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通常需要与同事、教育专家或领导进行讨论和反馈,教案也可以作为记录教学经验的工具,供以后参考和改进,莘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光与影科学教案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光与影科学教案篇1
设计意图
螺丝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触手可及,无论是小朋友的玩具,还是家中的家用电器,或者是汽车、自行车上,都有它们的身影。中班的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螺栓和螺帽这种拧拧转转的物体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我设计了“拧拧看”这一科学探索活动。
活动目标
1.在愉快的活动中认识螺丝,了解螺丝的作用。
2.学会为螺丝和螺帽配对,探索螺丝的拧法。
3.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初步体验合作获得的成功。
活动准备
1.各种型号、材料(铁制和塑料)的螺丝,螺丝组合玩具。
2.带有螺纹的`物品,如不同口径的饮料瓶颈和瓶盖,灯泡和灯座,能拧的笔和笔帽等。
活动过程
手指游戏“小白兔”,活动小手
师:小朋友们,伸出你们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活动活动小手。
师幼一起边说儿歌边玩手指游戏。
(评析:让幼儿充分活动小手,为后面的拧螺丝环节做准备。)
游戏导入,引出主角
1.激趣:玩具车坏了,谁来帮忙修一下?
2.提问:玩具车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出示螺丝)
3.小结:从孔里穿进去再拧起来,拧拧紧就能把汽车装好,螺丝的本领真大。
(评析: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请幼儿来当修理工,把汽车零件通过螺丝连接。变成一辆消防车,激发幼儿想玩、想探索的欲望,同时也引出了本次活动的主角——螺丝。)
动手操作,深入探索
1.交代操作要求。
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你见过这些螺丝吗,在哪儿见过,请你比一比,这些螺丝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再拧一拧,看能不能把它们分开,能分开的和不能分开的分别放在两个筐里。
2.幼儿操作。
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螺丝能拧开吗?分开放,分别放在两个筐里。
3.交流操作结果。
师:发现了吗,什么地方不一样?能拧开吗?拧开后变成了几部分?
4.小结:原来螺丝由螺栓和螺帽组成,螺栓上和螺帽里都有螺纹。张大嘴巴的是螺帽,它和螺栓是一对好朋友。螺栓和螺帽能够紧紧地咬合在一起连接、固定物体。
(评析:这一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探索:首先,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螺丝;其次,比一比,发现、认识螺丝的外形特征,拧一拧分一分,知道螺丝的主要结构;最后,通过集体交流分享操作结果,统一认识,建构新知识。这一环节的操作,是本次活动中幼儿与操作材料的首次互动,操作任务简单明了,使孩子们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获得新经验、新知识的快乐。)
5.螺栓螺帽配对找朋友。
(1)提问:螺帽和螺栓是一对好朋友,你们能把它们连在一起吗?看谁找得又对又多。
(2)幼儿操作,交流操作结果。
提问:为什么能拧到一块儿?成功了吗?成功了几个?你是怎么给它们找到好朋友的?
(3)小结:粗螺栓配大螺帽、细螺栓配小螺帽,拧在一起不大不小正合适。
(评析:这是本活动的难点。通过与操作材料互动以及与同伴交流分享操作经验,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了螺帽与螺栓匹配的方法。在孩子们不断地探索中,将整个活动引向高潮。)
联系实践,感悟提升
1.介绍自己找到的螺丝物品。
(1)提问:你们回家找到哪些地方用到了螺丝?谁来介绍一下,这些地方的螺丝是干什么用的?
