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音乐教案7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制定过程一定严谨,根据教学目标来写作,教案不仅有备忘的作用,也是重要的资料积累,以下是莘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音乐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音乐教案7篇

人教版音乐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窗花舞》感受音乐所表达的过新年的热烈气氛,感受不同地域的民歌风,

2、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运用x和x编创节奏,并能背唱自己熟悉的有关过新年的歌曲。

4、学唱歌曲《小毛驴》能背唱歌曲,并用手号来加深旋律中音乐走向,上行和同音反复的特点。

5、能听辨出长笛与低音大提琴的音色,从音乐中感受动物可爱的形象并加以想象、创作模仿。

教学重点:

学生能找到歌曲中的音乐走向上行和同音反复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掌握歌曲中的八分音符的节奏。

教学准备:

录音机、头饰、打击乐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起立、问好、入座。

2、复习柯尔文手势。

3、复习歌曲。

二、基本部分。

1、导言。

2、聆听《窗花舞》。

(1)完整地聆听乐曲,让学生用手指随课本上的图形谱滑动。

提示:你感到乐曲描绘了什么?

(2)复听音乐,随着音乐用手势在桌上进行表演。

三、欣赏《窗花舞》。

1、师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欣赏曲《窗花舞》,并提醒用手拍腿的方式静静聆听音乐的ab段。

2、生带着问题复听ab段。

你觉得音乐是在描诉一件什么事情?

你听到音乐中用了哪些打击乐器?听到了请举手生听完后发表自己的看法。(三角铁、铃鼓等)

3、她们在干什么?

生欣赏并举手回答:跳舞、帖窗花

4、生完整聆听《窗花舞》大家剪窗花、自编窗花舞、贴窗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教师用“森林音乐会”做主题来串联全部课堂。

教师:“用一幅画来导入音乐故事的开始。”

学生聆听、谈话、思维想像。

用拟人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学习的乐趣。

2、用各种动物的声音来发声练习。

教师出示小动物的头饰让学生去模仿它们的叫声并用一段练习曲来练习发声。学生用自然的声音轻巧的模仿声,保持笑脸来发声。

指导学生正确用o、mi、u等元音来发声,并在自然中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二、节奏歌词练习。

1、老师继续出示小动物出场,并范唱歌曲,听后教师用打击乐器来念歌词。

2、学习打击乐器节奏型训练,为歌词配伴奏。

3、学生熟悉歌词,风趣诙谐的特点要感受出来,并能掌握打击乐器的节奏。

三、歌曲旋律。

1、教师再放一遍歌曲,用手号唱歌谱。

2、学生学习手号唱谱两遍来,熟悉旋律。

3、对歌曲的旋律熟悉

四、完整演唱。

1、学生合伴奏演唱,老师用钢琴伴奏。

2、学生唱熟歌曲并背词。

3、学会歌曲。

4、巩固练习。

5、综合体验。

分组分角色来表演唱分,打击乐器伴奏,扮演小毛驴演唱,几组来练习。

6、学生自由展示他们的才能。

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让学生走进愉快中的音乐,并学会歌曲。

五、课堂小结。

快乐音乐会,教师来总结,用《玩具进行曲》来结束上课,并整齐的听音乐走出教室。学生都活动起来,一直都是在快乐的音乐中学习到结束。让学生自由,尽情的活动,达到新课程的目的,走进音乐世界,愉快教学法。

人教版音乐教案篇2

教学内容:聆听妈妈格桑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歌,通过让生谈藏族风土人情,引入对歌曲《妈妈格桑拉》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视唱全歌乐曲,生跟着教师的琴声哼唱旋律,说说是哪个地区的民歌。

2、播放歌曲的音乐,让生寻找与之共同的音调,从而导入歌曲的学习。

3、初听歌曲,理解情感。

(1)教师介绍歌名的含义。妈妈格桑拉的意思是指妈妈幸福。

(2)初听歌曲,理解歌曲的情感。歌曲是反映妈妈的幸福,还是祝愿妈妈幸福?生从歌词、情绪、速度上谈谈自己对歌名的理解。

4、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跟琴学唱歌曲旋律。

(2)带着对妈妈的深情祝愿,再唱歌谱。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学唱歌曲。

(4)合唱部分通过分小组、分乐句自主学唱,各分声部都熟练地演唱后再合成。

(5)对比聆听齐唱、合唱和领唱、合唱的不同效果。

三、全课小结。

1、师生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组、师生、生生互评。

人教版音乐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用满怀深情的歌声表达祝福祖国的心愿,激发学生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2、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3、以班级召开一次“迎新年音乐联欢会”表达同学们对未来的美好祝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年快要到了大家想用怎样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呢?

