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认真写好相关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得提高以及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莘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教案篇1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讨论图的特征等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能解释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3.体会扇形统计图在描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说到统计图我们还学过哪些统计图,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说)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扇形统计图又有什么特点呢?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二、认识扇形图
1.让学生看课件中的扇形统计图。(或课本84页)
师:书上有其他学校六⑴班40名同学四个方面调查结果的扇形统计图。自己读一读。自由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交流得到的信息。
3.仔细观察统计图,你能用已知的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有用的数学问题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派代表分别展示出小组交流的结果。
小组展示提出的问题,让对抗组来解答。通过补充质疑同学们基本能把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挖出来。
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都是针对每一个统计图中的问题。
4.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那么同学们再观察一下这四个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1:它们都是一个圆,这个圆表示一个整体,也就是六一班的全体学生
生2:每个圆都分成了大小不同的扇形,这些扇形表示的是部分。
生3:每个扇形占整个圆的多少都是用百分比表示出来的。
生4:圆中每个扇形的百分比相加的和都是100%
5.同学们说的真好,把最关键的问题都给说出来了。我们说了这么多那同学们现在知道什么是扇形统计图了吗?
试着总结:(可以小组交流一下再说)用圆来表示一个整体,用扇形表示其中的一部分,用百分比来表示部分占整体的多少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
6.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生: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师补充:但是呢它也有不足,它不能表示每一部分数量的多少!
7.设情境: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1)想知道奥城小学每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应该用()统计图。
(2)想知道奥城小学每个年级的学生人数的增减情况用()统计图
(3)想知道每个年级的人数占全校的多少应该用()
总结: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统计图
三、堂清练习
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层次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汇报,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不同的问题,在这里注重学法的指导。
四、总结概括,拓展应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统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我们可以调查一下我们班60个人的完成作业情况制成统计图,还可以调查一下我们班的同学在家是否主动做家务制成统计图等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留心生活就能把我们学过的很多数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去,都能成为一个小小的数学家!
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相关决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处理数据并根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地预测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收集数据,组织讨论,作出决策的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的习惯,
教材分析已学过一些统计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选择一个全班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并作出决策。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从扇形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作出决策。
教学媒体:
教师可以再准备课本以外的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我们班想在十一国庆节过后举行一次秋季运动会,大会开赛在即,班里要统计一下同学们喜欢的运动项目?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们会想到做一个调查,就产生了统计的必要,然后再思考具体的统计方法(具体的问一问每一个人的喜好,具体的数一数喜欢每一种水果的人数)。然后,学生自然会对统计的结果进行表达与交流,最后作出决定,进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从学习统计的那一刻起,学生们就逐渐的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需要统计才能解决的问题。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收集数据,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周围的世界,作出合理的决策。
人们经常利用统计图形象的表示收集到的数据,你能从以下图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吗?
2.提出问题
出示下图,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获取信息。(让学生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哪种活动最受欢迎?
(2)哪两类活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
(3)最受欢迎的两类活动是什么?它们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4)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
(5)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
(6)如果你是本班的体育委员,准备组织全班同学去观看运动会比赛.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你会组织观看什么比赛?
3.分析问题:让同桌交流,还要让学生观察还有没有其它的信息。(数据的来源)
说明:(1)和(2)可以从扇形或图中所标百分比的大小得出。
(4)和(5)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扇性统计图的特点,学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清楚即可
(6)目的是使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根据调查数据,应组织观看乒乓球比赛。
4.引出概念:
提问:请你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叫扇形统计图好吗?
(应鼓励学生自己总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清楚即可,不要求学生背诵。)
强调:(1)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总体和部分的关系
(2)圆代表总体,各个扇形分别表示总体中不同的部分
(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
5.应用反思:观察右图,并回答问题
(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扇形统计图的总体,即100%,而非具体的数量)
6.拓展练习从下列的两个统计图中,你能看出哪一个学校的女生人数多吗??
甲校乙校
(目的在于使学生体会到扇形统计图表明的是部分再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一般不能直接从图中得到具体的数量)
更多练习
7.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应掌握什么或有什么体会?
