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后心中有许多想法,一定要记得把它们写进读后感,读后感写得富有感染力,能够吸引更多读者投入其中,以下是莘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行者》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行者》读后感篇1
向万站长、明爱芬、徐校长、孙四海、邓有米、张英才、夏雪、骆雨……等等的中国大地的民办教师深深致敬。因为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担负着义务教育阶段的亿几千万农村中小学生“传到授业解惑”的重任,将现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他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他们是二十实际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他们是山区孩子们的精神脊梁。“民办教师”这个词,也许将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他们的精神不能让人忘记也不应该忘记。他们用默默奉献、匍匐前行、向上的精神谱写一曲曲人间最美的赞歌。
这是一本相当令人震撼的书,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我看着看着都流下了眼泪,随着故事情节一起喜怒哀乐。看完之后都有一种想当民办教师的冲动。民办教师也许是物质的匮乏者,但绝对是精神的富足者。在他们身上,我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当今社会正逐渐缺失、人们又渐渐淡忘的一种精神,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不屈不饶、奋发自强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让我们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虽说没有华丽的辞藻,曲折的情节,但朴实的语言更能让我感动。文中通过界岭小学几个民办教师生活遭遇的叙述我们了解、感受、体知当地中国农村成千上万个乡村民办教师生存环境的辛酸苦辣、情绪焦灼和痛苦无奈,他们没有太多的文化修养,没有更高的精神境界,身上没有所谓的气质修养,听不到华丽的言语,但他们却是实实在在的乡村建设者,是真正农村文化的苦行者,他们是在用心、用情,全身心地做着别人不屑,而自己为之一生的事业。
他们的故事似乎与我们很远,有些听起来甚至让人感到不解,觉得不可思议,但我却又分明感受到他们离我很近,因为那是一种从内心深处产生的碰撞与共鸣。
在中国的社会阶层中,他们可能是微乎其微的那种,很少有人去关注、正视他们的.工作、生活及其生存现状,但他们还是用自己的羸弱的身躯所蕴含的良心、道德顽强支撑起了中国农村社会不断向前前行。
中国的前途在哪里?或许更多的人认为在城市,在工业化,但大家是否想过,一旦离开农村、离开土地,我们城市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前途又在哪里。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农村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我由衷地敬佩我们的乡村民办老师,他们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奉献的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站在人格高地的人。对照他们,我们应该扪心反省,更应该象他们那样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行者》读后感篇2
放假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看一本书《行者无疆》,要写读后感。实际上,《行者无疆》这本书我已经读完好久,但一直都没来得及写读后感,可能是最近太懒惰的原因,一直很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章,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受良多,明白了原来欧洲是这样的美,她的文化并不是我们国人所了解的那样的简单。当国人沉浸在日韩的流行文化当中时,沉浸在自己的各类选秀活动中时,欧洲已经开始反醒自己,反醒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欧洲走向一体,走向成熟。
很多时候国人在急功尽力的做各类事情的时候反而失去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最为经典的格言,这本书从南欧入手写到北欧结束,总结了欧洲最为主要的城市及他们的文化与历史,和最值得看的东西,当你在阅读时就好像是走在欧洲的大街上,体会着由于不同历史时期遗迹所产生的惶如隔世的感觉,非常舒服,这才是真正的美。
可能我也没资格评论这些,只是说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最大的体会就是欧洲的高贵与平凡并存,伟大与平庸并存,绅士与野蛮并存,骑士与现代并存。这四个并存是我自己总结的,虽然欧洲人不多,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
依然在不断的创造着奇迹,其实现代的欧洲人已经不再完全守护于传统,而是以更为现代的生活方式存在,但是他们保留了自己的传统,自己最为核心的东西;我并不是在这里做卫道士,只是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真正经典的东西。
《行者》读后感篇3
离开象牙塔的忧郁,去寻找文化路上的片片诗意,点点诗情,段段诗境。 ——题记
非诚勿扰
不止一次读《行者无疆》,每一次的经历也大不一样,而收获则在一点点壮大。浅尝辄止,是读不出内涵的。用心揭去文化、景致、思想示出的“非诚勿扰”,里面竟别有洞天。冒出一丝丝灵光,受益终生。
遗迹,沉默,灭亡
历史会留下痕迹,文化会留下痕迹,兴亡会留下痕迹,当你面对那些逝去的繁华,会有何感想,缄默不语,思想却在跳跃,文化正在追溯。时空逆流成河,过往浮出水面,是在向世人警示?抑或是在兴亡的末日恍然大悟,发现人生真理?