二、分小组进行准备。

1、看音乐录像,内容反映了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

2、教师检查学生准备的节目及资料。

3、学生分成小组活动,把自己准备的节目表演给大家,让小组同学进行审议,评定。

4、学生进行合作排练,教师到各组指导

三、展示活动。

1、请各组同学把自己的节目与大家进行交流。

2、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迎新年音乐联欢会”。

四、教师进行小结

五、根据音乐会顺利进行的情况,评选“组织奖”让学生很有自信的展示自己创作,编导的节目。

案例描述:

一、导入:

师:老师带来一个谜语,请同学们猜一猜。

(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

生:雨!

师:你们喜欢雨吗?为什么?

师:下雨的时候,你们在雨中玩些什么?

师:雨有许多许多,有绵绵细雨、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阵雨等等,你喜欢怎样的雨?为什么?

师:当天空下着小雨时,发出怎样的声音?(滴答滴答)

雨越下越大,这时候你觉得雨声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声音变大了,哗啦啦啦)

师:你能用身边的东西或肢体表现大雨或小雨吗?

(学生表现得很棒!)

师:你们瞧,有一个小朋友正在路边踩雨玩呢!你们想不想加入他?

(生初听音乐边律动)

二、教授新课

1、出示课题《踩雨》

2、复听歌曲,熟悉旋律,说说听后的感受。

3、用视唱法学唱歌谱,并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

4、完整唱歌谱。

5、跟伴奏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6、跟唱第一段歌词。(提出注意点,并正确演唱)

7、自学第二段歌词。

8、学生说说用怎样的情绪演唱歌曲。

师:这首歌曲表现了一个少年儿童在夏日的雨天里,踩着雨花玩耍的情景,塑造了活泼、轻松、可爱的形象。用轻快、明亮的声音演唱才能体现出歌曲的意境。

三、创编与活动

提出要求:发挥想象,创设情境,表现儿童在绵绵细雨中踩雨的情境。

1、生小组讨论合作(多种形式表现)比一比哪组表现最棒!

2、小组展示,、表扬。

四、、作业

师: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家们用他们的笔,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各种各样的雨景,他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我们学过许多关于雨的歌曲,回去以后搜集一下,下节课交流,看谁找到的关于雨的歌曲最多!

反思:

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告诉我,现在的音乐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和交流情感,并获得创造、表现、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组合、运用、创新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始终在愉快合作、多彩、友爱、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我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做到既能促进学生智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特别是在情感上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学习的欢乐。

人教版音乐教案篇4

我说课的课题是《红蜻蜓》,这是一首日本歌曲。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旋律优美流畅,一气呵成。歌词朴实,富有田园气息。在日本广为流传。

一、教学内容分析:

红蜻蜓是日本作曲家,指挥家山田耕作38岁时创作的一首儿童歌曲,在日本是家喻户晓。它本来是一首描写少年儿童回忆自己幼年情景的儿童歌曲,后来大人们也喜听爱唱,也成了他们回忆童年生活的歌曲。回忆是十分美好的,这样美好的内容应当用什么样的音调来表现呢?歌曲优美动听,深情自然。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小节,三段歌词,却将童年情景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歌曲3/4拍,合唱部分为主要以三度和弦为主,歌曲的力度变化很大,但乐句连贯,力度过渡渐强减弱。

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式:体验、模仿、合作

教学工具:电子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课本光盘

体验:贯穿于课的始终。在聆听、演唱中体验歌曲的情感。

模仿:教师范唱,学生进行模仿。

合作:在学习第二乐段时,采用师生、生生合作完成二声部歌曲的演唱。

教学手段:听唱法、视唱法、演示法。

三、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歌曲演唱速度、节奏以及高音的演唱方法,表现歌曲艺术形象。2、使二声部的合唱协调均衡,富有美感。能够用优美的声音、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红蜻蜓》,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通过歌曲《红蜻蜓》的学习,从优美得曲调和歌词呈现的情景中感受合唱歌曲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感情。通过聆听、范唱、模仿等形式,在体验、合作中准确表现歌曲。用优美抒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抒发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优美的声音、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声部间的相互配合,感受并表现和声的美。

难点:二声部演唱声音的和谐、统一。

五、教程过程

a、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b、发声练习《樱花》

学生用“lu”模唱旋律。注意声音自然柔和。

师:你对这首乐曲的曲调有什么感受?它是哪个国家的乐曲?

c、表演《红蜻蜓》.

