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将人物的经历与自身经历进行对比和反思,在写读后感时,回顾书中给我们带来的情感波动,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以下是莘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莫言蛙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莫言蛙读后感篇1
昨天,老师让我们看了一份《莫言获奖感言全文》。这是莫言在20xx年12月8日凌晨,瑞典学院进行约45分钟的演讲。结束后换来了听众近5分钟热烈的掌声,这就是那段让人深有感触的话语。
对感言的感言也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感悟:
一:母爱的伟大,身边的榜样
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句句体现在莫言的话语里。善良、坚强、乐观的母亲宁愿自己挨饿,也将半碗饺子送给乞丐老人;虽然因拾麦穗挨了打,但也理解看守人的处境;虽然百病缠身,却鼓励孩子不要对生活绝望,要坚强;尽管不喜欢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莫言因为看书耽搁了干活,就从来没有批评过他……可以这么说,没有莫言的妈妈那坚毅、宽慰的性格对莫言的感染和熏陶,就没有莫言后来的灿烂人生。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但也是孩子成人后人生关键时刻的老师。
二:写作、演讲,从听故事、讲故事开始
在军营的莫言曾说过:“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这也让我想起来,小时候的自己,总是听隔壁老奶奶讲鬼故事,虽然有时吓得躲在被窝里发抖,睡不着觉,但每晚还是总惦记着并且盼望着继续听老奶奶讲故事。我想这或者对我现在喜欢看一些侦探、悬疑小说有关系吧。
虽然莫言说的都是一些小故事,而且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形象。但是我却从故事里听到了人心、人性、人情。
莫言蛙读后感篇2
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大家一定对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莫言穿着一身中装。获奖要发表感言,莫言的感言基本都是在讲自己的故事,在故事中刻画人物形象,一表示对他们的感谢和对自己的一些行为表示歉疚。在他的感言中,我发现有三点特别打动我——这种打动也具有普遍意义,更值得写出,与大家一起共勉;
一是他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的感恩打动了我。他说:“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母亲虽死,但他在莫言心中却永远活着,永不泯灭,想待敌一般永远伴随着莫言。“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买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心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病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我们都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是正确的,母亲用那颗善良的心教会莫言做人的道理,烟味人耿直。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我们的母亲也是这样的;莫言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的感恩可能也是我们队自己母亲的思念、感恩。这是真切的感受,更是内心无法弥补的缺憾!
二是他爱学习的精神,“辍学以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虽然没有好的学习环境,但他仍不放弃学习的机会。
三是他认为,他要继续“讲故事”,因为他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言下之意,他还要继续为这个真理和正义而奋斗。作为一个作家要有使命感、责任心,作家写作不可能是“纯粹的自我宣泄”、不可能是“高高挂起的孤独感”,他要写他那个民族、他那个时代的故事。
莫言的小说和小说人物虽然有点灰色、有点魔幻、甚至有点诡异,但它还是揭示我们这个苦难民族的特定时代、特定生活。
莫言蛙读后感篇3
莫言,被人认识是因为张艺谋的电影《红高梁》,被人熟知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
读莫言的《红高梁家族》,若没有电影的引导,似乎常常会出现错觉了,奶奶爷爷和“我”生活的时候在不时的交错,形象也时常交差,无论是人物还是场景都不时的穿越,真的佩服《红高梁》电影的演员及所有的参与者,他们真的用心读懂了莫言的文章,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否则无论如何也无法展现那时那景。
以前的时候,翻过莫言的作品几次,常常束之高搁,一个原因是欣赏不了,他“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他的天马行空的叙述让我一时驾驭不了;再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他的语言的粗犷吧,常会出现一些令人脸红的语言,是因为自己的拘谨还是什么的,现在再一次打开他的作品,再品来,真的是让人学到了很多。《酒国》中的丁钩儿的经历、余一尺的不同,那个酒国市酿造学院的勾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一斗的几篇文章,和莫言的书信来往,那似乎是生活中的也好像是小说中的许多情节:那个肉孩和红烧婴儿,那个神童和那个有鳞的小妖精,那个一尺英豪和小侏儒余一尺,那些形象似乎是生活中的,也好像是虚构的,不能不让人感受到很多,感受到小说与现实的联系,在其中也时时地透露着有些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虽然有些夸张,但也不能不令人深思。那其中的《采燕》让我真正的了解了那些称得上海市山珍的珍品的缘由,我们只看到了商店里卖的燕窝很贵,却不知道燕窝的区别与它的真实来缘,而采燕中的岳母的叔用生命采集的最珍品的燕窝,却是时时用命换来的,那个燕窝上还留着脑浆,在写叔为了采集那个难得的燕窝让身体可怕地拉长,变得好像一条蛇,在艰难中奋争中身体又拉长了些,燕为了自己的窝与偷袭的人的无情抗争,面叔只能任由成群的汗珠从他头上滴下来,紧咬双唇尝到自己血的滋味,一个能从十几米的高处飘然落地而不损伤自己身体的叔叔却为了这个燕窝从悬崖坠落,在燕窝上留下自己的脑浆。看到这些,我们怎还忍心吃那些需要很多的生命为代价的东西呢?可有些人却是在吃着,一直奉为美味的吃着。记得曾有人说过吃熊掌,将熊掌割下来用石灰埋到土里褪倒熊毛,再花上个24小时煮它才能品到它,还有人参的珍品,人参是否真的就如电视中演的一样,经过几年就会变成人参娃娃呢?那我们还吃人参干吗?吃人参是不是也如《酒国》中描写的“红烧婴儿”一样呢?
