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延安观后感6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观后感是我对电影情感的记录和表达,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电影的艺术之美,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电影中的人性和情感,以下是莘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管延安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管延安观后感6篇

管延安观后感篇1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以周恩来总理的独有视角为主线,用小角度展现了中国革命在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采用历史闪回、时空交叉的表现手法,透过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让观众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带病陪同外宾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访问。临行前,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纷纷请周恩来总理转达对延安人民的问候。飞机穿越云层,周恩来总理透过舷窗望着陕北大地,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等画面浮现在眼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回延安。走下飞机,时隔二十六年之后重回这片热土,周恩来总理受到了延安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只为当车队驶过时能够看见周恩来总理。这个细节生动体现出延安老百姓对周恩来总理的思念和爱戴,也是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坚定跟党走的缩影。在回到延安的22小时里,周恩来总理的足迹遍及南关招待所、中共七大会址、枣园革命旧址、宝塔寺等处,延安十三年的点滴往事在周恩来总理的追忆中变得愈发清晰。在南山招待所送别奔赴前线的战友,在枣园参加纺线比赛,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回忆中共七大开会的场景……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一幕幕串联起来,让影片的历史感愈发厚重。

在延安时期的众多历史事件中,影片着重刻画了周恩来总理与老百姓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挚深情。1947年3月,敌军发动了对延安的进攻。在转移途中,周恩来不顾危险,帮助老百姓找回耕牛。1936年西安事变后,周恩来临危受命前往西安,骑马途经一位姓曹的老百姓家时,最难忘记的是喝小米粥的情形。在1937年的劳山遭袭事件中,警卫员为掩护周恩来而不幸牺牲,周恩来回到延安后一直念念不忘,嘱咐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警卫员在清凉山上的坟墓找到……影片高度还原了这段历史,让观众深刻理解了周恩来同志与延安之间无法割舍的情感。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充分遵循史实,细腻还原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22小时里发生的许多故事。影片中,回到延安的周恩来总理总是眼含热泪,他惦记着延安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思念着他。在宴请延安的老乡时,周恩来总理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讲起当年的故事,又与老乡们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得知老乡们粮食短缺、生活拮据的困境,周恩来总理十分心痛。在离开延安前,周恩来总理特意叮嘱当地的干部,提出用三年时间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用五年时间让粮食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的想法,让延安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曹大娘家中,周恩来总理在昏暗的光线下帮她穿针引线,还把随身的眼镜送给了她。离开延安前收到了老乡送来的当地特产,周恩来总理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把这些特产折成现金付款给老乡。周恩来总理见到前来的知青们,特意鼓励他们要扎根延安,把延安建设好;离开延安时,周恩来总理让飞机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空再盘旋一圈,只为多看一眼。

老一辈革命家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延安的老百姓主动前来把陷入泥潭的车抬出来;一位当地青年受老父亲的嘱托、从十几里外赶来给周恩来总理送来一袋大枣;曹大娘要拿出家里攒下的几枚鸡蛋给周恩来总理补身体;缺米少粮的老乡凑出半袋小米让周恩来总理带回北京……这些饱含情感的故事推动剧情的发展,以小切口体现出大情怀,让人们明白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群众的质朴初心。影片还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出周恩来总理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一面:他的衬衫领子磨烂了,不能用力清洗;脚上穿的袜子补了又补,脚趾和脚后跟等部位打着厚厚的补丁。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采取多个时空的交相呼应,展现了周恩来同志为了人民群众鞠躬尽瘁的崇高人格魅力,刻画了延安老百姓、知青等人物群像,最后又通过新时代延安繁荣发展的影像,让现实与历史相对照,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不变初心。据了解,为了平实鲜活地再现周恩来总理重回延安的点点滴滴,在将近四年的时间里,主创团队搜集查阅了大量文献和影像史料,深入采访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多次召开座谈会与专家进行细致讨论,剧本进行了十余次修改。身兼导演和演员身份的刘劲介绍说:“这部电影的角度很特别,它没有大的情节和戏剧冲突,将周总理回延安22小时里内心的波澜起伏,刻画得非常细腻。这一点最打动我。它体现了总理的大爱,体现了人民总理不忘人民、不忘老区的感恩之情。”

管延安观后感篇2

2005年8月25日,市公路管理织机关党员干部到学习,重温入党誓词受延安精神。

经过近一天颠簸,来到了这令我心驰神往地方--延安。

虽然早知道延安没有秀丽风光,也明白她还不富裕,但延安所特有历史文化和红色底蕴却还是强烈地吸引着我,让我时时怀揣着奔赴延安、感受延安精神冲动。

今天,当我踏上延安土地,抚今追昔,真是感慨万千。

延安是举世闻名中国革命圣地。

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此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伟大历史篇章。