1.教师播放乐曲旋律。

提问:这首乐曲和《樱花》有什么相似之处?

2.聆听歌曲《红蜻蜓》范唱。

提问:歌曲让你产生什么感受?表达了什么内容?

师:歌曲由日本作曲家山田耕采用诗人三木露风的一首回忆童年情景的诗谱写而成的。3/4

拍曲调非常优美抒情,歌词将美好童年的生动情景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难以忘怀。通过

“我”在晚霞中看到的红蜻蜓而引起的回忆,亲切而又深情地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美好回忆。

3.复听音乐

边听边划拍,感受歌曲的节拍特点。歌曲有几个声部?

4.全班分为二个声部,学唱二声部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范奏二声部曲调。学生用指挥图式边划边轻轻哼唱各自曲调。

(2)二声部学生分别学习曲调。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唱稳、唱准。

(3)用“”唱二声部合唱,相互倾听效果。

5.学唱歌曲:

(1)在“”的基础上唱歌词。使两个声部都唱得很流畅熟练,能从中获得二声部的效果。

(2)完整地唱好第一段歌词,二声部注意和谐。

(3)演唱第二段歌词。

(4)完整地演唱歌曲,注意声部间的相互配合及协调。

6.表演歌曲:

(1)复习力度记号。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来演唱。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其他处理方法吗?

(4)有感情地回忆当年的童年情景,触景生情地表演。

d、拓展

回忆起童年时唱过的歌曲,填上歌名并唱一唱,互相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好时光。

e、教师小结

?红蜻蜓》是一首日本歌曲。本堂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首歌曲的演唱,训练学生运用均匀的气息演唱歌曲,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演唱习惯。在授课过程中我始终注重每一环节的扎实度,以形象、准确的示范,赋有感染力的讲解、引导让学生来理解演唱时气息的运用,咬字的方法及歌曲意境的表现。如:手指感受小气柱。夸张口型拼读歌词等方法运用,即让学生理解、感受了演唱技能,也为唱好歌曲起到了实效性的辅助作用。

在授课过程中,我也很注意学生拿书姿势、唱歌姿势、静静聆听等等常规性的习惯养成,因为,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上好音乐课的重要因素。针对音乐课上的一些常规性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将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人教版音乐教案篇5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蓝天向我们召唤》。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歌曲《蓝天向我们召唤》。

2.通过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的事例,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会歌词。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热情。

教学过程:

唱歌曲《蓝天向我们召唤》。

从神舟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引出歌曲的主题——《蓝天向我们召唤》。

(1)让学生学生朗读书中材料,并展开讨论有关神舟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的信息。

让学生回家有机会观看“神五”“神六”或“神七”的录像。

教师讲解:

(2)由于编写教科书时“神五”“神六”或“神七”尚未上天。“神五”是单人、单天飞行,“神六”是双人、多天(5天)、行,而“神七”成功实现了太空行走,这说明我国已经成功掌握了载人航天飞船的核心技术。

(3)学生朗读《蓝天向我们召唤》的歌词。

学生讨论对歌词的理解和感受,说一说“向航天英雄们学习什么”。

(4)欣赏歌曲的范唱录音。

(5)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6)随录音学唱歌曲歌词。

注意:四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和顿音的使用。

(7)学唱合唱部分的第一部分及歌词,这部分旋律节奏比较多样,其中但也增加了学唱的难度,可多随录音学唱,最后随琴声学唱。

(8)初步唱会后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旋律,是学唱更加理性。

人教版音乐教案篇6

教学内容:

?卢沟谣》

教材分析:

?卢沟谣》是“唱响中国”入围的36首歌曲中一首写给孩子们唱的歌,它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创作背景,用孩子的视角将卢沟桥见证的民族兴衰与永定河畔的自然美景巧妙地融合起来,以极富画面感地语言将人们带入了过往的历史中。歌曲以朗朗上口的童谣形式表达,即大气深邃又空灵婉转,抒发出一种发自肺腑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卢沟谣》,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2、掌握歌曲中的附点节奏,4拍长音,反复记号,把握歌曲的旋律特点。

3、通过学唱此歌,用主流文化滋润同学们的心灵,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传承民族精神,挖掘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学会歌曲,掌握歌曲中的节奏,旋律特点,正确把握歌曲情绪。

教学难点:

歌曲中附点节奏,四拍长音的处理。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清点人数

二、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

师: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七个基本音级、拍号、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

师:看来同学们都掌握的不错,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卢沟谣》

三、教学过程:

1、作品简介:

?卢沟谣》是今年“唱响中国”入围的36首曲目中一首写给孩子们唱的歌,它是一首历史童谣,是一首站在卢沟桥头唱中国历史的歌,唱中国精神的歌。

2、节奏练习(为掌握歌曲节奏作准备)

让学生看乐谱,教师提问:这首歌的拍号是什么?代表什么意思?

