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的撰写应以事实为基础,确保内容准确无误,切勿为了效果而虚构情节,优秀的事迹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的优点与不足,促使我们不断进步,以下是莘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庭医生事迹材料5篇,供大家参考。
家庭医生事迹材料篇1
患者张xx,女,72岁,莱阳市大夼镇横岭口村的村民,患者是一位脑梗塞病人,长期患有高血压,一直服药治疗,因病情加重找到了签约宋金鹏大夫,根据病情,给患者办理了住院手续,经过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由于子女工作的原因不能贴身照顾,宋大夫给办理住院手续后,帮忙推着患者挨个科室进行检查。由于患者长期血压高,得不到好的控制,是宋大夫坚持每天给患者测量血压,根据每天的血压,调整药量,经过四天的治疗,患者的血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头晕、头痛的症状明显减轻了,比以前能吃饭了,晚上一觉到天亮,病情明显好转了,患者高兴极了,是宋大夫的热心服务和细心诊疗,才有了病情的康复。
以个性化的服务方式赢得签约居民的信任,默默践行“扎根基层,精益求精”,根据居民身体健康签约适宜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定期为签约居民开展健康教育、费测血压、测血糖,为签约高血压、糖尿病个性包的居民发放免费药品、定期随访。
家庭医生事迹材料篇2
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后,家医团队的每一名成员的电话,24小时不关机,随时准备接听居民的咨询电话,履行家庭医生责任。久而久之,群众不再把医生当陌生人,而是朋友,他们说“有个医生朋友就是好”。辖区居民崔大爷,因腿骨关节退行性变,走路不便,他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三个儿子、老伴相继去世,儿媳要上班,老人买药来趟医院,花钱打车舍不得,来一趟实在不容易。实行家庭医生签约以后,大爷有问题都会打电话咨询一下,医务人员总是耐心给予指导,定期测血压、血糖,大爷对他们的服务很是感激,经常念叨“国家政策真是好,有了家庭医生,我们不出门在家也能看病了”。
居民的事无小事。有一天,团队管辖的居民张阿姨打电话说自己最近口干、头晕。这个张阿姨,有高血压,原本眼睛视力就很差,老伴和儿子死于意外,就什么也看不到了,最近唯一的女儿坐月子,不能经常去看她,自己看不见,又怕麻烦别人。家医团队快速到达阿姨家中,为其测血压180/110 mmhg,测随机18mmol/l。张阿姨一听,急的哭了起来,眼睛看不见已经给女儿添了不少麻烦,这万一要是瘫在炕上,这可怎么办?医务人员立即给阿姨服用降压药物,现场观察,血压降到158/90mmhg,头晕减轻,没有太大的危险了,医务人员才离开。次日早晨,家医团队又来为张阿姨测了空腹血糖12mmol/l,拿出提前备好的降糖药物,给张阿姨吃上。因为她眼睛看不见,医务人员让她反复摸降压药和降糖药的药盒和药片的形状,以免吃错药。反复实验几次无误后,家医团队才离开。现在和张阿姨已经成为朋友。阿姨说家庭医生真是老百姓的贴心小棉袄。
寒来暑往,家庭医生服务任重而道远,为了您的健康.我们将不懈努力,做您贴心的健康守门人!
