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所写的教案,才会让孩子有更好地互动参与,拟定全面的教案是能够让我们找出自己工作中的不足的,下面是莘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式与方程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式与方程教案篇1
一元一次方程讲学稿
执笔:苏阳 审核: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地模型,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会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含有 叫方程,比如: 。 2.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正确打“√”,错误打“x ”.
(1) 1+2=3 ( ) (2) 1+2x=4 ( )
(3) x+1-3 ( ) (6) x-1=0 ( ) 3.引入
我问开店李三公,多少客人在店中?一房七客多七客,一房九客一房空。请你仔细算一算,一共有多少房间?
用算术方法容易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吗?
(二)新授 Ⅰ.方程的概念
师:列方程时, 要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先看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1700小时,预计每月再使用150小时,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小时?
(3)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有多少学生? 解:(1)设 (2)设
2(3)设
观察以上所列出的各方程,有什么特点:每个方程有几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多少?
师:上面各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像4x,1700+150x, (1-)x.等这样的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例如,-(1-)x在(3)中表示女生数与男生数的差。
归纳:
上面的分析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练习
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 +2y=1 +
y52+1=0 c.?6?1 =8
x22.已知方程2xm?1?3?5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 .a?33.已知方程((a?4)x4.课本82面练习.
(四)小结:
?5?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a= . 含有 的等式叫方程.只含有 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 ,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列方程的一般步骤:
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x──用含x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列方程的关键是找相等关系.(五)作业:
课本84面课本85面
小学式与方程教案篇2
第11课时 复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加深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的了解,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领悟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本章知识回顾:
1.有关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注意:方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含有未知数;②是等式。(2)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式子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注意: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满足三个条件:①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次数是1;③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4)方程的简单变形规则:
①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②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5)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移到另一边,方程的解不变。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 ⑤系数化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① 审:弄清题意,分清已知量和未知量,明确个数量间的关系; ② 设:设出未知数; ③ 列: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 解:求出方程的解;
⑤ 答: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题意,并写出答案。
二、运用知识,训练能力
1.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1)4+5x=11
(2)x+2y=5
(3)x2-5x+6=0
(4)1?xx=3
(5)x?1x2+3=1 2,已知方程2xm+1+3=5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 --------- 3.解方程:x?33-x?12=某人乘船由a地顺流而下到b地,然后又逆流而上到c地,共乘船4小时,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千米,水流的速度是每小时千米。若两地相距10千米,求两地的距离。
解:设两地的距离为x千米,因c地位置没有确定,所以需对c地位置进行分类讨论:
(1) 当c地在两地之间时,由题意列方程得:------------------------------,解得--------------。
(2) 当c地在两地之外时,由题意列方程得:------------------------------,解得--------------。
故两地的距离为--------------------。 5.小亮是一名七年级的学生,一次对方程
2x?1x4-?m4= -1去分母时,由于粗心,方程右边的-1没有乘4而得到错解x=3,你能由此判断出m的值吗?如果能,请求出此方程正确的解。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复习题 4、5、14、17
通过生生、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四、畅谈收获,分享成果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复习题
2、
3、
9 板书设计
复习课
一、本章重点知识回顾: 1.有关概念: 2.解方程的步骤: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二、练习:
教后反思
小学式与方程教案篇3
一、设计理念:
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既巩固了小学基础知识,又为初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运用相关规律,熟练的进行解方程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体验移项解方程的历程,观察、比较,进而归纳出解各类方程的快捷方法,得出一些相关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勾漏”双向四步教学法,适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让学生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掌握各类解方程的一些规律,运用相关规律,熟练的进行解方程计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移项解方程的历程,观察、比较,进而归纳出解各类方程的快捷方法,得出一些相关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归纳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勾漏”双向四步教学法;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勾人入境:
同学们,利用等式的性质我们学会了解方程,其实上,熟练后,我们可以不用写得那么麻烦,三言两语就可以轻松地解方程了啊!想学吗?
(二)、漏知互学:
先来看第一大块的加法方程
186+x=200
用等式的性质这样解:
186+x=200
解:x+186—186=200—186
x=14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186+x=200
解:x=200—186
x=14
有什么规律呢?先看符号(+——符号相反)再看数字(数字顺序也相反),那合起来说就是:加法方程,数符相反。有趣吗?