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际问题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并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2、在从扇形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3、在决策与形成猜想的过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三)情感与态度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调查,教育学生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合作学习中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练习中,教育学生合理饮食,养成珍惜时间,不乱花钱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教学难点
能够从扇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并且正确地获取信息,并根据扇形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断,作出正确的决策;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看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对各种统计图的优劣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
教法学法
本堂课力争做到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导探索”,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创设情境、探究学习一直到应用巩固等环节,处处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想领你们一起走进《统计》的乐园,你们高兴吗?好请同学们看情境图,这是六年一班开展课外活动时的情景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从中读到哪些信息?(有的打乒乓球,有的踢足球,有的跳绳、踢毽子)
2、同学们有的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踢足球,有的喜欢跳绳、踢毽子,真是热闹极了。老师希望你们也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为了知道喜欢各种项目的具体人数,老师还专门进行了一次调查,今天我还特意带来了调查结果,大家请看。(课件出示)
3、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绘制一个统计图,要能清楚地反映六年一班同学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你认为应该绘制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好?(条形统计图)
4、嗯,老师也这么认为,这是老师绘制好的六年一班同学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条形统计图。谁能帮老师忙,把统计图的信息介绍给大家听呢?预设:
生1:我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喜欢足球的有8人,喜欢跳绳和踢毽子的分别有6人和5人,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9人;
生2: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我还能看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最多,喜欢踢毽子的人数最少;
生3:我还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比喜欢足球的人数多4人;
生4:我还知道了六(1)班一共有40人。
师:你是怎样知道六(1)班一共有40人的呢?
生4:把喜欢各类运动的人数相加正好等于40。
5、这是我们熟悉的条形统计图,它的特点就是让我们一目了然的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但是,孩子们如果我们想清楚的知道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你们还能从条形统计图直接看出来吗?(不能)
6、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统计图就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它就是扇形统计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扇形统计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我们再来看六年一班同学最喜欢运动项目的情况统计表,要想清楚的知道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我们就得计算出这个百分比来,那你能算出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的吗?(能)好请大家在小组内完成下面的统计表。(课件出示)
2、根据大家算出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画出扇形统计图了,这是老师绘制好的扇形统计图,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扇形统计图?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3、扇形统计图就是用一个圆中的扇形来表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比,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我们用整个圆表示全班学生的人数,也就是百分之百,用5个扇形分别表示喜欢5类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那么谁能说说每个颜色的扇形分别表示什么呢?
4、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你又有哪些发现?预设:
生1:我了解到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
生2:我了解到喜欢足球的占20%;
喜欢跳绳的占15%;
喜欢踢毽子的占%;
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占%。
生3:我知道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0%;
喜欢踢毽子的人数最少,只占%。
生4:扇形有大有小,扇形越大所占的百分比就越大
5、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发现的孩子。我们不仅要培养观察发现的能力,还要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请大家看学习提纲,默读思考学习提纲上的内容,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6、学习提纲
(1)扇形统计图中的整个圆表示什么?用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2)圆内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什么?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怎样算出来的?所有百分比的和是多少?
(4)整个圆代表什么?扇形代表什么?圆和扇形是什么关系?
7、汇报交流,师适时点拨。
8、再看扇形统计图,我们知道六年一班一共有40人,结合这个扇形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
生1:喜欢足球的有多少人?
生2: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生3:喜欢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生4: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多少人?
9、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先提出问题,在解决。
谁来说说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列式解决的?
生1: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足球的有多少人?40×20%=8(人);
生2: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40×15%=6(人);
生3: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踢毽子的有多少人?40×%=5(人);
生4: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多少人?40×%=9(人)。
10、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的了解扇形统计图,并且还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取相应的数学信息,还能解决问题,那现在我们把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综合起来比较一下,你能说说它们的优缺点吗?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但是不能直接的显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百分比扇形统计图:可以直接的显示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量之间的百分比,但是不能清楚地表示喜欢各项运动的具体人数。
在具体情况中应该怎样选择用哪种统计图呢?(要表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用扇形统计图)实际应用时看来要根据需要灵活合理选择统计图。
11、完成做一做调查喜欢喝牛奶的人数,同学们,你们了解牛奶所含的营养成分吗?这是一个有关牛奶所含营养成分的扇形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看看你能了解到什么?预设:
生1:牛奶里含有水分、蛋白质、脂肪、乳糖和其他的营养成分。
生2:我知道每100牛奶里水分占87%、蛋白质占%、脂肪占4%、乳糖占5%、其他营养成分占%。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根据颜色找到的。图右边的说明告诉我们,不同颜色的扇形所表示的营养成分。
师:哦,你是这样找到的,同学们也是这样找到的吗?很好,看了这个扇形统计图,我们很清楚地了解到每100g牛奶里各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
师:那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练习本上完成,然后订正,对学生进行不挑食的思想教育。
12、质疑问难看看教材96页和97页内容你又不懂的吗?