练习这首歌中的节奏。(掌握四拍长音和附点四分音符的节奏)

3、旋律练习

⑴音阶练习

1 2 3 4 5 4 3 2 1(用“啊”唱)

⑵歌曲中部分旋律的识谱练习(要求学生划节奏,加强四拍长音

附点音符的掌握)

⑶全曲的识谱练习(根据学生情况教师给予纠正,讲解反复记号)

⑷唱谱后用“啦”哼唱,以此熟悉旋律

4、歌词练习

⑴歌词朗诵

⑵带入歌词反复练习(边唱边纠正学生演唱不足的地方)

⑶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演唱(作者写《卢沟谣》是希望通过它抒发一种发自肺腑的爱国情怀)

一.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我国西部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特点及相关文化,如西藏的拉萨、长江三峡及三峡工程,西南地区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等,通过音乐抒发对家乡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视谱演唱歌曲、分辨音乐结构和音乐情绪的能力,能为歌曲设计领唱与齐唱。

(二)具体要求

1.能用热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能积极地参与“走进西藏”音乐会。

3.能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感受不同乐段的情绪,背唱其中的一段旋律。

4.能用自豪的心情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5.能了解一些有关西藏、三峡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准备

(一)教具

布达拉宫的图片或录像;《阿姐鼓》《洗衣歌》《川江号子》等录音带。

(二)资料

有关西藏、三峡及三峡工程的资料和图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重点: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感受《北京喜讯到边寨》中苗、彝民族音乐的特点。

本单元难点:

1.启发学生用热爱自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

3.感受《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川江号子的风格。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学唱歌曲:《拉萨谣》。

2 、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教学目标

1 、能用热爱家乡一样的情感演唱歌曲:《拉萨谣》。

3 、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重难点

1 、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2 、能随教师琴声视唱曲谱。

教学准备

风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欣赏《走进西藏》

教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非常动听的歌曲,它会带领同学们来到一个神秘的地方,会给同学们带来美的享受,我们一起来听。(录音播放《走进西藏》学生静听)

提问:听到这首优美的歌曲,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生回答)

教师出示布达拉宫的图片,请同学们边观看边总结: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有最美丽的雪域风情,有勤劳勇敢的藏族同胞,也有那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更有那风格独特优美、粗犷的音乐。让我们一起听一听。

二、学习歌曲《拉萨谣》

(一)学唱曲谱

1 、播放歌曲《拉萨谣》学生静听,并谈一谈听后的感觉,及歌曲的特点。

2 、教师总结:《拉萨谣》这首歌曲是我国当代作曲家何训田所作的曲子,乐曲优美独特,粗犷朴实,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演唱歌曲,《拉萨谣》吧!

(教师出示曲谱,并播放乐曲旋律,请学生边听边找出组成旋律的各音:)

(1 2 3 6)

3 、教师引导学生随琴演唱以上各音。

4 、随教师琴声轻声演唱歌谱(用啦的演唱方式进行练习、哼鸣演唱等)。

(二)学唱歌词

1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 、教师介绍歌词内容,使学生了解西部地区的风土人情。

3 、教师范唱(伴奏)。

4 、在理解了歌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分句指导、师领唱,生跟唱、师生合作演唱、男女生合作演唱、个人展示)

5 、在歌曲基本掌握的基础上,再次欣赏《拉萨谣》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6 、让学生结合拉萨谣的歌词谈论一下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第一单元

西部风情

依马呀吉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依马呀吉松》体验西藏民族风情。

2、通过歌曲练习表现质朴自然、高远深邃的感情。

3、注意歌唱的发声和吐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2)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3)听歌曲范唱录音(合唱)。在聆听之前,提示学生注意歌曲演唱形式和情绪。听

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2、学习新歌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a、学生朗诵歌词。教师纠正、解释歌词中的个别字词。

b、请学生谈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和对歌曲情感的理解。

c、再听歌曲的范唱演唱(最好是教师范唱,也可听独唱录音)。

d、调查了解学生对这首歌曲的熟悉程度(可用举手统计方法,也在可课前进行)。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为了体验歌曲的情感,也为了实际检验一下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a、 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可用“哒”或其他读法)。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 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3)学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只唱一遍,以便确定下面的练习方式)。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可用手势来表示,注意一个乐句用一个动作)。然后一边作“用手势表现旋律线”的动作,一边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4)学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3、小结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了解一下用乐器演奏这首歌曲的情况。