以往延安在人们心中形象或许总是和满山窑洞、黄土高坡、乡间小路、高梁玉米等联系在一起。

而当我真正走进这座城市时,却惊喜地发现,延安已加快了向现代化城市迈进步伐。

鳞次栉高楼,整齐清洁此大道,形色各异橱窗,傲然挺立钟楼,花团锦簇公园,川流不息士,南腔北调游客,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现代文明正渐渐渗透到了延安每个角落。

走进延安,置身于宝塔山下,漫步在杨家岭、枣园、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间,喝着延河水,吃着小米粥,仰视那傲然耸立巍巍宝塔,心中热血沸腾,久久无法平静。

就是这普普通通宝塔,作为延安时代象征,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中国革命航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卓越功勋,成为人民心中一座不朽此丰碑。

在枣园,不可不看是当地别具特色歌舞表演,舞台上淳朴善良延安人,头系羊肚毛巾,身挎安塞腰鼓,用高昂歌喉、粗犷舞姿展示了延安老区人民新时代精神风貌。

而他们饱含深情演唱,更是道出了陕北人民对共产党、毛主席深深怀念与敬仰。

听着看着,我们情绪也都被调动起来,不约而同地和着演员同声唱起了东方红,兴致高游客还跳上舞台和演员们一起扭起了秧歌。

在延安,我们就是这样常常不自由主地被感染,因为你无法抵御她魅力。

参观延安革命旧址了却了我多年心愿,但真正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烙印还是延安精神,引导和激励着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追思革命前辈艰苦卓绝奋斗历史,感悟延安精神巨大力量,在这里,我真正懂得了共产党伟大。

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如此艰难困苦环境依然挡不住大批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冲破反动派层层封锁奔向延安,将自己青春和热血汇入中国革命滚滚洪流热情。

从儿时起延安就一直是我心目中一块神秘、神奇而神圣土地,而今,我为有机会到这块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战斗和生活地方,亲身感受一下延安精神而感到由衷自豪和高兴。

走进延安,让我对延安精神本质有了更深了解,也令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伟大。

延安之行使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我们坚持和发扬新时代延安精神,就一定能把我们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我也希望在新历史条件下,在这充满新希望、新挑战人生征途上,能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精神落实贯穿于自己工作始终,通过我们年轻一代网努力,使伟大延安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管延安观后感篇3

    学院教师邓鹏告诉记者,看完电影后,全体党员在影院里再一次举起右手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这种形式新颖的党课,对于全体党员来说更能触景生情,对思想和灵魂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洗礼,也更加坚定了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宗旨和使命意识。”他表示,《周恩来回延安》是党课教育的重要资源,“影片遵循史实内容丰富,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党课能够言之有据,见人见事见真情,使广大党员能够在细节和真实故事中见证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发了党员,尤其是年轻党员的情感共鸣。”

管延安观后感篇4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细细品读了《延安精神教育读本》这本书。它从圣地延安、我的理想、团结力量大等十一个方面为我们介绍了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及在这片热土上诞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此书图文并茂,以古喻今,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当代的小学生如何弘扬延安精神,怎么用这种精神引领我们的生活航程。

小时候,我通过一首优美的歌曲“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认识了延安,知道了延安是中国红色革命根据地,但不知何谓延安精神。直到今天,我读了《延安精神教育读本》这本书后,我才知道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精神……虽然延安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延安精神并没有过时!它属于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渗透到我们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我读到“毛主席每顿饭都只吃小米饭、盐水煮白菜、土豆”,“周总理找半截铅笔头”,“朱总司令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彭总两个大拇指露出也不肯换鞋”这些故事时,我感动得流泪了。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们朴素的生活态度让我明白了延安精神的真谛。他们这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不正是当前我们应该学习的吗?现在我们生活有所改进,旧社会的不良风气“烟消云散”了,而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渐渐“隐退”了。许多同学认为现在的生活这么好,还需要勤俭节约吗?更谈不上什么艰苦朴素了!文具盒用旧了就换;衣服什么时髦穿什么,喜新厌旧;掉在地上的一角钱硬币或纸币根本就没人理会,有人拾起来时,还会受到别人的嘲讽,认为他太小气,是小气吗?不!不是!这只是一种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同学们,让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这种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延续下去,就像书中所写:如果我们每个人从现在起,节约每一滴水,那么日积月累,我们就可以节约出一条江河;如果我们每个人从现在起,节约每一张纸,那么日积月累,我们就可以节约出一片森林;如果我们每个人从现在起,节约每一粒粮食,那么日积月累,我们就可以节约出万亩良田……