(2)小结:螺丝虽然小,但是很有用,像外面的吊车,如果少了螺丝就很危险,小椅子少了螺丝,我们就坐不成了。
2.玩螺丝组合玩具。
(1)交代操作要求。
师:两个小朋友合作完成一架小飞机或小汽车,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交流、展示作品。
师:你们完成了吗?你们是怎么合作的?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让孩子不仅亲身感受到了螺丝作为连接好帮手的方便、牢固,而且还体验到了同伴合作获得成功的快乐,实现了教育在生活中的延伸,体现了本次活动的教育价值。)
光与影科学教案篇2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的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的过程】
一、引??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三、回忆中的大树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的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的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的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的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光与影科学教案篇3
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对动物的一些防身绝招已有所了解,然而对动物的再生本领却比较陌生,活动以《螃蟹的奇遇》这个故事为背景,以螃蟹失去大螯、长出大螯、发现壁虎和蚯蚓的再生本领为线索。在欣赏课件和观察画面的过程中一些动物的再生本领。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分享经验,从而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再生本领的探索。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了解一些动物的再生本领。
2.在倾听、思考、探索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感受动物世界的神奇,萌发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魔术道具、课件、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精彩的节目。
1.教师表演魔术,将大拇指拔走。
2.和幼儿一起揭穿魔术。
师:老师拔出的是假手指套,是魔术道具,真手指藏在了手背后面。
3.引出问题。
师:如果我的手指真的没了,还会长出来吗?
生:不会。
师:是的,人没有这样的本领,那动物有吗?
生:有。
二、欣赏故事,了解动物再生的本领。
(一)播放课件,设疑、猜测,了解三种动物的再生。
1.出示螃蟹。
师:这个小家伙是谁呀?它是一只怎样的螃蟹?
生:开心的、帅的、可爱的······
师:可是今天它被人抓进了笼子里,它可不想待在里面,如果你是小螃蟹,你会怎做呢?
生:用钳子挖个洞。
生:爬上来,用钳子把盖子剪开。
生:用钳子刨个地洞逃走。
师:你们说的钳子就是螃蟹的大鳌。
师:那它有没有逃出来呢?
师:看它真的爬上来了,想从洞口挤出来,可是它太用力了,把大鳌挤断了。
2.欣赏课件,引发讨论。
师:螃蟹丢掉了一只大螯很难过?这时壁虎看见了走过来说——(观看动画1)
师:壁虎是怎样安慰它的?
生:别担心,你的大鳌还会长出来的。
师:你们相信壁虎的话吗?
生:信。
师:螃蟹可不相信壁虎的话,它觉得壁虎是在骗它呢!可是壁虎说——(观看动画2)
师:壁虎说了什么?
生:我的尾巴被蛇咬了还会长出来,我们都有再生的本领,你的大鳌断了也会长出来的。
师:原来壁虎知道自己的尾巴断了可以再长出来,所以它觉得螃蟹的大鳌断了也可以长出来,那它的想法正确吗?(观看动画3)
师:螃蟹真的长出新的大鳌。
师:那你们知道螃蟹除了大鳌断了可以再长出来,还有哪些地方没了也可以长出来?
生:腿断了可以再长出来。
生:哪里没了都可以长出来。
生:肠子吐出来,还可以再长。
师:螃蟹不仅大鳌断了可以再长出来,腿断了也可以长出来,更神奇的是它的眼睛坏了还可以再长呢!
师:螃蟹长出新的大鳌,它可开心了,又活灵活现的'在岸边爬来爬去,忽然它听到“哐”的一声,发生什么事了?(观看动画4)
生:蛇被刀砍成两段。
生:毛毛虫被刀砍成两段。
师:告诉你们是蚯蚓,它被人用铁锨砍成了两段,它还能活吗?(观看动画5)
师:螃蟹是怎么样安慰蚯蚓的?
生:别担心,我们都有再生的本领,你还会再长出一条新的蚯蚓。
师:螃蟹说的对吗?我们来听听蚯蚓自己来告诉你们答案。
师:螃蟹只说对了一半,蚯蚓不但会再生,而且两个半段身体会分别长成蚯蚓,这样一条蚯蚓就变成了两条。其实啊,蚯蚓如果被切成三段、四段、也有可能长出三条、四条蚯蚓。
(二)总结故事情节,理解再生的含义。
师:故事听完了,你知道了什么?
生:螃蟹的大鳌断了可以再长出来
生: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长出来
生:蚯蚓如果被切成两段会长出两条新的蚯蚓。
师:这些动物的特殊部位断过之后可以重新长出新的来,我们把这样的本领叫动物的再生本领。有了这个再生的本领,动物在遇到危险时就可以顺利逃走,保护了自己。
三、交流分享,继续探索
师: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动物有再生的本领吗?
1.出示动物卡片,幼儿自由讨论,思考一些动物的再生部位。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动物朋友,你们看看你拿到的动物是谁?有不认的吗?(一起认识水螅)
师:拿到相同动物的小朋友可以走到一起,大家讨论一下,交流交流,看看它们再生的部位有可能在哪里?
生:鹿是角,尾巴。
生:龙虾是大鳌、尾巴、腿。
生:章鱼是脚爪、头。
生:水螅哪里都可以。
2.通过视频,验证探索的结果。
小结:其实自然界中像这样有再生本领的动物还有很多,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查资料,发现更多的奥秘。
四、初步探究人类的再生。
师:动物有这么强大的再生本领,那我们人体有吗?
生:没有。
师:互相观察一下,看看你旁边的好朋友,再想一想,一起思考交流一下。
1.幼儿相互观察讨论,发现人体的再生部位。
生:头发、指甲、骨头、皮肤、胡子······
师:老师每年去献血,我的血会不会被抽干啊?
生:吃红豆补血。
生:还会生出新血。
师:我们的骨髓细胞是可以造出新的血液的。
2.懂得关爱自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师:那如果我们的四肢,器官失去了会不会再长出来?
生:不会。
师:所以身体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
五、活动延伸:探究动物的其他自我保护方法。
师:动物除了有再生的本领保护自己,还有什么本领也可以保护自己呢?(出示图片)
师:认识它们吗?
生:变色龙变色。
生:枯叶蝶停在枯树叶上。
师:那海马呢?蜘蛛呢?不着急,这个问题你们回去后再慢慢探讨。
课后反思:
拿到这个故事素材时,觉得要把它设计成科学活动,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再生?而再生的范围非常广泛,动物、植物、人类都有再生的功能,还有再生能源、再生资源等。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认识是粗浅的,他们所能理解的再生的概念应该是简单易懂的,所以,我还是围绕故事情节,把再生的概念定义为,物体对失去的部分能长出与原来形态功能相同的结构的现象称为再生。
光与影科学教案篇4
设计意图:
葱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佐料”,营养价值很高。但是对于葱的功用,我班的幼儿并没有意识到。比如午餐时,经常听到孩子们喊“老师,我不要吃这个长长的东西(葱)”;“我不喜欢吃葱,帮我拿走啊” ……我想,既然幼儿对葱关注得比较少,不了解葱的特征和多种用途,为何不给他们一个学习的机会,把生活中常见的葱作为科学探索的材料呢?如果能设计一个有趣的动画人物“葱娃娃”,以“寻找葱娃娃的秘密”贯穿活动始终,相信幼儿会感到好奇和亲切,也能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和认识葱并学会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为了引发幼儿对葱的探索兴趣,葱我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活动前我多方查找资料,了解葱的外形特征、种类、营养价值、医学用途等并收集了相关资料。然后,确定了以“探索葱管的多种玩法”为活动的重难点,设计了多个有趣的操作环节,力求让幼儿真正“学中玩、玩中学”,体验到科学探索及成功的喜悦。
活动目标:
1.在剥、捏、剪、吹等尝试中,了解葱的主要外形特征及其用途,发现葱会“唱歌”与葱管的粗细、厚薄、长短有关。
2.能运用简单的观察、比较、预测、验证等方法探索科学现象,拓展思维,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愿意参与探索“葱的秘密”活动,体验发现的喜悦,萌发对葱的喜爱之情以及关注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幼儿已初步了解笛子的“发声秘密”。
2. 物质准备:菜篮一个,内装完整的实物葱若干;剪好的葱叶、剪刀、面纸、泡泡水等幼儿人手一份;大、小盘子每桌各一;ppt《送你葱》、葱娃娃图片及其录音、头巾等。
活动过程:
1.幼儿看看、说说,自然地调动对葱的关注
指1:“老师这儿有一首很好听的歌,请你听听歌里都唱了什么?”
幼儿观看视频《送你葱》,猜猜“唱歌的人是干什么的”。
指2:“这首歌是在菜市场卖菜的那位大妈演唱的(指视频中的人物),歌名叫《送你葱》。瞧,石老师现在变成谁了?”
教师扎着头巾,拎着装有许多葱的篮子扮演“卖菜人”,一边演唱(《送你葱》的最后四句)一边给每桌幼儿送一些葱。
环节自评:幼儿对图“音”并茂的视频《送你葱》很感兴趣,我扮演视频中的“卖菜人”边唱边送葱的情境,大大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成功引发了幼儿对“葱”的好奇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幼儿剥剥、捏捏,认识葱的主要外形特征
指1:“你可不能小瞧这些葱,它的全身都是宝,有很多的秘密呢!现在,每人拿一根葱,仔细看看、摸摸、说说你手中的葱是什么样子的?”
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引导幼儿说说葱的主要外形特征,重点指导幼儿如何剥葱白外面的皮,引导幼儿捏葱叶、掐断葱叶,发现葱叶是空心的(见图1)。在此过程中注意安全教育:剥葱白时不要揉眼睛。以此引发幼儿对葱的气味等特征的关注。
指2:“刚才小朋友们看得很仔细,发现了葱的不少特点。现在你们瞧,谁来了?”(ppt中出示“葱娃娃”, 见图2。)
葱娃娃:“嗨,大家好!我是葱娃娃。认识你们真高兴。我的身体分为葱叶、葱白和葱根。葱叶是空心的,长长的.、圆圆的,像管子;葱根像胡须,像卷发,长在地下。我的身上还藏着许多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
环节自评:这一环节是对葱的初步了解。“葱”取自自然界,富有乡土气息,如此简单的材料,却丝毫没有减弱幼儿的探究欲望。他们被葱娃娃的形象所吸引,在看、数、捏、剥、摸葱等一系列动作中,亲自操作、比较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在操作和探索的过程中,幼儿对葱叶里面是空心的,上下不一样粗等特征印象深刻,这也为他们接下来探索葱管会“唱歌”的秘密,积累了必要的经验。
3.幼儿敲敲、闻闻,了解葱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游戏“包葱叶”,引导幼儿发现葱汁及其刺鼻的味道。
指:“下面让我们就跟着葱娃娃去寻找它的秘密吧!看,葱娃娃准备了什么?有什么秘密呢?”
ppt出示面纸和葱叶。教师介绍 “包葱叶”的游戏要求:先把葱叶放在纸巾里包紧,然后用手使劲在桌上压一压、搓一搓,最后打开纸包说说自己的发现(见图3)。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发现纸变绿了,有一股刺鼻的味道。
葱娃娃:“小朋友们真聪明,让纸变绿的是我的汁——葱汁,它的味道有点难闻,可是放在锅里烹炒之后,就会散发出香味哦!”
(2)举例说说生活中有葱的菜肴,知道葱既可以熟吃也可以生吃。
指1:“哇,原来葱在锅里炒过以后,刺鼻的味道可以变成香味。谁来说说葱可以怎么吃?在哪些好吃的菜里见到过?”