家庭医生事迹材料篇3
团队长孙磊身兼两个团队的重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更是签约工作的难点,病人的不配合,家属的难为情,都使签约工作充满了挑战,但是孙磊队长通过自己的业务能力与良好沟通能力,慢慢的把工作开展起来,目前已有三十余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签下了家庭医生签约。一提起该团队,群众总是笑眯眯的说:“家庭医生们都对我们很好,有啥毛病,总是很耐心的'解释,遇到他们这样的医生,心情也会好起来,病也好了一大半了,我们都愿把自己的健康托付于他们”。
肩负使命,无怨无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对服务群众身心健康的事一直铭记于心,不会给患者开大处方和贵重药品,能服药的,就决不打针,采取肌肉注射能解决问题的,就决不输液。他们常说:“做医生的如果单纯去追求经济效益,良心上会过不去,医生是神圣的职业,是患者健康的守护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服务团队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基层农村卫生健康事业,经历了患者生老病死、生死离别的酸甜苦辣,赢得了群众的肯定,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爱戴,无论未来的道路多么曲折和艰辛,为了辖区人民群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肩负使命,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做好基层普通群众健康的守护神。
家庭医生事迹材料篇4
石水生,宿松县五里乡黎冲村乡村医生。从1970 年起一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诊断患者80 万人次,无一起医疗事故发生。1998 年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2008 年获宿松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 年获安徽省优秀乡村医生称号,2017 年10 月被评为“宿松好人”,多次被评为乡村优秀党员。
1970 年经群众推荐和领导批准,石水生当上了一名赤脚医生。1983 年,他顺利通过了全省统一考试,获得乡村医生证书;2010 年获中专文凭;2011 年获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这些平凡的履历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石水生来说,其间布满着艰辛的努力。
黎冲村有18 个村民小组,30 多个自然村,3400 多人口。全村群众新病老病,石水生心中都有一本账。2002 年村民石先和突患脑溢血,两个多月不能说话。石水生每天背着药箱到他家为他治疗,就这样坚持了两个多月,病人完全恢复健康。
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石水生从不为金钱所动,在治病过程中,贴钱贴药贴时间是常有的事,始终把解决病人痛苦放在心上。50 年来,不论春夏秋冬,不论白天黑夜,哪家有人病了,一个电话过来(或来人报信),立即上门诊治。诊治时,有时忙到深夜,等病人病情稳定了才离开,碰到疑难杂症,他就想方设法,帮助病人转院治疗,并陪病人一同前往,直到病人转危为安,才放心回家。
近年来,石水生又为实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继续努力着,为做村民满意的乡村医生不停奔忙,尽己所能保障一方百姓的健康。
李艳:淮河上的“白衣天使”
“一位乡村医生,长年划船摆桨去淮河水面为船户们看病检查身体,送医送药。”——这条特殊的行医路她坚持了20多年,淮河水里有她洒下的辛勤汗水,淮河岸边有她留下的无数脚印。这位可爱可亲的人,就是蚌埠市淮上区沫河口镇信湾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李艳。
家庭医生事迹材料篇5
余家军,1999 年担任金寨县麻埠镇海岛卫生站村医。20 年来,他坚持为岛上200 多位乡亲治病,并且随叫随到,总是驾船出诊的他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水上120”。
麻埠镇位于响洪甸水库的核心区,齐山村海岛居民住在该镇唯一四面环水的孤岛上,交通极为不便。一次,村里有个年轻人被蛇咬了,因抢救不及时丢了命,这件事情让余家军感触很深。初中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上卫校,立志当一名医生。
1999 年毕业后,余家军毅然放弃外出行医的机会,留在岛上当了一名村医。为了方便村民就医,余家军买了两条水泥船倚岸而停,取名“海岛卫生站”,简陋的小船不仅是诊所、病房,也是余家军一家住了十几年的“家”。
余家军平时看病加上自家山上的毛竹和茶叶收入,一年不过两三万元,而他的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妻子在镇上租房照顾孩子,生活困难可想而知。2008 年,在扬州做激光印花的舅兄说厂里缺人手,希望他去帮忙,每年工资不低于6万元。
就在他准备去扬州时,50多岁的患者老查从镇上买了两块猪肉,回来时硬要塞一块给他,还送了一些自己种的蔬菜。“也许老查并不知道,这块猪肉在关键时刻绊住了我外出的脚步。”余家军说,多年来,乡亲们没少在生活上帮助他们一家,早些年拿药没钱,有给菜的,有给粮食的,从不计较多少,乡亲们待自己不薄,自己怎能说走就走呢?再说,岛上除了自己再也没有第二个医生,余家军咬咬牙还是决定不走了,并且重新做了一块“海岛卫生站”的牌子挂起来。
仁术仁心,水上行医20载;无怨无悔,救死扶伤一叶舟。20 年小船上的坚守,余家军诠释了一名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风范。
家庭医生事迹材料5篇相关文章: