到实在没有废纸可用的时候,李娜就非常着急。后来,有人指点:没废纸的时候,就把空白纸先打印一份其他文件,然后翻过来再打印。这样就永远有了用不完的废纸。从此,李娜再也没有挨过经理的批评。

又到了月末例会,经理对打印部的工作非常满意,提出表扬,还发了100元的节约奖。

呵呵,是不是有点令人感到奇怪呢?为了节约一张纸,我们不得不浪费了更多的纸张和油墨,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在于别的地方,就在于那个经理太过于自负,只知道以自己的经验办事,不能灵活处理问题,这跟那个楚国人刻舟求剑的行为又有什么两样呢?

事例2:我好几个月没有上小王家去了, 今天想去找他玩.我记得他家门口有一个破旧的小杂货铺, 很好找.谁知走到那里, 杂货铺不见了, 盖起了一座新的大楼.你能因为有了这个变化, 就不承认那里是小王的家吗?

事例3:有个同学說, 我妈妈没有文化, 照样当先进生产者.他怀疑学文化是不是真有必要.他不知道, 妈妈有妈妈生活的时代, 而我们却要一直工作到二十一世纪去.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需要的文化自然要多些.谁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个变化, 不及早做好准备, 适应时代的要求, 总归要被时代淘汰的.

小结: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作为学生我们更要用一种长远、变化的眼光看待我们的学习,只有我们学习好了,能力强了,才能适应我们飞速发展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知识和认识能力的迁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

六、理解寓意,积累词语

1、师:谁能再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师:请你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 )

与刻舟求剑相近的成语:( )( )

比喻试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设计意图:加深对成语寓意的理解,又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

七、讲述故事

请同学们先看一则动画,然后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

(设计意图:采用动画的形式,既调动学生的兴趣,又有效的引导学生想象,更好的理解文本。)

八、学习效果评价计

1、说说刻舟求剑的含义?

2、结合成语的含义,选择填空

守株待兔 见机行事 墨守成规 看风使舵

与刻舟求剑相反的成语:( )( )

与刻舟求剑相近的成语:( )( )

3、展开想象,用白话把这则故事讲给同学听。

九、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根据本课拟定的“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的教学重点,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自学字、词、句,理解古文的内容。

2、抓住重点句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3、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想象思维活跃的学习心理,采用了“想象描述法”,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创设情境、想象情境,让学生披文入境,品词品读,并进行说话训练。

4、针对本课教学难点,以直观教学法辅助教学,利用贴图动程演示,调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教学总结】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的总体设计的思路是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课堂上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之后再合作译文,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读趣学,学有所得。最后合作汇报,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和执行趣味性、自主性、扎实性、探索性的统一,既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能自主精读翻译文言文,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规律,探索疑难问题的能力。

反思如下:

1、教学中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文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和听教师的范读解决准确朗读文言文的问题,再结合译文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字的意思,进而尝试理解句子的意思,最后试着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自己的话讲出寓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结合生活实际距离,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言,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而难以恰当地表达相对应的实例呢?这还一直困扰着我,请大家多提点宝贵意见。

《刻舟求剑》教案篇2

教学思路

?刻舟求剑》是寓言两则的第一则,课文讲的是有个人照船上刻的记号去寻找落入江中的宝剑,批评他不按照情况的变化去处理问题。内容上讲比较简单,本人想利用这节课继续传授学习方法之“提问阅读法”,因此设计了这节课。提问阅读法是本人第一次引入课堂,为了让他们尽快地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因而所设计的问题偏简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认真体会语言故事中含着的道理,懂得做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2、引导学生学习“提问阅读法”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并学会运用。

3、利用录音磁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重难点

1、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2、学会运用“提问阅读法”。

3、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则寓言。

教具

ppt课件,录音机,同步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熟读课文,于本节课前已经扫清生字障碍。

教师:

①制作ppt;

②准备录音机以及同步磁带。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下上学期大家学习的寓言故事是什么呢?(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提出思考引入课文:大家坐船过江,一不小心,身上有东西掉进江里去了,你该怎么办?(学生讨论)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看看古时候的一个人如何做的。请翻开课本p41页

二、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引入学习方法“提问阅读法”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学习方法,名字叫提问阅读法。现在先听录音,然后我们一起边学习课文,边学习这种方法。

(2)、播放录音,引导学生学习朗读节奏。

(3)、学生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4)、教师简单点评朗读情况

三、课文讲解

(1)、解释课题刻:用小刀挖。舟:小船。求剑:找剑。

(2)、从课题中提出问题①找得到剑吗?(明确:找不到。)②如何找剑?用简洁的话概括回答。(明确:掏出小刀——继续坐船——靠岸沿着刻痕找剑)