真的应将束之高阁的莫言作品拿下来,用心地读一读,看一看,也能泰然地面对那些令人感到脸红的语言,况且有些事儿为什么我们要脸红,而应脸红的是那些真的该感到脸红的人。
莫言蛙读后感篇4
读完了两遍莫言著作《蛙》,每一次读完都是不一样的收获,第一次读完后我想的是陈鼻,第二次读完后我想到的是姑姑。这次读完《蛙》我合上书脑子里谁都没有出现,似乎一切很朦胧,也像是在思考什么。
一开始我真的觉得挺好看的,所以才会坚持看下去。看到姑姑的执着,心里既是敬佩又是难以理解,这么坚持的一个人,坚持是不是意味着少了很多人情味?看到王仁美死了,我哭啊,半夜三更在自个床上拿了本书抹着眼泪,有点傻劲。可是我真的伤心的哭了,你说一个天真的王仁美,只想再要个孩子而已,而那个孩子已经在肚子里5、6个月了,都成形了呀,却要被硬是拿出来,扼杀掉,悲剧的是,连王仁美一同去了,多么美好的生命,在当时的政策和医术下,就这样走掉了。真心心痛。这时候,还真恨那个姑姑啊。最不理解的是,我觉得书中的小跑对王仁美,并没有王仁美那么爱他,而是在王仁美走了之后,用一种怀念、思念来想念他的好。王仁美不值得啊!更是娶了小狮子后,被小狮子“荡漾起伏”的胸给征服了。王仁美是天真、没有心眼的。小跑是有思想的,也许在这一点上小狮子跟贴合他。
结果,到了晚年,姑姑开始“忏悔”了,毁了多少孩子啊,用一种迷信的方式、疯傻的行为来弥补自己当年几近疯狂的举动。国家是要感谢她的,她是为国家奔波前后的、她心里只有国家这一个政策。可晚年,她还是忏悔了,站在人性的角度,她怕了。年轻时,她是“大我”,晚年了,她回归了“小我”。这是多么矛盾的一对结合,以至于她内心的纠结把她整得有点痴了。
书中还有一些“痴傻”之人,痴傻之人自有可敬之处,他们的感情更为单一、纯洁,目标更为明确。作为一个正常人,都是有矛盾的、有犹豫的、有退缩的、有点自私的。可是他们没有,所以我远远的敬重他们,却不敢靠近!
莫言蛙读后感篇5
首先,它提醒我们中国作家必须摒弃中国文人的劣根性,回归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正确轨道,营造一个单纯、洁净的文坛。在莫言获奖前,很多所谓的专家、作家都预言莫言根本不可能获奖,有不少人甚至对莫言竭尽抹黑、诬陷之能事,有的说莫言崇洋媚外,太迷信诺奖了;有的指其在炒作,借机多卖几本书;有的干脆朝他身上泼污水,说他收买诺奖评委。
实际上,此前普通百姓对莫言获奖也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强烈的期待,但与文人不同的是,他们更关心是不是中国作家获奖,而文人的反应所以如此龌龊,是因为他们首先想的是不是自己获奖,如果不是那宁可其他中国作家也不要获奖,这样他们才觉得咱们中国作家都在一个水平线上,也才心安理得。可以说,围绕莫言获不获奖,将中国文人的肤浅浮躁和文人相轻的劣根性再一次摊在了阳光下,而这其实正是影响中国作家走向世界、影响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主流的关键所在,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保持文坛的纯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中国文学,也不可能让中国文学走得更远。
其次,它告诉我们中国作家必须克服浮躁的心态,坚持深入生活,坚持把火热的生活当作创作的动力。
莫言凭什么能获得诺奖,人们给出的回答通常是凭借的是他的实力,可笔者要问的是莫言的实力从何而来?仔细阅读莫言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不仅散发着强烈的乡土气息,而且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这种实力不是一日之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靠着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生活的爱,靠着植根于人民、植根于生活,靠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无情的解剖及深邃的思考,更靠着一个作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会创作出那么多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难怪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赞扬莫言的作品“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可反观当下的中国作家,有几个能像莫言那样踏踏实实深入中国农村体验生活,且一呆就是一年半载甚至好几年?有几个能像莫言那样不为名利所累,潜心创作,写出那么多影响巨大而广泛的作品?有几个能像莫言那样虚怀若谷、宽以待人,面对各种流言蜚语始终保持低调而不愿意伤害别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纵观当今文坛能出其右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有的只是半吊子作家,或是浮光掠影、追风逐日的作家,再就是借着所谓的文学作品大发横财,浑身上下沾满了铜臭的作家。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诺奖青睐植根于生活的作家;文品即人品,诺奖偏爱行事低调的作家,莫言的获奖即是明证,中国的作家如果不能就此作深刻的反省,不能像莫言那样立足生活,深入社会的最底层,搭准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脉搏,深刻揭示小人物的命运,那中国文学绝不会因为此次莫言获奖而走向世界,更不会迎来文学的复兴、文学的繁荣和文学的辉煌。
由此看来,莫言获奖只是中国文学一个新的起点,繁荣文学创作,让中国文学真正屹立于世界文坛,未来的路还很长,中国作家任重而道远!
