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好的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挖掘书籍中的隐藏主题,读后感让我深刻理解了书籍中情感表达的细腻和真挚,下面是莘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盼》这本书的读后感8篇,感谢您的参阅。
《盼》这本书的读后感篇1
阅读就如同你行驶在茫茫大海上,有一个灯塔在指引着你前进,让你明白心中的方向跟目标。没有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就不会明白,原来阅读的学问也是很深。
本书作者有两名,分别是艾德勒和范多伦,艾德勒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查尔斯·范多伦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因此,本书1970年新版由两人共同署名。
1000个读者就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所以面对众多书目时,如何选择我们读的书籍,他会因为每个人读书层次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阅读有4个层次,分别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是渐进掌握的,较高层次的阅读也包含着较低层次的阅读。
第一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基础阅读。这个阅读是小学阶段可以达到的,只要可以读书认字就可以达到这个阶段。
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要问读者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称之为检视阅读。它的关键词是时间观念。我们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看书名—目录—索引—快速翻书,在一个小时内需要发掘书中所有的东西,很难抓住一本书的重点,但至少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张是什么,读者在这个层次要掌握的问题就是:这本书在谈什么?
第三种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优质的阅读,读者能做到的最好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检视阅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那么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最好也最完整的阅读。
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如果读者的目标只是获得资讯或消遣,就完全没有必要用到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就是要分类,然后找到书中的主旨,最后评价。
第四种,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称之为主题阅读。在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
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提过的主题分析。
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也是收获最多的阅读,所以绝对值得读者努力学习如何做到这样的阅读。
作者讲了在众多书籍中所涉及的四个基本问题是什么?第一,从整体看这本书在讲什么?比如从《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提出阅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怎么去解决?学到了有所行动才是学到,如果只体现在理论知识,那是没有学到的。第二,作者详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第三,作者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如果作者描述的与你生活经验差不多,你就得承认他是有道理或者是部分有道理的。第四,这本书对于我有什么意义?接受了书中的宗旨及建议,有了对一般事物的看法调整,这就是个人的收获。
作者还讲了如何阅读实用性与理论性作品、想象的文学(抒情诗、史诗、小说、戏剧)、历史、科学与数学、社会科学与哲学,以及参考书、报章杂志,甚至广告。
最后作者讲了阅读与心智有什么联系?我们的身体是有限制的,而心智却可以通过阅读去得到很大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去可以通过读书,只在读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我们自己的心智。
读过这本书后我自己分析,自己的阅读应该是在第二个阶段,检视阅读,就是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没有真正的花时间去做到,所以这是我自己需要深刻反思的。未来的时间要花时间做到分析阅读以及主题阅读,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把一本书读懂。
《盼》这本书的读后感篇2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艾德勒于1940年写的,距今已有八十一年,这本关于阅读的书历久弥新,堪称经典之作。
最近,我只阅读了这本书的前两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以及《阅读的层次》,书中的金句在耳畔时常回想,细细品味,深有感触。
阅读,为什么而读?爱看书,关注儿童阅读的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书中写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为阅读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些话令我醍醐灌顶。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学校老师让我读、家长让我读,转变为我要读,阅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书中提到: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结合我个人的阅读经历,我深有同感。我喜欢读书,不是为了提高专业技能,更不是为了炫耀,就是自己心中有疑惑,需要到书籍的海洋里寻求答案。一开始,可能什么也找不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得多了,想得多了,领悟慢慢加深,心中的.疑惑自然茅塞顿开了。
其次,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手机微信、qq等聊天工具无时不刻不入侵我们的生活,我自己也感觉工作离不开手机,生活离不开手机,有时想阅读一些文章就随手到微信订阅号上刷几篇,又快又省事。以上这些都是为了获得资讯而读。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为获得资讯而读,然而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为求得理解而读。