三、巩固练习
学会了新知识是值得庆贺的事,不过新知识也要学以致用,才能够真正掌握,现在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看看同学们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完成练习二十一1题至2题。
通过练习,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不随便花钱的思想教育。
四、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扇形统计图的作用是很多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要用到扇形统计图来进行统计,我希望同学们能灵活的运用各种统计图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圆:总数量扇形:各部分数量
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2,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十五3~5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
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扇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先后出示两个统计图。
先出示第一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出相关部分。
教师:这些都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再出示第二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又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教师:耕地、森林、果园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千米呢?没有改造的荒山还有多少平方千米?请你们算一算。
将两幅图放在一块观察。
教师:看了这两幅扇形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看看谁的发现最多,最有价值。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自己的发现(“退耕还林”前与20xx年底相比土地的变化情况)。
(2)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部互相交流了自己的发现,现在哪位同学能代表你们小组进行发言?
请一两位同学相互补充,找到统计图中发生变化的项目。
小结:对比两幅扇形统计图,同学们强调最多的是有许多项目发生了变化。有没有没发生变化的量呢?(课件重点强调:土地总面积没发生改变)也就是两个圆所代表的都是靠山村的土地总面积。
教师引导:结合我们的发现思考:森林面积的增加与荒山面积的减少会给这个村庄带来怎样的变化?如果你是村委会的领导面对20xx年底的统计图你又会作哪些思考?
(3)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师: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问题并进行解析。
2.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扇形统计图)你又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
教师:刚才我们分析的两个扇形统计图的圆都代表相同的含义——土地总面积,(课件点出“课堂活动”第2题——改变题目增加两个参数——美国、俄罗斯的面积和人口)现在呢?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教师引导:重点分析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
教师:面对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你会做哪些思考?
四、练习应用,促进发展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出示题中的两幅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
(1)从两幅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算一算:从1996年到20xx年,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分别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平方千米?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抽几个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评议。
(3)议一议:你对这种变化有什么看法?
2.完成练习十五第4,5题
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p106~107。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开始学习第六单元《统计》。
师:请看屏幕——(出示主题图)
师:这是六(1)班同学开展课外活动时的情景。同学们有的打乒乓球,有的踢足球,还有的跳绳,踢毽子……热闹极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绘制一个统计图,要能清楚地反映六(1)班同学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大家认为应该绘制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好呢?
预设:
生:条形统计图。
师:嗯,老师也同意。(出示p106页条形统计图)这是老师绘制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预设:
生1:我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喜欢足球的有8人,喜欢跳绳和踢毽子的分别有6人和5人,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9人;
生2: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我还能看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最多,喜欢踢毽子的人数最少;
生3:我还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比喜欢足球的人数多4人;
生4:我还知道了六(1)班一共有40人。
师:你是怎样知道六(1)班一共有40人的呢?
生4:把喜欢各类运动的人数相加正好等于40。
师:嗯,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就是可以清楚地反映各种数量的多少。但是,同学们,如果我们想清楚地知道喜欢每种运动项目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你们还能从条形统计图中直接看出来吗?
生齐:不能。
师: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统计图就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知道那是什么统计图吗?
师:这种统计图就是——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扇形统计图。
师:这就是已经绘制好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扇形统计图。
师: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我们用整个圆表示全班学生的人数,也就是百分之百;用5个扇形分别表示喜欢5类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师:其中橙色的扇形表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同学们,那绿色扇形、蓝色扇形、黄色扇形、红色扇形分别表示什么呢?请同桌的同学相互说一说吧。
生1:绿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足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2:蓝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跳绳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3:黄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踢毽子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4:红色的扇形表示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师:嗯。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中,你们又能了解哪些信息呢?
预设:
生1:我了解到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
生2:我了解到喜欢足球的占20%;喜欢跳绳的占15%;喜欢踢毽子的占12.5%;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占22.5%。
生3:我知道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0%;喜欢踢毽子的人数最少,只占12.5%。
师:好!我们已经知道六(1)班一共有40人,结合这个扇形统计图,老师想提一个问题:喜欢乒乓球的有多少人呢?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就是占40人的30%,40×30%=12(人),所以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
师:根据这个扇形统计图,同学们能不能也像老师一样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呢?
预设:
生1:喜欢足球的有多少人?
生2: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生3:喜欢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生4: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多少人?……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算式解决它,好吗?