(3)、分析第一自然段①学生先朗读,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提出相关问题。②这一段写了什么?(明确:写了时间、地点、发生的事。)③船的状态如何?(明确:船向前航行。)④掉进江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一不小心”就把宝剑掉进了江里去了。)

(4)、分析第二自然段

①学生先朗读,后教师辅助提出相关问题。

②这一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呢?(明确:写的是丢剑人的表现。)

③丢剑人的表现如何呢?(明确:一点也不着急,掏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

(5)、分析第三自然段

①学生先朗读,后学生自主提出相关问题。

②这一段主要的内容是什么?(明确:主要写的是同船人的表现。)

③同船人的表现如何?(明确:催他快捞,对他的做法不理解。)

(6)、分析第四自然段

①学生先朗读,后自主提出相关问题。

②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的是丢剑人解释刻舟的原因。提示学生注意:“不慌不忙”一词。)

③放手学生猜测结果(明确:跳入水里去寻找宝剑,但他永远也求不到宝剑。)

(7)、思考讨论

他找得到宝剑吗?为什么?

明确:a、找不到剑的基本道理:宝剑掉进江后,他的位置已经固定,而船是行进着的,人和船舷上的记号都在随着移动。等船靠了岸,记号所指的位置已经变化了,再按照记号下水捞取,是无法找到宝剑的.。b、丢剑人的基本错误:他不注意根据变化的情况解决问题,还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四、总结

这个寓言讽刺了那些不用变化的眼光处理问题的人,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注意具体的实际情况,不要犯“刻舟求剑”这样的错误。

五、拓展

刻舟求剑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六、作业

1、背诵《刻舟求剑》

2、写第11课会写字:字3、音3、词3

七、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以朗读法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在领悟中升华感情;

3、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指导阅读,了解文意

1、字音、字形

履(lǚ)遂(suì)宁(nìng)度(duó量长短dù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四、指导复述课文

1、文章言简意赅,下面就请同桌合作,根据课后的注释,自己试着翻译课文,并试着复述。

2、找同学复述课文,注意应根据故事的发展进行复述,不要求跟课文完全一致。

五、理清顺序,探究寓意

1、阅读这则寓意,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体会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六、作业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并导入新课。

二、学生交流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三、指导阅读,读准字音。

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四、学生自读,理解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是吾剑之所从坠。(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五、总结学习成果。

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刻舟求剑》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重、难点与关键:

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初步领悟寓言所讲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课件)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二、学习《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10.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1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

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三、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

从刻记号的`地方

楚人: 跳

找不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说说通过《刻舟求剑》说明了以什么道理。

二、导入新知

1、过度:楚认刻州求不到剑,而这位郑人上市却买不到履,让我们来看看这到底是什么。

2、板书课题:郑人买履。

三、学习《郑人买履》

1.请学生先读这则寓言的译文。

2.学生根据译文试读文言文,看看读寓言时哪里应该停顿。(教师纠正个别停顿不对的地方。)

3.再次朗读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画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对照译文试着理解。

5.相互交流。

6.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7.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8.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9.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0.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那个人太死板了,他不会用他的脚去试,用自己的脚去试买到的鞋不是更合适吗?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想让我们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

生:我补充:我们做事时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选择方法。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四.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一斤辣子,给了我两元钱。我来到菜摊一问一斤辣子要两元六角,我只好回去问妈妈再要六角钱。回到家妈妈听后说:你不 会 先买 来回来,还要再跑一趟。

……

五、对照文言文和现代文说说它们的异同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忘持度

反归取之 宁信度,无自信也

市罢不得履

教学反思:

1.教学中要突出以读代讲的特点。文言文的教学和现代文一样,仍然要坚以读为主,重在感悟,尤其是课本中提供了译文,对照译文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

难。但是,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读句过程中停顿的地方有错误,

会给理解句子的意思带来困难。因此,教学中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前,首先带领学生解决朗读问题。

2.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的

意思,再尝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将整个故事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特别是在

教学第二则寓言时,我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

3.我认为教学寓言时,总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寓

言故事的内容,讲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师会以为他们已经理解的很好了,可是,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感受时,却常常说的那么牵强。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还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呢?而难以恰当地表述相对应的实例呢这需要教师们进一步思考。

自问自答:

这两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那种人?