重点引导幼儿说出葱的几种常见吃法,然后结合ppt出示“葱花蛋”、“小葱拌豆腐”等常见菜肴图片,请幼儿猜猜这些菜里的葱是生的还是熟的。
指2:“生葱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能帮我们增进食欲、增强体质,所以,葱既可以熟吃也可以生吃。”
葱娃娃:“你们说得很对,我的葱叶和葱白都可以吃,我可是厨房里不可缺少的调料品!很多道菜里都需要我,你们还能在包子、饼干等点心里找到我呢!我的营养价值很高,的身体很,你们一定要多吃哦!” 环节自评:这一环节是对葱的进一步认识,我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葱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而是通过“包葱叶”游戏,让幼儿在包、压、敲、闻的过程中发现绿色的葱汁及其刺鼻的味道,从而由此引出“怪味”变成“香味”的过程,幼儿感觉很神奇,纷纷迫不及待地说出生活中见到过有葱的食品,学习和探索的欲望被大大激发。
4.幼儿剪剪、吹吹,认识葱的新特性——唱歌
(1) 幼儿听音辨声,初步进行猜测和探索。
指:“我们都知道多吃葱有好处,那么葱还有其他秘密吗?我们一。”
ppt中播放一段吹葱管的声音,让幼儿说说“听起来像什么?猜测声音会是谁发出来的?葱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2)探索活动:怎样让葱叶“唱歌”?
指1:“葱到底能不能发出声音?试了才知道。来,每人拿一根葱(有葱尖)吹着试试。”
幼儿试吹,猜测吹不响的理由。
葱娃娃:“葱叶里面是空的,小朋友可以在它的中间和两头剪一剪,分别剪出不同长度的葱管,再吹着试试!”
幼儿用葱、剪刀等工具自主探索,教师重点指导幼儿在葱叶的中间、两头分别剪成不同长度的葱管,强调吹葱管的技巧——嘴唇贴紧葱管壁,轻轻吹起,切忌用牙齿咬或将葱管压扁(见图4)。同时注意用剪刀的安全。
指2:“都吹响了吗?吹响的是葱叶的中间还是两头?”“长的和短的葱管,哪种更容易吹响呢?”
葱娃娃:“你的葱管‘唱歌’了吗?能够吹响的葱管其实是葱叶的中间部分,比较薄。如果选了葱叶的两头部分,一边厚、另一边细,是吹不响的。”
环节自评:这个环节是教学难点。我有意识地启发幼儿逐层深入地探索:从猜测声音到确定声音的由来;从试吹完整葱叶到剪去葱尖试吹,再到不断地剪去葱叶两头,直至葱管“唱歌”。幼儿在剪一剪、捏一捏、剥一剥、压一压和吹一吹的过程中,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探索兴趣,并快乐大胆地表现自己。这也是一个让幼儿逐渐累加经验,经历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
5.幼儿吹吹、玩玩,在用葱管吹泡泡的游戏中活动结束。
(1)师幼交流:“你发现葱有哪些秘密?”
指:“葱管空心,像管子,可以唱歌,还可以干什么呢?”