师:谁来说说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列式解决的?
预设:
生1: 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足球的有多少人?40×20%=8(人);
生2: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40×15%=6(人);
生3: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踢毽子的有多少人?40×12.5%=5(人);
生4: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多少人?40×22.5%=9(人)。
二、巩固、拓展.
1.p107页做一做。
师:真不错!同学们,你们了解牛奶所含的营养成分吗?这是一个有关牛奶所含营养成分的扇形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看看你能了解到什么?
预设:
生1:牛奶里含有水分、蛋白质、脂肪、乳糖和其他的营养成分。
生2:我知道每100牛奶里水分占87%、蛋白质占3.3%、脂肪占4%、乳糖占5%、其他营养成分占0.7%。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根据颜色找到的。图右边的说明告诉我们,不同颜色的扇形所表示的营养成分。
师:哦,你是这样找到的,同学们也是这样找到的吗?很好,看了这个扇形统计图,我们很清楚地了解到每100g牛奶里各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
师:那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用250克分别乘每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就可以了。
师:那好吧,现在请大家独立完成这道题。
(1生板书。 水分:250×87%=217.5(g)
蛋白质:250×3.3%=8.25(g)
脂肪:250×4%=10(g)
乳糖:250×5%=12.5(g)
其他:250×0.7%=1.75(g))
师:谁来说一说,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
生:能补充水分217.5克、蛋白质8.25克、脂肪10克、乳糖、12.5克、其他1.75克。
2.p108页第2题。
师:下面让咱们来关注关注陈东家每月的生活费支出计划。
师:根据这个扇形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预设:
生1:我清楚地看出陈东家每月支出的食品、还购房贷款、教育、服装、水电、其他各占支出计划的30%、30%、15%、10%、5%、10%。
生2:我能知道陈东家每月支出的水电费占支出计划的百分数最少。
生3:我还能看出陈东家每月支出的食品和还购房贷款一样多,服装和其他支出一样多。
师:同学们得到的信息可真不少!请大家想一想,如果陈东家每月生活费支出1000元,你能提出并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 我们可以求陈东家每月的各项支出分别是多少元?
师:问题提得很好,那下面咱们就动手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1生板书。 食品:1000×30%=300元
还购房贷款:1000×30%=300元
教育:1000×15%=150元
服装:1000×10%=100元
水电:1000×5%=50元
其他:用1000×10%=100元。)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扇形统计图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作用。
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教案篇6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的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
与
方法 使学生经历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使学生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及手段 课件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2分钟)
师:同学们,课前教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收集到了吗?在哪儿收集的?容易找吗?这说明了什么?
既然百分数这么有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好吗?你想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20分钟)
1、百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三杯糖水)
你认为哪杯糖水更甜?
学生争论后得出不好判断的结论。
老师给出三杯糖水中糖的含量:7克、13克、9克。问:这下能判断吗?还需要什么条件?
再给出糖水的重量:20克、50克、25克。问:这下能判断吗?看什么?
生:看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这样能判断哪个杯更甜吗?怎样就容易看出来了?(通分)
师: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分率,后面不能带单位名称,所以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
2、百分数的写法:
师: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板书)师示范写35%。
请一位学生板演26%、36%,其他学生在本上写。
师生交流:百分数怎样写规范、美观?
①两个小圆圈要写的小一点。②斜线的倾斜程度。
3、由刚才的不好判断,到现在的一目了然,是谁帮了我们的忙?大家在课前已经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百分数,你现在能说说这些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吗?好,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收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你收集的百分数?说说它的意义。
4、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百分数,想不想看?
课件出示:读一读
(1)我国的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
(2)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3)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共获得51枚金牌,占金牌总数的16.9%;
(4)我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成功率是100%。
这些百分数都表示什么意义,你知道吗?
看了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
(三)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5分钟)
1、小组讨论: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回答:①分子②分母③读法④意义等的不同。
课件出示:
下面哪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哪个不能?说说为什么?
一堆煤 吨,运走了它的 。
百分数是分数吗?分母是100的分数是百分数吗?
得出结论:分数即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
(四)、拓展应用
1、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成语里也有百分数。
课件出示:请将下列词语用百分数表示出来
十拿九稳百里挑一百战百胜一举两得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总 结
1、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你的满意程度。
2、对教师满意吗?也用一个百分数表示。
3、最后,教师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作业设计 做一做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14% 读作:百分之十四
65.5% 读作:百分之六十五点五
120% 读作:百分之一百二十
心得反思
第2课时
学期总第 课时
教学课题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20__年 月 日
20__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地把小数化成百分数或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在计算、比较,分析、探索百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探索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索意识。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两者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 归纳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指生回答。
生1:带有百分号的数叫百分数。
生2:表示一个数是另一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要把百分数单独列一单元?