这两个故事都讽刺了不讲究方法的人,讽刺他们愚蠢。不只事物会变化的人,从而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刻舟求剑》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成语“刻舟求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工具书及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结合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出示:寓言,回顾什么是寓言?(ppt)

介绍学过的或知道的寓言故事,并说说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师小结:不少许多富有启示的寓言故事来自我国古代文集著作。今天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寓言就出自《吕氏春秋》。

揭题(ppt)在船上做记号来寻宝剑。“求剑”是目的,“刻舟”是采取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

1.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体会文言文的朗读方式,在重点字下打记号。

2.学生用一句话回答。小声自读,指名读,评价,正字正音。

3.齐读。

三、理解文言文意思

1.自读译文,勾画不懂的地方,批注问题。

2.“专家组小老师”讲解大意,强调要点。

(先示范读句子,讲意思,然后提示易读错和词义重要的字,并出示ppt,要求同学补充批注)

3.质疑,并补充批注。

4.齐读译文。

5.练习一。

四、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1.文言文言简意赅,短短几句就告诉我们这么多内容,我们再来好好读一读。(齐读)

2.这个文言文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读懂,试想当船靠岸后,楚人怎么去捞剑的?他能捞到吗?那他会有什么神情?会说些什么?那些岸上的人看到他的举动会有什么议论?

大家思考一下:求剑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呢?(ppt)在书中找出来勾画

出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齐读)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作者是如何评论这个楚人的?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齐读)

3.确实他太糊涂了,那么你认为这个楚人是什么样的人?(不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办法,不懂变通)这个故事就讽刺了这类人,它的近义词是什么?

4.今天我们积累了一个成语:刻舟求剑。它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通过这个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答)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练习二:写出你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要变通)

近义:墨守成规

反义:见机行事

《刻舟求剑》教案篇6

师:这两位学读得很好。我再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课文里有哪些问题不懂,用笔画下来,等会儿提出来我们一块解决,(全班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最会读书,能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生:我不懂“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

生:什么是“船舷?”

生:老师,宝剑掉进江中,那个人为什么不快捞,而在船舷上刻记号呢?

师:这位小朋友真能干?还有疑问吗?

生:这个人把宝剑捞上来了吗?为什么?

师:你真了不起,能提出这样关键的问题。大家还有疑问吗?(生无语)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问题,好要靠小朋友自己解决。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提出来的词语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自读课文后,组内讨论,找出答案。(自由朗读,讨论后举手)

师:哪位小朋友当小老师,帮我们解答这些问题呀?我们先来说什么是“船舷“。

生:船舷就是船的边。

生:船舷就是船两侧的边,(在挂图中指出船舷),这就是船舷。

师:有同学提出:“为什么宝剑掉到江里,那个人不赶快捞,而是在船舷上刻记号呢?”(讨论回答)

生:我想是那个人把捞宝剑的办法想好了。

师:那他的办法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先在船舷上刻记号,等船靠了岸,再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把宝剑捞上来。

师:对了,这就是他不着急捞宝剑的原因。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老师,我想这个人说话的语气一定是非常慢,而且很自信。我想试读一下。(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自然段)

师:他读得怎样?

生:语气读不够强烈。

师:同学们先把三四自然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同桌分角色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师:我发现这两名小朋友读得不错,请你给大家读一读。(分角色朗读)

师:我们一起把这部分课文读一读,开始。

师:他能把宝剑捞上来吗?我们先看录象。(课件演示船移动)大家先讨论一下,(组内讨论)谈谈你的看法吧。

生:我想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因为……(有些紧张,回答不出来)

师:不要着急,先坐下想想,一会再说。

生:因为船移动,船舷上的记号也跟着移动,所以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同组人主动补充)

生:我想他也不能把宝剑捞上来。因为这宝剑是在船过江的时候掉的,而这个人却在上岸后从刻记号的船舷上跳下去,人和船移动了,而宝剑没有移动,所以他不能把宝剑捞上来。

生:(刚才紧张的同学)我想好了。因为船、船舷上的记号、人都移动了,只有掉在江里的宝剑没有移动,所以等上岸后从刻记号处跳下去肯定捞不上来。

师:你们说得太精彩了!有你们这样聪明而好学的学生,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评析:

1、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教会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使学生自己会学。

2、关注学生的情感,重视评价效应。教师注意用简洁、真挚的话语给学生以评价和鼓励,使学生体验到了创造的成功感,培养了学生自信新、乐于创造的心理品质。

《刻舟求剑》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岸之后,从船上刻有记号的地方捞到剑。

五、揭示课题,析字悟意

1.让同学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

2.逐字分析,舟:是船;求,是找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个成语的意思。

六、总结谈话,启发联想

1.分组讨论。

①那个人等船靠岸后捞到剑了吗?

②他没捞到剑会说什么?

③别人可能又会说什么?

2.提问

①你认为那个人错在哪里?

