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教案的制定,教案是老师上课框架和路线图,莘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幼小衔接比一比数学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幼小衔接比一比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土”。
2、知道“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和正确使用量词。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了解运用一些量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和实际运用,巩固和拓展量词的积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文中插图——农家小院。
师: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踏着秋的气息,看着金黄的庄稼,听着小鸟的鸣叫,闻着瓜果的芳香,我们走进农家小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学生描述画面。
二、教学字词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想知道这些动物和水果的名称吗?
1、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念一念”,教学生词。
2、借助拼音,准确认读。
师:离开课件,只借助拼音,你能读准确吗?
认读带拼音词卡: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一边多少一群一颗一堆
先请会读的学生认读,再全班跟读,然后小组齐读、同桌互读,最后开火车读。
教师提醒学生读准“苹”、“杏”、“黄”3个后鼻音。
3、去掉拼音,试读
师:去掉拼音,你会读吗?试试看。
出示不带拼音的字卡。
4、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认一认”,纠正字音。
5、小组互动,卡片识字。
利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在小组内进行“你指我读”和“你读我找”的游戏。
(1)男女生对读。比一比,哪组读得又快又准。
(2)小组接力赛读。比一比,哪组读的畅通无阻,并评选优胜小队。
6、交流记忆方法。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回答。
三、朗读、体会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动物和水果的名称,现在,你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和多少吗?
板书课题:比一比。
学生自由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比谁大,谁比谁小。
2、朗读儿歌。
(1)师:一个小朋友很聪明,他根据农家小院这幅画编写了一首儿歌,非常好听,想听听吗?
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2)教师范读
师:听了这么好听的儿歌,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可以吗?
(3)指名朗读。
(4)配动作朗读。
(5)拍手朗读。
自己拍手,全班齐读;和同桌对拍,两人一起读。
3、师:读了这首儿歌,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答。(有4句话,两句比大小,两句比多少。)
4、师:在课文中还藏着两组反义词,你能找出它们吗?
生答。师板书:大——小;多——少。
5、巩固反义词。
(1)师生合作表演。
大小多少男女老少
东西南北前后左右
如,师说:大,生对:小……
(2)反义词填空。
孔融把()梨让给大人,把()梨留给自己。
四、指导写字
1、观察。观察书上田字格梨的“牛”“羊”两个字,它们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有什么相同?
学生观察,指名回答。
2、描摹。
3、范写。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观察,记住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练写。在田字格里认真书写。
5、展示。对书写规范、美观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展示其作品。
五、游戏、巩固
1、找朋友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动物和水果的名字,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学生回答。
2、师:你还能说出几个动物或水果的名字吗?
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知识铺垫
1、小黑板出示反义词歌。
学生拍手齐读:“反义词有许多,我们来唱对字歌,大对小,多对少,远对近,来对去,高对矮,胖对瘦,笑对哭,白对黑,晚对早,有对无。”
2、师:同学们,事物都是相对的,都是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你会比较下面动物和植物的大小吗?
二、理解韵文,认识量词
1、指名朗读韵文,认识量词
2、比一比,认识量词
(1)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一头黄牛和一只猫
师:请小朋友们比一比,说出它们的大小和多少。
指名回答。
出示第一句话:“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
引导学生熟能成诵。
(2)观察课文插图中的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
师:大家认真观察,比一比,谁多?谁少?这是几只鸭子?几只鸟?这么多鸭子还可以怎么说?
学生回答。
师:许多鸭子在一起就可以说一群鸭子,想一想,还可以说一群什么?
例:一群羊,一群大雁,一群蜜蜂,一群小朋友……
师:一般的说,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动物就可以称作一群了。动物或人聚在一起,都可以一群一群的数。
出示第二句话:“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
学生反复朗读。
(3)尝试比大小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课文插图中的苹果和枣图,你能仿照第一句话,说说苹果和枣的大小吗?
出示第3句话。开火车吟诵。
讨论“颗”与“棵”的区别
①出示实物:一颗珍珠,一颗豆粒,一颗纽扣,让学生说说它们的数量。
师小结:一般来说,凡是比较小的颗粒状的东西,用量词“棵”。
②填空:一颗( )例:一颗心,一颗星……
当有学生说出“一颗树”师,小组立即讨论,看是不是用这个“棵”字,为什么。师指导,树的形状是颗粒状的吗?不是,就应该用“棵”字了。
③填空:一棵( )例:一棵草,一棵苗……
(4)尝试比多少
师:请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课文插图中的杏子和桃子图,你能仿照第二句话,说说杏子和桃子的多少吗?
出示第四句话,小组赛读。
师:数杏子用“堆”数,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一堆一堆的数?