古老的窄街,紧闭的旧门,平凡的小城,充溢着不同凡响的人生观,每一个地域有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素养。每一个见识,能令人有所收获。文化的了解,过去与将来打碎,重塑在一起,重要的是鉴往知来。
智者,感知,态度
墓地荒荒,葬了多少智慧的大脑。楼宇横栋,哪一扇门后面有着世界的转折,哪一席之地曾做过闻名遐迩的文人墨客,哪一方水土养育那些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游历了这些智者曾经的居所,品味了他们的生活,那些个空间,弥漫着文化与智慧的芳香,智者的态度,永远滞留在这片空间,供后人借鉴。世间智者的归宿处,正是后人感知的.好地方,紧靠着伟大的灵魂消闲半日,收获颇深。将智者的态度,传承下去。
山水,典雅,自然
这个片段更像是中国哲理,与欧洲大陆的繁华相差甚远,是旅行的本义,牵引了我思绪的联想,总归是我感知的延伸。淙淙的细水长流,山峦叠嶂,林寒涧肃,自然地平凡。中国式哲学便是从这崇山细水中领悟。天下万物,延续着自然法则,生生不息。用心感受自然万物的格调,收益更是无法比拟。中国文化便是如此飘逸。文化出自现实,出自这山山水水,
从大山,学习深刻;从大海;学习勇敢;从大漠,学习沉着;从森林,学习机敏。
出发
一直钟情余秋雨老师的话。囚禁是叛逃的理由,但走得远了,这个理由渐渐退去,前一段路程了后一段的理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长久以来,文蛤被禁锢在象牙塔式的囚笼里了。旅行本义,就是文化交流,文明碰撞,旅行连接世界。旅者喜出发,文化喜出发。离开,去寻找,旅行时路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化之行始于足下,智慧之行始于足下。旅行不必拘谨,仅一句“我走完了”.在人生阅历上挥毫浓墨重彩的一笔。
行者无疆,旅者自得。
离开,去寻找,聚齐零星的文化灵光。
《行者》读后感篇4
今天终于把余秋雨老师的《行者无疆》看完了,前后大概花了半个月时间,整本书是余秋雨老师游历欧洲的所见所思,底蕴丰厚的大师写出来的游记融入了很多欧洲的文化历史,看完之后不禁感叹原来人的脑储量还可以这样开发,余秋雨老师犹如百科全书一样解释着那一座座古堡、一座座城市、一个个熠熠发光的名字,对比余老师的游历,我们平日里的出游走马观花都配不上,只能算是曾经足迹到了而已。
合上这本书,刚好好友发来微信,问我再做什么,我说正在做欧洲梦,想再去欧洲,尤其是北欧,那童话般的梦幻一直深藏在我心底,我小时候并没有读过多少童话,一千零一夜只是听到的书名,小时候知道的童话只是语文课本中的那卖火柴的小女孩,也许是小时候童话的缺失,现在竟然对那童话般的世界及童话的家乡充满着好奇与憧憬。
刚好对前两年的欧洲之旅回忆还差英国尚未记录,今天带着这份尚未走出书本的心情给欧洲之行画上一个顿号,希望以后有机会再继续感受触摸那片世界的文明与典雅,沧桑与苦痛。我们在英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剑桥,徐志摩的一首《再别康桥》让世人认识到了剑桥的美。
一提起剑桥,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剑桥大学这座蜚声世界的顶尖名校,事实上剑桥是一座很古老的大学城,位于伦敦北部 50 分钟车程的地方。自 13 世纪末创办剑桥大学的第一所学院——彼得学院以来,剑桥一直作为一座大学城存在至今。导游告诉我们,在剑桥一不小心碰倒的人可能就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这里才真是人才济济。知名学府、顶尖人才、古老小镇,优雅安静且有着浓郁的学术氛围,真有不想走的感觉。
