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深度拓展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创新能力,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运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莘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水墨画花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水墨画花教案篇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绘画。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画知识。
教学难点:学习中锋、侧锋、逆锋的用笔方法。
教学方法:示范、练习
教具:毛笔、墨汁。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出示《竹石图》
清代的《竹石图》竹叶基本上是用中锋画的,竹杆运用了逆锋向上推出,岩石用侧锋居多,多变的运笔表现了竹子苍劲,挺拔的风格特征。
二、授新课
水墨画的各种用笔方法及轻重快慢的运笔变化,在传统花鸟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老师示范:中锋逆锋侧锋
“中锋执笔垂直,笔尖正好在墨线中间,画出来的线条浑圆、挺拔。侧锋执笔稍倾斜,笔尖不在墨线中间而靠在一起,画出来的线条灵活多变。逆锋执笔逆向推出,画出来的线条苍劲。”
2、学生练习。
3、欣赏
图1小鸟天堂之二(中国画)
图2香甜的果子
图3热闹的城市
图4好大的花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样的绘画构思呢?图1巧妙地表现了树枝的关系。图2表现出了果子丰收。图3表现了城市景象。图4表现了花的姿态。
学生讨论
4、老师示范画:
1)用中锋、逆锋、侧锋画出景物;
2)着色;
5、学生练习
作业要求:用中锋、逆锋、侧锋表现一幅画。内容不限。
6、集体讲评
展示作业。
三、小结
中国画笔墨生动、富有诗意,课后你还能画一画其他的事物吗?
板书:
水墨画
中锋——线条浑圆,挺拔
侧锋——线条多变
逆锋——线条苍劲
水墨画花教案篇2
活动设计
我们的水墨画特色活动已经开展了快一年了,孩子们从一开始的玩墨,到现在的运笔作画,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让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这些活动。通过上阶段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运用转笔的方法来表现葡萄,今天我重点知道孩子们运用两笔法来画大一点的圆形物体。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两笔画圆法表现枇杷。(重难点)
2、尝试自主调配枇杷叶不同的色彩,并能用浓墨勾画叶脉。
3、体验水墨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课件、宣纸、画颜料、毛笔、墨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观察枇杷。
1、播放ppt1,小朋友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枇杷)
2、你们见过枇杷树吗?它是怎么样的?
3、出示ppt2,引导幼儿观察枇杷的外形。
①枇杷是什么形状的?(圆圆的)
②这些枇杷是什么颜色的?他们的颜色一样吗?(有深有浅)
4、出示ppt3,枇杷树的叶子又是怎么样的?(大大的,一片一片的)你仔细看一看,叶子上面还有什么?(叶脉)
二、讨论枇杷的画法。
1、讨论:怎么样用毛笔来画枇杷?用笔的哪一个部位画比较好?
2、:用侧锋画枇杷与叶子。
3、教师用两笔法示范枇杷与枇杷叶子的画法。
4、出示ppt4,感受大师的作品。枇杷的叶子可以用什么颜色?(绿色再沾一点墨)叶脉用什么勾画?(浓墨)
三、幼儿自由创作,教师个别指导。
1、引导幼儿自己布局画面,大胆创作。
2、尝试自己调配叶子的颜色,体现浓淡的层次感。
四、师幼共同欣赏作品。
教学建议
建议将本次活动延伸至区角内,鼓励幼儿大胆作画,运用好笔的侧锋。
水墨画花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能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2、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童年》,学生欣赏歌曲,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2、引导交流: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同学们在童年时一定都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在小组内读诗歌并互评、正音,品味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3、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4、师生交流诗的大概内容。(童年的生活场景)
三、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溪边》,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个短语来概括。(板书:溪边钓鱼)
3、这一小节中,有哪些诗句让你印象深刻?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1)课件出示: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这句话中“人影”真的可以被“溪水染绿”吗?(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溪水变绿了,人影倒映在绿色的溪水里,也被染成了绿色。)
(2)课件出示: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笑声”能“蹦跳”吗?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小朋友们钓到鱼的喜悦之情。)
4、师范读诗歌,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自主识字。
2、师范写“墨、爽”,讲解字形结构和关键笔画。
3、生练习,师巡视,展示优秀书写作品并评价。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生字,背诵《溪边》。
2、今天,我们接着和作者一起享受快乐的童年生活。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自由朗读《江上》《林中》这两小节的内容,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简要概括这两部分内容。(板书: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这两小节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呢?画出来,与同桌交流你喜欢的理由。
(1)课件出示: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指的是什么?“两排银牙”又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场景呢?(“水葫芦”本义指水生草本植物,文中指水性好的小伙伴;“两排银牙”指孩子们戏水时开心的样子,这里绘声绘色地描写出了孩子们戏水时快乐无忧的场景。)
(2)课件出示: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小孩子戴斗笠采蘑菇的样子,把他们融入了大自然。)
三、总结延伸
1、自由朗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谈一谈你的感受。(板书:快乐幸福)
(1)师: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镜头?(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2、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3、把你最喜欢的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也可以是儿童诗)。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教学板书]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林中采菇
快乐幸福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熟读之后,细细品味诗句,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想象出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林中采菇的生动画面。通过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的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写下来、画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水墨画花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幼儿已初步掌握水墨画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幼儿用水墨画的表现方法根据主题进行创作性绘画。
2.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讲述能力,使之萌发爱美的情趣。
3.加深幼儿对夏天的认识。
4.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①毛笔、宣纸、颜料、擦手巾;②录音机和音乐磁带、图片四幅。
2.知识准备:布置幼儿平时注意观察夏天的景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启发性谈话,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对夏天的认识和感受,萌发幼儿进行“美丽的夏天”主题画的创作愿望。
1.引导幼儿讲出夏天最喜欢去的地方。
2.丰富幼儿关于夏季的知识,激发创作欲望。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四幅不同特点的图片,让幼儿通过观察,掌握主题画的画面安排及色彩运用的方法,并能大胆用水墨画的手法进行创作绘画。
2.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进行主题绘画;对能力差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3.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画面进行讲述,要求讲得有顺序,较完整。
(1)请幼儿为自己的画命名。
(2)两人一起互相讲述画面。
(3)请个别幼儿独立讲述。
三、结束部分
1.教师将幼儿的作品挂在活动室四周,给幼儿欣赏。
2.请幼儿评选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3.教师启发幼儿从画面安排、色彩运用、形象处理、想像力丰富等方面进行讲评。
4.幼儿随音乐做轻松活动,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富有创意的美术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初步了解水墨画的特点,感受中国的水墨文化;尝试用滴墨印画的方式,体验创作水墨画的乐趣。
水墨画花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中国的水墨文化,对水墨画感兴趣。
2、尝试用滴墨印画的方法创作水墨画。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水盆、墨汁、砚台、毛笔、宣纸、课件、盘子、毛巾
活动过程:
(一)、认识笔墨纸砚,感受中国水墨文化,
1、出示笔墨纸砚提问幼儿,“是什么”、“做什么用的”“怎么用”。由熟悉的纸到墨,让幼儿认识墨、墨水。
2、看图片感受中国水墨画(诗词、青山绿水、花草树木、飞鸟鱼虫)
3、提问幼儿是否喜欢,有什么感受。(美丽、开心、骄傲)
(二)、寻找水墨画中藏着什么
1、欣赏三幅画,提问看其中藏着什么,是怎样画的?(同一幅画,放置角度不同)让幼儿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有不同的效果。
2、欣赏水墨视频“相信品牌的力量”,得出:墨去了水里,每次流动都有不同的画面。提问“那怎样留下画面?”