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不能带计量单位;分数既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比关系,叫分率,也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能带计量单位。
百分数与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在生活中广泛的运用到,所以有必要单独为一单元。
3、我们学过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板书课题
二、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1:为什么要转化?
生2:怎样转化?
师:对呀,为什么要相互转化呢?引导学生说出转化的意义。一是便于计算,二是便于比较。(板书),那怎么转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内容。不过,百分数怎么转化成小数,小数又怎么转化成百分数,老师想把讲台让给你们,请同学们来当小老师,让讲台成为你们的舞台。
三、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学生自学课本84页(两分钟)
2、小组讨论(三分钟)
3、指生上台汇报,集体交流小数转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1)出示例1:(要求学生讲)
(2)小老师甲:要把小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3÷5=0.6= =60%
4÷6≈0.667 = =66.7%
(3)小老师乙: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个过程先把小数化成了分数,显得麻烦了些。而我可以将小数直接化成百分数的。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就行了。
(4)教师说明: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原数就扩大100倍,再添上百分号,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大小是不变的。
4、师:学到这里也累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学完了吗?(没有,还有百分数转化成小数的方法没学),噢,那我们接着学百分数如何转化成小数的。
(1)出示例2:(要求学生讲)
(2)小老师丙: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3)启发学生口述每题的转化过程,板书:
750×20%
=750÷
=750×0.2
=150(人)
750×20%
=750×
=750×
=150(人)
(4)小老师丁:老师,我的方法更简便,能将百分数很快地直接化成小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5)使学生明白:当把百分数的百分号去掉时,原数就扩大了100倍;然后再把它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又使它缩小100倍,所以原数的大小不变四、拓展应用
做一做
五、总 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和大家说点什么?
作业设计 练习十八6、7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与小数互化
例1、3÷5=0.6= =60%
4÷6≈0.667 = =66.7%
例2 750×20% 750×20%
=750÷ =750×
=750×0.2 =750×
=150(人) =150(人)
心得反思
第3课时
学期总第 课时
教学课题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20__年 月 日
20__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
与
方法 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具体含义,弄清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1 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
2 列式计算:4是9的百分之几?
50是200的百分之几?
3 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4 出示课件复习题:
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5 学生读题,找出题中的单位1,并独立解答。
6揭示课题:如果把这道题的问题变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应该怎样解答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继续研究的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3
(1)指名读题。
(2)让学生找出题中的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
(3)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并说出自己画图的依据。
(4)启发学生思考: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长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比较?哪个量是单位1.(板书:增加的÷原计划的)
(5)学生尝试列式计算。(1名同学板演)
(6)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的做法吗?
板书:14÷12≈1.167=116.7%
116.4%-100%=16.7%
(7)比较两种算法的相同点是什么?
2 将例3中的问题改为“原计划比实际少百分之几”?该如何解答呢?
(1)提问:这道题中是那两个量进行比较?把哪个量看成单位1,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列式,老师板书。
(14-12)÷14
(3)比较观察
将例3改变问题后的列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除数发生了变化?三、拓展应用
(1).分析数量关系。
(1)求今年产量是去年产量的百分之几,是把( )看作单位“1”,是( )和( )比,所以用( )÷( ).
( 2)求今年小麦的产量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是把( )看作单位“1”,是( )和( )比,所以用( )÷( )。
(3)求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是把( )看作单位“1”,是( )和( )比,所以用( )÷( )。
(2).操场上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
(3).一辆自行车原价是312元,现价比原价降低了168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4).甲校学生人数比 乙校多5%,乙校学生人数比甲校少百分之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类怎样的百分数应用题?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作业设计 做一做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例3、14÷12≈1.167=116.7%
116.4%-100%=16.7%
答:(略)
心得反思
第4课时
学期总第 课时
教学课题 “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主备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20__年 月 日
20__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知识
与
技能 掌握稍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能进一步理解百分数应用题与相对应的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
过程
与
方法 增强应用意识,体会百分数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提高学生类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掌握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单位“1”,掌握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流 程 二次备课
一、 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口算 3/4×4 2/3÷2/3 1+12%
(2)、20的3/5是多少? 30的70%是多少?