莫言蛙读后感篇6
莫言的获奖感言,让人读后有很特别的品味,还有特别的感悟:
他的母亲是他最重要的导师。但母亲不是用言语,文字来表达的,而是以自己本身作则,让孩子明白许多的道理,也体现了母亲自生的高尚品格。第一件事,只是回忆出母亲的仁慈,第二件事写的是“我”和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被看守的人打了一巴掌,过了多年后,我看到了他,他已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了,我想冲上去给母亲报仇,母亲去拦住我说:“这不是那个打他的人,写出了母亲的宽恕,还有一些故事,写出了母亲的善良和尊重老人的品质```````我们都说母亲是还只在这世界上最重要的导师,这是正确的,最关键的是,就在于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总在你忽视漠视甚至无事的时候之后及时赶到;这种关键,是他内心的善良总是在你乏力的时候!莫言对他母亲的思念,对母亲的内疚还有罪恶感,也有可能是我们的感受——这是真切的感受,是内心无法弥补的缺陷”
他对我们的表达是“要在人的立场上继续写作,要反映,超越实践。”这一表达也值得我们肯定。他认为他是一个将故事的人,他把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和自己在做事时候以及听长辈讲的故事中加以改进而写出的文章。还有少时讲故事给家人听,为了让妈妈高兴还自己改变了一些故事情节。培养了他的创造力。
莫言和他的代表作是近代的。他和她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大家都有指挥的人。
莫言蛙读后感篇7
一口气读完了莫言酝酿十年而铸就的新作《蛙》。此时已泪流满面了。故事中所描述的不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事吗?
多年前的春晚小品《超生游击队》——那戏虐,调侃是对超生夫妻们的讽刺与规劝。我甚至听到了自己当年那年幼无知的笑声。《蛙》描述的是高密东北乡的“超生游击队”从东躲西-藏的男人和女人们的疼痛与哀号。许多母亲们要从腹中未曾出世的孩子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相信我读完《蛙》,你也会为自己当年那年幼无知的笑声感到羞愧的
?蛙》的主人公是一名叫万心的共产党员,她曾是高密东北乡的送子观音,但却成为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的基层。
20__年是我们生命中最黯淡的一年,作为女人我不幸”怀孕了,计划外的,也就是腹中的这个“孽种”开始了我们的恶梦。后来政府知道了,后来多次带人上门,恐吓,吓的我们夫妻俩带着腹中的这个“孽种”一路逃亡,辗转苏北,后来由于中央型前置胎盘又亡命与南京,由于整日东躲西-藏,每日都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最后在市幼剖腹产下奄奄一息的男婴,三天之后不幸夭折了。此时镇政府已惨无人的拆除了我家的楼房。这是何等的绝望让人撕心裂肺。而后只要看到人家怀中的小孩便不由自主道要是我家的孩子在也这大了。丈夫劝我说你不要这样了你可不要成为祥林嫂呀。的确这是祥林嫂念念不忘阿毛那句只能与丈夫抱头痛哭蛙里发生着1也的确是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与争夺,那些有着顽强的身体曾经遭遇了怎样的磨难,被追赶的孕妇张拳的老婆多么渴望跳到河里逃脱已生下她那快足月的孩子,——被救上时每一个人都看到了她双腿间流下的鲜血及她和孩子都行将死亡,而对无情姑姑,这个女人留下了最真切的诅咒;“万心,你不好死!”
姑姑晚年充满了负罪感,在一个夜晚她听到了蛙鸣。仿佛成千上万个婴儿在哭泣和控诉。
感谢莫言,他的蛙提供给我们这个时代的译质力量,它们是珍贵的。
莫言蛙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