总结:把墨滴在水里,让它流动,把纸放在水面,拿出来就是一幅好看的水墨画。
(三)、学习创造:(音乐)
1、教师示范:滴墨印画
讲明要求:
①滴墨
②轻摇,使之流动(不能摇匀)
③将纸放入水面
④提出来
2、幼儿操作(桌子上每人两个盘子,一个放水准备让幼儿滴墨,另一个空盘子放纸张,并且印好后放到空盘子里,操作一次)
3、作品展示
活动反思:
请两组幼儿通过两次教学,得出的成果:孩子们能够通过熟悉的纸张与笔,联系认识了解文房四宝中的`墨,认识墨汁,并在欣赏不同风格的水墨画的基础上,用滴墨来印画的方法了解感受中国的水墨文化,通过幼儿自己的领悟,动手操作,亲手印出各种不同的画面,让幼儿感受到了水墨的神奇。
我的第一次教学中没有让孩子们共同欣赏大家的作品,就少了孩子们对自己作品的总结,少了对同样活动中不同结果的奇妙的感叹,以及孩子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感受不同的水墨意境。第二次在接受了同事们的宝贵建议之后,过程也进一步完善,孩子们在展示作品的时候,对于一些意象不到的画面会有发自内心的赞叹,还有孩子对自己作品的神奇想象,加上孩子的语言,在古典音乐的意境下是一种美的感受。
水墨画花教案篇6
设计思路: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第13届残奥会在北京胜利举办,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我在思考如何选择一种方法,既能让幼儿在欣赏中感受水墨画的自由写意,并发现其中的美感,又能激发幼儿大胆创作的喜悦。最后,我想到了水墨拓印这个比较简易的方法:当墨汁滴入水中后,便自然散开并慢慢地形成各种图案,如同飘逸的长发、弥散的烟雾、多姿的自云……千变万化,趣味无穷。
活动目标
1.在欣赏水墨画的基础上,尝试用水、墨、宣纸进行拓印,并根据拓印的图案大胆想象。
2.积极参与活动,乐于表现,体验水墨作画的乐趣。
3.大胆尝试绘画,并用对称的方法进行装饰。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奥运会开幕式dvd资料;现代水墨画作品;墨汁、水缸、宣纸和牙签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看奥运会开幕式片断和范画师:(播放奥运开幕式"画卷"片断)这是2008年8月8日开幕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一个节目,名字叫"画卷"。这个节目中的演员用舞蹈动作"画"了一幅精彩的水墨画。水墨画是我们中国的国画,你们知道画水墨画需要哪些工具呢?
幼:画水墨画需要毛笔、墨汁、宣纸和砚台。
师:对,毛笔、墨汁、宣纸和砚台又叫"文房四宝",是我们中国特有的绘画和写字的工具。
二、欣赏水墨画作品,感受墨色变化呈现的美感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神奇的水墨画,你在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幼:小兔、狮子、河、波浪、云,右下角的圆点像一粒小石子……师:你们的观察真仔细,想象也很丰富。你们能看出画面中颜色的变化吗?(教师提示:颜色深――浓、颜色浅――淡、水分少――干、非常湿润――湿;并依次出现"浓淡干湿"四个字。)水墨画中墨色的"浓淡干湿",让画面变得丰富和美妙。
三、水墨拓印教师示范并讲解师:这幅画最神奇的地方是不用笔来作画,而是墨汁和水玩的一个游戏――我们叫它"水墨拓印"。
(1)先将牙签蘸墨汁轻轻滴到水盆里,大家观察一下墨汁滴进水盆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幼儿自由想象)
(2)用牙签在水中轻轻划一下,可以让墨汁化得更美。
(3)双手拿起宣纸的一边慢慢放进水里,让墨色染在宣纸上;再轻轻地用手提起宣纸,宣纸上便出现了美丽的图案。
(4)把染上图案的宣纸平放到铅画纸上固定好,宣纸要放平整。
(5)作品完成后用毛笔写上自己的名字,再盖上土豆印章。
四、展示并交流作品活动延伸:
等拓印好的水墨画干了之后可以拿来做包装纸,如包装花瓶等。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水墨画花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