现在我们再看第二大块的乘法方程
36×x=108
用等式的性质这样解:
36×x=108
解:x×36÷36=108÷36
x=3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36×x=108
解:x=108÷36
x=3
师:他们又有什么规律呢?(课件展示)哦真聪明!乘法方程与加法方程的规律一样,数字顺序和运算符号都相反了,所以我们把乘法方程与加法方程合在一起称为:乘加方程,数符相反。明白了吗?记住了吗?
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三大块,减法方程:
x—36=12
用等式的性质这样解:
x—36=12
解:x—36+36=12+36
x=48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x—36=12
解:x=12+36
x=48
那么它们又有什么规律呢?先看未知数x都在减号前,接下来的运算符号都用加法,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减法方程都是用加法呢?别急,请看:
108—x=60
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这样解:
108—x=60
解:108—x+x=60+x
108 =60+x
60+x =108
x+60-60 =108-60
x=48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108—x=60
解:x=108—60
x=48
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题减法方程与上面两题有什么不同呢?对,未知数x都在减号后面,运算符号都是用减法,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两张种减法方程合并起来说:减法方程,前加后减。未知数x在减号前用加法,未知数x在减号后,用减法。
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第四块,除法方程:
x÷12=5
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这样解:
x÷12=5
解:x÷12×12=5×12
x=60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x÷12=5
解:x=5×12
x=60
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对,眼睛真厉害!未知数x在除号前,解完这道题,谁发现,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与减法一样。1、未知数x在除号前面。
2、都用乘法。
3、数字没有相反。怎么办,对,先算完另外一种情况(x在除号后的)再说,那么请开始吧。
48÷x=3
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这样解: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48÷x=3 48÷x=3
解:48÷x×x=3×x解:x=48÷3
48=3×x x=16
3×x=48
x=48÷3
x=16
仔细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解除法方程的规律你找到了吗?
1、未知数x在除号后面。
2、都用除法。
3、数字没有相反。
以上说明在除号前后的计算方法不一样,那么它的规律要根据x在除号前后来判断,x在除号前用乘法,x在除号后用除法,从而得出他的规律是除法方程,前乘后除,它和减法有类似感。
(三)、流程对测:
小组内各出加减乘除的方程各一条,然后交换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小组开始探究,教师巡逻指导
(四)、结课拓展: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式与方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探索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
2、利用探索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方程。
3、经历了从生活情境的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4、通过探究等式的性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天平游戏,帮助数学理解等式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并据此解简单的方程。
难点:推导等式性质(一)。
教学准备:
一架天平、课件及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两只松鼠正玩着跷跷板。突然来了一只大灰熊占了其中一边,结果跷跷板不动了。你们看有什么办法?
学生讨论纷纷。
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是在类似跷跷板的天平上做游戏,看看我们从中有什么发现?
二、运用教具,探究新知
(一)等式两边都加上一个数
1、课件出示天平
怎样看出天平平衡?如果天平平衡,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
2、出示摆有砝码的天平
3、探索规律
初次感知:等式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再次感知:举例验证。
(二)等式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
(三)运用规律,解方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68页“练一练”第2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2、小组合作完成69页“练一练”第3题。
完成后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总结。
小学式与方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2、理解移项的概念;
3、学会移项。
教学重点:
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及移项法则;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性质1来解释方程的变形。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投影片。
2、天平称、若干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物体质量相同的若干个砝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上节课的想一想引入新课: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方程是等式,但必须含有未知数;
等式不一定含有未知数,它不一定是方程。
2、下面的一些式子是否为方程?这些方程又有何特点?