②学完寓言以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教学内容:学习本课7个生字,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要求重点放在分析字形上

三、集体学习,掌握字形,弄懂字义

1.检查个人学习情况。

(1)指定认读。

(2)开展竞赛认读。

2.开展互教法。(学生自由领生字,教给大家)如“求”是“球”去掉“王”旁。

“宝”,“玉”字上面加个“宀”头。宝剑:古时候指稀有珍贵,所以是“宀”头。

“捞”,“劳”字加个“扌”旁,“捞”东西,要用手,所以是“扌”旁。

3.教师帮助分析重点字形。(笔画多和易错的)

剑:右边是“脸”的左半部,最后一笔横变成提,右边是“刂”旁。

“急”,上下结构,上面是,中间是彐,下面是“心”底。因为心里急,所以下面是“心”底。

“号”,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口,下边是横,竖折折钩,注意最后一笔不要穿过横。

“慌”,指心里慌,所以左边是“忄”旁,右边分为上中下,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忙”的右半边,下边是。要写紧凑些,可与熟字“流”区别异同点。

4.扩词练习,丰富词汇。

5.边讲边理解词语:

“宝剑”:原指稀有珍贵的剑,后来泛指一般的剑。

“不慌不忙”:心里很沉着,不着急。

四、巩固复习生字词

1.看音写词语。

2.猜字谜。

3.抄写生字。

五、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教学内容:(1)指导背诵课文。

(2)写话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教给背诵方法。

(1)根据内容,想联系。

(2)参看插图,抓事态。

(3)读完一段,练习一段。

(4)反复练习,记得牢。

2.可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背、分行背、互相背、指名背、齐背、领背等)

二、写话练习

1.读写话要求。

2.回忆在学雷锋活动中参加了什么活动,做了什么好事?

3.在班上交流。

4.教师讲明写作要点和格式要求。

5.用一段话写出来。

三、作业:把写出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

2、(出示投影)注意寓言的“寓”(大屏幕演示“寓”字的写法)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猜猜看

既然你们都读了不少寓言故事,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谁愿意接受挑战?愿意接受挑战的请起立。

(出示课件-猜猜看)

三、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出示课件边看边听)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配音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出示课件:揠苗助长动画)自我介绍

3、配音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出示课件-总结的话)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刻舟求剑》教案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指导阅读的方法。

2、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3、了解寓言的特点,能体会寓意,并说说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能积累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

了解寓意,体会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寓??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们读过,听过很多寓言故事,请你选择一则你认为最有意思的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学生活动:学生说说寓言故事,教师引导,你为什么推荐这个故事?评价学生的口头叙述能力。

2、你们发现寓言故事的特点吗?

a、故事短小精炼,情节完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b、内容大多虚构,主角可以是动物,也可是人物,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情节生动。

c、寓言大多带有劝谕和讽刺的作用,惩恶扬善,充满智慧。

二、初识文言,积累文学知识。

1、今天学习的《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也是寓言故事,不同的是用文言文来叙述的。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出处。

2、在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

第二步,读准节奏

第三步,读出人物的角色

?郑人买履》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

?刻舟求剑》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3、通字音,评价朗读。

三、探究课文,学会翻译。

1、了解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正式的书面语,它典雅,简洁,但是因为距离我们的年代较远,我们的理解有了一些难度,这需要我们在通读的基础上把握重点词的意思,学会翻译。

2、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质疑

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教师指导。

4、翻译的原则

a、直译,由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

b、调整,包括字词的增删补减和句式的调整。

c、省略句补充的内容要加括号。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完成同步训练

2、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总结自己的背诵经验

六、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现在以文言形式出现,实现了小学与初中学习的过渡。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教学方法】

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延伸

1、《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分别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呆板、迂腐、固执的郑人,讽刺世界上很多人只相信死板教条的东西,不能灵活变通。

?刻舟求剑》讲的是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戴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船靠岸后,他立即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没有找到。这是一个愚蠢,固执己见,不懂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这些寓言引申成了成语。

2、寓言的寓意怎么领悟

a、通过人物对话,增强故事的讽刺效果。

b、议论、讥笑这种方法表达作者的意见。

c、没有任何评论,读者通过领悟自己体会。

二、课外拓展,学会解读文言文。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的解释。

2、学会用单变双的办法,利用增删调补的原则翻译文章。

3、学会分析人物(角色)的描写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启示,领会寓意。

4、能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想象和联想,力求说得生动流畅。

三、作业

1、完成课时达标练习。

2、背诵两则寓言。

四、教学反思

课堂节奏稍微松了些,学生自学能力一定要重视,怎样读文言文要和学生一起概括

《刻舟求剑》教案8篇相关文章:

幼儿园音乐教案幼儿园音乐教案模板8篇

小学美术教案点的集合美术教案优秀8篇

认识7和8教案模板8篇

套圈教案8篇

一年级数学十几减8教案8篇

蜻蜓中班教案8篇

开锁教案8篇

奇人教案8篇

南瓜教案8篇

初中教案8篇

《刻舟求剑》教案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5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