幼儿大胆想象、表达,如,“葱叶里面是空心的,像管子;葱白的‘外套’可以剥掉;葱汁可以让纸变绿,味道比较刺鼻;让葱‘唱歌’有很多方法;等等。
(2)幼儿探索用葱管吹泡泡。
教师幼儿每人一瓶泡泡水和一段葱管,要求幼儿在正确使用葱管吹泡泡的同时,注意发现、比较每个泡泡的形状、大小等不同。
结束语:“小朋友们,,为什么我们刚才吹出来的泡泡有的大,有的小呢?这又是葱娃娃的秘密,下次我们再跟着葱娃娃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环节自评:这一环节的提问是开放性的,我让幼儿尽情想象,畅所欲言,并鼓励他们在活动后继续尝试。在活动的结尾,我特意奖励幼儿每人一瓶泡泡水,既是对他们在活动中积极表现的肯定,也是本次探索活动的一种延伸。这一环节以欢快活泼的音乐、五彩斑斓的泡泡将幼儿的情感推向了最高潮,他们兴奋、喜悦,又发现了葱管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活动延伸:
1.在班级区角中成立“科学区”,投放泡泡水和粗细长短不同的葱管,让幼儿自主探索泡泡大小与葱管粗细、长短的关系。还可适当记录纸等材料辅助幼儿实验。
2.继续鼓励幼儿用葱管一物多玩,如,用粗细不同的葱管玩拼接游戏,比比谁拼的长,或进行长度测量活动等。
点评
(点评:唐海燕,江苏省如东县教育局教科室 江苏省学前教育特级教师)
“生活中并不缺少课程,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师针对大班孩子对葱的感知不甚全面的现状,充分挖掘“葱”这种常见植物的教育资源,设计出一个探索性比较强且适合大班孩子操作的探究性活动。整个科学活动设计精巧、有趣,很好地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首先,活动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计了生活化的导入环节,将葱与生活中“卖菜人”的角色有机融合为一体,唤醒了孩子的已有生活经验,激发了孩子的探究兴趣;二是营造了生活化的游戏情境,通过“包葱叶”等活动,幼儿进一步感知了葱与人们的关系,知道了葱所有具有的营养价值,并丰富了对葱的认识。
其次,活动为幼儿了充分的探究时空。教师能紧扣主题,组织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让幼儿在与葱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拨拨、捏捏、敲敲、闻闻、剪剪、吹吹等活动,了解了葱的营养、食用价值,发现葱管的“唱歌”、“吹泡泡”等游戏功能,经历了对事物由外部特征到内部结构的探究过程,发展了观察、思考等多种能力。从活动过程可见,孩子的探究是充分的、主动的,也是快乐的。
(本教案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三元融合式’科学教育案例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光与影科学教案篇5
设计意图:
前一次活动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到户外寻找了找蚂蚁,把好吃的饼干喂给蚂蚁吃。在喂食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蚂蚁的一些特性,他们纷纷叫道:“老师,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只蚂蚁来搬饼干,如果它搬不动的话它就会去再叫一些蚂蚁来一起搬。”“老师,我和浩浩喂的地方不同,蚂蚁也不同,不是同一窝的。”“老师,大的蚂蚁搬食物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是自己一个人搬的。”……
后来的几天,在户外游玩时,总会有一些小朋友聚集在一起观察蚂蚁,喂食蚂蚁,与蚂蚁嬉戏……
看到孩子们对蚂蚁的热情,教师觉得是一个可以生成活动的机会。小小的蚂蚁,教育契机却是很大。喂食蚂蚁,是一件简单不过的事,但是当教师将记录纸交予孩子时,孩子的主动探索意识逐渐形成,他们能在记录中尝试通过记录探索奥秘的方法,他们能在记录中了解蚂蚁的更多一些特性。教师此次预设的目的不是想让孩子更多的了解蚂蚁的特性,而是希望孩子在这次的活动过程中,能主动探索、运用记录的方法学会探索。
本次活动,教师设想了3个环节,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在逐步了解蚂蚁觅食特性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记录发现秘密。
活动目标:
1、喂食蚂蚁,尝试运用记录的方法,发现蚂蚁觅食的特性。
2、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果糖、糖果、饼干、果奶和其他幼儿喜欢吃的`东西;
2、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为幼儿分组,布置任务。
师:最近小朋友们对蚂蚁都比较感兴趣,常常把自己的饼干喂给小蚂蚁们吃,那你们知道蚂蚁最爱吃什么吗?(根据回答答案一样的小朋友分组)