我们在剑桥住在寄宿家庭,我们几个分到的是一个华裔家庭,十年前从成都移民到剑桥,男主人出差在外,女儿外出实践活动,家里只有女主人陈姐和她七八岁的儿子。女主人陈姐优雅娴静,给我们讲她们的移民故事和在英国的生活,接触很多移民家庭,发现出国之后她们表现出了更强烈的爱国之情,特别关注国内的发展也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母语教育,陈姐告诉我们为给孩子加强国内生活体验,每年暑假她们都会回国带上两个月,带着孩子学学中文,再带着孩子游历一下国内的大好河山,陈姐闻听我是一名数学老师,竟然还动心思想让我给孩子补习补习国内的数学教材,举手之劳我当然没问题,只是小家伙玩游戏有点投入,终没留出时间。
陈姐带我们去超市小店购物,感受当地人生活习惯。进了商超,我们还是很受触动的,诺大的商场衣服一般都是几十英镑,一百多两百多的应该就是不错的了,当然是对工薪阶层而言(不考虑土豪标准),对比国内商场女装单件衣服也都在千元以上。我们去了一趟超市,陈姐花了不到四十镑,买了满满一推车,我们都忍不住感慨,这些在国内估计差不多要三四百元钱吧。我们看着价签,蔬菜水果牛奶等日常用品很多都是一元以下,电视机等大件商品也不过几百元。当然如果把英镑换算成人民币,好多物品并不比国内便宜。只是都是每月几千元的工资,生活用品占工资比例明显不同,工资的购买力差异巨大,这也许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吧,购买力不同导致生活压力指数差异明显。但陈姐告诉我们,她们移民的十年,也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十年,这十年她们也错过了很多的机会,言语间尽是遗憾。
我们参观了那些平日里听起来就激动不已的学院,走到传说中砸住牛顿的那棵苹果树,又参观了议会厅,感受英国政府的办事风格。剑桥最使人留连却步的是那满城的绿色。青葱的草地几乎铺满了这座小城除了街道以外的一切空地。那一栋栋高大的校舍、教堂的尖顶和一所所爬满青藤的红砖住宅就在这一片绿色之中。
康河边上,垂柳成荫,丛林拥翠,衬托着剑河的一泓碧水,整个剑桥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绿意葱茏,令人心醉。来到剑桥一定要泛舟康河的,康河里的那些年轻帅气的船夫竟然好多都是剑桥的学生,真是让我们非常意外,船夫知道我们来自中国,划行至一段时船夫大喊:手机膜、手机膜、手机膜,过了一会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徐志摩,我们走到了那脍炙人口的----轻轻的我走了……这首诗的诞生地。
大本钟、伦敦眼、白金汉宫、泰晤士河等这些闻名与世的景点,只是停留在眼睛涉略过而已,并没有感受到太多文化和内涵,我们只能说我们曾经到过,因为自己这方面的储备就很欠缺。在一个很大的庄园里我们体验了英式下午茶,同样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只是感受到了那一份外在的惬意与优雅。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可我怎么发现不读万卷书,万里路上只是肤浅的感官体验,内涵式的体验还是需要内涵的积淀才能拥有。越走越发现自己的单薄无知!行者无疆,行者永远在路上!