书中将“阅读”这个词,区分成两种不同的意义。
我的阅读很多时候都停留在为获得资讯而读的层次。我也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的阅读要为增强理解力而读。读了这本书,我有一种想见恨晚的感觉:要是我能早点读到这本书,我的阅读之路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了。所以,我现在总是想去肯一些自己不怎么读得懂的书,比如艾德勒的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我特别想深入研读的书之一。想想之前自己带领班级跟随百千一起读的两本书,不禁觉得汗颜———我自己都还不懂得读,就胆大妄为地带领班级的孩子试水读了两本,收益可谓少之又少,只不过聊胜于无罢了。
我期待在后面的共读和自己的阅读之中,有更多的收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盼》这本书的读后感篇3
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做是增进理解力的人而写。
作者开篇指明读者对象。如果读书是为了消遣,那这本书不适合你;如果读书是为了资讯,那这本书也不适合你。如果想在读书之后,可以清楚知道:这本书是讲什么?作者的写作架构是如何的.?主张/主旨/诉求是什么?和我的关系是什么?那么,这本书可以帮你。
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出什么,应该怎么利用他们。
这个时代,找到信息/资讯并不难,随手百度/google,即使不是直接的答案,随着相关的搜索结果也或多或少可以找到相关的内容。所以,我们不需要做个“百科全书”,而是要做好准备,随时可以解决问题。怎么准备?目前我找到的答案就是不断自我学习,或者叫“思考”。思考包括观察、记忆、想象、分析以及审思。
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赖别人为你作判断,那你就是奴隶,不是自由的人。
阅读的过程,不是单纯接受的过程,而是一种思辨的积极的批判的过程。如作者所写,书里回答了什么?是所有吗?它是如何来论证的?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比尔盖茨谈到当读到一本与他想法不一样的书,是最难受的,最花时间的,因为他要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盼》这本书的读后感篇4
不得不承认,选择这本书的原因是迫于工作要求,但郝明义的译序提起了我的好奇心。
读书,它不就是拿一本书,然后翻开扉页,或精读或略读,把书中所写都看完而已吗?难道读书还有什么特别的规则?我虽不爱读书,但是至少也看过几本。简单来说就是读完的和未读完的。既然喜欢读书,当然要看看别人是怎样读书的,并寻求一个更科学的方法。
阅读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谓精神食粮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在我看来非常受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本书关于阅读的看法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书中提及的一些分类,观点仍具科学性。同时,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电子产业,将阅读逐渐带向电子书时代。但我认为书中的观点不仅实用于阅读纸质书籍,对于电子书、网络资讯的阅读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尽管很多时候我们阅读也许是为了放松或打发时间,但我们也应当以严肃的心态去阅读。一本好书是作者的人生历练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对世人的告诫。我们应当怀着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阅读。
记得有人说过,读书是一个人的修行。翻开书本,修行便开始了。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要汲取新的知识,更要增加我们的感悟力,我们的理解力。真诚地阅读一本好书,对于作者,对于我们自己,都是一种嘉奖。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么的不认真。体会领导教诲的苦心,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简单的,随随便便的。你心中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也未必没有它的章法。如何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也是一种哲学。
《盼》这本书的读后感篇5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奇幻阿姨——李岫青写的《奇妙的暑假》这本书,看着看着,我仿佛进入了这本书里。
这本书主要讲了主人公李奔奔的'故事,他放了暑假,到了乡下看山的爷爷家里,爷爷养了一条狗,名叫大黄,李奔奔很快就和他成了好朋友。
后来,李奔奔又遇到生活在云朵里的精灵——瓦笛,笛是一个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精灵,瓦笛不想让李奔奔的爷爷打猎。
李奔奔的爷爷有一片果园,住在另一头的大民、东子、磊磊、小三经常来偷他的苹果,后来,李奔奔和他们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最后,他们一起想出了解救动物的方法。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定要爱护大自然,让我们一起去享受美妙的大自然吧!
《盼》这本书的读后感篇6
以前,死亡对于我来说是件可怕的事,但自从我看了《天蓝色的彼岸》后,对死亡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走着瞧!我这次可算是恨上你了!我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是主人公小男孩哈里和姐姐赌气时说的。然而他出了车祸,去了天国。在另一个世界里,他游荡着,发觉自己想念父母、朋友,很想和姐姐说一声"对不起"。他认识了幽灵阿瑟,他帮助哈里一起偷偷回到人间,去完成自己还没完成的.心愿。
一路上,哈里和亲人、朋友、老师告别,来表达他的歉意和爱,完成了心愿。哈里毫无牵挂地踏上了天蓝色的征途。
书中说:一个肉体的死亡并不代表着生命的完结;如果我们只热爱生命不热爱死亡,那是因为我们并不真正热爱生命。
死亡,其实在于每个人对它的态度。这使我想起几天前的新闻里,有一个12岁的女孩和一个19岁的女孩选择跳楼自杀。也许,是厌倦了生活;也许,是遇到了挫折;也许,是和家人有了矛盾;也许,是因为种种悔恨而结束生命。但是,他们在自我解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父母有多爱你们,有多么悲伤,朋友有多难过吗?你们一定还留着遗憾吧。
这本书让我感悟到:我们活着的时候如果尽可能地少留遗憾,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情感心声表达出来,那么,最后我们也就能到达那天蓝色的彼岸。
老师的话:《天蓝色的彼岸》一书,有人能读出诗意,有人能读出哲理,有人能读出悲凉,有人能读出希望。而你从中读出了生命的价值,即不抱憾终身,珍惜当下。那些草率结束自己生命的人,既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亵渎了他人无限希望。想想那些在汶川地震中逝去的生命,天灾之下,自己渴望求生,却举步维艰;想想那些在战火纷飞中消亡的生命,人祸之中,家庭渴望完整,却无力回天。“死者安息,生者前行”,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要好好活着,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盼》这本书的读后感篇7