提出记录要求:现在请每一组小朋友,拿好你们认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等一下去找一个蚂蚁多的地方去喂给蚂蚁吃,当过了5分钟后,请你们记录一下,你们的食物大概有多少只蚂蚁来搬回家。
二、幼儿观察与记录
教师在幼儿观察的过程中,穿插引导幼儿观察:
在户外的地上放一些蚂蚁爱吃的东西,等蚂蚁找来同伴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慢慢排成一条线。试着用手指擦一下那条路线,看看蚂蚁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再试着将擦的范围扩大,看看蚂蚁过多久才能找到原来的路或者是否会找另外的路走。
对于喂食糖的小朋友提出要求:在纸上用果糖画出简单的图形,到户外把这张纸放在蚂蚁常常走过的地方,过一会看看蚂蚁会做什么,它们是否会绕着果糖排出图形。
三、交流观察的心得
请幼儿们交流自己记录的结果,统计在大黑板上,得出蚂蚁最爱吃的食物表。
请幼儿上来介绍一下,自己在喂食蚂蚁的过程中发现的趣事、异事。
光与影科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种子的作用,了解种子传播的几种方式和特点。
2、愿意积极地参加探索种子的活动,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并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学准备:(认知准备)初步了解植物生长的条件
(材料准备)童易软件(植物下——小伞兵和小刺猬)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了解种子传播的几种方式
(活动难点)用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探索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会发芽的种子
提问:种在泥土里的植物为什么会发芽?
泥土里的种子,怎样才能发芽、长大,种出新的植物?
小结: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空气、水、温度)能发芽长成新苗。
二、种子的好朋友
·欣赏故事《小伞兵和小刺猬》
提问:植物妈妈的孩子是怎样传播到各个地方?(丰富词:传播——传送、播送)
小结:有的种子是靠风传播的,有的种子是靠动物传播的。
·说说不同的植物
提问:植物还有那些传播方式?
小结:水能传播,莲花的种子——莲子,生在莲蓬上顺水安家
种子自身弹射传播,凤仙花
人工传播,稻、麦、豆类等
活动重点:了解种子传播的几种方式。
三、我找到的种子
提问:你在什么地方找了植物的种子,它是靠什么来传播的?
小结:植物的种子有多种传播方式,有的靠风,有的靠水,有的是自身弹射,大多数种子是靠人或动物来进行传播的。
光与影科学教案篇7
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各种刷子的不同,常识理解各种刷子的不同功能。
2、能在超做火攻过程中感受和选择最适合的刷子。
3、对观察和探究生活中的工具具有兴趣,乐意使用工具。
准备:
1、各种刷子若干、人手一个杯子(杯子底部和傍边都涂抹少量的牙膏)、装一半水的大盆。
2、事先在水池旁边粘一些水粉颜料,干掉以后能让幼儿尝试清洗。
3、幼儿活动材料p6-7页。
过程:
一、洗杯子(感受不同的刷子)
——请每个幼儿选择一把刷子来洗自己的杯子。
指导语:今天杯子脏了要请小朋友自己洗。我们的工具角里有各种各样的刷子,请你选一把你觉得好用的刷子,来洗一洗你的杯子,看谁能把杯子里的牙膏洗干净。如果你觉的你选的刷子不好用,你可以换一把。(引导幼儿尝试选择不同的刷子)
——幼儿自选好刷子后开始洗杯子
教师观察幼儿使用刷子的情况,记住哪些幼儿换过刷子,并问问他们为什么换刷子。
——幼儿交流洗杯子的过程
指导语:你刚才是用什么刷子洗杯子的,你洗干净了吗?为什么要换一个刷子?(牙膏幼儿回顾刚才洗杯的过程,说一说刷子的样子和毛的软硬。)
——教师帮助幼儿梳理洗涤思路
指导语:原来不同的刷子大小、形状、长短都不一样。不一样的刷子各有不同的用处。
二、了解不同刷子的用处
——使用幼儿活动材料p6页《刷子》(一),看看说说这些刷子是在哪儿找到的。
——使用幼儿活动材料p7页《刷子》(二),想想这些刷子有什么本领,并和他们的朋友连上线。
光与影科学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在玩的过程中积累对水的认识,直观地感知水的毛细作用,发现水的张力。
2、能够胆猜想,细心观察,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尊重事实。
3、初步感知和经历科学探索的方法及趣味,激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幼儿玩过水,知道水的一些基本特点及与人们的关系。
2、物质准备:
幼儿方面:一次性杯子(有半杯水)人手一个;托盘4个(每组一个),内放装了蜡笔的小碗、放了餐巾纸的小碗、抹布;四小碗回形针。
教师方面:装了一半水的杯子一个,装餐巾纸、回形针的小篮一个,装满水的雪碧瓶两个。
3、环境准备:
置放好桌面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们好,以前老师带你们玩过水吗?(玩过)那你们发现水是怎么样的呢?