延安精神是什么?延安精神并不是只有一种,但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是最基本的,我们要从最基本的做起,才能更好的弘扬延安精神!同学们,让我们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使这种精神世代相传。

管延安观后感篇5

高山昂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在这百花争艳,风景宜人的季节,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我们又走进火红的七月。它是这样令人心潮激荡,它是这样令人信心倍增,它是这样令人充满希望。我热血沸腾,浮想联翩……1921年7月,在国家危难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注定了她的不平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皈依,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由落后走向繁荣,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江泽民同志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站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当今,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为我们提出了言行的指导。“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虽然仅仅是简单的八句话,但它精辟的概括了如何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实现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认识党的光辉历程,宣传党的伟大成就,帮助广大青少年认识党、了解党、走近党,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宝贵精神的感召和指引下成长。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生了建党、热爱党,铭记党的教诲,将党的光辉历史和战斗精神作为自己成长的动力之源,从中汲取营养,早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栋梁!

管延安观后感篇6

延安,是一块饱经沧桑又充满神奇色彩的红色土地;是长征的落脚点;是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圣地和人才圣地;是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和现代经典。7月上中旬到延安参加培训学习。穿越时空,倍感延安精神的珍贵。

学习,在艰苦环境中养成自觉。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环境十分恶劣,生活非常艰苦的13年。然而在这里,学习形成一种风气。当时,党抓住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云集延安的难得机遇,以最大努力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中共中央党校、马列主义学院、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女子大学、自然科学院、延安大学等30多所干部学校,培养一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与此同时,在在职干部中开展了学习运动,大力克服“本领恐慌”。党还把自己的干部当作“民族的珍宝,全党的荣誉”而倍加爱护,从抗战前线抽调了一批“好的有造就前途的”高中级干部到延安学习,在简朴的土窑洞里,煤油灯下,写出来大量的革命理论著作。参观毛泽东旧居,人们就会发现,1937年1月13日至1938年11月20日在凤凰山麓的窑洞里写文章16篇;1938年11月至1943年10月在杨家岭的窑洞里写文章40篇;1943年10月至1945年12月在枣园的窑洞里写文章28篇;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在王家坪的窑洞里写文章8篇。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张闻天、王稼祥等在这里写出了不少不朽的文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可贵的学习精神。

创新,在革命实践中完善理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在延安,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早在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延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提出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最重要的思想原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先后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与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等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文章。第七次全国党代会上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成为了党的生命线,用实事求是破除教条主义指导整风运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开创前人没有走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解决前人没有解决而又异常复杂的以弱胜强的一系列战略策略问题。党中央在延安13年,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用宽阔的眼光观察世界,对中国国情进行透彻分析,正确的解决了怎样解放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实践证明,理论创新非常重要,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以研究和解决中国时代性问题为中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写在旗帜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被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才能凝聚智慧和力量,统一思想和步调,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胜利前进。

为民,应永远遵循的根本宗旨。1944年9月5日,红军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于9月8日在纪念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讲话:“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为人民服务》的发表,深刻阐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遵循这个根本宗旨,我们党的领导人做到了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当时陕甘宁边区存在机构庞大与经济极具困难的矛盾,群众提了意见,并且说了一些闲话,党中央就提出了要处理好“向人民要东西”与“给人民以东西”的矛盾,于是,及时出台了“减征公粮”、“精兵简政”等政策措施减轻人民负担,动员自己动手,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发展经济,解决物质匮乏的困难。在反思老百姓的闲言闲语中,毛泽东尖锐地指出,密切党群关系“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毛泽东认为延安不是九天之上,也不是九天之下,群众有意见是难以避免的,也是正常的,要虚心听取。要习惯听闲话,准备多听闲话,“把各种闲话都引到自己的责任上来”,要“像拣破铜烂铁一样将不同意见收集起来,经过熔化,准备修正我们思想上,工作上的毛病和错误,以减少我们工作中的盲目性。”在延安,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和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延安,出思想出精神的圣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精神宝库。

管延安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县城管局工作总结6篇

县管干部个人总结模板6篇

工程管工作总结通用6篇

市管干部培训个人总结6篇

资产管工作总结6篇

学管老师周工作总结6篇

班级管工作总结通用6篇

厂管工作总结通用6篇

大学宿管老师月总结6篇

安全生产管工作总结范文6篇

管延安观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