二、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自主提问,生成问题。
1、教师口述信息: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2、抽生复述刚才听到的信息。
3、学生提出相关百分数问题,引入例题。
预设问题:①、增加了多少册? ②、今年有多少册图书? ③今年的图书册数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二)、解决问题,引出例题。
1、出示例4:
师述:用刚才的信息加上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4。
例4: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有多少册图书?
2、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1)、重点指导分析“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
引导:思考“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是什么意思?在那见过类似的问题?如果把12%换成一个分数你会解决吗?(我们可以借助解决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来解决百分数应用题。)等量关系是什么?(今年图书册数=原来图书册数+增加的册数)单位“1”是那个量?我们先求什么?(即问题①)求增加了多少册就是求什么?怎么列式?(1400×12%)(教师指导一个数乘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2)、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式解答,强调过程的完整性。(抽生板演)
(3)、抽生说说算式的意义,回顾解题思路,说说解题的关键点是什么?(找单位“1”和等量关系。)
(三)、一题多解,拓展思维。
思考:解决这类问题还有什么方法?
(1)、提示:借助刚才提出的问题③思考。
(2)、学生独立思考列式。1400×(1+12%)
(3)、抽生说思路。
(4)、借助线段图分析“今年的图书册数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5)、找准解决问题关键点。
(6)、列式解答。
(四)、分析特征,自主归类。
1、师生一起归类,这类题属于“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回顾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三、联系实际,对比提升。
1、改编例4并解答。
学校图书室现在有图书1568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今年图书有多少册?
(1)、学生自主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解答。
(3)、全班交流。
2、分析这道题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比较今天学的这类题与分数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件出示例5
学生试做,师板书:
1×(1-20%)×(1+20%)=0.96
(1-0.96)÷1=0.04=4%
四、拓展应用
比30米多60%是( )米。 40千克比( )少20%。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作业设计 课后做一做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例4 1400×(1+12%)
=1400×112%
=1568(册)
答:(略)
例5 1×(1-20%)×(1+20%)=0.96
(1-0.96)÷1=0.04=4%
答:(略)
心得反思
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3.在自主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20__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 cm,宽都是10 cm。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预设情况:
(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
(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
(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
(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2.揭题: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神舟”五号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新知,理解比的意义
(一)同类量的比
师:刚才我们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记作15:10。那么,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它们的关系呢?(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记作10:15。)
师:想一想15比10和10比15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二)不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那么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独立解答,说清解题思路。(速度可以用“路程÷时间”表示。)
3.尝试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记作42252:90。)
(三)比较分析
1.观察比较。
师:观察这三个比,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比都表示相除的关系,但前两个比中两个量都表示长度,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量;第三个比中的两个量,一个表示路程,一个表示时间,是不同类量,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
师:想一想,路程与时间的比可以表示哪个量?(速度)
2.归纳:什么叫比?(板书: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设计意图】在比较分析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比”和除法的联系,加深对同类量与不同类量比的意义的理解,对比的概念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三、自主学习,加深认识
(一)深化理解
1.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
2.汇报交流。
(1)比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15:10=15÷10=,让学生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2)比值的意义。
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3)练习: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
3:5; 0.4:0.16; :8。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小结:比表示一种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自主学习比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沟通联系
1.师:同桌讨论一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讨论后根据学生交流反馈填写下表:
联系
区别
比
前 项
:(比号)
后项
比 值
一种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种运算
分数
分 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一个数
2.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仍读作“15比10”。
3.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设计意图】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巩固知识,应用拓展
1.p49“做一做”第1题。
(1)出示课件,让学生根据条件和要求写出比并求出比值。反馈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两个相比的量是同类量吗?并说说有什么发现?(发现是同类量的比,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提问:小敏所花的钱数和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请学生思考这两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所花钱数和练习本数是不同类的量,比值表示单价。)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比例打下基础。
2.p49“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出的。(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比和除法的关系,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十一第1题。
(1)请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时引导学生明确比的前项、后项是有顺序的,前项、后项所表示的量与数据之间必须一一对应;第(3)题请学生说说比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表示平均每人制作的模型数量。)
(2)提问:你还可以写出哪几个比?说出它们的具体含义。(引导学生说出多个量的比。)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教师充分挖掘习题资源,引导学生从量与量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明确两个量(多个量)的比表示的是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进一步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深化对比的认识。
五、回顾总结,交流收获
师: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理顺各个知识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了什么内容,反思自己知识掌握情况。
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