例:一堆花生,一堆树叶……
师小结:“堆”指数量多,紧紧的没有规律的叠放在一起。如:一堆沙子。
(5)比较“堆”、“群”的不同
师:如果把上面的“堆”字换成“群”字,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总结:“群”一般指许多东西聚在一起,“堆”一般指许多东西叠放在一起。
(6)活用量词
引导学生理解同一种物品可以使用不同的量词,如:一群鸭子,一只鸭子;一群小鸟,一只小鸟;一个杏子,一堆杏子……
(7)拓展
出示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说一说”,给物品用上合适的量词。
三、拓展运用,编创儿歌
1、熟读韵文,指名读,小组选代表赛读,评选“朗读大王。”
2、根据板书,指导背诵;同桌拍手背诵。
3、编创儿歌
根据生活所见,任意编创一句话。
幼小衔接比一比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高矮、长短、大小、多少的读;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呈现实物,进行数一数;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同学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1、让同学们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
2.能大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和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6 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高矮、长短、大小、多少的读写并理解其意思;让同学们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能大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小组合作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呈现实物,进行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这些实际活动,掌握比较的方法和对结果的流利表达。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同学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同学们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培养同学们初步的观察能力,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1.让同学们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能大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和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一)师:大家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老师出示课本5-6 页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上有什么,同时引导学生认识“高矮”、“长短”、“大小”、“多少”等字。
二、探究新知
(一)长短比较
1.完整表达对物体“长短”的比较
①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学生认真观察:
师:大家发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提醒学生先思考,再举手,回答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多样性)
②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
师: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2.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①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②请位小朋友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他是怎样比较铅笔长短的?
③师总结:大家觉得他比得好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主要应说到:比较的时候,两支铅笔的一端要对齐,不能一前一后。)
3.掌握“一样长”的概念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板书:一样长)
(二)高矮的比较
1.比一比两人的高矮。
①师: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小华和小明两个人,谁高?谁矮?(学生举手回答,注意学生答语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多样性)
②故意让其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再比。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③师总结:比身高应该站在同样高的地方比。跟长短的比较一样,在比较的时候,一端要对齐,不能一前一后。
④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小组活动。
内容:前后四人一组,比一比,谁最高,谁最矮? 要求:小组先商量一下,准备怎样比才能又快又好,商量好以后,再下位比. (在反馈时,得到 3 种方法)
a、两两相比;
b、一个人和 3 个人依次相比;
c、站一排相比。
(三)大小的比较
大小的比较多媒体出示不同大小的2 个皮球。 教师:谁大谁小?有什么办法可以比出来?老师拿出不同大小的2 个皮球。
教师小结:在桌面上一比,小球没有大球高,也没有大球宽。
(四)多少的比较
1.多媒体出示教科书上第6 页“多少的比较”第一幅图(苹果和梨)。什么多?什么少?你是怎么看出苹果多,梨子少的?
2.花盆的个数和小树的棵数怎么比的呢?教师强调::一个花盆放一棵树,刚好放完,所以花盆的个数与小树的棵数同样多。
三、课堂练习
1.基础练习教科书第6 页“课堂活动”,先思考,再回答。说说比的方法。
2.综合练习
(1)比一比,哪条线长?哪条线短?
(2)把3 块同样的糖分别放入3 个水杯中,溶化后哪杯最甜?
3.开放练习
(1)同桌的两个同学拿出同样的文具,比一比它们的长短、大小和多少。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我们进行高矮、长短、大小和多少的比较?
(3)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
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
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
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
四、课堂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教师作全课总结:我们学习了高矮、长短、大小和多少的比较。知道了比较高矮和长短可以把他们一端对齐,另一端长的就高、长;反之就矮、短。注意比较长短和高矮,要在同一个起点。比较大小可以把几个物体放在一起观察看看谁大谁小。多少的比较,我们可以通过数数进行判断,如果数量小就少,数量大就多。
幼小衔接比一比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偏旁提土旁。
2.会写“少、小”
3.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小班化特征体现
一、创设情境,观察图画,认识事物,自主识字。
1、创设情境:
2、我们走进小院,看看院子里有什么呢?课件出示插图──农家小院。你想认识这些动物和水果的名字吗?
3、认字(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纠正读音)
4、那么多有趣的词语都藏在组长的信封里,请小组长拿出词语卡片分给组里的小朋友,大家一起动动脑筋,给这些词语分分类。(随机发给智慧星)
5、我们用同学的发现做个找朋友的游戏。黑板上出示水果之家和动物之家,请小朋友将相应的词语杏子、苹果、桃子、红枣、花猫、黄牛、鸭子、小鸟请到黑板上来对号入座。
1、学生借助图画或拼音的提示读出这些词语?
2、学生离开图画读词
3、去掉拼音读词。
4、小组合作分类——全班反馈。
5、学生上台贴词语。 合作化、个别化是小班的特征之一,小组合作和组际交流是生生合作时经常用的形式。我设计的给词语分类,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学生人数的减少,给活动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游戏,让课堂更为活跃。
二、学习童谣,认识“边、多、少、颗、群、堆”。
1.丁丁用这些词语和这幅画编了一首好听的童谣,听听他怎么说的。(播放童声录音)你们也想学会说吗?