① 5x+6=9x
②3x+5
③7+5×3=22
④4x+3y=2
由学生小议后回答:①、④是方程。
分析这些方程得:
①等式两边都是一次式或等式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
②这些方程中有的含一个未知数,也有的含两个未知数。
我们先来研究最简单的(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的一元一次方程。
3、一次方程:我们把等号两边是一次式、或等号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的方程叫做一次方程。
注意:一次方程可以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如上例的④。
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口答)
① 2x+3=11②y2=16③x+y=2④3y-1=4y
6、什么叫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
关键是把方程进行变形为x=?即求得方程的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点出课题)利用等式性质1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讲解新课:
1、 等式性质1:
出示天平称,在天平平衡的两边同时都添上或拿去质量相同的物体,天平仍保持平衡,指出:等式也有类似的情形。
强调关键词:"两边"、"都"、"同"、"等式"。
2、 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x+2=5
分析:要把原方程变形成x=?只要把方程两边同时减去2即可。
注意: 解题格式。
例1 解方程5x=7+4x
分析:方程两边都有含x的项,要解这个方程就需要把含x的项集中到一边,即可把方程变形成x=?
(解略)
解完后提问:如何检验方程时的计算有没有错误?(由学生回答)
只要把求得的解代替原方程中的未知数,检查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由一学生口头检验)
观察前面两个方程的求解过程:
x+2=5 5x=7+4x
x=5-2 5x-4x=7
思考:⑴把+2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把+4x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符号改变)
3、 移项:
从变形前后的两个方程可以看到,这种变形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我们把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
①移项要变号;
②移项的实质: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
例2 解方程:3x+4=2x+7
解:移项,得3x-2x=7-4,
合并同类项,得x=3。
∴x=3是原方程的解。
归纳:
①格式:解方程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以便合并同类项;
②解方程与计算不同:解方程不能写成连等式;计算可以写成连等式;
③一个方程只写一行,每个方程只有一个等号(理由: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前后两个方程之间没有相等关系)。
练习:书本105页 1(口答),2(板演),想一想。
(三)、课堂小结:
①什么是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性质1(找关键词);
③移项法则;
④应用等式性质1的注意点(例2归纳的三条)。
(四)、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小学式与方程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数学书p58-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 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 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一) 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6+3=9=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二) 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三) 反馈练习
1、 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
2、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 (强调验算)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习十一5—7题。
解方程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力图直观,让学生在直观的操作与演示中自主建构。同时借助观察、操作、猜想与验证,一方面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同时也让学生抽象方程,解释算理中来经历代数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及数学素养。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算理,经历代数的过程。
本节课属于典型的计算课,所以算理与算法是二条主线,今天的算法主要是突破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够利用天平的原理来解方程,所以理解算理,让学生体验到解方程只要使天平的一边剩下一个未知数,但要在这个变化中必须使天平保持平衡,可以通过在天平的左右二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来领悟算理,突显出本节课的重点。
2、在直观操作中掌握方法,发展数学素养。
在本节课中,通过充分的直观,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力图把方程建构于天平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深刻的模像。同时,在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操作解释、验证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3、困惑:纵观学生的起点,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来解简单的方程,所以在教学中运用“逆运算”来解方程对于采用天平的原理来解方程造成了相当的冲突,部分学生虽然对于运用天平原理来解方程已经十分理解,但他们还是不愿意用这种方法,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体验不到这种方法的优越性,所以如何在本节课中让学生体验到天平原理的优越性,从而自愿的采用这种方法,没有好的策略?
小学式与方程教案篇7
教材分析
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⑴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⑵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⑶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⑷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⑸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概括归纳就是⑴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⑵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⑷培养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本节内容与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
学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方程的意义、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方程的知识后,利用列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本节内容的作用:
⑴进一步拓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掌握用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特点,初步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⑵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发展学生利用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⑶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能力。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
本班共有18名同学,学习基础较好,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学占到全班的33℅,学习基础薄弱,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学占到39℅,其他同学学习水平中等偏下。
2、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分析:
大多数同学对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掌握,对于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够解答。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分析并找出等量关系,学会解形如(a+x)b=c这样的新方程。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先扶着学生走,再让学生试着走,最后让学生独立走”的教学策略。
3、学生认知的障碍点:
①如何去分析、找出数量间存在的等量关系,然后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②如何解形如(a+x)b=c这样的新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②会把方程中含有小括号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③使学生通过学习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来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和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数学思考:
①学生能够正确地审题、分析题意,思考、分析找出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
②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情感与态度:
在观察、思考、探究、交流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式与方程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