其实,水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也能让我们知道一些道理,想不想再来玩?(想)看,老师请来了谁和我们一起玩?(取出餐巾纸并折叠)餐巾纸说:“我想把脚伸到水里玩一会儿,就伸到这里吧,画个记号清楚点。你们猜猜,餐巾纸放进去后会发生什么事。(要烂的)(要吸水的)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怎样才能知道你们猜得对还是不对?
二、通过操作,发现水的毛细现象和张力现象
1、发现水会顺着纸往上“爬”这个特性(即水的毛细现象)。
①幼儿操作。
瞧,餐巾纸朋友已经在你们桌上了,轻轻拿起来,每人一张,可以用老师的方法,让水浸到有记号的地方,看看能发现什么,和你猜的是不是一样。
提问:谁来把发现告诉家?(水是自己上去的还是你把纸都浸下去了?和你猜的一样吗?)
看来,有时候猜想的和事实是不一样的,需要实验来证明。
②、教师验证。
老师也来试一试:我放到有记号的地方,看,水怎么样了?(爬上去了)太有趣了。
我们知道,水是往低处流的,怎么会往上爬呢?
小结:原来,餐巾纸上有很多细小的毛孔,水会顺着毛孔往上爬。这是水的一个本领。想不想知道这个本领的名字呀?科学家把水的这个本领叫“水的毛细现象”。
拓展思维:请小朋友想一想,水碰到哪些东西也有可能会爬。
得出: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能让水在它身体里跑,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2、探索:放多少个回形针水会流出来,发现水的张力现象。
①小朋友真聪明,老师要奖励你们,给你们杯子里加满水。
②、老师也给自己杯子加满水,回形针好朋友也要来和我们一起玩水,小朋友猜猜看,老师要放进多少个回形针水才会从杯子里流出来。
③、请小朋友自己来试一试。请出回形针朋友(师取出四个放了回形针的小碗,边放到幼儿桌子上边提要求)小朋友一边轻轻往杯子里放回形针一边数,看看数到多少的时候水会流出来?
④、幼儿操作,师巡回,提醒幼儿小心轻放,点数清楚。看谁的水先流出来。
⑤、教师验证。
提问:你放了多少回形针?水流出来了吗?你猜多少?
老师也来试一试,请小朋友重新猜一猜,我放多少个回形针水会流出来。(将幼儿猜测的数字对应写在第一次猜测的数字下面)刚才猜是10个20个30个,现在变成80、90、100了。
教师投放回形针,幼儿数数并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鼓起来的水面像什么。
小结:这也是水的一个本领,科学家把水的这个本领叫“水的张力”。
我们放了多少回形针,水还没有流出来,和我们猜的一样吗?(不一样)所以,有很多事情不是猜猜或想想就可以的,需要实验来证明,科学家就是这样来研究、发明的。
三、活动延伸
激发幼儿继续探索水的张力的兴趣
哎呀,回形针都沉到杯子里去了,老师想让它们停留在水面上,不知道可不可以,小朋友回家继续探索,得出结果告诉老师和其他小朋友。
光与影科学教案模板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