要理解一件事,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资讯一样会阻碍理解,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媒体的资讯犹如倾泻一般阻碍人们的理解。
原因之一是媒体的目的不纯。上层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态度被一群聪明的人通过华丽的辞藻、用心选取的资料和统计数据,精心设计包装起来。他们的目的是人们可以不费力的得到结论,是带有导向性的。而很多人们的反应正如他们希望的的那样,全盘接受。更严重的后果是人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态度,忘记了如何思考。
以上都是书中的看法,和我之前写的人们生活在思想牢笼里的看法是一致的。媒体带着别有用心的目的向读者倾泻他们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当人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时,这些观点就像一根根锁链四面八方的将人们围住,密不透风。
如何破除这种状况,我想在这里重复我以前写的东西。
未经审视的想法大都是不值得相信的。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和其它想法没有关联的,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从来没有质疑的,经不起批评的想法。如果真如书中说的那样,媒体带着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希望人们毫不费力的接受他们的东西,那么在人们脑海里就会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就会变成所谓的未经审视的'想法。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思想牢笼。哲学的一般过程是发起疑问/质疑,思考探究,得到结论,清晰表达,论证。其中第一步质疑的对象就是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媒体倾泻给我们的结论。通过哲学的一般过程,我们基本可以弄明白应该相信哪些观点,不相信哪些观点。这里边还有很多东西,比如概念,逻辑,推理等等,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才行。
我感觉这本书挺难理解的,或者是他特别的散,读了一部分感觉只是学了几个离散的问题和作者的答案。
成功的阅读意味着完全接收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阅读的艺术是指阅读遇到不理解的东西,不借助任何外物,仅仅依靠对字句的琢磨,将事物理解。阅读有三个目标,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娱乐。什么状况下会为增进理解力而阅读,一开始理解程度不一样,读者一定要把理解程度克服到一定范围内。阅读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识字的阅读;检视阅读,有限的时间内读到最好;分析阅读:无限的时间内把书读到最好。
《盼》这本书的读后感篇8
面对“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问题,诙谐的回答是“用眼睛”,而严肃的回答则在这本名叫《如何阅读一本书》里。
本书作者莫提默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开篇就写到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的,所以如果你读书仅仅是为了放松消遣的话,那这本书对你来说就有点枯燥乏味了。
何为增进理解能力呢?就是能够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一本书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也就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点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如下方法:书中把阅读分为由低到高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基本就是摆脱了文盲状态的人都可以做到的。
检视阅读这个步骤主要是快速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读,作者称为“系统化略读”,方法是看书名、序言、目录,然后找出你认为重要或感兴趣的章节,或是书的最后章节,快速翻翻,大致确定这是一本讲什么的书,确定你是否接下来要读,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将书通读一遍,追求速度碰到不理解的地方也不要停下来,要注意速度,了解书中的大概内容即可。
分析阅读也是本书作者重点介绍的。第一个阶段,分析书籍的属性,是虚构的小说类,还是传达知识的说明性的论说类,后者又分成理论性作品与实用性作品,理论性作品是去明白某件事,教会你这是什么,如科学、哲学等。而实用性作品则是教你如何去做某件事,如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一本教你如何阅读的实用性书籍。然后找出一本书的架构,为它列出大纲,找出作者写这本书是为了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二个阶段,要去找出关键词,确定这些词于你和于作者是同一个意思,即与作者达成共识,注意有些词在某些特定学科里的意义是不同的,而且有些术语,尤其是社会科学没有统一的标准意义,因为一个词可以有多个意义,而一个意义也可用多个不同的词来表达,所以最要紧的你要知道作者使用的这个词的意义是什么,然后找出关键的句子,这些关键的句子你要能用你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这样就能判断书的主旨,确定作者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如果没有,那么有哪些遗漏。第三个阶段,是去评判一本书,要有礼有节,除非真的读懂了,否则不要轻易下结论,区别真理与个人观点。批评的标准是,作者知识不足、知识错误、不合逻辑、分析与理由不完整这四个。最后回答这几个问题,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是否真实,意义在哪?如果你知道了作者要解决的问题与解决之道,如果是一本实用性的书,你认同作者观点,则有义务采取行动,照作者说的做。主题阅读就是你先选定一个主题,然后去选与此主题相关的书,对涉及主题的内容进行分析阅读。
同时作者针对不同的题材例如:想象文学作品、实用性书籍、历史题材、哲学题材等,分别做了阅读方法的阐述。而且关于读书笔记也提供了一些很详细的方法。总之这是一本很不错实用性书籍,无论你读书多少,层次高低,读来都会有所受益。
最后如果还需要给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些推荐理由的话,我想以下两点就足够了,其一本书在美国的第一版出版时间是1940年,其二本书在中国是商务印书馆出的。
《盼》这本书的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
★ 写书的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