2、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
3、说说“边、多、少、颗、群、堆”这几个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随机教学:提土旁)
4、巩固字词。递进式开小火车复习。字——词——双轨小火车——句子
5、再读童谣。这些词句都在我们的童谣中,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
6、反馈。(随机发给表演星)
1、学生看看图、比一比、读一读。
2、学生小组交流:读懂了什么?
3、学生交流认字方法。
4、学生小组开小火车。
5、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学生可以拍手读、和好朋友一起读、同桌读、跳皮筋读等。 教学要以人为本,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这一点在小班的教学中更得到充分的体现。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自己喜欢的方式,与自己喜欢的伙伴一起读读课文,更有利于学生展现自己的情感。
三、揭示课题
小朋友,你知道这位小朋友是了用什么方法,才写出这首童谣的呢(揭示课题:比一比)。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在小班中,学生的主体性将进一步得到体现,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应该是知识的共同发现者。我用学生的发现,学生的共同讨论得出结论,这里老师只作了适当的引导,不再是机械的灌输。
四、学写“小、少”
1、我们也用比一比的方法来比一比小和少有什么不同。
2、你们认为什么字难写呢?(教学少)
3、“小”字怎么写呢?我想请一位小朋友来教,同学们推荐一位吧!
4、反馈(随机发给书写星)
1、学生比一比“小、少”的区别。
2、学生书写“少”
3、学生推荐同学教学“小”
4、学生书写“小” 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五、总结 小结:
今天,小朋友得到了书写星、表演星和智慧星,真棒,谢谢大家!
幼小衔接比一比数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能比较物体的粗细与宽窄
(2)愿意用语言讲述比较的结果,获得探索的乐趣
(3)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重点:
学会比较物体的粗细与宽窄
难点:
讲述比较的结果
活动准备
准备一些粗细、宽窄不同的物体,如:铅笔、毛线、积木、宽窄卡纸等
活动过程
(1)导入,孙悟空的故事,引导幼儿观察老师:小朋友们知道孙悟空吗?孙悟空的金箍棒让它变粗可以变粗,变细可以变细,今天老师也来教你们这种本领幼儿:…………
(2)观察物体,出示毛线和铅笔,区别粗细老师:看老师手里拿的东西,我们比较一下哪个粗?哪个细?
幼儿:……(引导幼儿说xx比xx粗,xx比xx细)
(3)出示彩色卡纸,区别宽窄老师:宝贝们,看下老师手里拿的卡片,我们观察比较一下,哪个宽?哪个窄?
幼儿:……(引导幼儿说xx比xx宽,xx比xx窄)
(4)比一比,说一说a。玩游戏,请小朋友找物体,比一比,说一说,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粗的或细的?
b。再请二组小朋友比较宽窄(引导幼儿说通过比较知道的)
c。总结:我们小朋友都很棒,都学习到了像孙悟空一样的本领,知道了我们是通过比较知道粗细、宽窄,能掌握辨别粗细、宽窄的本领
活动延伸
我们小朋友以后在游戏过程中,也可以对物体的粗细宽窄作出对比,回到家里也可以并做好记录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幼小衔接比一比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比较长短、高矮。课本第4~5页。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
2、 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3、 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
1、 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2、 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1、 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
2、 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支吸管,问:这支吸管长还是短?
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两支吸管,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从而导入新课。
3、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指导看图p4(投影):图上有什么?
3、看图找一找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或高矮。
(训练学生说出比较的结果:xx比xx长、xx比xx短、xx和xx同样长或xx比xx高、xx比xx矮、xx和xx同样高。)
4、练习p4。
(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
(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5、小结。
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都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单个物件不存在长短、高矮的,比较长短和高矮的方法一样,一定要把一头对齐,才能正确比较出长短和高矮。
6、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一比,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教师巡视,对差生进行辅导。)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5想想做做。
(老师读题指导看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并说出理由。)
2、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你的收获。
六、作业。
1、 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2、 预习p6比一比。
幼小衔接比一比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
2、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3、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
重点难点:
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教具学具:
课件、计数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比较大小
981( )1000
6980( )789
7083( )7208
1378( )2341
2980( )3408
3920 ( )3980
二、试一试
1、课件出示28页情境图,认真观察,自己试一试。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台展示学生自己完成的任务情况。
3、学生汇报:在数线上标出三辆自行车价钱的理由,说一说哪辆车最便宜,哪辆车最贵。
三、教师评价
对于学生的不同说法,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与肯定。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高充分、独立的思考空间,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成功的乐趣。)
四、小组讨论学习
学习在线上标出3200的大致位置,小组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五、课件出示
练一练,完成29页练习题3、4题,让学生填一填,教师巡视检查。
六、总结提升
让学生谈谈收获,着重谈怎样比较数的大小。
板书设计:
试一试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
幼小衔接比一比数学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