(3)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1、随琴视唱歌曲歌词

a、 指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

b、学生读节奏。提示读节奏时要注意节奏的乐句。

c、 在教师弹奏歌曲曲调的“伴奏”下,再读一遍节奏。

2复习歌曲的曲调。

a、学生随着教师的琴声试着视唱曲谱

b、请学生分析一下歌曲的“旋律线”进行视唱曲谱练习。

3、复习歌曲的歌词。

a、联系前面分析过的歌词和情绪唱歌词。

b、在练习中提示要注意运用气息的控制唱好连音。

(5)用乐器演奏整首歌曲的曲调或其中的几个乐句。

4、小结

(1)再听一遍歌曲录音,请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演唱还有哪些不足。

(2)指出下一节课的任务或课下的乐器练习任务。

人教版音乐教案篇7

教学内容:

1、通过钢琴和伴奏带教唱学生《清晨》和《晚风》两首歌曲。

2、对比歌曲欣赏描绘早晨的《晨景》和描绘夜幕的中国筝曲《渔舟唱晚》。

3 创造性地表演及编配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管弦乐《晨景》感受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的音乐。

2、通过欣赏外国的晨景,学唱描绘中国晨景的歌曲《清晨》。学唱俄罗斯歌曲《晚风》,感受中国器乐描绘夜幕的音乐风格。

3、对比国内、国外描绘早晨和夜幕的不同音乐风格。

4、唱好二声部合唱,提高合唱表现能力

5、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清晨》因四段歌词太长,所以选择1、3、4段唱,第2段由学生课后自己学唱。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清晨》第二乐段的曲调,重点是音准:“41|5”中的大跳要唱准。

3、《晚风》第一小节的弱起部分,低声部合唱部分的演唱,以及全曲6/8拍的强弱对比。

4、歌唱为主,欣赏为辅。

教材分析:

1、管弦乐《晨景》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于1888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评剧《培尔·金特》写了二十三段配乐。后选择其中八段改编为两个组曲。本曲就是《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第一首。这原是诗剧第四幕中主人翁培尔·金特流浪到摩洛哥时,描写日出和清晨景色的音乐。乐曲的主题仅在五声音阶范围内活动,极为纯朴,具有牧歌风格。

2、筝曲《渔舟唱晚》

这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标题取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句。

乐曲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慢板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优美而舒缓;乐曲的第二部分清跃欢快,通过复式递升递降的旋律发展手法使旋律线循环往复、跌宕起伏。

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流行于当时秦国(今陕西一带),因此人们称它为古筝,筝的形状狭长而扁平,琴体面板的音柱上架有很多条弦,均按五声音阶排列。筝的传统奏法是用右手弹奏琴弦,掌握音高和节奏,左手则在音柱左侧用按、滑、揉、吟等手法来调节弦音变化,美化音色,装饰旋律,双手密切配合就能奏出音色美妙、韵味浓郁的音乐来。

3、歌曲《清晨》

这是一首曲调规整,旋律明快而又流畅的歌曲。2/4拍,宫调式,三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一、第三乐句是旋律的重复,第二、第四乐句旋律相同只,是在尾音上作了上移四度的变化,其句中插入的一小节间奏,更使曲调轻快活泼,富有动感,它生动地表现了人们早起迎着晨曦锻炼身体的情景。第二部分是歌曲的插入部,旋律优美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歌曲通过了对春天的草原、绿油油的秧苗、丛丛的山林等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充分地表现了人们只争朝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随后,歌曲在“d·s”反复后又重复了第一部分的曲调,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4、歌曲《晚风》

这是一首富有田园风格的歌曲。歌曲以“晚风”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夕阳的晚上”、“树丛中的夜莺在歌唱”……。抒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歌曲为6/8拍,大调式,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委婉动听。第一乐句在弱起小节进入后以平稳的节奏展开,在第1小节和第3小节只作了上移一度的小变化,使得曲调在平稳中稍有起伏,似乎音乐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黄昏时刻、当晚风吹来时四周田野一片静谧的情景之中,富有诗情画意。第二乐句在四度跳进后,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旋律由上而下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起伏,抒发了人们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情景之中象树丛中的夜莺一样快乐的歌唱。第三乐句完全重复了第二乐句的旋律。把赞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以进一步的抒发。

人教版音乐教案7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教案8篇

202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人教版教案优秀6篇

人教版四上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教案5篇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案6篇

人教版六数学下册教案6篇

人教版教案优质5篇

人教版音乐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