《行者》读后感篇5
我以前并没有读过类似于《行者无疆》这样的游记,所以第一次读,甚是喜欢,而且感触颇深。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深层意思——就是行万里路其实就是在读万卷书,并且行万里路的方式更加让人深刻,还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才疏学浅。认识到了在知识这条路上自己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大师就是大师,余秋雨先生的这部作品,无论是从叙事方式、写作方法、还有知识覆盖面上都很完美,不深不浅,结合朴实的语言,读起来很舒服。而且余秋雨先生的确是一个极有思想力的人,他去的每一个地方都是带着目的去的,而且这种目的恰巧读者们也都很感兴趣,比如去了解弗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了解德国的二战思想,了解瑞士的中立思想等等。而且再加上先生丰富的知识储备,致使在每一个章节都可以读到一些读者们自己不知道但却很感兴趣的知识。所以这本书仅仅只通过文字就让我看到了世间许多很美好的事物,使我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同时给我的生活增添了动力。书籍真的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接下来为大家分享我感兴趣的几个段落。
"记得早年在一本书上读到,有一次费希特患病的夫人出现了危险的症状,他本该留下侍候,但原先约定的一次重要的演讲来不及推掉了,只得忍痛前往。没想到等他心急火燎地回来,夫人的病情居然有所好转,他激动地流着眼泪与夫人拥抱亲吻。人们说,正是这种拥抱亲吻使他传染上了夫人的病,而且因此去世,现在我看着他们夫妻俩的合墓,世间多数广场演讲者的家里,总有一位妻子等着,等得非常殷切,绝不会不等他回来就独自离去,一次次等待,直等到长眠在一处。"这是余秋雨先生去德国了解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思想时写的'。这位大文豪死后没有华丽的墓地,只是与她的妻子一起合葬在普通的墓地中(甚至称得上是简陋),而且先生还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找到,德国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埋葬在哪。这一段之所以印象深刻,没有错我学识有些短浅,只关注到了爱情。总有一位妻子等着,等得非常殷切,不是因为血缘关系,更不是因为功名利禄,只是因为爱。这让我想到了顾城的《多想爱》。忠贞不渝的爱情是人世间最美的经历。
"那年月瑞士实在让人羡慕。我曾 用这样几句话描述:人家在制造枪炮,他们在制造手表,等到硝烟终于散去,人们定睛一看,只有瑞士设定的指针,游走在世界的手腕上。"这是先生在瑞士写的,这个国家没有什么名人,也没有石油等名贵矿物,只因它免除了战争的消耗,所以几百年来平稳发展,变成了世界上富裕的国家。先生的这几句话描写的贴切至极。
先生文中描写了许多非常华丽的风景建筑,让人神往,要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圣家族大教堂,这个教堂位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已经建了100多年,他的设计师——高迪。用一生的时间去建造这个教堂,却只建成了这个教堂的外立面,他的学生还在继续这项伟大的工程,预计20xx年,高迪逝世100年之际教堂可以完成。
一个人的意志力竟可以强大到如此地步,我敢肯定他在建造这个教堂时绝对没有考虑时间,只是专心于建造,把每一处做到最好,做到极致。以至于时间都无法阻止他的脚步。这应该就是梦想的真正力量。
《行者》读后感篇6
6个月,余秋雨走过了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行者无疆》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为考察西方文明的记录,但却又不仅限于只是记录;是旅行但又不仅是一次他乡山水的风光领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学习探索、风土人情的揣摩与体会,每一次历史的背后都引发我们无限惊叹和思索。
让人惊叹的是,无论余秋雨站在那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我们很荣幸通过大师的.眼睛,知道了欧洲这片鲜活了几世纪的土地,历经上苍的考验,它的国家和伟大的大师们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样,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行者注定是孤独的,是凄凉的、是痛苦的,但注定又是不可战胜的。历经无数的游行,每次彷徨于陌生的都市,见证一次次的生死浩劫、历史沧桑巨变,心灵在一次次震惊和痛苦中游离,但这倘若无法摧毁一个战士的心志,必将使得他更为强大。我一直对行者这个词十分敬仰,或许源自于水浒中“行者武松”的果敢和仗义的好感,亦十分向往成为一个暂称为“行者”的旅游过客,虽不得真谛,但还可在路上行走几番。人一生至少有两件事是还必须要做的,一件是旅行,一件是读书,前者可以使你身体在路上,后者则可以使心灵游历于世界的历史舞台,但我觉得不纯粹的去行走一番永远都无法那么的真切。
有那么一天,让我们都成为一个自诩为行者的过客,游历着世界上那么多无尽的文明瑰宝,暂得那心灵的复杂,将别有一番滋味!
《行者》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